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介意的話,願意與我們留下一頓飯的回憶嗎?」
這是《未知的餐桌》的開場白,沙溢與嶽雲鵬兩人搭檔去素人家蹭飯,用一頓飯的時間聊聊家常分享人生故事,在飯桌上體驗不同的人生味道。
一桌飯,一份情,沙溢與嶽雲鵬攜嘉賓王子異孫越一同來到海南,在這個美麗的城市尋找一頓晚飯。
在出發的路上,嶽雲鵬看到大海觸景生情便回憶起第一次帶媽媽看海的情景。人生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嶽媽媽滿是感慨,欣賞後用地道的河南話說到:「這要是澆地多好啊!」
當嶽雲鵬說出這句話後,在場嘉賓哈哈大笑,如此浪漫的大海卻想著用來澆地,嶽媽媽腦迴路清奇。但就是這句好笑的感慨,也夾雜著各種心酸,更體現了一位農村婦女的心酸。
好笑,但更多是鼻酸。
老太太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沒有去過大城市更沒有看過大海,為了生計她的眼裡與腦子裡全是種地,種了一輩子地的她看到水想到的自然是灌溉。
一句話讓人鼻酸,這背後全是農村婦女的心酸苦楚。一輩子困在農村出不了遠門,為了生存只有拼命幹活種莊稼,早起貪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
在一輩子過著這樣生活的人眼中,什麼是浪漫?什麼是大海?即便嶽媽媽可以靠兒子享福,但在她腦子裡根深蒂固的東西不會被遺忘掉。
「這要是澆地多好啊!」來自一位老婦人的真實心聲。
嶽雲鵬出身農村家中姊妹七個,爸爸媽媽也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為了養活這七個孩子,嶽爸爸在年輕時嘗試做生意卻屢屢碰壁,最後只好乖乖回家安安心心賣饅頭補貼家用。
嶽爸爸與嶽媽媽每天的工作就是一邊種地一邊蒸饅頭賣饅頭,每一個饅頭都是二老親手製作,這一賣就賣20年。
爸爸老老實實,媽媽不識字連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但就這樣一位樸素不能再樸素的農村婦女卻始終教嶽雲鵬要做個好人。
對得起師父郭德綱,對得起家人與自己,對得起社會與良心。媽媽的教育,是他一輩子的財富。
家窮志不窮,這是嶽爸爸留給嶽雲鵬的印象。
在農村,家中沒有男丁或男孩子少女孩子多,就容易被同村人欺負。每當被人欺負時,嶽爸爸都是第一個站出來趕走這些人,就算再窮也從不低頭。
爸爸的形象一直很偉大,媽媽就是普通又善良的農村婦女,在嶽雲鵬14歲輟學並決定去北京打拼時二老心疼又不舍。
爸爸問他願不願意留下來一起賣饅頭,嶽雲鵬使勁搖了搖頭,因為他一直渴望大城市,他認為到了大城市只要好好幹就可以有新衣服穿,就可以娶到媳婦。
留不住的孩子也只好放手讓他飛。
臨去北京的前一晚,嶽媽媽坐在煤爐前仔仔細細教臨行的孩子如何在外面照顧自己,遇到困難該如何解決,爸爸則叮囑他不要做違法的事情。
就這樣,年僅14歲渴望大世界的嶽雲鵬,背起行囊做了北漂。
他在渴望的大城市中,做過門衛看過門,當過電焊工,後在飯館當服務員。
多年後,一直以年紀小就外出打工為驕傲的嶽雲鵬,問起媽媽在那段時間裡有沒有想他時,他的心在滴血。
嶽雲鵬才知道,當自己瀟灑地離開家鄉後媽媽從未睡過好覺,知道他當保安晚上巡邏,媽媽就等他下班以後再睡覺,知道他值後半夜的班,媽媽就等到天亮感覺他下班了再睡覺。
可憐天下父母心!那些日子裡,嶽雲鵬在北京打拼,媽媽在老家操心牽掛白髮一根一根浮現。
就這樣一位樸素的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譜寫著媽媽對兒子的愛。
2004年,嶽雲鵬跟隨郭德綱學相聲,2013年日子剛有些好轉,那個教他不要做違法事情一直保護家中孩子的父親去世了。
爸爸去世後,嶽雲鵬登上春晚並走紅,可惜這一切他都沒有看到。
為了盡孝,嶽雲鵬給媽媽買了房子,給新房裝上地暖,但節省一輩子的媽媽為了省錢一直不願使用,最後管子凍裂了也不知道。
為了更好的孝順,為了將爸爸沒有享到的福全給媽媽,嶽雲鵬將老太太接到北京住並想著辦法讓她開心。可到頭來,還是媽媽放心不下孩子們,想著辦法讓孩子們開心,承包了廚房做孩子們最愛吃的食物。
這就是父母,一心為孩子著想,一生節儉從未大手大腳,不舍孩子遠行也不舍孩子受苦,寧願自己承受一切也不希望孩子們承受。
嶽爸爸偉大而堅強,嶽媽媽樸素而真實,嶽雲鵬改善了生活卻改不掉媽媽的「操心命」,也改不掉她根深蒂固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當嶽雲鵬帶她去海邊,而她一心想用水澆地的原因。
賣饅頭20年種地一輩子也熬了一輩子,終於熬出頭可以享清福也依舊忘不掉過苦日子的一幕幕。
「這要是澆地多好啊!」好笑又心酸。
終於,嶽雲鵬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也終於讓那個整日整夜為他操心的媽媽走出農地看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