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吐不快的
「泛民」議員辭任,太便宜他們了吧?
「泛民」去留民調周二即將出爐,一早表明不會留任的反對派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和朱凱迪,周一去信立法會秘書處,表明在9月30日後,即四年議員任期屆滿後,不再繼續擔任立法會議員。
朱凱迪還在信中宣稱自10月1日起,立法會是所謂「違反香港基本法69條而繼續運作的『委任議會』」。誠然,基本法69條規定立法會任期四年一屆,但就像朱凱迪,香港反對派最擅長的就是選擇性遵從法律。
事實上,基本法第二條就明文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列明,「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此外,第六十二條還明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責包括「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因此,全國人大決議因應當前疫情,將此屆香港立法會由4年延長至5年,「具有不容挑戰的法律權威」和法理基礎,朱凱迪狺狺狂吠不過是自取其辱,表現出一個法盲的自我修養。
而反對派議員陳志全則在信中表示,基於第六屆立法會「四年會期」即將屆滿,履行議員的責任也已完成,表明決定於9月30日後不繼續擔任立法會議員,同時會於9月30日前按合約期結束所有地區辦事處,營業會按合約期終止僱用員工。
但他指,由於仍有很多事宜未能即時完成,需要留部分職員繼續跟進,故申請延長使用立法會大樓辦公室至10月20日,並在10月份繼續支付薪資給留下的職員,「主要協助處理辦事處結束後的行政、合約、財政和資料處理及跟進未完成的個案等」。
令人不解的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早前表示,決定無論議員是否在9月30日後繼續擔任立法會議員,都可獲發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的四年「任滿酬金」;而若議員完成之後一年任期,又可獲發另一筆任滿酬金。
有香港網民就質疑,對於某些「泛民」議員而言,此前動不動就逃會怠工,縱容乃至支持黑暴橫行香港,惡意「拉布」立法會數個月,造成香港社會各界難以計量的經濟損失;如今非但不用付出代價,以所謂辭職公然否定中央政府,居然還可以拿到「任滿酬金」,香港納稅人的錢「就這麼隨便浪費的嗎」?有評論則指,陳朱「搶閘」辭職,隨時假戲真做,永遠失去議席,這也是兩人咎由自取。
提升最低工資,港府應作出正確選擇
據港媒報導,香港「最低工資委員會」近日開展兩年一度的 「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審核」,但委員會未達成共識,且大部分委員傾向於「凍結金額」。
香港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最低工資制度,過去8年內4次審核委員會均達成一致意見,支持調升最低工資水平,並為行政會議及行政長官所採納。但在今年的審核中,除勞工界外,商界、學界及其他界別整體對提薪持反對意見。
港媒指,若港府採納最低工資委員會的「主流意見」,則2021至2023年香港社會的最低工資將維持在每小時港幣37.5元。
換言之,每月上班26天,每天工作九小時,若以最低工資計,月薪只有港幣8775元。這一數字雖然高出內地最低工資3到4倍,但考慮香港消費水平極高,連續數年「榮登」全球都市生活成本最高,8775元港幣的收入必然是入不敷出,生活水平只能掙扎在「一家三四口住在7平米的劏房裡,圍著馬桶做飯吃飯」。
因此,對於領受最低工資的港人而言,要麼選擇在既有已經惡劣的生活水平上,進一步節衣縮食,要麼就選擇進一步壓縮休息時間而增加更多工時。
無論從個人發展還是社會經濟長遠發展角度而言,上述兩個選擇均非理想,更談不上公平。然而長期以來,香港社會內反對提高最低工資的人士,一直強調此舉「會加重勞工僱傭成本」,恐製造「漣漪效應」,反而影響就業和經濟發展,最後「好心辦壞事」。
但港媒就指出,港府統計處2019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顯示,全港領取最低工資的只有2.12萬人,除1500人受僱於「對勞工成本較為敏感」的餐飲服務業外,超過半數的1.14萬人任職於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還有超過9000人任職於超市、便利店、零售店等。
而這2萬多人所從事的行業在疫情期間,因為要應對香港社會龐大的防疫需求,不僅倒閉裁員機會極小,而且也在客觀上有餘力酌情提升薪金。因此上調最低工資,根本不會製造所謂的「漣漪效應」,其本質反而是有針對性地幫助最有需要的弱勢勞工。
而就算這些僱主「無能力」提升薪資,不要忘了,他們中的相當部分已經申請了港府的「保就業計劃」,由政府承擔半年半數的工資成本,而所減輕的財政壓力可不是完全用來變成利潤的!
而所謂的「漣漪效應」即便過去曾存在於香港社會,但當前市場工資普遍在月薪1.5萬甚至是2萬以上,早已遠遠超過最低工資;而商界和學界部分人士至今仍強調「漣漪效應」,其用心不禁讓人懷疑。
港媒就強調,疫情當下,香港社會與其擔心提高最低工資抬升用工成本,不如擔心勞工因為求職困難,而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酬,此時更高的最低工資反而正好發揮為勞工「保底」的作用,為真正的社會底層紓困解難。
自去年「修例風波」以來,再到疫情期間,香港社會的基層勞工在不同崗位兢兢業業、默默付出,他們雖然得到了社會的讚許,但也應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提升最低工資不過增加他們每月港幣數百元的薪金,為何卻成為許多衣冠楚楚的上流人士的「眼中釘」?
此外,也有港媒批評道,自最低工資標準出臺以來,兩年一審核,「人為讓社會底層人士無法有效受惠於社會的發展」。
批評指,經濟向好時,最低工資增長趕不上通貨膨脹和物價漲幅;而如今經濟雖不景氣,但在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之間實施舊有的最低薪資,若屆時經濟恢復,或者哪怕是溫和增長,基層僱員的工資在購買力上還是等同被削減。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根據香港法例,關乎社會最低薪資,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要參考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建議,「但並不受該等建議所約束」。
然而說到底,保障基層勞動者的生計,也應是政府應盡的義務。
時隔8天,全港新增確診再次達兩位數
周一,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截至當天零時,全港新增確診10例,也是香港相隔8天再次錄得單日新增達兩位數,目前全港累計確診為5076例。
今日新增個案中,有7例曾於潛伏期身處外地,另3例則與本地個案有流行病學關聯。由於沒有源頭不明感染個案,香港衛生署周一未舉行疫情記者會。
同日,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宣布,鑑於疫情始終波動,2020年內大部分時間,全港戲院未能正常營業。金像獎董事局經討論後,決議順延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至2022年舉行。2020及2021年年度符合參選資格電影,將於2022年首季合併進行投票及頒獎儀式。
黃線:累計確診數;藍線:單日新增數(數據來源:香港衛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