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因為理論不適用而損害當權者的利益而處處碰壁

2020-12-20 開心的米小朵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814字,閱讀約4分鐘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走遍天下,但無一例外都碰壁了。孔子之所以處處碰壁,弄得"如喪家之犬",是因為他的學術思想不可行,也損害了統治者的利益,更是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春秋末期的社會主要矛盾,而孔子提出了解決這一社會矛盾的辦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結構是以周公設計的"宗法制"為基礎的禮制社會。禮制社會的統治基礎是以長子繼承制為法律權威的社會結構,從上到下包括:皇帝、諸侯、大臣、官僚、士人、百姓、奴隸。

春秋末期,穩定的社會結構受到嚴重挑戰,諸侯不再聽周天子的話,清朝大官給諸侯搗亂,士大夫侵佔諸侯的財產。用孔子的話說,"禮崩樂壞",沒有規矩,社會秩序就崩潰了。於是,天下大亂,相互徵伐,民不聊生!

孔丘

該怎麼辦?包括孔子在內的許多先賢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希望重建社會秩序,這是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孔子的儒家思想就誕生在那個時期。

顯然,孔子的思想不起作用,導致他處處遭人嫌棄,一輩子忙著滿世界跑,當他的思想推銷員。每一位君主一聽孔子來了,都是同樣的態度:熱烈歡迎,上朝!

你什麼意思啊?孔子名氣太大,拿去給他鍍金正好,於是對他這個人隆重接待。他的理論呢?葫蘆一個,看不中用,高高掛起!

那麼,孔子的思想有什麼問題沒有人願意接受呢?

儒家看的是美,但不具有可操作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愛",手段是禮法道德教育。也就是說,孔子希望通過教育的方法,讓每個人都接受他的思想,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這種想法過於天真,社會治理結構的形成和穩定,本質上是利益主體的權力制衡。一旦這個均衡被打破,除非進行二次分配,否則怎麼可能回到原來的狀態?尤其是,期望通過教育手段。

孔丘

比如,家臣的身份,會被季孫氏架空,進而掌握魯國陽虎,他原本是孟孫氏的後代,宗法制度的結果,讓他慢慢只剩下一個"氏"的虛銜,他能甘心嗎?當他有機會掌握季孫的家業,成為魯國的主人時,你跟他講道理,讓他一無所有地回到"士",誰會願意?

儒家思想是一把雙刃劍,讓王公們難以接受。

孔子的藍圖中隱藏著一個"雷",這使它成為一把雙刃劍,接受它的人也會深受其害。這個"雷"就是君君臣臣!

孔子與齊景公的對話最為典型。當齊景公聽到孔子說"你、你、你、你"時,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是的,正是因為有了國君,我才不臣,才導致我的權益受損,放在嘴裡不能放心吃。如果恢復君臣關係,豈不是高枕無憂?

齊景公

它能嗎?當然不會!按照孔子的理論,你齊景公讓群臣百官安分守己,取得了諸侯的權益,那你就應該對周天子盡義務嗎?也就是說,對於周天子來說,你和他其實都不是君君臣非我!

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忽視的結果是權利和義務都被取消了。如果你齊景公不對周天子"君臣",那麼"君臣"的基礎就喪失了,卿大夫如何對你"君君臣臣"?

齊景公願意盡他的責任嗎?當然不會!諸侯是"禮崩樂壞"的罪魁禍首。本來按照宗法制,諸侯國的治理,是"代理制",是代表周天子代為治理,而不是地方主人。通俗地講,諸侯國君主是地方治理的"職業經理人","產權所有者"是周天子

慢慢地,諸侯國都大了,不把權利放在眼裡了!這就是"禮崩樂壞"的根源,諸侯國其實是"禮崩樂壞"的最大受益者,他們能願意回到原來的結構中去嗎?所以,他們只能忍受大臣們對他們的"不臣",這把雙刃劍導致儒家思想是一個死結!

儒家思想是一種返古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孔子的儒學不是無源之水,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他是周公思想的復闢,是典型的復古主義,或者說,是歷史的顛倒!

周公

周公設計的結構為什麼失敗了?根源在於,隨著歷史的發展,原有結構中各階層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不匹配,或者說他們的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正比。

也就是說,社會之所以走向"禮崩樂壞",並不是"仁"的缺失,靠"德治"解決不了問題,這些手段,最多充當了補鍋匠的角色。根本原因是周禮過時了,宗法制度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必須重建。

而孔子還死抱著過時的東西不放,豈不是逆潮流而動?失敗不也是不可避免的嗎?

綜上所述,孔子之所以走上絕路,是因為他的思想沒有可操作性,而且損害了階級的主體利益,同時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孔子自己描述得很好,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他的思想就是"胡瓜"!

這裡是《開心的米小朵》,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相關焦點

  • 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為何「知天命不可為」而為之
    ——王瀟孔子周遊列國,欲施展人生抱負,在楚昭王召見欲重用的時候,途中受到陳、蔡國兩國阻撓,將其和弟子圍困在荒野之中。被困七天七夜,飢餓難耐中,不少弟子離開。孔子弟子: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學識太淵博,沒有國家能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下標準嗎?」
  • 孔子:春秋的殉道者
    其實說起來,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常常忽上忽下,其實在孔子自己的時代,他也曾滿懷著治國理想,周遊列國期望自己的理念可以被君王採納,最終輔佐君王將紛亂的天下恢復到周文王時的狀態。可惜他生不逢時,在中國大地上帶著徒弟和車馬遊走於君王之間十四年,雖然被當作智者禮待,但是卻處處碰壁。
  • 湛江國學少兒舞臺劇《孔子周遊列國》首演成功
    湛江國學少兒舞臺劇《孔子周遊列國》
  •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十三年,竟然是為了這件事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意識到粉絲經濟的重要性,為了實施自己仁政的政治思想,他老人家開壇講學,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來求學,而且還不收錢,只要掃碼關注就行了。一時間,孔門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換算成公眾號粉絲量,怎麼也是個千萬級別大號,可見當時孔子的影響力有多大。粉絲體量上去了,影響力也出來了,但是一直沒能變現,眼看著自己的學生官至士大夫了,自己還是個芝麻小官,這樣下去面子掛不住啊。思來想去,孔子決定來一場線下粉絲互動,史稱孔子周遊列國。
  • 讓世界品味中國——舞劇《孔子》 觀賞
    劇情從參政進諫,周遊列國,危困絕糧,弦歌幽蘭,晚年歸魯,修改《詩經》,撰寫《春秋》,制禮作樂等情節,展示了在藝術上提出「盡善盡美」最高理想的孔子一生。       劇情選取了孔子周遊列國的生命歷程,這是一次不斷碰壁的旅程,一次無法完成夢想的不歸途,一次求而不得的坎坷路。
  • 孔子的理念為何得不到諸侯國的認可,他還沒被人叫「喪家之狗」?
    其實這套言論把孔子和上古聖人相比,對孔子不是貶義而是褒義,孔子卻避去不提自己和上古聖人相似的說法,而承認自己確實像喪家之犬。與孔子的一生確實是在東奔西跑,他一直想推行自己的理念、信仰和學說,希望用他自己的那一套仁義道德理論來收服人心,希望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天下,希望用人性的美好來感化世道人心。但是他東奔西跑周遊列國的一生中,幾乎是處處碰壁,他一生的抱負並沒有實現,所以他覺得,「喪家狗」這個詞形容他確實很貼切。
  • 老實人為何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那是因為老實人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願和那些陽奉陰違的人為伍!某些人覺得和老實人相處會讓他們的利益受損,所以在工作中處處排擠老實人,老實人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是社會普遍的現象,老實人心地善良,卻不被大多數人喜歡!老實人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不知道變通,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堅持!
  • 理論探討:侵害配偶權的損害賠償責任
    成立侵害配偶權的侵權責任,應當具備普通侵權損害賠償的四個要件:(一)違法行為常見的侵害配偶權的行為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1.通姦。是指有配偶者自願與第三者發生不正當的性關係。2.姘居。指有配偶者與他人對外不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並持續較長的時間。3.重婚。有配偶的一方又與婚外第三人登記結婚,或雖未登記結婚,但長期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
  • 從前有個人叫孔子,周遊列國做推銷,他這算是文旅融合的先驅嗎?
    從前有個人叫孔子,周遊列國做推銷,他這算是文旅融合的先驅嗎?眾所周知,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沒有超越春秋諸子在農耕文明早期所形成的思想體系和對天下的推斷,以及對未來的設想。甚至有人說出,中國農業遇工商業文明衰,遇生態文明興的斷語。特別是今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當下,以及面對今天——世界武力逼迫下的低成本交易,和屈服於武力威脅的高成本交易——所造成的生態危機之下。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因為這項建議滿足了漢武帝的統治需求,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儒家的社會地位空間高漲,最終登堂入室,取代了在漢初風靡六十餘年的道家思想。上圖——孔子周遊列國在孔子看來,想要達到這種目的其實並不難,只要各個階級嚴格遵守本階級的規章制度,克制自己的欲望,那麼所有人都會滿足於當前的生活,繼而彼此和諧相處下去。
  • 工作中處處碰壁,導致頻繁換工作,該怎麼辦?
    我們經常會遇見一種人,在工作中諸事不順,處處碰壁,領導不得意,同事不待見,自己越幹越不順心,總覺得是上天對自己不公,最後一走了之。其實我覺得遇到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不在於大環境,不在於領導,也不在於同事,問題還是出在了個人身上。
  • 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理論,為什麼很多人批評?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一系列問題上,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完善者。所以,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起,被稱為孔孟之道,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
  • 孔子和平獎:利益驅動的國際鬧劇
    導語:近日,自稱是中國「孔子和平獎」官方主辦單位的組織宣布,選擇辛巴威總統穆加貝為今年的獲獎者。然而,不僅眾人質疑其為何將和平獎頒給被稱為「獨裁者」的穆加貝,連穆加貝本人也拒絕領獎。公開資料中,目前僅有一誠法師接受了這個獎項。連戰在被記者採訪此事後表示,他頭一次聽說自己得了這麼個獎。而普京和卡斯楚的獎分別是俄羅斯和古巴在華留學生「代領」的。因為常常評獎給備受爭議的人物,孔子和平獎已經成了民間的一個笑談。不僅做法不合常理,這個獎項的來頭也配不上他的名頭。
  • 儒學風光2000年,或許孔子是不滿意的
    此時儒家的思想還是純潔、樸素和友善的,處於儒學的初創階段,孔子只提出來了構建和諧社會和Guo家治理的總體綱領,並沒有搭建起儒學政zhi運用的下遊理論,也沒有完善Guo家治理的具體措施,這和孔子當年沒有得到重用有關。
  • 「孔子和平獎」 一場損害國家形象的鬧劇
    孔子和平獎  孔子和平獎,獎項成立之初便爭議不斷,曾被斥為「一場嚴重損害國家形象的鬧劇」,今年孔子和平獎頒給了辛巴威總統穆加貝
  • 闡釋「君子不器」,解析「樊遲問稼」
    因為他的提問,既讓我加深了對「君子不器」的理解和毛概課的掌握,更是讓我糾正了對「樊遲問稼」的看法,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樊遲問稼」是《論語•子路》中的一則典故,原文如下: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幾千年知名「人物」為何周遊列國
    據記載,從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孔子,帶著他的一幫學生約十幾個,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用了十四年的光陰,周遊列國。推銷自己,推銷自己的「思想」與「理想」。他覺得,天下之大,不信沒有實現自己「理想」的地方。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 《遺落的南境》:當權者 很恐怖,也很迷人!
    今天,我們繼續跟大家分享第二部《當權者》,喜歡讀書的小夥伴趕快來吧!《當權者》是系列圖書的第二部。它不是從第一部結束的地方開始講起。相反,它充滿了新的樂事,不僅有新角色和設定,而且用了全新的寫作方式。如果說第一部是一部裹著厚厚的神秘外衣的探險小說,那《當權者》就是同樣給出黑暗感的偵查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