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乾隆《述悲賦》
自雍正五年(1727年)弘曆與富察氏(孝賢純皇后)結為夫婦,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純皇后去世,二十餘年間,兩人恩愛有加,可謂「鶼鰈情深」,無時不刻都在「秀恩愛」。用乾隆自己的詩來說:
「一日不見如三月」 「山亭水榭間,並輦同舟所」,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
作為一個「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帝王,乾隆的心思總是不可捉摸,更不會隨意流露自己內心的柔軟一面。在孝賢皇后活著的歲月裡,她即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妻子,也是他的「知音」,繁瑣政事、天下蒼生之後的苦悶、煩惱都可以在她這裡一吐為快。
在孝賢皇后去世之後,這種失去「真愛」失去「知音」的悲慟,更是只能藏在心裡。
乾隆的愛是深沉的,慷慨的,但又是十分吝嗇的,凡不愛的人,他絕不表示一絲一毫的溫柔之情。"以詩言志",是乾隆皇帝「爆發」自己內心世界情感時最好的「承載」。
在乾隆數以萬計的詩詞中。寫給亡後孝賢的詩有上百首,每首都堪稱最見真情的上乘佳作。只有在這些詩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嚴,盡情地抒發了內心深處對結髮妻子的眷戀,懷念。
下面我們就從幾首詩中來看看乾隆對亡妻的深深想念。
鳳韝逍遙即殯宮,感時憶舊痛何窮。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惡紅。溫清慈闈誰我代,寂寥椒寢夢魂通。因參生死俱為幻,畢竟恩情總是空。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作於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孝賢皇后崩後13天)
站在亡妻梓宮前面,回憶兩人美好的時光,那種心痛永遠都不會抹去,山花的絢爛,在他眼中也成了「惡紅」。他與皇后20年同心結好,轉眼成了東逝之水。他的心已經帶血。「早知失子兼亡母,當初何必盼夢熊」。「夢熊」,語出《詩經》,意為生子。皇后所生嫡子對整個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乾隆競感慨要是不生了這兩個男孩,也許就不會帶走他們的母親了。可見乾隆對皇后感情之深到了何種程度。
「別後已杳杳,憶前猶歷歷,嗟哉長春宮,遺像空懸壁。傾爵酒頻酹,拭巾淚猶滴。滴淚不能幹,平生恩愛積。齊物慚未能,難學莊盆擊。獨旦不能眠,欹枕懷百端。涼秋率感人,況逢形影單。九御鹹備位,對之籲若空。」-寫於孝賢皇后去世一百天
我並沒覺得時間有多長,就像才過一天一樣。長春宮裡,只有遺像空懸。為皇后奠酒,爵中之酒已傾盡,眼淚還是不能幹。只因你我恩愛太多。難學莊子那樣瀟灑,妻子死了,擊盆而歌。獨自不能入睡,靠著枕頭心懷百端。秋天本是悽涼日,況又碰此形隻影單時!三宮六院,妃嬪齊備,可面對她們,簡直就像面對虛空一樣!可以看出孝賢皇后的去世,讓乾隆皇帝心如死灰。
在來看乾隆於孝賢皇后在世時和去世後乾隆七夕節所作詩詞對比。
去世前: 今夕夫何夕,當年即此年,雖雲久離別,卻是永團圓。去世之後:秋懷容易感,七夕感偏多。天不知情海,誰叫設絳河。
去世之前是「雖是離別,卻是團圓」的美好日子,去世之後確實詩風大變,「敢問上天你根本不懂情,又如何能設銀河」滿是對上天的怨憤,和自己痛失愛人的無奈。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東巡到濟南大明湖畔,在自己收藏的《鵲華秋色圖》 上寫下了《題鵲華橋三首》:
長笛數裡亙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 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 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榆煙杏火接空丁,穩度芳堤飲練虹。 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會片帆中。
乾隆站在橋頭之上,面對著鵲華煙雨的美景,浮想聯翩,由鵲華橋聯想到傳說中的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發出了還是人間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嘆。
然而,事隔三天,隨行的孝賢皇后病逝,乾隆想到自己開玩笑的"駕鵲橋",竟成真。悲慟萬分。
此後再寫過關於鵲華橋的詩,卻變成了這樣:
大明湖已是銀河,鵲華橋成不再過。付爾東風兩行淚,為添北渚幾分波。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又觀《鵲華秋色圖》,看著看著,就想起了大明湖和去世的孝賢皇后,他在《鵲華秋色圖》上題了最後一段文字:
「嘉話自詡遊不孤,歸來登舟值變故。是卷廢置過年餘,歲暇胡然入眼紛愁予,兩朵天花乃好在,鵲橋似阻銀河塗,向來悲喜倏已過,流陰瞥眼誠堪籲,成詩聊當賦獨旦,古紙側理偏宜書,常侍卻能講譡論,久成寶籍藏石渠,慮致魯魚難補記,解頤笑謂有是夫,千秋後人執卷以題詠,其誰守禁為汝停吟觚?"
這段美好回憶,後來被瓊瑤借到了小說裡,成全了乾隆皇帝與「夏雨荷」的一段佳話。而真實的情形是,乾隆皇帝確實在思念,思念的卻不是「夏雨荷」,而是孝賢皇后。
宮殿寂靜,帷帳空垂,春風既過,斯人不再,惟嘆:春花秋月兮盡於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