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葬花的隱喻和黛玉的隱憂

2021-02-08 紅樓夢學刊

作者  胡聯浩

《紅樓夢》寫的都是家長裡短,沒什麼驚心動魄的場面、跌宕曲折的情節。然而,讀過《紅樓夢》的人,卻能一口氣報出黛玉葬花、鳳姐理喪、探春結社、寶釵撲蝶、湘雲眠茵等等經典故事情節來,這些經典情節塑造了一個個鮮活而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無疑,黛玉葬花是《紅樓夢》經典情節的代表。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除了葬花最能反映黛玉多愁善感的才女形象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借用葬花的隱喻含蓄地表達黛玉的憂思。這是黛玉的聰明之處,也是作者的巧妙構思。 

葬花的隱喻

「花」在中國古典詩詞等文學作品中有著顯豁的意象,因而「葬花」也相應有特殊的隱喻。

首先,花喻女兒。女兒有鮮花般嬌豔的容顏、短暫的青春,因而與花有著不解之緣,人們常把女兒比作花,把花比作女兒。歷代文人以花喻女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如「一自西施採蓮後,越中生女盡如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紅樓夢》中以玫瑰花喻探春,以牡丹花喻寶釵,以芙蓉喻黛玉,以海棠喻湘雲等。

其次,花喻青春年華或美好時光。鮮花從含苞待放到鮮豔奪目再到凋謝飄零,美好而暫短,如同青春時光,故把美好的青春叫作「花樣年華」。花常用來表達韶華易逝、青春難再,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中以折花喻珍惜青春。

再次,花隱喻情或愛情。愛情如鮮花般美好的感情,古人常以花隱喻愛情。如溫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終曰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劉禹錫《竹枝詞》:「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商隱《無題》:「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在古代,桃花、薔薇都有用來表達愛情,現代有玫瑰表示愛情。《牡丹亭》中「睡荼蘼抓住裙釵線」,《紅樓夢》中寶黛桃花樹下共讀《西廂》,均有此隱意。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以花喻己,「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花兼喻女人、青春和愛情,葬花也就意味著生命暫短、韶華不再、情深不壽。

 黛玉的尷尬身份

《紅樓夢》作者編造了一個理由,讓林黛玉、薛寶釵先後長住賈府,由此開始了她們的愛情婚姻糾葛。雖然釵、黛都客居賈府,但是身份卻大有不同。薛家只是借住,一切生活起居均由自己解決,並且薛家在京有房有地,可隨時搬走。黛玉的身份則比較尷尬,這對她的性格、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黛玉在賈府的身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母親去世後是客居賈府,黛玉初進府,是外客,住久了成了熟客,也就有了半主半客的身份。黛玉的身份在其父林如海亡故之後有所不同,以主為主,以客為次。主要區別就在於短住和長住,有家與無家的區別。以前的黛玉是有家的,是短住,她父親可能隨時接她回去。父親去世又無兄弟姐妹,林家別的親戚也是極遠的且流離不定,這時的黛玉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正如鳳姐對賈寶玉說的「你林妹妹可在咱們家住長了」。但她的身份在本質上卻沒有根本的區別。之所以沒有根本區別,就在於林黛玉一直只是在賈家寄養,而不是收養。收養是收下別人的兒女作為自己的兒女來撫養,需要改變身份(成為養女),但賈政和王夫人一直只是林黛玉的舅父舅母,賈母一直是林黛玉的外祖母,所以,黛玉還是以親戚身份寄養在賈家。正因為是寄居,黛玉在父亡前也是半主半客,與薛家的客居身份略有不同。

儘管林父亡故後,林黛玉多年住在賈府,待遇上與三春等人無異,但終究還是客,正如第二十六回黛玉自己感嘆的那樣:「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說明此時賈家對林黛玉來說還不是「自己家」。然而,黛玉在賈家,大多時候被當作自己人,如賈母說:「提起姊妹,不是我當著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萬真,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把黛玉當作賈家女孩兒之一。但有些問題上,卻仍無法當作自己人,如鳳姐對平兒說:「林丫頭和寶姑娘他兩個倒好,偏又都是親戚,又不好管咱家務事。」在管家問題上,黛玉與寶釵同屬親戚,是客。又如鳳姐和黛玉開玩笑:「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也是把黛玉排除在「我們家」之外。這也就難怪襲人說林黛玉「不是咱家的人」時,旁人也沒有異議。

所以,黛玉在賈府,一直是似主非主,似客非客。這種尷尬身份是造成她敏感性格的原因之一,也正是這種客與非客的矛盾身份,《葬花吟》中才有強烈的寄人籬下之悲。

黛玉的隱憂

傷春悲秋是詩歌的兩大母題,第二十三回雙玉讀曲後走到梨香院牆角上,林黛玉聽戲文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等句,又想起「水流花謝兩無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之句,勾起黛玉憂思。黛玉的葬花之舉及《葬花吟》正好以「葬花」隱喻相對應,表達對人生、青春和愛情的隱憂。

一是對生命的憂慮。黛玉自幼體弱多病,「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心中自知,她的病好不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可她總是多愁善感,眼淚不幹。鮮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將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閨中女兒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葬花是她對生命的憂慮。

二是對美好時光的憂慮。自黛玉進賈府以來,有賈母痛愛 ,有寶玉真情相待,自然舒暢快樂。但她寄人籬下的尷尬身份總難事事如意,「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充滿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與憂慮。「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她追求和幻想的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卻好似葬花般終不可得。

三是對愛情的憂慮。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種子從第一次見面時即已種下。但二人愛情種子的萌芽,則在元春省親之後。搬到大觀園長住後,更是像春天一樣的瘋長。二人雖然互相有意,只是礙於男女大防的禮教要求,只能委婉試探,在人前不能露出一丁點形跡來。心事不能告知,也不能明確對方的心事。愛情剛來臨時的黛玉,常常坐臥不寧,臨風酒淚,忽喜忽憂。「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將閨中女兒思春時特有的情態作了委婉的描寫。第三十二回,寶玉黛玉的愛情漸漸清晰,彼此心知。然而,黛玉的心理活動卻道出了這段愛情的隱憂與結局:「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 醫者更雲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症。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 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滾下淚來。」古時,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黛玉父母兄弟俱無,寄人籬下,無人作主。她和寶玉的刻骨銘心之言,對外祖母舅舅舅母卻是難以吐露的,更難主動要求他們作主。「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愛情的香巢築成了,無情的命運也來了,終將夭折。

黛玉對生命、青春、愛情的憂慮無法言說,難以排遣,只有借「葬花」委婉道來。《紅樓夢》的作者巧妙地以「葬花」告訴我們黛玉心中永久的痛,同時預示了黛玉香銷玉殞、愛情夭折的結局。當然,這同時也是大觀園眾女兒的歸宿。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黛玉葬花】曹雪芹是如何寫黛玉葬花的
    二是曹雪芹寫黛玉葬花,通過寫寶玉的接受和感受,又反覆地推求開去,這樣既可以強化了讀者的接受和感受,又能增強了黛玉葬花的藝術感染力。黛玉葬花後,在第二十八回的前半部分緊接著寫到寶玉聽到黛玉「哭」成的《葬花吟》時,「不覺慟倒山坡之上」。因此,寶玉從內心深處,對花、生命、宇宙不停地追問和推求:「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
  • 王文娟:「黛玉葬花堪比工人掃地?」
    影片中的經典橋段很多,「黛玉葬花」就是眾多經典中的經典。王文娟老師飾演的黛玉嬌弱無力的扛起花鋤,在落花遍地的大觀園中走過曲橋。不、不,今天咱們說說王文娟老師在拍攝「黛玉葬花」時的場景與花絮。電影越劇《紅樓夢》中,雖然影片的室內的場景居多,但室外的場景是在哪裡拍攝的?這個問題在電影上映之後,就一直是個迷一樣的存在。就葬花一場而言,場景中黛玉一身白衣穿梭於桃林之中,鏡頭採用了遠近景交叉切換的視角,使整個園林看上去非常開闊。
  • 怎樣理解黛玉葬花和《葬花詞》
    她頭天晚上在恰紅院碰了釘子,晴雯因埋怨寶釵而未給林黛玉開門,林黛玉則懷疑是賈寶玉不讓自己進去。她在大觀園裡,有如春天的花,默默無聞地開,默默無聞地謝。暮春的季節,眾花凋謝的時刻,林黛玉把自己化到這樣的時和景中。她把自己當做眾花中的一花,美麗、無瑕;她把春天的流逝看作自己年華的消失,寂寬、無奈。所以她把落花掃起來,用絹袋盛著,挖坑掩埋,讓花潔淨地消逝,不讓世間的汙濁點染了去。
  • 「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各自表現了什麼?
    在《紅樓夢》裡,「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經典畫面了。
  • 林清玄:黛玉葬花矯情?可能只是你不懂
    十二歲的時候,第一次讀《紅樓夢》似懂非懂,讀到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段,以及她的葬花詞,裡面有這樣幾句:爾今
  • 《紅樓夢》第27回:黛玉葬花的靈性成長意蘊及寶黛故事的另一種解讀
    但歷來較少讀者從佛禪靈性成長的角度解讀黛玉葬花,而整部《紅樓夢》,佛學思想貫穿始終。作者寫得清清楚楚,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講的是生命從無明,痴愛,煩惱,痛苦走向覺悟、解脫的故事。而黛玉葬花正是這一生命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充滿了佛禪意蘊。由此我們也可以對寶黛故事進行另一番解讀。
  • 葬花吟
    《紅樓夢》最高潮處,《紅樓夢》思想內涵最深刻處,曹雪芹文學詩詞造詣最體現極至處,便是黛玉葬花一節,而《葬花吟》則是這節的重中之重!《葬花吟》全詩抒情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聲聲悲音,字字血淚,滿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無怪乎賈寶玉聽《葬花吟》時痛倒在山坡之上,第三十五回鸚鵡亦會唱《葬花吟》,信然:千古一曲《葬花吟》!
  • 紅樓夢十大名場面:黛玉葬花驚豔,寶釵撲蝶引爭議,香菱學詩勵志
    但在繪畫界,「寶琴踏雪尋梅」卻與黛玉葬花知名度不相上下,是最具代表性的《紅樓夢》名場面繪畫之一。第六名:共讀西廂共讀西廂指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一起讀《西廂記》,是《紅樓夢》中難得的散糖場面,其畫面之美不輸黛玉葬花,是最受喜愛的經典名場面。
  • 黛玉葬花前的嗚咽,被寶玉誤以為是丫頭受了委屈,暗藏駭人真相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最唯美的片段。其實,黛玉一共葬了兩次花,第一次是在沁芳橋畔。當時,賈寶玉偷偷拿了一本《會真記》,在沁芳橋畔的桃花樹下看,忽然「落紅成陣」,身上、樹上、地上,落滿了桃花,賈寶玉便用衣襟兜了那些花落,送到沁芳橋下的時候,遇上了林黛玉。背著花鋤,拿著花帚的林黛玉,教給了林黛玉葬花的法子,又有了兩個人「共讀西廂」的畫面。
  • 花謝花飛葬花吟
    也確實如此,她寄給王扶林導演的自薦信裡,有她對於黛玉的理解,洋洋灑灑幾大頁,附的照片背後是她14歲做的詠絮詩,打動了王導,這才有了之後的面試,和永遠的林黛玉。貫穿電視劇的,是曹雪芹的詞,王立平的曲,由陳力演繹的歌聲,給予我們獨一無二的視聽盛宴。
  • 走近紅樓夢中人 | 恭王府與《紅樓夢》系列講座 (第一講) 《黛玉葬花與明清文人雅事》
    林黛玉生於花朝,她愛花、惜花、賞花、詠花,又在芒種餞花日葬花、哭花、吟誦《葬花辭》,《葬花辭》又預示了所有青春少女終將飄零的歸宿,所以林黛玉葬花不僅引發賈寶玉的共鳴,而且也引得無數讀者為之感嘆、為之悲憫。最早的讀者脂硯齋就說:「埋香冢葬花乃諸豔歸源,葬花吟又系諸豔一偈也。」
  • 二胡《葬花吟》
    《葬花吟》是曹雪芹創作的章回小說《紅樓夢》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詩。這首詩在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名為詠花,實則寫人。全詩血淚怨怒凝聚,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暗淡而悽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
  • 《紅樓夢》:第一次葬花,千年的奇緣,萬年的靈犀
    曹雪芹以《西廂記》為線,引出了怡紅公子和瀟湘妃子一段縹緲的靈犀之緣。以碧雲天,黃葉地,落紅成陣的意境將少年的靈性與真情悄悄地展露,感動世人無數。喜讀黛玉第一次葬花;不,是寶玉飄花流水,黛寶共葬落紅。我們的周圍,有時候充斥著太多的兇殺,憤懣和不滿。求學之子刺死母親,青春年華拋屍可可西裡,情人相背,愛人相離。人與書相隔萬裡,人與物失去感觸,人與人失了交流。我們不正是失去了那份落花流水的詩情畫意,將自己感觸麻木,將自己痛苦放大,然後走向了極端。當然,我這裡還是要講寶玉、黛玉,我這裡還是喜歡說這段奇異的感情之旅。
  • 冷月葬花魂——論林黛玉作詩
    黛玉是大觀園中唯一一位有詩人意識的才女,她的性格及其身世促成了風流別致的詩歌美學特徵,最具代表的是《葬花吟》的寫成。從黛玉的詩歌創作實踐與理論的不協和中看清朝詩歌的苗頭。關鍵詞:林黛玉 葬花吟 立意 「冷月葬花魂」一句是黛玉作詩的寫照,生命本能驅動著黛玉作詩,黛玉作私人化的詩歌,做本真的自己,與寶釵不同,「寶釵做人,黛玉作詩」。
  • [周耀輝] 黛玉笑了
    又匆匆失了紅樓夢過後應該醒了也許再過一秒錯過的一切 統統得到了離和合接受了 又拋低不了紅塵內發現我渺小即使要痛哭 更要微笑哪個羨慕黛玉明白葬花不夠斂花美妙遺憾了就趁破曉 忘了詞:周耀輝「就是黛玉了。為了還童子取靈泉灌溉之恩,絳珠草託生成黛玉用一世眼淚還他,所以黛玉幾乎永遠都在哭。       創造了黛玉的《紅樓夢》,在香港不說影響力有多大,起碼三大詞人中的林夕和周耀輝是愛且懂的。周耀輝填的詞,又往往能看出另一種格局,於是連黛玉都灑脫了起來。       這首歌雖然主題也是和愛情有關,但角度挺新穎的,化用了西廂記和紅樓夢的典故,古典味十足。
  • 「冷月葬花魂」一句詩,道盡林黛玉結局,曹雪芹的心思真絕了
    林黛玉與史湘雲中秋夜聯詩,二人各有一句精彩詩句:史湘雲「寒塘渡鶴影」,林黛玉「冷月葬花魂」。可以肯定這兩句詩對史湘雲和林黛玉各有影射。
  • 你聽過鋼琴三重奏版的《葬花吟》嗎?
    《葬花吟》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誦的一首古體詩。
  • 王文娟越劇《葬花》視頻賞析,回味經典
    寶玉與一群姐妹們朝夕相處,融洽無1958年越劇電影《紅樓夢》選段:葬花(王文娟演唱)越劇名段,黛玉葬花,王文娟演唱 高清_標清
  • 寶玉&黛玉:對萬物皆有情
    昨天聊到寶玉和黛玉,說他們的三觀一致。這從有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就是他們都有情,對世間萬物有情。寶玉不用說,用傅秋芳家的婆子吐槽他的話說就是:「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河裡看見了魚,就和魚說話;見了星星月亮,不是長籲短嘆,就是咭咭噥噥的。」
  • 一首《葬花詞》,把黛玉美到極致
    寶玉一回頭,卻是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花鋤上掛著紗囊,手內拿著花帚。(《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原來是正當三月中浣那日,寶玉坐在沁芳閘橋一石頭上正讀《西廂記》,只見一陣風過,樹上桃花吹下一大鬥來,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花片。寶玉兜了那花瓣兒,抖在水裡了。正巧遇見黛玉,寶玉笑道:「來的正好,你把這些花瓣兒都掃起來,撩在那水裡去罷。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