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814字,閱讀約4分鐘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走遍天下,但無一例外都碰壁了。孔子之所以處處碰壁,弄得"如喪家之犬",是因為他的學術思想不可行,也損害了統治者的利益,更是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春秋末期的社會主要矛盾,而孔子提出了解決這一社會矛盾的辦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結構是以周公設計的"宗法制"為基礎的禮制社會。禮制社會的統治基礎是以長子繼承制為法律權威的社會結構,從上到下包括:皇帝、諸侯、大臣、官僚、士人、百姓、奴隸。
春秋末期,穩定的社會結構受到嚴重挑戰,諸侯不再聽周天子的話,清朝大官給諸侯搗亂,士大夫侵佔諸侯的財產。用孔子的話說,"禮崩樂壞",沒有規矩,社會秩序就崩潰了。於是,天下大亂,相互徵伐,民不聊生!
孔丘
該怎麼辦?包括孔子在內的許多先賢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希望重建社會秩序,這是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孔子的儒家思想就誕生在那個時期。
顯然,孔子的思想不起作用,導致他處處遭人嫌棄,一輩子忙著滿世界跑,當他的思想推銷員。每一位君主一聽孔子來了,都是同樣的態度:熱烈歡迎,上朝!
你什麼意思啊?孔子名氣太大,拿去給他鍍金正好,於是對他這個人隆重接待。他的理論呢?葫蘆一個,看不中用,高高掛起!
那麼,孔子的思想有什麼問題沒有人願意接受呢?
儒家看的是美,但不具有可操作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愛",手段是禮法道德教育。也就是說,孔子希望通過教育的方法,讓每個人都接受他的思想,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這種想法過於天真,社會治理結構的形成和穩定,本質上是利益主體的權力制衡。一旦這個均衡被打破,除非進行二次分配,否則怎麼可能回到原來的狀態?尤其是,期望通過教育手段。
孔丘
比如,家臣的身份,會被季孫氏架空,進而掌握魯國陽虎,他原本是孟孫氏的後代,宗法制度的結果,讓他慢慢只剩下一個"氏"的虛銜,他能甘心嗎?當他有機會掌握季孫的家業,成為魯國的主人時,你跟他講道理,讓他一無所有地回到"士",誰會願意?
儒家思想是一把雙刃劍,讓王公們難以接受。
孔子的藍圖中隱藏著一個"雷",這使它成為一把雙刃劍,接受它的人也會深受其害。這個"雷"就是君君臣臣!
孔子與齊景公的對話最為典型。當齊景公聽到孔子說"你、你、你、你"時,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是的,正是因為有了國君,我才不臣,才導致我的權益受損,放在嘴裡不能放心吃。如果恢復君臣關係,豈不是高枕無憂?
齊景公
它能嗎?當然不會!按照孔子的理論,你齊景公讓群臣百官安分守己,取得了諸侯的權益,那你就應該對周天子盡義務嗎?也就是說,對於周天子來說,你和他其實都不是君君臣非我!
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忽視的結果是權利和義務都被取消了。如果你齊景公不對周天子"君臣",那麼"君臣"的基礎就喪失了,卿大夫如何對你"君君臣臣"?
齊景公願意盡他的責任嗎?當然不會!諸侯是"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本來按照宗法制,諸侯國的治理,是"代理制",是代表周天子代為治理,而不是地方主人。通俗地講,諸侯國君主是地方治理的"職業經理人","產權所有者"是周天子。
慢慢地,諸侯國都大了,不把權利放在眼裡了!這就是"禮崩樂壞"的根源,諸侯國其實是"禮崩樂壞"的最大受益者,他們能願意回到原來的結構中去嗎?所以,他們只能忍受大臣們對他們的"不臣",這把雙刃劍導致儒家思想是一個死結!
儒家思想是一種返古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孔子的儒學不是無源之水,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他是周公思想的復闢,是典型的復古主義,或者說,是歷史的顛倒!
周公
周公設計的結構為什麼失敗了?根源在於,隨著歷史的發展,原有結構中各階層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不匹配,或者說他們的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正比。
也就是說,社會之所以走向"禮崩樂壞",並不是"仁"的缺失,靠"德治"解決不了問題,這些手段,最多充當了補鍋匠的角色。根本原因是周禮過時了,宗法制度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必須重建。
而孔子還死抱著過時的東西不放,豈不是逆潮流而動?失敗不也是不可避免的嗎?
綜上所述,孔子之所以走上絕路,是因為他的思想沒有可操作性,而且損害了階級的主體利益,同時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孔子自己描述得很好,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他的思想就是"胡瓜"!
這裡是《開心的米小朵》,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