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中國心臟大會(CHC2020)結構性心臟病論壇的二尖瓣微創治療專題會議中,來自北京、西安、上海等地的專家教授匯聚一堂,展示了來自國內外多種經導管二尖瓣微創治療器械和研究進展。
首先,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介紹了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療的中國方案及臨床實踐。
潘教授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來臨,我國的瓣膜退行性病變患者逐年增加。雖然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可以治療一部分的患者,但還有接近一半的患者由於心功能水平較差而無法耐受外科手術。
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調研190餘家醫院的11 873例瓣膜病患者數據,其中7000多例中重度心臟瓣膜病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僅10%左右的患者得以入院接受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
為了避免外科手術的創傷,介入技術在經導管二尖瓣修復和置換領域都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國際上產生了包括MitraClip、PASCAL、Neochord、Tendyne等在內的一系列優秀的介入治療器械。
與此同時,我國原創技術也同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湧現出了MitralStitch、ValveClamp、MitraFix、Mi-Thos等具有獨特的設計創新性的國產瓣膜介入治療器械,其治療效果同樣在臨床上得到了很好地展現。
潘湘斌教授表示,在二尖瓣介入治療領域,我國與國外目前處於同一起跑線。這對我們即是機遇,也是挑戰。除了研發新技術、新器械之外,也要求我們要進行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只有取得更優質、更客觀的臨床證據支持,才能更好地證明國產瓣膜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為患者術前的選擇、術後的管理提供更多、更可靠的理論支持。
來自空軍軍醫大學的楊劍教授、上海中山醫院的周達新教授、來自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的陸方林教授,分別介紹了MI-thos系統、ValveClamp系統和LuX-Valve系統的臨床應用經驗。
本次論壇展示了我國二尖瓣微創治療技術的發展成果,促進了不同技術之間的交流溝通,為進一步的認識、促進與發展架起了寶貴的橋梁。希望在將來,我國自主研發創新的介入治療器械能為更多的二尖瓣瓣膜病變患者帶來新生。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