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講到了幾位先驅者,從齊奧爾科夫斯基到奧博特都是所謂的先驅者,有的是只動嘴不動手的,像戈達德是自己悶頭動手做實驗的,但是他們都是小打小鬧,因此進展是很慢的。真正讓火箭技術突飛猛進的靠他們這種小打小鬧是不行的。火箭技術的發展,其實是有一大串的機緣巧合,主要是跟《凡爾賽和約》是有關係的。
日德蘭大海戰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炮戰」,雙方都是拿大炮轟來轟去,海上的戰艦也是拿大炮巨艦轟來轟去。日德蘭海戰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戰列艦的對轟,打出去的炮彈都是 300 多毫米的,粗的 381 毫米,細的也有 280 毫米。戰列艦的艦炮通常都要比地上的炮大,陸軍的炮有個 155 毫米的就夠可以了。更大的炮不是沒有,但是數量很稀少。能在陸地上走的超級大炮通常都是特種設備,一戰最大的炮就是所謂的「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其實並不粗,口徑 210 毫米,只是重巡洋艦的大炮口徑。但是炮管的長度太長了,足有 36 米長。炮管拉起來,根本無法靠自身的強度保持直線,因此這門大炮就像半個斜拉橋,只有靠鋼筋拽著才能保持炮管呈現一條直線。
巴黎大炮開火
炮管長,射程特別遠,能達到 130 公裡。炮彈威力不算大,跟普通重巡洋艦的艦炮差不多。而且大炮的精確度很差,說是要打巴黎市中心,其實多半打歪了。炮彈只有一百多公斤,這裡頭也裝不下多少炸藥。操作這門巨炮極其麻煩,要 80 多人跑上跑下折騰好久,一炮打出去,簡直是地動山搖,後坐力大的驚人,所以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成果是不相稱的。但是對巴黎人的心理震撼是很大的。巴黎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挨上一炮。而且根本不知道炮彈是從哪兒飛來的。炮彈的彈道高度達到了 40 公裡,也就是 4 萬米,已經是平流層了。計算彈道需要考慮地轉偏向力,也就是科裡奧裡力。這些計算都為後來的飛彈彈道計算奠定了基礎。
後來德國打不下去了,美國已經參戰,因此他們沒有獲勝的希望,所以德國人果斷停戰,戰爭並沒有打到德國本土。這就引起了很多德國人的不滿,好多人不知道當時德國已經支撐不下去了,還以為德國正取得勝利,畢竟前線都在別人的領土上,都是國內的政客屈膝投降,葬送了大好的局面。很多德國人都認為是他們被人出賣了,其中就包括希特勒。這也就為後來納粹上臺,發動二戰埋下了種子。
一戰以後籤訂的《凡爾賽和約》是非常苛刻的,德國只能保留十萬陸軍,能維持國內的治安就夠了。很多軍事項目是不準開展的。你想再研究巨炮,門兒都沒有。化學武器、坦克裝甲車、軍用飛機以及潛艇統統不允許搞,說白了就是要拔掉德國的爪子和牙齒。但是,當時誰也不會注意到火箭在未來會有什麼軍事潛力,所以《凡爾賽和約》對於火箭一個字都沒提。
我們上次說到過,奧博特曾經是「太空飛行學會」的成員,其實馮·布勞恩也是。這個學會引起了德國軍方的注意。德國陸軍裝備委員會的貝克爾上校是工程學出身,他的導師克蘭茨是德國的彈道學教科書的編寫者,1926 年,貝克爾在修訂這本教科書的時候,在裡面寫了很多有關火箭的內容。
這位上校知道,大炮最多能做到巴黎大炮那種規模,再大已經很難了。海軍戰列艦的艦炮能把1噸重的炮彈打出去 40 公裡,但是後坐力大的驚人,巡洋艦都沒辦法裝這種炮,只有巨型戰列艦能裝,所以巨炮通常都笨重不堪,因為要對抗強大的後坐力。
大貝莎的前身
德國當時還有 5 門大貝莎炮,口徑 420 mm,射程 13 公裡,炮彈重 820 公斤,這樣的炮要裝 12 節火車車廂,裝好要 20 小時。等你想起來要用,人家還沒裝好,這多耽誤事兒啊!所以,貝克爾認識到,火箭有潛力飛的更高,打得更遠,而且更輕便,更容易部署。這是一種更有希望的新式武器。
當時的德國軍方正在悄悄的發展軍備,這事兒沒辦法放到有檯面上來搞。火箭這東西又不受限制,因此就成了一個很不錯的寶貝。說實話,創新都是被逼出來的,德國人也是被逼的。
當時太空飛行學會裡一個叫內貝爾的傢伙,跟軍方合作開始研究液體火箭。奧博特給《月亮上的女士》這部電影當科學顧問的時候,不是要造一枚真火箭嘛,他總不能啥事兒都一個人幹,就招聘了這個內貝爾加入。軍方給他提供了場地,當然這都是民用項目的名義。試驗場地是在被遺棄的軍事供應站,租金很便宜,只要10馬克一年,這個價錢簡直是白送。
布勞恩當時還年輕
但是很快,這兩個人就產生分歧了,作為軍方的代表,貝克爾希望低調再低調,保密很重要,但是內貝爾是個段子手,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特別會炒作,會誇大其詞,所以很快軍方就不支持他了。不過人家內貝爾真是能忽悠,去找鐵路部門要了一堆廢木條,用這些廢木條給車間鋪地板,冬天了,屋子還漏風,就用木頭條去堵窟窿眼兒。
他在當鋪買了個二手打字機,給有關部門列印了很多信件,是不是有點像《申肖克的救贖》裡邊的情景。只要你願意堅持,一封接一封的寄信,別人總會被打動的。他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給車間拉來了免費的照明用電,還有鋁合金材料以及液氧,這都是他到處化緣要來的。
內貝爾還讓消費部門減免了汽油稅,這一下就省了好多錢。從西門子公司要來大量優質的電焊條,又用電焊條換來了一個熟練的焊接工人。馮·布勞恩當時也給他打工,被他一頓操作弄得眼花繚亂。當時德國戰後經濟蕭條物價飛漲,很多人都失業了,內貝爾這兒就成了臨時避難所。雖然內貝爾不發工資,但是人家管住宿,還說服附近的西門子公司的食堂提供飯菜。所以好多人還是覺得這個內貝爾真的很有辦法。反正這個內貝爾頗有如今的創業明星的勁頭,有理想,有幹勁,而且人家有辦法,怎麼看著怎麼有本事。
當然,內貝爾最主要還是要研究液體火箭,這一幫小夥子都跟著他幹,三天兩頭髮射個火箭啥的,飛的都不高,但是逐漸有一些進展。他們花了 8 個月時間搞出來一個「驅逐者 1 號」火箭。第一次飛行就飛歪了,撞到了房簷改變了飛行方向,在空中一頓亂飛,好在落地之前燃料燒光了,沒引起爆炸。「驅逐者 2 號」就順利多了,飛了 600 米遠。「驅逐者 3 號」能帶降落傘,每次發射都能優雅的慢慢飄回地面。以後他們這個試驗場每隔幾天就發射一次火箭,進展還挺快。
翻回頭再說貝克爾,這傢伙是軍方人士,因為內貝爾嘴沒把門的,太能吹牛而跟他掰了。1930 年前後,他也在組建自己的班底,他從軍方要到了一筆經費。他時時刻刻在關注內貝爾他們的進展,內貝爾的很能忽悠,但是錢不是僅僅靠忽悠就能弄來的。慢慢的內貝爾的資金開始枯竭了。貝克爾就開始挖內貝爾的牆角,從他那兒挖人。內貝爾僅僅是包吃包住,但是貝克爾是可以給工資的。頭一個要挖的人就是內貝爾手下最得力的幹將沃爾納·馮·布勞恩。
年輕的沃爾納·馮·布勞恩
這個沃爾納·馮·布勞恩可不是一般人,德國人凡是名字裡有個」馮「字的,都是貴族。這個字其實是享有領地的意思,貴族嘛,都要有塊地盤兒。所以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來自布勞恩的沃爾納「。古代中國也有類似情況,屈原、商鞅都是用封地作為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貴族嘛,就得把封地給突出一下。
布勞恩他們家也是貴族。他出生在東普魯士,父親布勞恩男爵是一個銀行家,魏瑪共和國時期當過農業部長,總統是馮·興登堡,這位布勞恩男爵跟人家興登堡總統是很熟的哦!沃爾納哥兒仨,他是老二,弟弟後來跟著他一起搞火箭。哥哥後來當了外交官。這家人都挺有出息。
年輕的沃爾納·馮·布勞恩
一戰結束以後,根據凡爾賽和約,波蘭復國,本來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和沙俄瓜分好多年了。現在又恢復獨立了。當然也就從這幾個國家吞下去的領土裡邊割出一塊湊成了一個波蘭。所以布勞恩他們家會被劃分到了波蘭的國境之內。他們家是正宗的普魯士貴族,當然不能變成波蘭人,馬上搬家到了柏林。
沃爾納的母親是個植物學家,而且是個天文愛好者,送了沃爾納一架望遠鏡,從此沃爾納就喜歡上了天文。後來他去了柏林工業大學學習,成了奧博特的學生,而且參加了內貝爾的火箭小組。當時這個年輕人就給軍方的人士留下深刻印象。當時他才 20 歲。貝克爾讓他以平民專家的身份加入了德國陸軍的火箭計劃。
那時候,布勞恩還在讀大學,他大學沒讀完,就跳級去了柏林洪堡大學讀博士,專業就是液體火箭。導師是舒曼,這個舒曼是聲學和爆炸的專家,布勞恩的博士論文主題是液體火箭推進,在當時都是要保密的。布勞恩還是挺適應軍方的保密習慣的,所以他跟軍方的人士合作非常默契,這點遠比內貝爾強多了。幾年之後,他就成了德國火箭計劃的主管。
等到 1933 年,納粹上了臺,那麼遵守《凡爾賽和約》已經沒有必要了。很多事兒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其實突破凡爾賽條約可不是從納粹時期開始的,而是從魏瑪共和國時期就已經斷斷續續在做。
德國人和蘇聯達成合作,坦克以拖拉機的名義運到蘇聯,在蘇聯的大平原上開展訓練。在這兒,你協約國的人總看不見吧。蘇聯人也是有樣學樣,甚至 1929 年蘇聯的諸兵種合成演習的大綱還是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親手制定的。
德國也不允許組建空軍,那打仗剩下的那些王牌飛行員豈不是沒飯吃了,全都到蘇聯去當教官,其實很多德國人也跑到蘇聯去訓練。後來的帝國元帥戈林當時也去了蘇聯,還差點愛上一位俄國姑娘。德國的空降兵專家斯圖登特經常在兩國來回跑,兩國空降兵的種子一開始都是在一起訓練的。
德國人還手把手的教蘇聯人造潛艇,德國不允許造潛艇,總不能讓工人師傅把技藝荒廢了。克虜伯的工程師在蘇聯的圖拉軍工城幫著蘇聯人造槍造炮。蘇聯出口大量的工業原料給德國,雙方倒是合作共贏,這種事兒偷偷摸摸的幹了 20 來年。
不過有些事兒,雙方顯然沒有開展合作,比如說火箭方面。蘇聯其實也在鼓搗自己的液體火箭。蘇聯也有一批對火箭和太空非常憧憬的年輕人。畢竟俄羅斯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故鄉嘛。最開始這股風潮都是從民間開始刮起來的。民間開始小打小鬧的實驗液體火箭,但是也就只是個玩具的水平。蘇聯人在其他技術上都比較落後。,一時半會兒追不上。但是對於火箭這種全新的技術門類,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蘇聯人當然希望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科羅廖夫
在這批年輕人之中,有個長相敦厚的烏克蘭青年,他叫尤裡·科羅廖夫。和布勞恩這種貴族不一樣,科羅廖夫到是實打實的農民的孩子。他的父母是包辦婚姻,因此很快父母感情就破裂了,然後離了婚,沒多久科羅廖夫的父親就去世了,他被母親放在外公外婆家撫養。直到母親重新改嫁,才把他接回來,好在繼父對科羅廖夫還算不錯。
科羅廖夫在敖德薩上高中的時候,參加了當地一個航空俱樂部,設計了一架滑翔機,這東西效果還不錯。後來科羅廖夫去了首都基輔工學院空氣動力學專業上學。後來又轉學去了莫斯科,在鮑曼高等技術學校上學。科羅廖夫一邊在飛機工廠打工,一邊讀書。很快引起了當時蘇聯著名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的注意。圖波列夫收他當了學生,同時,科羅廖夫還認識了另一位日後大大有名的飛機設計師伊留申。
中間露出半個腦袋的是科羅廖夫
你聽聽這名字,日後都會變成飛機型號的。科羅廖夫要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日後說不定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航空設計專家。但是剛好在 1927 年,他到莫斯科的時候,在一次活動之中見到了齊奧爾科夫斯基,從此他滿腦子都是上太空。你別說,這事兒日後他還真的幹成了。
1930 年,科羅廖夫畢業了,也是在一個民間的小組裡研究液體火箭。但是這個小組拿到的撥款太少了,根本沒辦法造出什麼像樣的東西,科羅廖夫開始尋求軍方的幫助。當時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是圖哈切夫斯基,這位總參謀長可了不得,他也像德國人一樣感覺到了大炮的局限性,所以他對火箭特別感興趣。當時他已經給一個火箭研究小組提供了資金,這個小組有個特別厲害的年輕人叫格魯什科。沒多久,幾個小組就合併了,在一個舊柴油機廠裡安頓下來,大家開始在一起工作。
那時候蘇聯的液體火箭也是很簡陋的,能飛幾十米就不錯了。不過圖哈切夫斯基還是看到了火箭的潛力。但是很快圖哈切夫斯基就倒了黴,被冤殺。大清洗波及到了蘇聯紅軍,很多跟圖哈切夫斯基沾邊兒的人物都被牽連。科羅廖夫所在的火箭研究小組的組長克列伊梅諾夫,副組長朗格馬克都被處決了。提到朗格馬克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沒聽說過。但是提起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喀秋莎的設計師就是朗格馬克,連這樣的人都殺了。
格魯什科
格魯什科也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人抓走了,格魯什科是蘇聯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設計師。反正被逼無奈就是一個個的亂咬嘛,結果格魯什科就咬出了科羅廖夫。1938 年 6 月,科羅廖夫也被抓起來了,他被判去科雷馬礦場服苦役。這個地方在遠東,堪察加半島北邊 800 公裡的地方,蘇聯太大,遠東也沒幾個出名的城市,不太好描述這個地方的位置,反正是個苦寒之地。不過他沒有被立刻送去,而是在新切爾卡斯克的監獄裡蹲了 8 個月。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兒呢?主管蘇聯內務人民部的葉諾夫死了。這個葉諾夫是內務人民委員,也就是內務部的部長。後來史達林從老家喬治亞調來了貝利亞給他當副手。然後又讓他兼任水運人民委員,其實就是把他架空了,貝利亞實際負責內務部。沒幾個月,葉諾夫就被抓起來了,迅速被處決。葉諾夫的前任雅格達也是這麼個下場,基本上就是史達林卸磨殺驢。葉諾夫的死代表大清洗的濫捕濫殺階段過去了。
貝利亞擔任了內務人民委員,第一件事就下令把科羅廖夫給我押到莫斯科來。但是,手下報告,兩個禮拜前科羅廖夫已經上路了……
我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