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導
在疫情的衝擊下,我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好成績,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疫情的陰影尚未遠去,明年經濟工作應該怎麼幹?
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以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置於八大任務之首。
事實上,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近幾年,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開始進入到工業大生產階段,實現大規模的產業應用落地,「智能+」的時代已然到來。
「當下人工智慧在我國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人工智慧技術,包括相關的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到了一些突破的臨界點;國家層面非常重視;民眾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客戶、開發者都積極擁抱雲計算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所有這些,為我國高速地進行產業化智能升級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在「ABC SUMMIT 2020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CTO王海峰表示。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則認為,人工智慧是數據、算力、算法三樣東西加在一起,它們自己會長,自己會迭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機遇之下,傳統行業與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融合發展,正在讓產業經濟舊貌換新顏。
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國際形勢風雲突變的的當下,科技自立自強的呼聲越來越高,智能化轉型迫在眉睫。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要「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
據了解,歷經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當前,為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
但企業轉型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在智能經濟時代,政府、市場、產業等各界紛紛加強人工智慧領域布局的背景下,各個行業的護城河和邊界也越加凸顯。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領先技術,推進產業智能化轉型,推動智能經濟發展,成為各行各業高度關注的話題。
「AI是帶來一次工業革命大的風口;既然智能技術是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量,它的作用顯然遠遠不是這些。我們過去幾年通過百度智能雲向行業輸出這些智能技術,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出發點,幫助各行各業去智能化升級,讓我們的社會走進智能社會,讓我們的經濟升級為智能經濟。」王海峰說。
知易行難,雖然企業智能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但應用人工智慧依然存在技術門檻高,場景複雜等難題,缺乏兼備AI技術與產業應用兩方面知識的人才等方面的顧慮,也讓相關行業在轉型的道路中「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王海峰看來,這些數據的分析和挖掘需要基於一個強大的計算平臺,用智能的算法去找尋其中的規律,幫助提升生產流程的效率。比如,在產業的需求下,百度形成了以百度大腦為技術底座,百度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和百度崑崙AI晶片為「軟硬一體的AI大生產平臺」的技術縱深布局,可滿足開發者對各種模型、算力的需求,推進人工智慧在業界實現更快部署。
比如,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傳衛介紹,在做基於風光儲能智慧能源的解決方案時,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智慧雲來做支撐,小到一個單元,一個家庭的用電、用電習慣,怎樣保證清潔能源,甚至是零碳能源,這些都需要數據支持。
會議也提出,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不過,一旦智能化在行業內普及,帶來的效率增長則十分可觀。
「我們的智能客服和智能外呼項目,可做出每天呼入、呼出30萬通,佔媒體客服業務量的86%,準確率達到了95%,相當於這背後每年節約了1千人的工作量。」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董事長、行長潘衛東表示。
錨定智能+產業升級之路
今年,新冠疫情引發全球經濟倒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IMF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幅有望達8.2%。
在朱民看來,站在風口之上的人工智慧,為我國經濟帶來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並存的作用,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科技實實在在地和產業結合,改變產業,同時也使科技企業走得更為壯大。
「我們可以想像,人類過去200多年的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才剛剛開始,前三次工業革命其實經歷了很長的時間,這個過程的確會很長,但是未來一定會往這個方向走。在走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不斷的為各行各業貢獻價值,雪中送炭。」王海峰說道。
當前,智能+產業升級已經成為各行業革新的新趨勢。
在上海外灘,超級智能充電弓正式啟用。這個與公交站牌融為一體的充電設備,在乘客上下車的間隙對公交車進行快速充電,40秒的充電時間即可續航10公裡。智能充電弓還具備無人化操作功能,自動實現下壓和對接充電,整個過程都脫離人工操作,在世界範圍率先實現了充電智能化控制、無人化操作。
在工廠,智能化、自動化、模塊化、數位化已經屢見不鮮,大大縮短了產品的交付周期,生產效率提高30%,產能提升4倍,成為我國信息產業與數字經濟的「發動機」。
不僅如此,我國還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百餘種產品,不僅實現了國產替代國外產品,還大量出口海外。
「以AI技術為核心優勢,加強產學研融合,持續技術創新繁榮技術生態;同時不斷賦能生態夥伴,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完整產業鏈,協同夥伴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實現產業生態與技術生態融合,構建共生、共贏的生態模式,正是我們的優勢。」王海峰介紹。
在技術應用上的創新進展概括為百度的「壯智凌雲」,將技術突破及應用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切實推進產業智能化的創新實踐,最終使能行業、賦能生態。
在這場調整變革中,每個參與主體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地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找到發展的方向,科技企業更應該主動發揮技術優勢,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賦能經濟,科技強國。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