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三部組織專家評審後,將陝西省列為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區,延安市被確定為首批建設試點市。
三年來,我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梁、峁、坡、溝、川」共治,「水、土、林、田、人」共利的原則,統籌兼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打造綠水青山新延安。
龍石頭梯田改造及配套工程項目是安塞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選址安塞區招安鎮龍石頭村和棗灣村。項目啟動以來,安塞區首先對兩個村原有無法耕種的砂礫地進行土壤改良,建設了高標準農田,同時在杏子川河修建攔河拱壩,取地表水作為灌溉水源,不僅增加了耕地面積,也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打牢了基礎。
安塞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辦技術員 李祖前:
拱壩長是33.4米,建成之後給龍石頭村、棗灣片區灌溉用。龍石頭主要種植西瓜,大田西瓜畝產都在1萬多斤。
針對梯田坡面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安塞區還採取紫穗槐植物護坡和六角生態磚護坡兩種方式進行防護,並對河道兩岸環境進行提升。
安塞區招安鎮棗灣村黨支部書記 高玉紅:
這邊原來都是溝渠,農民亂扔垃圾,環境衛生比較差。通過山水林田湖項目給我們修建了暗渠,上面覆土,弄成耕地,增加了耕地面積,同時也徹底改變了村民亂扔垃圾的現象。
安塞區山水林田湖草項目辦主任 趙虎:
山水林田湖項目的前期規劃設計中,我們做到三個結合,一個是與群眾的產業發展意願相結合,二是與社會資本投入相結合,三是與人居環境建設相結合。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岸固,堤綠,水清的要求,建設了生態護岸,既提高了農防標準,又美化了人居環境。
龍石頭梯田改造及配套工程改善了農田,讓群眾受益,寶塔區在川口鄉安寺村、白莊村等地實施的馬四川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也有同樣的效果。截至目前,已經實施梯田整治109公頃,修復田間道路16公裡,河道綜合治理5.9公裡,林草植被恢復與林草改良20公頃。
寶塔區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副主任 任世鵬:
我們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當地村民意願,修建了7個堰塘,極大地治理和改善了生態環境,達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目標。
隨著馬四川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川口河水質提升,河道防洪能力日益增強,也讓流域內耕地和果園找到了灌溉水源。
寶塔區川口鄉榆樹臺村黨支部書記 胡生華:
我們村有很大的變化,修了路,挖了堰塘,在山上又栽了樹。現在山綠了,水清了。
寶塔區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副主任 任世鵬:
在寶塔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我區編制了實施方案和工程設計方案,制定出符合我區現狀的「一條主線,五大支流」實施構架。重點實施了張天河、賀溝口、馬四川、碾莊流域、延河甘谷驛段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和延河陽柳橋至朱家溝段溼地修復工程,實施面積606平方公裡。通過三年的治理,試點項目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百姓的幸福感顯著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2020年,延安市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34個、總投資35.58億元,目前32個項目完工,完成投資34.87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11.34平方公裡,新增雨洪調節能力3287.52萬立方米/年。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