《葬花吟》是洪升所作崑曲《石頭記》中的一段唱詞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飛燕泣殘紅』故事中的『黛玉葬花』情節:賈寶玉到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的『葬花冢』處來,『……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批1)……將到花冢,猶未轉過山坡,聽到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行數落著,哭的好不傷感(批2)…… 聽到她哭道是:(批3)』小說正文中,僅這短短的幾句描述,便有多於正文的八條《脂批》,茲擇錄如下:
(批1)【不因見落花,寶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寫《葬花吟》,《石頭記》無閒文……丁亥夏 畸笏叟】
《脂批》首次出現《葬花吟》一名,是小說中所沒有的,並涉及《石頭記》一名。
(批2)【奇文異文,俱出《石頭記》上,且愈出愈奇文。】
『葬花吟』一詞名,查八十回本小說《石頭記》或百廿回《紅樓夢》或《金陵十二釵》,俱不見此名。這就是說,批書者畸笏叟的用詞,不是出於小說《石頭記》,而可能取自於洪升的遺作崑曲《石頭記》劇本中的一大段唱詞的命名。批書人有意混混淆或許又是分清。批評者畸笏叟就是晚年的曹,心裡最明白。
(批3)【開生面,立新意,是書不止《紅樓夢》一回,唯此回更生更新。…… 難為了作者,且愧殺古今小說家。故留數語以慰之。畸笏。】 (此批出自《蒙古王府抄本石頭記》)
此《批》更加詭秘。上《批》剛剛批曰:『奇文異文,俱出《石頭記》』這裡又說『此書不止《紅樓夢》一回』。究竟這裡的《石頭記》與《紅樓夢》是同一部小說?還是兩部不同的書?根據本書考據,這個疑問極易解釋:康熙四十三年,錢塘洪升帶其新作崑曲劇本《石頭記》赴江寧請教曹寅。不久,返程途中,洪升身亡。曹寅保存了洪升原稿,也以『石頭』為題,另闢蹊徑,用了八年時間,創作了百廿回長篇小說,《金陵十二釵》,署名曹雪芹。之前,洪升《石頭記》,曾由孔尚任題名《風月寶鑑》,吳舒鳧題名《紅樓夢》;因此說,《批1、2、3》中所說的《石頭記》或《紅樓夢》事實上均指洪升的劇本《石頭記》。
再看寶玉聽到【她哭道】:』分明是劇本中的【旦 嗚咽介】。『旦』即女角,『介』即戲曲表演特定動作,【嗚咽介】便是演員作嗚咽狀。洪升《長生殿》劇本中,常見【哭介】、【淚介】、【嗚咽介】等。戲曲不可能做到【絳樹一喉兩歌】、小說【一手兩牘】。
故曹雪芹(曹寅)用『哭道是』三字,巧妙、不露聲色地將洪升戲曲中精妙的『嗚咽調』(葬花吟)引進《金陵十二釵》。才有畸笏有『愧殺古今小說家』之嘆。但是,畸笏所謂【是書不止《紅樓夢》一回】,『一回』也可做小說章回解。此處《紅樓夢》便是指小說《金陵十二釵》全本的最終用名;而其前八十回則用《石頭記》之名。(另文已經談過,不再贅述)。總之,凡在《脂批》或其他作品中出現《葬花吟》三字者,均指洪升作品!不妨模仿洪升《長生殿》劇本,試將小說中『葬花泣殘紅』一段還原成戲劇本,抄錄如下:
劇中僅『生』『旦』二角:生——賈寶玉;旦——林黛玉。
(旦 荷花鋤上 作拾殘花介)
(生 快步上 隔丘作張望尋找科)
(旦 起身對落花作嗚咽介)(唱xx調)【葬花吟】:
花謝花飛飛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 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 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秀閨, 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 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 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初壘成, 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
(旦 作淚介)(道白) 卻不見,人去梁空巢也傾?
(生 住 作聆聽介)
(旦 作泣介)續唱xx調【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 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 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 階前悶煞葬花人。獨倚花鋤偷灑淚, 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 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 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 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 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霄庭外悲歌發, 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 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脅下生雙翼, 隨花飛到天盡頭。
(旦 作拭淚介)(道白)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生 作低首哭介)
(旦 作掩面哭介)(唱)【葬花吟】
未若錦囊收豔骨, 一坯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 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 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 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
(批4) 【餘讀《葬花吟》凡三閱,其悽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非寶玉,何得而下筆,即字字雙圈,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過玉兄後文再批。』噫唏!客亦《石頭記》化來之人,故擲筆以待。】
此批是解開《金陵十二釵》成書過程及問世過程的重要批語。仔細琢磨該批,其中涉及了四人:即『餘』、『客』、『先生』、『玉兄』。
【餘】 指寫批人畸笏叟曹;寫批的年代不早於雍正元年臘月。【餘讀《葬花吟》凡三閱】說自己讀崑曲《石頭記》中的《吟》多次,而【舉筆再四,不能加批】有自知之明。為先父遺作能有朝一日問世、傳世,他巧妙地借批註,隱寫成書秘史、真相;後,採用手抄本,分期分批,變幻書名等等,目的只有一個:讓這部『警世通鑑』能流傳世世代代!大約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申八月後不久,年齡應在八十歲上下的畸笏叟曹離開人世。至乾隆末年,《金陵十二釵》終於以《紅樓夢》之名出版。其作者真實姓名、生卒年月、何方人士、創作年代等等,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
【客】指趙執信(號秋谷)。康熙駕崩,雍正繼位時,秘密訪江寧曹府,見到曹寅遺稿《金陵十二釵》內採納了『葬花詞』。事實上,秋谷早在康熙是三十六年,曾赴杭州與名流吳舒鳧、洪升三人遍遊西湖時,正是要見洪升新作崑曲《石頭記》手稿,其時必定看到吳舒鳧在《葬花吟》一詞上,做了【字字雙圈】的佳批。秋谷對洪升作品評價不高,故拒批《吟》而待批《芙蓉誄》。畸笏叟寫此批時,洪升、曹寅早已過世。趙執信是曹雪芹同一代人,康熙元年出生,十八歲進士翰林院。從《長生殿》起、落,到崑曲《石頭記》成,再到《金陵十二釵》告成,直到乾隆九年(1744),秋谷八十三歲逝世。故曰【客亦《石頭記》化來之人】。為曹寅遺作能安全問世傳世,運籌後半生。秋谷過世後三年,即乾隆十二年(1747), 丁卯,《金陵十二釵》的前若干(不多於八十)回,以《脂硯齋丁卯抄閱首評石頭記》手抄本問世。
【先生】 即洪升(號眆思)康熙四十三年五月,洪升自帶『行卷』(實為《石頭記》戲本),借曹寅四十六歲生日(五月初七),奉旨為《長生殿》解禁再演,而親赴江寧曹寅府上。此時曹寅方才見到《石頭記》劇本的全貌。讚賞洪升的戲劇才華,只是寫了幾個情男痴女的悲喜劇,只可警示風月場內的情種情痴的,故孔尚任曾題名《風月寶鑑》。
【玉兄】指曹寅(號雪芹)洪升的劇本,創作主題在趙執信看來【篇幅窘狹】、【其音律諧適 利於歌喉】,
而曹寅也認為,警世的對象應該是普天下人之廣。於是,構思了一個龐大的女性群體(並非『女兒國』)。
這就是在『太虛幻境』 的冊籍中,選取古今皇后、王妃、貴婦、小姐,乃至侍女、丫鬟、村婦等等,嚴格
按等級,又分《正冊》、《副冊》、《又副冊》… 。由『曹雪芹導演』,讓她們在紅塵中的『榮國府舞臺』上,添加了些『不在冊』的如劉姥姥等 演繹出各自的『紅塵夢』故事大戲——此便是奇書《金陵十二釵》的緣起。
(詳見《一僧一道的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