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準備,4年製作,3次撤檔,歷經波折。硬漢導演管虎,張譯,姜武,王千源等一派實力派主演的《八佰》終於上線放映了。第一時間,就去影院買票觀看了,電影令人震撼,全程淚流滿面。電影結束準備離場時,整個影院沒有一個人說話,沒有一個人起身,靜靜的等到最後一個字幕結束。
1937年7月7日,日本以盧溝橋事件為藉口,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8月13日,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在上海打響。
這場戰役,中日雙方共有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了三個月,我軍死傷30餘萬人。
10月26日,位於上海的國軍,在面臨著後勤保障不利,士兵訓練不足以及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仍然固守在幾近成廢墟的上海。
時任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命令撤出該區的所有部隊,同時命令最精銳的第88師單獨留守。
這樣做,一是為了拖延日軍的進攻速度,二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以此來迎來國際社會上的支持。
而位於閘北區蘇州河北岸的上海四行倉庫,是當時閘北最高也是最大的建築,同時也是第88師的師部。
《八佰》的故事就是講述發生在這裡,一個號稱800人,其實只有400多人組成的一個加強營,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偉大奇蹟。
而後來被稱為「八百壯士」的這幫英雄,在這場保衛戰中,其實是「棄子」一般的存在。只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的四行倉庫,說白了就是為了將這場戰鬥展現在西方世界面前,來進一步吸引國際社會的注意力。
雖然這場保衛戰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但是這一切換來的,卻沒有像蔣介石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的國際支援。這也為原本就慘烈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再次蒙上了一層悲壯的氣息。
《八佰》講述的這場戰爭,最荒誕又諷刺的在於「隔岸觀火」四個字。
當800壯士誓死固守四行倉庫,與敵軍拼命的時候,跟他們只隔著蘇州河的對面南岸,卻是歌舞昇平的公共租界。
一河之隔,隔出了生與死,隔出了天堂跟地獄。
一邊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一邊是炮火連天,屍橫遍野。
無需更多的言語和情緒的渲染,光是直觀視覺對比,就帶給人無比的驚愕和震撼。
觀感足夠震撼,最外放有力的證明是眼淚。那些被稱為英雄的戰士們,他們首先是兒子,父親和丈夫,當他們迎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向前衝的時候,放下了牽掛的母親和素未謀面的孩子。
每個戰士都是爹娘生養的,誰又不是爹娘生養的呢?如此強烈的共情,必定會讓觀眾淚流滿面。
那些從一開始就抱著必死心態的戰士,因為使命,因為信念,令人動容。
而以歐豪飾演的端午為代表的散兵遊勇,從一開始神情渙散,戰戰兢兢,到最後捨身殺敵,大義凜然。
四天很短,短到壯烈犧牲不過是一瞬之間。四天很長,長到可以讓一個懦夫成長為英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