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認為過去比現在幸福就是一種幻想

2021-03-01 終南影話

影片《午夜巴黎》是由伍迪·艾倫導演的一部奇幻愛情影片,影片講述了對巴黎十分神往的美國電影編劇吉爾與未婚妻在巴黎度假期間,午夜時不斷穿越回自己心中巴黎的黃金時代,並與海明威、畢卡索等名人杯酒言歡、闊步高談的經歷。影片不論在藝術價值還是商業價值上都有不凡的表現,該片獲得了2012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並在全球拿下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影片伊始,三分鐘的巴黎風光把巴黎與浪漫兩字逐漸劃上等號,從地標建築到普通街景再到公園、路燈、樂園、行人,從白天到黑夜,從晴天到雨中,巴黎的浪漫氣息越發濃厚。導演伍迪·艾倫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跟很多美國人一樣,對巴黎的印象和認識都來自電影。我想感性地表現我心目中的巴黎,我渴望給世界看到的巴黎是可以喚起共鳴的,而不是寫實的。」導演的感性給予了畫面深入骨髓的浪漫,在細膩的情愫中,夢中的巴黎被建構出來。

風光隨著午夜降臨畫上句號,接著畫面彈出片名、導演等字幕,聲音卻是男主吉爾與未婚妻的對話,言語間吉爾不斷表示對巴黎,尤其是對上世紀二十年代雨中的巴黎的嚮往,而未婚妻卻不以為然,兩人觀念的不同在最初便向觀眾透露,而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巴黎的出現也講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內容。

影片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話癆」,這也是導演伍迪·艾倫影片的一大特色,全片充斥著大量對白,通過臺詞的堆砌,電影通常充滿生活氣息,缺少較大起伏的情節,更多的是生活點滴。而與導演以往塑造的話癆角色不同的是,男主吉爾還是一個絮絮叨叨沉浸在浪漫幻想、「掉書袋」式的人物,張口閉口都是一些文學梗——「伊拉克的兔子洞」(《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無底洞)、「詹姆斯·喬伊斯」(後現代文學奠基人)、「米尼弗·契維」(英國詩人E·A·羅賓遜創造的留戀過去抱怨現實的人物),這些只是一開始吉爾在與嶽父嶽母交談時提到的文學調侃,這樣的對話會導致文學基礎不夠的觀者與餐桌對面的嶽父嶽母一樣十分疑惑不解。

但導演似乎並沒有考慮觀眾是否能看懂這一問題,類似的文學藝術梗在吉爾穿越回上世紀二十年代後越發多元且密集,首先是派對中的音樂《讓我們墜入愛河》,這是科爾·波特1928年為音樂劇《巴黎》所作的曲目,接著出現的菲茨傑拉德夫婦也是文學界有名的人物,酒館裡跳舞的約瑟芬·貝克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超級女明星」,直到海明威的出現才讓觀眾一眼斷定他是文學界的大文豪。接下來出場的畢卡索、布努埃爾、達利等人都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這仿佛是一場知識分子之間的狂歡,也是導演對一眾文藝大咖的調侃。

這不禁讓人想到動畫電影《盜夢特工隊》,與本片直接出場文藝界人物不同,這部電影出現的是大量藝術作品與電影元素——《維納斯的誕生》、《倒牛奶的女傭人》、《吶喊》、《草地上的午餐》、《搏擊俱樂部》、《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等等。不過它們大多是已隱藏身份出現在鏡頭的邊緣,對劇情敘事基本不產生影響,這和《午夜巴黎》中直接作為影片角色推動劇情發展的文藝界人物不同,但同樣的是它們都需要深厚的文學藝術素養才能看懂導演的巧思。

影片中吉爾不斷提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是巴黎的黃金時代,是他朝思暮想為之神往的地方,這種懷舊其實也體現出導演作為知識分子,從他們的角度對文壇、藝壇群星璀璨時代的追憶。在一次次穿越回二十年代,與畢卡索的情人艾德裡安娜互生情愫後,艾德裡安娜帶他坐著馬車來到了自己心中巴黎歷史上最偉大最美好的時代——La Belle Epoque(美麗年代,這一法語詞彙是用於形容十九世紀法國和平與樂觀的一段時期),他們遇到了勞特雷克、德加和高更一行人。德加說:「這個時代的人很缺乏想像力,最好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此時吉爾突然醒悟,對於黃金時代的追求是陷入無底洞的過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黃金時代,而逃避現實、追求回到過去,認為過去一定比現在更好只是一種主觀臆想。

「如果你留在這裡,這裡就會變成你的現在,不久以後,你就會想像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才是現實,不盡如人意,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不盡人意的。」影片在吉爾與艾德裡安娜的對話中傳輸了電影的主題——活在當下,用一種近乎直白的方式給觀眾挑明道理。吉爾選擇回到他的時代,做出行動與改變,而艾德裡安娜選擇留在十九世紀,吉爾與安娜的告別也是與過去的自己告別,從「過去時」到「現在進行時」,導演也完成了對於心中真正的黃金時代的解讀。人們總想逃避現實生活,幻想過去的光輝歲月,但是如果放棄現在,歷史也不復存在,而當下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在結尾吉爾與未婚妻決裂留在巴黎寫書後,再次邂逅同樣喜歡科爾·波特唱片和下雨天的雜貨店員工加布裡埃,兩人雨中的漫步背影為影片畫上了羅曼蒂克的句號。

不可置否這是伍迪·艾倫對巴黎的感性呈現,影片以穿越為背景,表現了不同時期巴黎的魅力,極富情調,對一眾文學家、藝術家的復刻也達到了傳神的效果,有諷刺之意。除此以外影片涉及的可討論方向還有很多: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碰撞比較與反思,城市景觀的塑造對於電影的作用以及音樂對電影敘事的影響等,但由於自身對這些方向涉獵有限,故無法短時間內作出進一步分析。

相關焦點

  • 《午夜巴黎》︱認為過去比現在幸福就是一種幻想
    引子:「如果你留在這裡,這裡就會變成你的現在,不久以後,你就會想像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才是現實,不盡如人意,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不盡人意的。」,認為過去一定比現在更好只是一種主觀臆想。「如果你留在這裡,這裡就會變成你的現在,不久以後,你就會想像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才是現實,不盡如人意,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不盡人意的。」
  • 《午夜巴黎》穿越到黃金時代!看破對過去的美好想像
    ▲(圖/《午夜巴黎》劇照) 鐘響十二下之後的午夜,一輛 Peugeot 古董汽車連結了過去與現在,過去是自己對美好年代的想像,而現在只有悲慘的現實與茫然
  • 聊電影《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今天分享一部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在巴黎他們偶遇了舊相識 Paul和他的伴侶,Paul喜歡滔滔不絕,高談闊論,賣弄學問,他對Gill嚮往復古時代含沙射影的嘲笑。「那確實是個沒有全球變暖的年代,沒有自殺性爆炸,也沒有核武器和販毒團夥。」 他認為「懷舊是想否認現在的痛苦,是一種逃避。
  • 你懷念的過去已經被淘汰了 丨 《午夜巴黎》
    影片主旨強調了反穿越,並一開始就由一個賣弄學問的(pedantic)一個小配角提出了黃金時代理論,認為別的時代比現在生活的時代更好這是那些無法應對當前生活的人所產生的浪漫主義的缺陷。那麼影片中吉爾為什麼會對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生活產生好感呢?
  • 《午夜巴黎》:文藝青年的浪漫穿越
    《午夜巴黎》展現了巴黎的流光溢彩,也講述了一個文藝青年對巴黎的浪漫穿越和熱愛。吉爾攜未婚妻伊內茲陪著嶽父嶽母來巴黎度假。
  • 《午夜巴黎》邂逅心中的黃金年代
    家附近的小酒吧在夜色中喧鬧起來時,我喜歡窩在沙發裡聽Midnight這首歌曲,曾經對午夜有太多的幻想,從未鼓起勇氣外出獨闖,燈火闌珊盡興處,意亂情迷到恍惚,早歸,不醉,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守住一份踏實與安定,我的夜便是從容。
  • 《午夜巴黎》
    他2008年執導了午夜巴塞隆納,2010年午夜巴黎,2012年愛在羅馬。古稀之年的他用鏡頭展現了很多他迷戀的別處美景,也依託城市美景表達了他的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幻想和思考。這樣說聽起來貌似有點無聊,但並不,電影中還有伍迪艾倫慣有的小幽默,只是,今天不談伍迪艾倫的幽默,我是個幽默細胞缺乏的人,今天我們談巴黎和懷舊。
  • 《午夜巴黎》:活在當下才更重要!
    作為一部描述巴黎夜晚的影片,《午夜巴黎》把巴黎這個都市夜晚的魔力表露無遺。如果說美國的電影純粹是為了賺錢,法國的電影更像是藝術,讓觀眾看到電影中的藝術視角。從影片的劇情來看,它具有濃濃的懷舊情懷,將現代和存在兩大主義給體現了出來。
  • Movie | 午夜巴黎
    那就好好欣賞這部《午夜巴黎》影片一開始就展示了巴黎無不美麗與浪漫的街景,伴隨著片頭曲中薩克斯風格的爵士樂長達4分鐘的空鏡頭使我一刻也離不開屏幕。電影融入了穿越元素,和未婚妻來巴黎婚前旅遊的好萊塢編劇,喬,是個十足的懷舊浪漫主義者,他嚮往寫小說,感受在巴黎淋雨散步的美好,所以他在未婚妻看來有些不切實際。
  • 33《午夜巴黎》丨浪漫與懷舊,不過是一種逃離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2011他希望留在巴黎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說,但是伊內茲及其父母堅決反對。在一次用餐時,伊內茲遇到了昔日同學保羅夫婦,他們一同出遊。保羅到處賣弄,跟導遊(卡拉•布呂尼 Carla Bruni 飾)喋喋不休,令吉爾反感不已。午夜時分,他獨自走在巴黎的街頭,卻被一輛路過的馬車吸引住了。
  • 豆瓣8.3高分電影《午夜巴黎》,帶你走進導演伍迪艾倫的話癆世界
    《午夜巴黎》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這是他第一部完全在巴黎拍攝的電影,片頭長達三分多鐘的巴黎街景鏡頭,從晴天到雨天,從著名的景點——凱旋門、巴黎鐵塔到普通的行人在咖啡屋下躲雨。給人一種自己走在巴黎街頭的錯覺。夜幕下的巴黎鐵塔男主吉爾和女主伊內茲是一對即將結婚的美國情侶,他們在巴黎遊玩。
  • 在《午夜巴黎》的鐘聲響起時再說愛你
    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總覺得自己更特別,我們時常抱怨著時代的不好、與當下的格格不入。聲稱是個懷舊主義者,卻感嘆著日日如常,沒有新鮮的靈感。人果然是真實有趣的生物,我們要求最新鮮的水和蔬菜、空氣和陽光,但是卻只想把玩從前詩和音樂、畫冊和文章;我們追逐過往的藝術是致敬、是緬懷更是追憶,但欣賞過去的,不代表要將現在的一切成果否定、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
  • 《午夜巴黎》:教你在黃金時代談情說愛,讓你愛上巴黎
    午夜巴黎描述著一個好萊塢編劇的男主角Gil和未婚妻Inez在巴黎遊玩,到了巴黎之後卻逐漸發現原來Gil和Inez的價值觀事實上並不兼容:Gil熱愛巴黎,內斂的飽含著所有文學造詣,受「黃金時代情節」之縈繞而認為那些過往的年代才是最吸引人的,而Inez則是離不開美國和其物質生活,崇拜且被那些愛賣弄知識的人受到吸引。
  • 午夜巴黎:給你一個機會回到過去,你是否會動心?
    午夜巴黎:給你一個機會回到黃金時代,你願意麼?夏爾波德萊爾對浪漫主義的定義是「既非隨意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我認為這也恰是影片的妙處,片子架構,乍一看沒有特精彩的節點,看似長篇的流水線,卻覺娓娓道來,像沉浸在回味無窮的夢裡。鏡頭下,美的不像話的巴黎街景,日落西沉餘光,七彩寶石羽毛,紫羅蘭絲絨綢緞,還有瑪麗昂歌迪亞朦朧的側顏,讓人恍若置身紙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強烈的代入感,終於懂為什麼有人說文藝片沒人玩兒的過伍迪艾倫。
  • 午夜影院1701│伍迪·艾倫《午夜巴黎》
    午夜影院1701│伍迪·艾倫《午夜巴黎》 午夜叔按:初看《午夜巴黎》,感覺大咖出場太快
  • 午夜巴黎(上)
    ◀ 午夜巴黎座位在聖日耳曼大街的花神咖啡館是最著名的一家,被譽為巴黎人的歸宿,據說在二戰時期,咖啡館熊熊的火爐點燃了法國人的復國之希望。在那個年代。薩特和伏波娃在這裡交流,寫作,所以它又被稱為「薩特的辦公室」。關於他們的故事,被拍成了《花神咖啡廳的情人們》。而現在它則是左岸自由主義的象徵。
  • 透過電影色調及場景設計,重回《午夜巴黎》的黃金時代
    對於歐洲各國城市文化情有獨鐘的他,繼在倫敦拍攝《賽末點》,以及於西班牙馬德裡取景的《午夜巴塞隆納》之後,第41部長片《午夜巴黎》是他第一部全片在巴黎拍攝的作品,被稱為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情書。在伍迪·艾倫的鏡頭下,巴黎變得更浪漫了,接近午夜的時候,當燈光亮起,一切都變得如此美妙。
  • 「遊記」:你在零下的陽光裡等待飛雪,我在午夜的夢中遇見巴黎!
    而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倫為我們再現了他心目中浪漫多姿的黃金時代的巴黎,雖也有幻想的成分在其中,但大部分的場景和人物設計完全符合歷史。讓觀眾們心馳神往。這是20世紀最具人文氣息和浪漫氛圍的巴黎夜晚,伍迪艾倫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了發揮。油畫般復古質感的畫面,爵士樂此起彼伏的酒館街道,下一位要請你喝酒的人有可能就是菲茲傑拉德;幫你修改作品的作家有可能就是斯泰因,海明威與你分享著自己驕傲又自信的創作理念。他們自我又真誠,友好又浪漫,組成一個個激情與幻想四射的團隊,熱情地接待著新朋友和新鮮事物。
  • 導賞|如果在巴黎,一個旅人 ——《午夜巴黎》影評
  • 午夜回到巴黎
    每當你想到在這個陰冷、暴力、毫無意義的宇宙之中,巴黎存在著。我是說,木星或者海王星上什麼都不會有。但從宇宙深處,你可以看到這些燈光。這些咖啡館,人們飲酒歌唱。我們都知道,巴黎就是宇宙的亮點。」  》  伍迪艾倫  2011《午夜巴黎》是伍迪·艾倫寫給巴黎的一封熾熱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