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魏晨、李晨、俞灝明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故事圍繞「八百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 。「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該片一磚一瓦建起佔地200畝的建築,不僅人工開鑿出一條新的蘇州河,還對兩岸建築進行1:1的實景搭建 。拍攝時把寧波白沙的拆遷地塊定為淞滬會戰場景取景地。為了追求真實,劇組歷時一年半在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還原出一河兩岸戰火連天的「地獄」與聲色霓虹的「天堂」。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淞滬會戰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相當於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為了呈現出最好的視覺效果,確保畫面真實感的同時凸顯美學價值,攝影指導曹鬱在片場架設2000多檯燈來配合不同的鏡頭 。
老葫蘆 演員 黃志忠
演員 黃志忠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團成員。有著「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的傲骨。最終被日軍俘虜,繼而在侄兒視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殺害,激發端午抗日熱情。
端午 演員 歐豪
老葫蘆的侄子,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鬥,從一個畏戰想家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他眼睜睜看著老葫蘆被殺,那些捨生赴死的戰友讓他徹底明白,如果現在退縮,必定無家可歸。
朱勝忠 演員 魏晨
陝西人,暴躁起來像個瘋子,但靜下來時是個藝術家,經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畫畫。因為身為班長,所以對「逃兵」格外痛恨,最初和羊拐、老鐵和老算盤都有很多矛盾。觀影的一時間竟沒有認出他來,大概被他一口流利陝西方言徵服。
老鐵 演員 姜武
沒兩把刷子卻愛吹牛的「小人物」,真到了戰場上卻是個「貪生怕死的瓜慫」。明明是個大塊頭卻嚇得像個小姑娘抱頭痛哭。可最終也激發出血性,在戰友撤離時選擇了掩護後方的「敢死小隊」,唱著《定軍山》迎接死亡。慫,真的很慫,慫的真實,雖不能衝鋒陷陣,卻毅然斷後,以歌明志。
上官志標 演員 俞灝明
南方人,一直帶著圓框眼鏡,比較斯文。中央軍校第一期畢業,是謝晉元的主要助手。大部分時間是圍繞在謝晉元身邊,發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隨時準備替補謝晉元指揮部隊戰鬥。
老算盤 演員 張譯
原本是某地保安團的帳房,「算計」成了他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作為一名失去組織的散兵,他在路上被收羅,帶進了四行倉庫。但他並沒有殺敵報國的覺悟和勇氣,逃離保命,才是他心裡的首要念頭。普通人,平常心。
山東兵 演員 李晨
一個極其果敢的人。在槍斃日本人時,新人不敢開槍,山東兵直接在端著新人的胳膊,一臉從容帶著他開出第一槍。他來到戰場的目的只為報仇,隨時準備好了自我犧牲。鐵血我晨,在哪都那麼英勇。
羊拐 演員 王千源
國民革命軍33師成員,性格倔強執著。在部隊撤往租界,日軍早有防備,提前佔據至高點予以阻擊時。羊拐帶著自己的兄弟自願組成敢死隊,為部隊斷後,阻擊日軍。有勇有謀,膽識過人,鐵錚錚的漢子,保留跳樓娃的遺物,看一次哭一次。
謝晉元 演員 杜淳
四行倉庫阻擊戰一線最高指揮官,率領八百勇士浴血奮戰。四行倉庫開戰時,他奉命堅持4天5夜,為何卻遲遲沒有獲得支援。在退到租界時候,又跑出來掩護撤退的國軍士兵,被日軍的子彈擊中,生死未卜。刷新認知,成功洗白,愛國英雄,榮譽之戰。
全劇最是深刻的淚點本部篇文章並沒有提到,沒有我們凱凱的圖片,因為歷史上陳樹生(鄭凱飾)並沒有遺留的照片。可是第一個跳下去的你卻一直留在我們心裡。從你開始,一直抹淚,震撼,崇拜,激動,惋惜。
足夠真實震撼的戰爭場面,為我們還原了發生在上海四行倉庫這段已然被塵封的困獸猶鬥,遠不足八百人,卻為自壯聲勢的八佰宣稱,一河兩岸此岸斷壁殘垣,對岸歌舞昇平的戰爭奇觀,這些都使《八佰》中發生的一切,既充滿了戲劇性,卻又顯得殘忍而怪誕,而於此中電影對一群小人物的聚焦,所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更成為了其動人心弦的源泉。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於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我並不認為為一部群像電影,便是將所有戲份大家均分,它仍舊需要一個靈魂人物,在這部電影中不論是擔當團長,青史留名的謝晉元,還是被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我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的我們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後的血與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