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15智慧城市展於1月20日在臺北開幕,為期4天,這是臺灣唯一以解決方案為主的專業展覽,本次展會主題聚焦「探索物聯網新世界」,涉及智慧醫療、雲端及物聯網平臺、智慧消費和智慧交通等領域,吸引了上百家廠商參展,設立550個展示攤位。期間還將舉辦一場高峰會、26場專業論壇等。
智慧城市已是炙手可熱的話題,中國大陸現已核定200多個智慧城市試點,預計2020年前試點城市將達到600個,預計到2050年,將有超過70%的人口聚集到城市中,目前城市所呈現的交通擁堵,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問題,也將逐漸惡化。所以,與其說智慧城市是概念炒作,還不如說,智慧城市是當前形勢逼迫下的唯一出路。
智慧城市之所以被稱為是概念炒作,主要是因為大眾還沒有看到有效的應用。所以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什麼概念,而是能有什麼樣的應用,即智慧城市的落地。本次臺灣的智慧城市展,也是希望兩岸加強合作,攜手提升民眾生活品質。今年大陸共有200多人參展,規模和去年第一屆差不多,但深度上有所拓展。展會主辦方臺北市電腦公會經理陳守玉說,「以前只是來了解一下情況,現在希望能夠促進實際合作項目的落地。」
在臺灣智慧城市展的同時,研華智能服務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也在同期舉辦,來自全球的400多位合作夥伴相聚在研華林口物聯網園區,這其中包括LG、英特爾和微軟等專家分享智能零售、數字醫療、數字物流等不同領域的最新趨勢與技術外,更是基於現有的成功案例,共同探討智慧城市的落地方式。
未來的商業模式沒有單純的B2B,圍繞用戶的需求才是出路
智慧城市是物聯網概念落地最重要的體現,物聯網不僅是一種新的技術、新的思維,還改變了商業模式,物聯網時代將沒有單純的B2B的商業模式,B2B模式中必然要引入C端的最終用戶。因為物聯網時代有生命力的產品或應用,必然是以終端需求為導向。
如研華是個典型的B2B企業,過去研華只是單純的給B端廠商提供所需要的硬體產品,而現在在物聯網大潮的影響下,研華的提出了「驅動智慧城市創新,共建物聯產業典範」的口號,公司也從產品提供逐漸轉型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最為代表的就是「智能服務」事業部的建立,雖然智能服務也會細成智能零售、數字醫療、數字物流、智能建築等細分領域,但是無論哪個產業,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研華不再只是為客戶提供產品,而是從客戶的終端用戶角度出發,去了解他們的需求,最終用智能服務方案解決問題。所以,在筆者看來,研華已不再是傳統的B2B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的轉變也是物聯網時代的趨勢。
深耕細分市場,落實到具體的應用方案
現在的物聯網企業裡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公司在定位時最喜歡玩的不是技術和應用創新,而是商業模式的變通,最受歡迎的就是「平臺」模式,其實,平臺必然是少數,物聯網少不了平臺,但更需要基於已有技術做應用創新,這才是智慧城市概念落地的關鍵。
依然拿研華來說,其實研華早在2010年就看到了物聯網的趨勢,當時提出的口號是「智慧地球的推手」,但是3年後,在2013年,研華成立三十周年時,公司把口號更改為:「驅動智慧城市創新,共建物聯產業典範」,把智慧地球的概念縮小的「智慧城市」,可能「智慧城市」還是太寬泛,所以研華又細分出建築、零售、物流、醫療等垂直領域,其實還不夠,在每個垂直行業裡,研華的解決方案細分到具體場景。
這次筆者在臺灣就深有體會,臺灣的公交系統已經全部聯網,不論你是用手機APP,還是在公交站牌,你都可以很清楚的查到公交車還有幾分鐘到站,大家可以合理的規劃自己的出行時間,減少盲目的等待時間。如果你是駕車出行,通過一個APP,你可以實時了解到任何道路的流量信息,甚至可以查看實時的監控畫面,這樣大眾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出行計劃,避免擁堵,而這一切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實現。除此之外,臺灣的車輛已經全部實現ETC,無需人工收費,提高了城市交通的運營效率。這些已實現的場景就是研華和各個行業的合作夥伴,共同建設完成的。萬丈高樓平地起,智慧城市的建設也是從這些細分的具體應用逐漸落地的。
成功應用是行業推廣的種子
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有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企業的經營亦是如此,無論商業模式怎樣創新,踏踏實實打造精品是每個企業不變的宗旨。前文提到了以需求為導向的產品或應用才具有生命力,這樣有生命力的產品或應用被打造成精品後,不僅自身能生根發芽,還將成為行業「種子」,推動更大的產業。
智能建築也是研華近年來關注的重點,現在研華正在為臺北的一家醫院的建築做智能化的改造,希望打造成一個行業的精品,再將這樣的成功應用推廣到大陸市場,逐漸普及到更廣泛的市場。這些臺灣的智慧城市展也是這樣的思路,希望展現一些成功的應用,成為行業應用的典範,促進兩岸智慧城市建設的交流,推出智慧城市落地。
所以說,無論是臺灣的智慧城市展,還是研華在臺北召開的智能服務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都在探討智慧城市如何落地,那麼我們大陸的200多所城市,是不是也該務實一下了呢?
新聞來源:中國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