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12月19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預見正在發生的未來」為主題,匯聚「光華思想力」研究成果與光華各項目創新思路,聚焦「中國經濟的遠景目標與商學教育創新」。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玉宇以「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為主題進行了演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的經濟工作劃出了八項重點任務,陳玉宇認為,八大任務主要回應了兩大風險:第一,國際環境大國關係的不確定性;第二,國內的改革和開放需要平衡。這八項任務都和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有關。
    陳玉宇認為,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收入基本分為「中高低」三個組:20%的人屬於高收入組,中收入組人群佔40%,低收入組約佔40%。通過對近年來收入結構變化的分析,他得出結論:我國中高低收入的增速正在齊頭並進、基本同步。
    陳玉宇指出,第一,收入分配的變化是複雜力量的結果,最近10年,我國收入結構正在改善並向好;第二,包容性增長模式還將繼續,人均收入變化決定了產業結構,因此,企業家要關心收入分配的變化。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未來15年要保持製造業份額的相對穩定。陳玉宇認為,未來保持製造業的穩定,將取決於怎樣擴大內需,也取決於低收入這部分人群,他們構成了未來10年對於製造業的巨大需求。因此,有利於包容性經濟增長的政策管理是未來深入改革的方向。
    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八大任務回應兩大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的經濟工作劃出了八項重點任務,主要回應了兩大風險:第一,國際環境大國關係的不確定性;第二,國內的改革和開放需要平衡;這兩大風險也貫穿著來自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因此,明年的八大任務既是明年的任務,也可能是下一個階段的任務,明年要開闢一個新氣象,這個新氣象指的是就是八大任務對於這兩個風險的回應。
    第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這一點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應對大國博弈,應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我們有很多值得創新的力量,它也跟我要分享的產業結構是聯繫在一起的。
    第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可靠、安全、可控、自主,跟結構變化聯繫在一起,疫情也使得我們更加關注這件事。
    第三是「堅持擴大內需」,稍後我們講講怎麼擴大內需,以及擴大內需對未來有怎樣的影響。
    第四是「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提及改革和開放互相促進的問題,重新提到「更高水平的開放」等關鍵內容。
    第五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涉及農業問題,農業佔GDP比重只有7%左右,但它是底線,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產業結構需要思考的。我們不再談論糧食安全需要把更多人「按「在土地裡,我們現在討論的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就是要提高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第六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關於資本無序擴張,這也涉及產業結構。
    第七是「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住房以租賃為主,這跟我一會談的有關係。
    第八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碳排放是個長期的大問題。
    中國的收入可以分為5個收入組
    中國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稅後)可以分5個等分組,我們分析了最近7年來的比重:20%高收入的大概3億人,佔了全國收入比重的46%~47%;第二個被稱作「中產階層」,20%中間偏上收入的人,佔全國收入比重的20%多一點。也就是說,中國前40%收入的人群,大概有五六億人。
    中國還有八九億人,包括中間收入、中間偏下和低收入三個組,大概佔全國收入比重的30%。
    所以,中國的收入結構可以分為三個組:20%的人屬於高收入組,中收入組人群佔40%,低收入組約佔40%。
    
    那麼,是什麼在推動產業結構?是「需求推動」,那麼,需求結構又怎麼被決定呢?最大的力量是收入水平。我們20%比較高收入的3億人,他們的收入能力決定了他們的需求結構,我們的生產結構滿足他們的需求結構。因此,對明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提出了一個任務就是「擴大國內內需」。
    擴大國內內需不是簡單的增加財政投入的問題,而是要打通各種環節、增加就業,包含改善收入分配,讓城鄉低收入的人群需求能夠傳達給生產端,讓生產端能夠更好為中低收入的需求服務。這對於商學院的人來說,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也是努力的方向。
    5個收入組增速同步、齊頭並進
    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5個收入組過去7年的真實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基本同步,這很好。
    我們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低收入增速基本差不多,這是最近7年來的表現。以前是高收入增長快一點,低收入增長慢一些, 但是從7年前十八大以來,中高低收入的增速齊頭並進,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表現。
    仔細來看,中間收入、中間偏下和低收入三個組雖然總收入份額只佔30%,但是他們的人口卻佔了60%—— 9億人,這9億人,基本上能以人均GDP的增速在增長,跟高收入人群的增長速度持平。這也意味著,如果這種增速能持續下去,可以預見在12、13年後,這9億人的人均收入會翻一番,真實收入翻一番,可支配收入翻一番,會有4億人邁入購買汽車的行列。今天這部分人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巨大的潛力和未來。因此,關鍵在於,我們的發展模式要讓這5個收入組都能以比較均衡的、相同的速度增長。
    再來看看最富的10%的比例,從7年前的8000美元到今天的1.1萬美元,這是可支配收入,決定我們今天產業結構的基本格局是這3億人,但未來不是!未來你會看到其他幾個組別,第二組從4000美元漲到4500美元,這部分是焦慮的自稱為「中產」的人,這是另外3億人。第三個3億人增長得還可以;第四個3億人,增長得也相當不錯。第五組的增長也很好,這跟我們的扶貧、注重更加包容性的經濟增長是有關係的。
    他們將決定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方向
    總結一下:第一,收入分配的變化是複雜力量的結果,最近十年來,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相當不錯。第二,我們要繼續這種包容性的增長模式,企業家需要關心收入分配的變化,我們在談到原理的時候,說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決定了它的產業結構,光華管理學院劉俏院長帶領的課題組大約也是用這樣的指標衡量未來產業結構的變化。
    最後再說一點,「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我們要在未來15年時間裡保持製造業份額的相對穩定。另外,工信部部長最近提出,我們要做強做實做優製造業,沒說做大,這表示了大家謹慎的一面。我認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製造業一定程度上份額的穩定是可以做得到的,這取決於我們怎樣擴大內需,取決於後面收入60%的人群,他們大約滯後第一組人15年~20年左右,還處在第一組15年~20年前的消費結構,他們會構成未來10年對工業製造品、工業產品和家用產品的巨大需求。
    這些巨大的需求,當然伴隨著我們的深入改革,包含著城市化、長租房,包括高房價、城市管理的體系問題,包含政策是否有利於包容性經濟增長,是否準備好將那60%的8億多人逐漸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裡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為他們提供安居之所。所以說,中國充滿了前途和希望,也充滿了挑戰,也需要大家的創造力。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文章作者
    陳玉宇
    打開第一財經APP,閱讀體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