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佛山市中醫院修復重建外科主任高峻青(左)正在顯微鏡下做手術。馮燦 攝
對待患者,醫務人員不僅要溫言細語,還要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患者樹立與病魔鬥爭的信心。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我們在顯微鏡下所縫合的細小血管、神經等管道,很多直徑不足1毫米。用的針比頭髮絲還細很多。」佛山市中醫院修復重建外科主任高峻青說。
在無影燈下,有那麼一群醫生,他們在顯微鏡下完成手術。他們既有繡花姑娘的心靈手巧,又有馬拉松運動員的體能和毅力;他們練就的是精湛技術、神醫妙手。在第二個醫師節到來期間,記者帶你走近他們,了解顯微鏡下手術那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血管和神經上「飛針走線」的醫生
神經外科是外科系統裡「精密、精準、前沿」的代名詞,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神經外科醫生已經可以在人體最神秘、最精密的器官——大腦中實現精準的操作,完成各種不可思議的手術。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連旭說,神經外科手術的一個難點,便是在儘可能精確地進行病灶處理的同時,還得對周圍腦組織的損傷降至最低。「大腦內的病灶大小不一,小的可以不到一釐米,大的可以像橙子那樣大的尺寸,周圍無一例外不是重要的血管、神經。」崔連旭說,因此,神經外科的手術,可以說都是在方寸之間完成的,陪伴神經外科醫生戰鬥的「重要武器」便是神經顯微鏡。
「顯微鏡下,是神經外科醫生的『戰場』,毫釐之間的手術,不允許有半點差池。」崔連旭說,「神經外科醫生在顯微鏡培訓的時候,有一項考核便是用磨鑽輕柔地磨除生雞蛋的外殼,同時決不能傷到蛋殼下的薄膜。如同精雕藝術般的手法背後,是重如泰山的責任感。」
在醫學領域中,手外科醫生堪稱顯微鏡下的「微雕大師」,他們在無影燈下,透過纖毫畢現的高倍顯微,拿著肉眼也看不見的針線,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在細若髮絲的血管和神經上「飛針走線」,憑著一雙巧手接活無數斷指斷趾。高峻青從20多年前進入骨科的第一天起,苦練的就是這門技藝。20多年來,他讓許多患者離斷的血管或組織獲得重生。
「我們在顯微鏡下所縫合的細小血管、神經等管道,很多直徑不足1毫米。」高峻青說,「相比動脈,靜脈血管壁更薄、更難接。」在如此細小的血管上,醫生都要進行逐一縫合。零點幾釐米的血管上,一般要縫6針,大的血管則要縫十幾針。這不但考驗醫生的眼力,還考驗他們的耐力。在長期繁重的工作中,高峻青不但練就了繡花姑娘的心靈手巧,還有馬拉松運動員的體能和毅力,因為很多複雜的手術一做就是10多個小時。
「血管縫合技術如果不過關,手術過後血管還是會堵塞,會直接導致組織的壞死。」高峻青說,雖然科室的醫生都已是研究生以上學歷,在學醫期間已經過規範化訓練,但是在臨床科室還需要進行1年左右的嚴格訓練。「醫生們要在老鼠尾巴、兔子耳朵上進行刻苦訓練,即使這樣也只是具備基本斷指再植的能力,真正要做到手術熟練,還需要數年時間的臨床不斷提高。」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晏世剛說,對於眼科醫生來說,顯微鏡下手術是手、腳、腦、眼的協調。
顯微神經手術可治療多種疑難雜症
崔連旭說,顯微鏡下看似粗大的血管,現實裡或許只有頭髮般粗細,如果醫生無法精確、可控地完成手術,對病人將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顯微鏡是神經外科手術的利器重器,只有擁有足夠實力的人,才能將它運用自如。
在顯微鏡下,神經外科醫生可以為患者實施多種手術,治療神經系統腫瘤、腦出血、腦外傷、顱內血管畸形等疑難雜症。
崔連旭說,今年他還實施了一例高難度的手術。患者劉女士(化名)是佛山本地人。生活中,她逐漸出現了面部感覺麻木,伴有行走不穩的症狀。門診的檢查提示,劉女士左側橋小腦區長了一個3×4×5cm的腫瘤,這個橘子大小的腫瘤同時壓迫了劉女士的面神經和小腦,造成了日常生活裡的不便。
而劉女士不知道的是,橋小腦角區的腫瘤一直是神經外科手術中複雜的一類。因為腫瘤往往包裹著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稍有不慎,病人將出現聽力喪失,嚴重的平衡失調等併發症,甚至有死亡可能。同時,橋小腦角區供給手術醫生可操作的間隙,大約只有一枚1角硬幣那樣的大小。崔連旭親自為劉女士實施了顯微神經手術。術後的劉女士面部感覺明顯好轉,僅一周時間便已拆線出院,出院時行走平衡基本恢復。劉女士術後的傷口僅5釐米,被很好地隱藏在髮際線內,頭髮長出來後無法發現。
「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經驗,才敢說自己對大腦的結構、功能、手術的設計以及手術的把握有一定的信心。」崔連旭說。
關乎搶救生命、提升生存質量的手術,高峻青幾乎每周都能遇到。去年,佛山市中醫院還加入了「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創傷救治中心」,加入國家級創傷救治大平臺後,佛山乃至周邊區域的嚴重創傷救治中心都會送到該院。
「送到我們這裡來的很多患者並非單純的皮膚損傷、骨折。他們往往都是肢體嚴重的創傷,皮膚、肌肉、神經、血管、肌腱、最深部的骨頭都存在嚴重的損傷,全部都需要修復。」高峻青說。
連續十幾個小時的手術是家常便飯
在高倍顯微鏡下,面對著傷者血肉模糊的殘肢斷指,手裡拿著幾乎連肉眼也看不見的針線,聚精會神地對微細的血管和神經進行縫合,這就是高峻青每天的日常工作。
小小的手指雖然面積不大,但結構精細,功能複雜,一旦受傷後治療難度較大,功能的恢復與重建更是不容易,需要醫生在手術時和術後的康復治療中付出極大的心血。
高峻青說,接指「活」既精細,又大量。要接活一根手指,可能需要縫上數不清的血管和神經。除了一些不得已做殘端修補術的病例外,多數手術都要做七八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也屬於家常便飯。
佛山市中醫院修復重建外科醫生梁禮汗說,8月5日—7日,科室連續3晚都有醫生通宵手術。
他告訴記者,8月6日是普通的一天,他一共參與了6臺手術,其中4臺是大手術。「8月6日早上還沒到上班時間,我就接到了手術通知。」他說。原來,前一晚的10時,一名雙下肢被農用機器損傷的病人被送到手術室搶救。前一班醫生為患者通宵實施手術後,梁禮汗馬上參與手術的另外一部分環節,手術持續到上午10時患者的血管才實現了復通。中午12時,手術才結束,患者被送到ICU(重症監護室)。
這一天梁禮汗過得並不輕鬆。隨後又陸續有被車輪碾壓,導致左側肢體創傷嚴重並肺部骨折的患者,以及肢體毀損,肌肉和骨骼分離的患者送來。他從8月6日的上午7時35分上手術臺,直到8月7日9時多才下手術臺。「其間只有趁手術交接時休息10多分鐘。」梁禮汗說。
高峻青說,手術室裡分秒必爭。「我們必須是以搶救生命為主,很多病人送來的時候存在創傷性失血休克、多發肢體損傷、失血量多,全身臟器功能都出現問題。」他說,在搶救生命後才是針對肢體創傷的救治。
「血管接通有時限,必須在6—8小時內接通。不及時接通的話,肢體會出現壞死。」他說,之所以手術時間長,除了要對血管一點點縫合外,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比如,清創可能就耗費1—2小時。「很多時候傷口是開放的,我們必須把汙染物一點點清理乾淨,否則術後會感染。」
多年的臨床生涯,高峻青不但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足夠的體力和耐心,還練出一副「鐵胃銅腸」,只要一上手術臺,可以連續多個小時不喝水、不吃飯、不上廁所,全神貫注地忘我工作。
雖然科室收治的大部分病人多是工傷、車禍的社會弱勢群體,但在高峻青看來,病人的身份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患者的利益重於一切。「很多患者送來時傷情嚴重、複雜,但只要有1%的可能,我們都會盡100%的努力為病人保住肢體,甚至每個手指、腳趾,修復重建其肢體的功能。」
在眼睛上「動刀子」
手術中離不開顯微鏡的還有眼科手術。已經在眼科有30多年臨床經驗的晏世剛經常加班加點,一周手術安排總是在40臺以上。
手術量多不意味著質量差。在臨床工作中,晏世剛堅持把好醫療質量關,術前仔細檢查患者情況、精心設計手術,術中嚴格把好消毒隔離關、精益求精。近十年來,他所做的手術發生感染和手術併發症也是最少的。
8月7日是七夕節,但對於晏世剛來說過得並不輕鬆。早上7:00,因夜裡飽受腎絞痛,一夜未眠的晏世剛來到了B超室做檢查,很快結果就出來了,結果為腎結石。當即,醫生就建議他注意休息並進行治療,但晏世剛卻說:「病房還有很多病人在等著我去檢查呢,不能因為我而耽誤了病人的治療。」隨後,他來到了病房的檢查室。
那天,他強忍著病痛,繼續著自己的工作。因忍受不了劇烈的疼痛,在護士長及其他醫生的協助下,他肌注了一支止痛針。疼痛得到緩解的他又繼續到手術室進行著手術。
晏世剛接觸的手術主要是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手術,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眼底病變的手術、藥物、雷射等治療,複雜性眼外傷治療,各種青光眼病診治,眼科整形及眼眶疾病治療等。他說,在眼睛上「動刀子」切口僅為毫米之間,因此要求精益求精。
■醫者人物群像
無影燈下守護生命的人
「妙手回春」「手到病除」是很多人對好醫生的讚譽。看似冰冷的手術背後,卻是無數醫生的艱辛付出,他們工作強度高、工作壓力大、手術風險高、身心疲憊,但是每次手術成功時他們內心都有巨大的喜悅。現在,讓我們走近這群在無影燈下守護生命的醫者,聆聽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的心聲。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日間手術中心主任兼內鏡中心主任劉洪珍:手術室裡生命的「守護神」
劉洪珍從醫34年,對醫術精益求精。2010年,他成功完成了首例肝移植手術的麻醉,至今共完成肝移植手術麻醉200餘例,使患者重獲新生。他還承擔了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首例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麻醉。
「作為麻醉醫生,除了要懂麻醉知識,還要懂外科、內科知識。麻醉醫生就相當於手術室的一個內科醫生。」劉洪珍說,病人手術中的生命體徵、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機體內環境等都是由麻醉醫生來維護的。同時,麻醉醫生還需處理術中出現的各種併發症。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因此麻醉醫生也是手術室裡生命的「守護神」。此外,麻醉醫生還承擔舒適醫療(無痛胃腸、支纖鏡檢查等)、無痛分娩、術後鎮痛、疼痛治療等任務,麻醉醫生的足跡遍布醫院的每一個角落。
佛山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主任助理許兆延:對心肌梗塞患者永不言棄
「心血管內科是一個考驗醫生精力和耐力的地方,這裡遇到的很多病人病情兇險,但得到及時治療的話,好轉得非常快,預後還是很好的。」許兆延說。
「急性心梗病人需要及時搶救、實施介入手術,否則隨時有可能面對死亡。這類病人對醫生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許兆延說。
他曾經救治過一名40多歲的急性心梗患者。「當時他反覆室顫,但是我們依然不放棄救治,一邊給他做心肺復甦,一邊給他做介入手術。」許兆延說,「最後這麼患者轉危為安。如今10年過去了,他身體還很健康。」
佛山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朱敏:尊重每一名病人的「光明使者」
「小時候看《人到中年》這部電影,主人公幫助別人重見光明那一幕深深地刻在我腦海中,從那時起我就立志成為一名眼科醫生。」朱敏說,成為眼科醫生後,當病人揭開紗布那一剎那,他臉上露出重見光明的笑容時是醫生最有成就感、最自豪的時刻。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30多年的朱敏,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嫻熟的手術技巧以及細膩的與人相處之道,贏得了患者和同事的讚譽,被稱為「光明使者」。
面對疑難複雜的病例,她會詳細診察病人並制定治療和手術方案。眼科經常接待的是近視患者、白內障患者及其他疾病引發失明的患者,因為擔心失明或已經被失明困擾多年,很多患者前來就醫時會表現得比較焦慮,有的表現為脾氣暴躁。「對待這些病人,我們眼科醫務人員要溫言細語,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患者樹立與病魔鬥爭的信心。」朱敏說,「病人失明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因此,我們對病人要有耐心,解除他的焦慮心理。同時,也要實事求是地告訴患者他的病情。讓他不要絕望,不要失去信心。」
進入暑假高峰期,眼科每天要面對超過300名病人,工作十分繁重。朱敏時常提醒科室的醫護人員工作要認真負責。「如果對其中任何一名病人疏忽,那對病人來說,就是受到了百分之百的疏忽。所以,必須尊重每一名病人,也要真心對待每一名病人。」朱敏說。
近年來,青少年近視防控形勢嚴峻,朱敏又帶領科室醫務人員開展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佛山第一人民醫院膽道外科主任醫師王軍華:醫術精湛的援疆醫生
「作為醫生,就是要治病救人。那邊醫療水平相對落後,更需要我們。」王軍華說。2018年8月王軍華主動報名援疆,踏上了萬裡之外的新疆伽師縣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剛到新疆不久就接診了28歲的患者古麗努爾·阿不力米提。她劇烈的腹痛已經持續半年,她的體重從50公斤降到30公斤,瘦如「紙片人」。為了治病,古麗努爾·阿不力米提不得不辭掉喜愛的工作,而前後7次住院治療花費數萬元,一家人陷入了困境。考慮患者可能為腸粘連並慢性不全性腸梗阻,必須馬上進行手術治療。但會診意見不一,有聲音認為,手術風險太大,王軍華不應該冒這個險。但王軍華迎難而上,最終,手術得以順利完成。
王軍華初到伽師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時,科室專業力量非常薄弱。他就從細化科室著手,把原先的普外科細化分為肝膽外科和胃腸外科,其中胃腸道腫瘤病人在胃腸外科專科專治。他在伽師縣人民醫院創立肝膽外科、胃腸外科及開展超聲介入診療技術,填補了伽師縣人民醫院的13項技術空白。同時,他通過傳幫帶等方式,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在伽師縣人民醫院逐步成長起來。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董巨浪:上班時就像上了發條
董巨浪說,她喜歡婦產科。「產婦順利分娩後的喜悅、嬰兒的哭啼、婦科各類手術的挑戰以及手術成功的喜悅,還有從病人到朋友、從朋友到親人一樣的感覺。」董巨浪說。
董巨浪夫妻倆都從醫,臨床工作很忙碌,所以當時才三個月的女兒只能送入託兒所,兩個都倒班時女兒會住到樓上當老師的鄰居家……女兒不到兩歲,董巨浪的丈夫讀碩士研究生去了外地,她要倒班、要手術,還要進修。那三年,她經常帶著女兒一起值班。半夜有手術時,她只能去敲鄰居家的門託帶女兒。
隨著女兒慢慢長大,他們又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整天都是病人、病歷、手術、開會、學習。科室一天天發展壯大,手術越做越多。因為丈夫是做MR(核磁共振)的,所有婦科腫瘤病人術前評估、產科胎盤植入、靜脈血栓檢查就是他的工作了。隨著診斷準確率越來越高,良/惡性腫瘤、交界性腫瘤、淋巴結有無轉移/有多少轉移、有無疤痕妊娠植入、盆腔膿腫手術時機的選擇……丈夫的工作與她的工作更是相輔相成。
「作為醫生每次手術成功都覺得特別愉悅。開心過後,很多時候會反思手術過程,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董巨浪說,「每臺手術前都會做足準備,預判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損傷。」
董巨浪說,作為醫生每天的工作都是滿滿的,既要門診,又要手術,一上班整個人就像上了發條。(南方日報記者 夏小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