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軼之中,文字之間記載曹操都得過啥病?相信各位看官都知道三國曹孟德有「頭風」這種病,在神經科醫生的判斷推測中,這種病大概可以叫做「叢集性頭痛」。此曹孟德之一疾。
然而,從《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曹)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楊)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在楊修的暗示下,大家都說曹操生性多疑,殘忍狡詐,濫殺人命,但是換個角度看一下,諸位看官是不是誤會了,為什麼曹操不是真得病了——快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RBD)?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從「睡眠」談起。人的睡眠分為兩個時項,睡眠開始先進入非快動眼期(NREM),經過60-70min後進入快動眼期(REM),在整個睡眠中,二者交替進行4-6周期。NEMA期人的全身代謝減慢,對外界反應減少,肌肉活動減少。REM期,肌肉張力進一步減低,各種感覺活動明顯減退,眼動電圖出現各方向的快速眼動,肌電圖發現肌肉活動減少或消失,做夢大部分是在這一期。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RBD)是指在REM睡眠期肌肉馳緩消失時出現與夢境相關的暴力行為的一種發作性疾病,會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導致患者及同床者受傷。也就是說在正常REM期,運動衝動的發放受到抑制,肌肉活動減少或消失,因此在做夢時不會出現肢體活動。而RBD的患者,這種抑制作用消失,肌張力不降低,肌肉失馳緩,而因為夢的內容比較生動,充滿劇烈的活動和暴力性內容,可夢見防禦或者攻擊,患者就會出現特徵性的與夢境相符的暴力行為。臨床上病人就診時家屬會描述患者在睡夢中出現翻滾、拳打腳踢、跳躍、墜床、喊叫、咒罵等,可能會自傷或傷及同床者。這種症狀一般在睡眠後90min後出現,每周約1次,但也可以連續幾天每晚出現數次或數月1次。
RBD可單獨存在,稱為特發性RBD,也可與多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並存,稱為繼發性RBD,資料報導帕金森病伴發RBD的發生率約為15-33%,多系統萎縮患者伴發率90-100%。國外一項研究電話隨訪4900名15-100歲的普通人群,估算出特發性RBD的發生率為0.5%。但是Postuma 對93例特發性RBD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其中26例患者後來發生了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14例發生了帕金森病,7例發生了路易體痴呆,4例發生了痴呆,1例發生多系統萎縮。基於以上結果,估計這些患者5年內發生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風險為17.7%,10年期風險為40.6%,12年的風險是52.4% 。這意味著,特發性RBD很可能是一種潛在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表現,臨床上對這一類患者應進行密切隨訪,以早期識別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為早期幹預提供可能。
好了,我們再回頭看看曹操,曹孟德晚年有沒有出現神經退行性疾病如痴呆或帕金森病?浩瀚史書中沒有記載。但仔細分析一下,在他殺了楊修和華佗之後,他後期職業生涯中再也沒有取得過任何有戰略意義的勝利。後來,他傳位於兒子曹丕,想來非曹孟德之本心,有沒有迫於健康方面壓力,不得已而為之?這種健康方面的壓力是否有智能減退的因素?不得而知。而楊修在Boss可能患病的情況下不說延醫問藥,反而進行冷嘲熱諷,致曹操的忌恨,送了性命,只能報以一聲嘆息。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在職場上奮鬥,懂點醫學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內容轉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