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走完一生
1985年,許世友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這位戎馬一生的將軍終究是因為愛喝酒患了肝癌。9月份的時候,南京方面的醫院下發了病危通知書。許世友身體每況愈下,趁著許世友昏睡的時候,醫院對他進行了搶救。
中央知道了許世友病危的消息,專門派人前來探望。昔日的戰友與工作同伴楊尚昆、李德生等人都來到許世友的病床前。原來生龍活虎的將軍,已經渾身插滿管子,奄奄一息。10月20日,許世友將軍的情況再度陷入危機,醫學專家等人為將軍進行搶救。但由於將軍的肝、腎、肺已經不再工作。
22日下午四點,許世友將軍終於走完了一生,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離世,一共活了80歲,曾經那位打退了敵人千軍萬馬的將軍,最終沒有死在敵人的刀槍,而是看不見的病魔,也是令人唏噓。
很多人都非常疑惑,許世友將軍一生戎馬生涯,而且北京的醫療條件很好,為什麼不願意到北京來治療呢?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猜來猜去,其中最接近的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來北京之後,死後就不能葬在老家,更不能完成自己土葬的願望。
早在1956年召開會議的時候,國家就傳閱了一份關於實行火葬的倡議書。大概內容就是土葬浪費土地,還浪費木材。推行火葬,不僅可以節約耕地、減少使用棺木、也能表達對於逝者的懷念。
許多的領導人都在這份倡議書上面籤字,但是倡議書到了許世友的手中,卻是沉甸甸的厚重。他沒有在上面籤字,為此還找到了偉人,表達自己的不滿。
許世友出了名的孝順,在當地都是有口皆碑的,多次跪母的事跡廣為流傳。在參加革命之後,許世友常常想念母親。一個鐵錚錚的漢子常常在深夜淚流滿面。1957年,許世友回到了家鄉。兩人相見之後,抱頭痛哭。旁邊的將士看到這個情形之後,也非常感動。
02要求土葬
59年,許世友的母親已經去世,來到墓地的許世友對著墳地痛哭流涕,心中暗自發誓。雖然生前不能盡孝,死後必定要葬在母親身邊,服侍母親。79年,許世友搬到南京之後,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還給兒子許光寫了一封信。信裡的基本意思就是,拿50元給自己做一口棺材。死後要葬在老家。生前盡忠,希望死後可以盡孝。這時的許世友74歲,雖然身體還可以,但隱隱約約覺得死神在自己身邊,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早做打算。
後來許光回憶,他知道父親一身正氣,從來沒有以權謀利,手裡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積蓄。孩子們都知道這一點,基本上是沒有向父親伸手要過錢。接到這50元之後,許光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也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馬上找人精心為父親製作了一個棺材。
1985年,許世友的身體每況愈下,便對中央請示。請示的內容大概就是說,自己時日無多,死後沒有其他要求,唯一的願望就是死後能夠埋在母親的身邊。在生命的危急時刻,許世友都惦念著中央有沒有答覆他。
大多數領導人當中,除了偉人和任弼時沒有按照土葬來,其他都是火葬,所以很難有人站出來同意。最後鄧小平考慮之後,在批示上寫了幾個字:照此辦理,下不為例。許世友去世幾天之後,王震來到南京軍區,向家人傳達了上級的指示。
王震還說道:許世友是一位生前有特殊性格,有過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死後給籤特殊的通行證,也是特殊的特殊。一言以蔽之,許世友將軍所受的待遇實在是太大了。
03最後的葬禮
許世友去世之後,便開始準備葬禮,但是其中有三個指示。喪事由南京方面負責,其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不開追悼會,葬禮是秘密舉行的。在10月30日在南京軍區舉行了遺體告別會。
告別儀式正在舉行,突然天空中電閃雷鳴,下了一場大雨。一段時間之後,雨又漸漸停止。有的人悄悄說,這哪是下雨,是老天爺在為將軍哭泣,給他送行呢。哀樂在播放著,花圈在將軍的身旁。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告別會上,1000多人前來參加,其中不僅有高級領導人,還有很多的下屬,為將軍送行,默默地注視著將軍的遺容。
遺體告別會舉行完畢之後,一支車隊將將軍的遺體秘密地送出金陵古城。一支長長的車隊在夜幕中行駛,來到了大別山。凌晨3點,車隊來到了許家灣。11月6日,一個神秘的葬禮在新縣舉行。葬禮很特別,沒有哀樂,沒有鞭炮聲,也不許記者拍攝。雖然只要求200人在場,但仍然有無數的鄉民前來與將軍告別。
原來兒子許光的花錢製作的棺材也沒有用上,最後只能是放在他的故居,供後人觀看。安葬將軍的棺材是廣州軍區贈送。將軍死後的棺材,是廣州軍區特地從廣西採的楠木。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又來到了新縣。
將軍的棺材中,還放了三件特殊的陪葬品,後來的人們廣為流傳。一件是奧米伽手錶,還有一件是他常聽的收音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愛喝的茅臺酒還有把獵槍。
葬禮開始舉行,剛開始是小聲地抽泣,後來是大聲的哭聲。直到半個小時之後,負責安葬的將士們便將棺木放好,將墓地修繕完畢。他的墓地,緊緊地挨著父母的墓穴,將軍生前的願望總算是完成了。
這座墓碑在青山綠水之間,也沒有任何裝飾,也沒有立墓碑。將軍去世之後,很多人前來瞻仰。一年之後,在王震的建議下,在墓地前立了碑,由畫家親手寫下了許世友同志之墓七個大字。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