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被世界溫柔以待:《聽見天堂》電影課例
設計人:吳江英
【觀影理由】
「閉上眼睛您看到了什麼,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對生命的永不放棄、充滿希望、熱情、勇氣,對生命的盡情揮灑、充滿創意、想像、愛與感動。」臺灣殘聯主席張嘉玲如是說。
懷著不一樣的心情,你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光明是需要創造的,轉換心境,勇敢面對挫折,如果你的情緒正處於低潮期,就去看這部電影吧,你將會有不同的人生。
【電影信息】
導演: 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上映日期: 2006-10-17(羅馬電影節)
【電影簡介】
電影講述了十歲的義大利小男孩米可的故事,他從小熱愛電影,但因為一次意外而失明,成了盲童學校的學生。他最初不願接受自己失明的事實,在老師的鼓勵下,他開始勇敢地追逐自己電影夢。
【觀影準備】
(一)背景知識的了解
1. 電影主人公原型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米可曼卡西八歲時失去視力,卻憑著對電影的熱愛與對聲音的敏銳天賦,成為一位優秀的電影音效師,曾經合作的導演包括多位義大利電影大師,例如安東尼奧尼、南尼莫瑞提等,而馬可圖裡歐喬達納的《燦爛時光》、佛森歐茲派特的《外欲》皆出自他手。
米可曼卡西持續專注對於聲音實驗的興趣,目前正在他的出生地託斯卡尼籌備設立「義大利聲音基金會」,積極推動各項聲音的研究以及向大眾介紹美妙的聲音世界。
2.電影社會背景
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蕩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形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如對米可所在盲人學校這種既有體制進行奮力抗爭,透過《聽見天堂》傳達這一個共同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3.電影緣起
導演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與義大利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是長久以來的工作夥伴,在一次電影拍攝過程的閒談中,米可聊到他在一所與世隔絕的特殊學校長大。在70年代的義大利,失去視力就代表著失去一切希望,只能學習成為接線生或編織工,但學童為了獲得校方對視障者的尊重與實現自我夢想的權利,不斷向學校進行抗爭。導演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立刻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希望可以將這個關於夢想的創造力,在坦然面對身體上的缺陷並建立自我認同後,進而向社會既有體制抗爭的美麗故事轉化成電影,因此一部關於夢想與勇氣的動人電影產生了。
(二)觀影任務清單
1.利用網絡,查詢有關義大利1970年的社會狀況,義大利有關盲童學校的法律等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詢問、查閱,對電影涉及到的時代背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2.利用網絡資源收集導演克裡斯蒂亞諾·博爾託內和主人公原型的生平經歷。
設計意圖:導演和劇中主人公原型是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他們的了解,有助於對電影的理解,對電影中更多細節的關注、理解。
3.帶著以下問題觀看電影《聽見天堂》。
設計意圖:電影的觀看,應該有問題引領,就像學習之前,有一份可以操作的預習題一樣。
(1)影片講述了一個 的故事。
(2)看了米可在失明之後,父親與醫生的對話,母親要離開盲童學校時對修女說的話,你有什麼感受?
(3)唐老師如何對待把點字板推到地上的米可?
(4)康媽媽如何對待受到徹底失明的打擊臥病在床的米可?
(5)你怎麼看待法蘭絲與米可看完電影後單獨相處時的對話?
(6)米可做了哪些不合常規的事情?從這些事情當中你能看出米可是一個怎樣的人?
(7)影片的名字叫《聽見天堂》。那麼,你認為米可聽見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的呢?作為學生你的夢想又是什麼呢?
【電影講堂】
一、主題解析
愛
正是因為周圍人對米可的愛,讓他能夠發現自我,並最終實現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失明之前,家裡雖然很窮,但父親還是會經常帶他去看電影,即使會把家裡的東西搞壞,還是鼓勵他動手修理家裡的東西。失明之後父母被要求送他去盲童學校,媽媽因為米可第一次離開自己,怕他吃不好睡不好,臨走時叮囑修女,說他不愛吃青菜,請修女哄他吃,他晚上怕黑,請修女點一盞小夜燈。
在盲童學校,他開始不能接受自己是瞎子的事實,把點字板推到地上,唐老師,不但沒有責怪他,還溫柔地鼓勵他用其他的感官去感知美妙的世界;米可發現自己徹底失明之後,生病不吃飯,康媽媽耐心的哄他吃點東西;小夥伴菲力契幫他去校長辦公室偷他需要的磁帶;小姑娘法蘭絲和他一起偷溜出學校,看電影,尋找錄音素材;在他要被退學時,請煉鋼廠工人和學生來遊行,要求校長下臺,讓米可可以留在學校,最後米可和盲孩子們一起在他們的父母面前表演了聲音童話故事。可以說米可是個被愛包圍的孩子,正是因為愛,他最後成就了自我,成為了一個音效大師,與他熱愛的電影在一起。
自由
米可因為對父親獵槍的好奇,拿下來玩,不小心從凳子上摔下來,獵槍走火,致使米可的眼睛失明。只能去盲童學校上學,而盲童學校的規矩是孩子們不能出去玩耍,每天只能上課、學編織、睡覺,生活單調乏味,未來只能從事接線生和編織的工作。
但是米可從不被這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偷拿了學校的錄音機,製造、尋找各種聲音,錄製《雨過天晴》,作為老師布置的有關季節的作業;他騎自行車帶著學校幫傭的女兒一起去電影院,偷溜去鋼鐵廠錄音,帶著小夥伴一起晚上溜出去看電影。沒有被校長選中演話劇,他就自己和法蘭絲一起錄製公主和巨龍的故事,並且讓其他的孩子們都加入了節目的錄製中來,最後用他們的精彩表揚贏得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同。「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 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米可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自由的含意。
夢想
影片主人公米可從小熱愛電影,因為家庭貧困,家裡買不起電視。但父親還是經常帶他去電影院看電影。意外讓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視覺,他也曾自暴自棄,不想面對自己的失明,是盲童學校的唐老師點燃了他對夢想的渴望。失去了視覺,他依然可以用他敏銳的聽覺去感知大自然的聲音,去發現和製造故事裡的各種聲音,在沒有視覺的世界裡,他依然在聲音編造的世界裡,實現了自己的電影夢。
二、教學設計
(一)預設目標
1.通過觀看影片和討論,理解怎樣的人生才能「聽見天堂」。
2.通過故事人物分析,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語言能力,並能根據人物畫出人物性格結構圖。
3.通過對電影主題的探討,培養深入理解影片的能力。
4.能夠從「聽見天堂」的故事中,對愛、自由、夢想、自尊、自信等主題有自己的思考。
5.藉助電影片段的深入分析,能夠為學生在遭遇人生的挫折時如何面對,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二)討論過程
1. 說一說我們如何看待現實生活中的殘疾人。
操作流程:
(1)學生自由發言,如果自己身邊有殘疾人,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如果沒有,你在公共場合碰到了殘疾人,你會怎樣對待他們。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說。
(2)設疑。
電影的名稱為「聽見天堂」,你是如何理解這個電影名稱的。
設計意圖:電影名稱,有時是對主題的凝練概括,不同的理解方式,將得出不同的答案。對於電影名稱的多種解讀,有利於對電影主題的理解。
(3)概括電影主要內容。
請學生自己概括,教師指導寫主要內容時要注意什麼。即基本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結局)要齊全,語言要精練,抓住關鍵詞。
答案示例:電影講述了義大利十歲男孩米可因意外失明,但依然憑藉自己擁有的對聲音的敏銳感覺,勇敢追逐夢想的故事。
2.填一填,進行重要人物性格梳理。
操作流程:
教師首先展示如下任務表格:
表格的人物姓名不必列讓學生自由選擇。但作為教師要提示學生,分析的是重要人物,何為重要人物,即對故事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的人物,電影中的重要人物應該是米可、米可父母、唐老師、法蘭絲。另外,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完成這些人物的性格分析。因此,不求面面俱到。
接著,教師需依次截取電影關鍵情節的視頻片段或者人物的重要言語,以米可為例,可以將「米可騎自行帶著法蘭絲溜出學校去電影院」的視頻片段播放給學生,請學生自由發言,分析米可的性格。在人物分析的時候,教師要做好引導,少一些先入為主的主動。這樣概括出來的人物,較為全面和接近學生的理解層面。總之,分析人物性格,一定是圍繞電影本身進行,不能胡亂的說一通。即做到有理有據。
最後,需要對各個人物的性格做一個歸納,排除不適合於該人物的性格特徵。
答案示例:米可是一個大膽、自信,熱愛自由的人。
3.聊一聊,電影主題
操作流程:
(1)話題一:關於電影主題
①你認為這還是一個關於 的故事。
教師出示幾組圖片,做簡單提示,引導學生總結概括。
答案示例: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自由、夢想的故事。
(2)話題二:關於愛
①看了米可在失明之後,父親與醫生的對話,母親要離開盲童學校是對修女說的話,你有什麼感受?
教師播放影片開頭米可爸爸與醫生的對話,送米可去學校,米可媽媽對修女說的話,並利用多媒體文字展示對話內容。在學生觀看和閱讀完成後,由學生自主發言。形成統一的答案。
第一段對話
醫生:說真的,米可算幸運了,要是子彈再偏一點,他可能就沒有命了
爸爸:比薩醫院的醫生也覺得不可思議
醫生:這次要你來是因為,米可恐怕無法再回學校了
爸爸:為什麼,他又不是得了傳染病,只是一場意外,他現在好多了
醫生:他現在只能看得見一些影子,難道比薩醫院的人沒有告訴你
爸爸:他會好的,只要持續復健,他會很努力趕上課業,他還能去哪呢
醫生:貝勒先生,我知道你很難接受。我實在做不了主,他該去適合像他這樣的孩子的地方。我們會為他找一個適合的學校,我想到一個很棒的,真的很棒,凱索尼教會
爸爸:是在哪呢
醫生:吉諾瓦
爸爸:吉諾瓦,那裡太遠了、
醫生:那是一所寄宿學校,全由神職人員照料,每個月你都可以去看他
爸爸:但是米可才只有十歲,他需要我們,比以往都還需要,我們怎麼忍心把他送到那裡
醫生:這由不了我們,法律規定的。
第二段話
爸媽送米可去盲童學校,臨走時媽媽對修女說的話,
米可不喜歡吃青菜,你必須有耐心哄他吃,他喜歡點著燈睡,因為他怕黑,現在還是,一盞夜燈不會干擾別人吧,會嗎?
答案示例:兩段對話可見父母對米可深切的愛,父親不捨得讓十歲的米可離開自己,但按照法律規定又不得不這樣做。母親因為太愛米可,竟然要求修女哄他吃青菜,為他在晚上點一盞小夜燈。
②唐老師如何對待把點字板推到地上的米可?
老師:沒什麼,只是點字板掉到地上了,大家繼續,撿起來就行了,……今天下午,我要你們為季節寫篇文章,描述季節……米可,有沒有興趣加入我們
米可:我沒興趣,我可以看得見
老師:我也看得見,但是還不夠當你看到一朵花,你就不想去聞聞它的味道嗎?下雪時,你不想走在上面嗎?捧著它,感受它在你的手中融化。告訴你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到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
答案示例:唐老師看到米可推掉了點字板,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耐心地啟發米可,接受現實,鼓勵用他擁有的其他感官去感知美妙的世界。
③康媽媽如何對待受到徹底失明的打擊臥病在床的米可。
康媽媽:要不要留下來給你吃,你待會兒可能會肚子餓,你不能再這樣了,多少吃點東西吧。
答案示例:康媽媽作為盲校孩子的看護,知道米可已經徹底失明後,非常同情他,對米可充滿了母親般的關懷,怕他不吃飯餓著了,一再問他要不要再吃點東西,或是留下點東西等他餓了自己吃。
④你怎麼看待法蘭絲與米可看完電影後單獨相處時的對話?
法蘭絲:我現在是你的女朋友了,你會離開我嗎?
米可:不會
法蘭絲:長大以後遇到別的女生呢?
米可:我不要別的女生
答案示例:米可和法蘭絲純潔無瑕的愛,淨化了我們的心靈。
此題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早戀問題,學生之間可以有愛,但要把這樣單純美好的感情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人生才不致走入歧途。
(3)話題三:關於自由
米可做了哪些不合常規的事情?從這些事情當中你能看出米可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案示例:
①打破常規,與幫傭的女兒玩耍。
②溜出盲童學校去電影院,去煉鋼廠,帶小夥伴半夜去看電影。
③偷了學校的錄音機,錄製老師布置的有關季節的作業《雨過天晴》。
④沒有被選中參加排練校慶話劇,就自己錄製冒險故事。
米可是個不受任何既有觀念束縛的孩子,男孩們瞧不起幫傭的女兒法蘭絲,而米可卻把她當最好的朋友。他有著豐富的想像力,錄製巨龍的聲音時,他馬上想到了煉鋼廠裡可怕的聲音,他有想法有行動,是個行動派。老師讓寫有關季節的文章,他卻尋找和製造了各種有關季節的聲音,上交了自己的錄音作業《雨過天晴》。
設計此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梳理電影的重要情節的能力,訓練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啟發學生不要被外在的條條框框所束縛,要敢於打破常規,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4)話題四:關於夢想
①影片的名字叫《聽見天堂》,那麼,你認為米可聽見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的呢?
答案示例:天堂象徵著夢想,米可的夢想是電影,從小他就經常讓爸爸帶自己去電影院看電影。失去了視力,但他沒有失去對電影的熱愛,依然和小夥伴一起去聽電影。他依然用聲音傳達對大自然的感悟,用各種聲音表演童話故事。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在追逐他的夢想,於是他聽見了天堂。
②作為學生,你的夢想又是什麼?
鼓勵學生談自己的夢想,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學習。
(5)話題五:海報製作
海報的製作是一個較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這不僅考量學生對於電影主題的理解,更能在海報的繪製過程中體現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比如繪畫能力,重視細節的能力等。在海報制製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適當的引領,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幾幅《聽見天堂》的電影海報,學生可以此為參考,根據自己對電影的理解,進行海報的製作。
(三)課後延伸
同主題影視劇推薦
劇名:《自閉歷程》
導演: 米克傑克遜類型: 劇情/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上映日期: 2010-02-06(美國)
推薦理由:影片根據真實人物自傳改編,天寶是不幸,但也是幸運的,她的與眾不同也是她的天賦。尊重不一樣的自我,哪怕可能是小缺陷,熱愛自己的一切,努力堅持自我,只要這是你想要的人生就好。
劇名:《黑眼睛》
導演: 陳國星
類型: 劇情/運動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1997
推薦理由:電影講述盲人女運動員丁麗華在 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挑戰自我,終於在奧運會上為祖國奪得金牌的故事。影片不僅讓觀眾感受到殘疾者堅韌不屈的拼搏精神,還有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
劇名《海洋天堂》
導演: 薛曉路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
上映日期: 2010-06-18(中國大陸)
推薦理由:《海洋天堂》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示父子真情,真實的情感將會觸動每一位觀眾的內心最深處的情感線。
【感悟與建議】
(一)感悟:這是一部讓人看後充滿力量與希望的片子。生活中我們總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與失敗,但你一定要堅信上帝在對我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可能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挫折與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失去希望與夢想。米可曼卡西用他自己因意外失明的真實的人生體驗,給我們這些耳聰目明的正常人上了充滿正能量的一課。
(二)建議:為了更好的理解電影主人公米可的世界,可以讓學生讀讀盲人作家海倫凱勒的自傳,了解盲人的生活。也可讓學生閉上眼睛試著體驗盲人的世界,感知大自然的聲音。
(三)學生感悟:
唐菊英:感動我的,不是米可的天賦,而是他在黑暗世界中始終存在的對生活,對自由的渴望。在我看來,米可的意義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始終保持著的這種渴望,這種對於世界的敏感,這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不屈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或許真的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生活勇氣以及對生活的新鮮感覺,也因之失掉了創造力,離天堂越來越遠。
易春燕: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 ? 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陳文星:人有著無限可能性,沒有人有權限制了別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你是什麼人,你應該幹什麼」的偏見,限制了自己及別人。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還是可以很豐富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像校長先生那樣心盲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