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之子許光,替父盡孝放棄大好前程,一生清貧三棄晉升機會

2021-02-08 情感指標

1949年,許光和父親許世友再一次相見。許光三歲不到,父親許世友就跟隨部隊轉戰川陝。這次相見,許世友是高興地、也是心痛的。

因為這麼大一個娃,卻大字不識一個,實在苦了孩子。由於敵軍侵擾,許光年少幾乎都在躲避戰亂中度過,沒有學過知識。所以許世友將許光先後送進了第五航空兵學校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學習,從1951年開始學習,到1958年畢業,許光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優秀的艦艇長。

看到孩子有所成就,許世友是高興的。可是此時家鄉需要建設、老母親需要照顧,許世友脫不開身,作為他的長子,許世友想讓許光回到家鄉替他行孝、照顧祖母,並積極投身家鄉建設。

這一時間讓許光難以接受,畢竟從小苦過來,好不容易得到更好的機會,有更廣闊的未來,誰願意回到家鄉?

其實許光挺苦的,當初許世友離開他們孤兒寡母。

年幼的許光被母親和姑母四處流浪、乞討,為了躲避敵人的大掃蕩,姑母帶著他在山洞裡待了三天三夜。

姑母后來討回來一些窩窩頭,許光狼吞虎咽吃了下去,但差點噎死。要不是姑母使勁錘他後背,他鐵定活不了。解放後,大別山僅僅活下來五萬人,許光就是其中一員。

許光不容易,許世友也不容易。而遠在家鄉的祖母,經常跋山涉水來看許世友一家,老人家又不願意住在這裡,這讓許世友十分犯難。

最終許世友找到許光談話,希望他放棄前程,回到家鄉照顧祖母。海軍13年、窮苦17年,好不容易脫離苦海,前程遠大,就讓他這麼放棄,他一時間接受不了。

這次談話,許光拒絕了許世友。

可他是許世友的兒子,是紅軍的後代,更是祖母的孫子,如今父親位居高位退不下來,他不回去,誰又能回去?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爭鬥後,許光做出了人生最艱難的決定——回家鄉新縣。

這一個決定,讓許世友眼中含著淚。

"大安,你是我的好兒子!"在臨別這天,許世友破天荒的叫上家裡的工作人員,擺上了一桌好菜,替許光送行。

這種無可奈何,是不少人體會不到的。作為國家領導人之一,許世友要全身心投入國防事業,但也得盡到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夫的責任。可自古"忠孝兩難全",最終還得許光來替父解決後顧之憂。

這種大義,後來被搬上銀幕,在《上將許世友》中一集,有這個橋段。許光對此只是平靜地說了句:"這有什麼可演的!"

在他眼裡,這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或許當時那瞬間接受不了,但之後只會做得更好。

回到新縣半年後,94歲的祖母離世。原本就是替父盡孝的許光,這一次是有機會重新回到海軍部隊。只是面對曾經服役的海軍部隊的邀請,他拒絕了。

從此他就在新縣武裝部,一幹就是二十年。參謀、科長、副部長,這都是他一步步走下來的。相較於父親許世友的鼎鼎大名,許光就顯得籍籍無名。可他依舊不怨不悔,堅持為家鄉做建設。

他沒有將許世友兒子的身份放在首位,而是將許光兩個字放在心頭。

自從回到新縣之後,他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後來他的子女是這麼說的:"我們從來沒有感覺自己是高幹子女、名人後代,父親還經常教育我們不要戴上高幹後代的帽子。"

1982年,許光再一次獲得一個"進步"的機會,省軍區擬提升許光為信陽軍分區領導。面對這隨手可得職位和榮譽,許光卻主動提出了專業。而這次拒絕的原因,是因為父親許世友的時刻關心。

每每家人團聚時,許世友總會問到家鄉建設、問到許光的家庭。許光時常說很好,許世友很高興,常和許光多喝幾杯。在這份關心中,許光能感受到許世友對家鄉的那份懷念、對自己的那份關心。

許光想讓許世友多知道一點家鄉的事情,所以他不想離開這個地方。畢竟這個地方承載了父子兩人最真摯的感情,和最深的厚望。

所在在新縣的四十年裡,許光和許世友來往書信說得最多的始終是家鄉。而這每一封信,都是父子倆感情最真摯的體現。

"許光,昨天晚上你爸爸讓我給你去封信,告訴你他11月份要去北京開會,今天是10月18日,在他沒有去北京前,如果你們有時間,到南京來玩幾天,如沒有時間,等他從北京回來也可."

這只是許世友給許光寫的其中一封信,信中那份關心,那份惦念,足以看出許世友對許光的愛。

正是因為這份愛,從不動用權利謀私的許世友,在許光妻子楊定春生大病之後,許世友立馬安排她到廣州治療,並親自囑託原廣州軍區總醫院盡力救治。楊定春脫離危險、康復之後,許世友用自己兩個月的工資補上了醫療費。

1985年,許世友將軍因病逝世。武漢的一位領導調許光到軍區機關工作,這一次許光依舊拒絕了。父親雖然不在了,但他對這片土地早就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1987年,新縣爆發特大洪水。接到報警的許光,急忙趕往出現緊急險情的幾個鄉鎮。路上遭遇車禍,許光身負重傷,昏迷三天三夜、頭部縫了三十多針,許光才被搶救回來。病情稍有好轉的他,甦醒後又急忙趕赴抗洪一線。

在許光家中,依舊用著70年代的大立櫃、80年代的沙發、90年代的老式電視。看似清貧的許光,曾資助了老紅軍十萬多元。而這些錢,都是平時和妻子省吃儉用出來的。

2013年1月6日,許老突發心梗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4歲。

臨終前,許老將20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家鄉,沒有給子女留下一分。

結語

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許光一生都在踐行艱苦樸素的本色。這是許世友的本色,也是許光的本色。正是這種優良傳統和作風,給他的子孫後代、給中國人民樹立了榜樣。

相關焦點

  • 許世友之子許光為何選擇終老故鄉新縣?名將之後一生清貧有誰知
    傳奇將軍許世友為何讓他的長子許光放棄前程回到老家新縣?名將之後又為何如此受當地百姓熱愛?
  • 「潘冬子」原型許光:許世友長子,替父行孝,女兒已是大校
    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在1955年的時候授予了上將軍銜,並長期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八大軍區對調的時候,許世友出任了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投身革命以後,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許世友將軍卻有一個很大的遺憾。那就是他長期在外參加革命,一直沒有時間照顧家鄉的母親。許世友將軍又特別的孝順。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將軍孝順母親的心越來越強烈。
  • 將門布衣——追記許世友將軍長子許光
    就在此時,許世友將軍卻遇到了一個生活中不小的難題:將軍的母親十分惦記一手帶大的許光,經常長途跋涉到部隊探望,但又不習慣在城市長住,執意回老家。母親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前,再來回奔波如何是好?許世友經過反覆思考,作出了艱難的決定:讓許光回家照顧奶奶,替父行孝。然而,對許光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抉擇:在海軍13年,留下,肯定前程無量;回家鄉,就意味著捨棄,意味著犧牲。
  • 許世友給兒子許光寄50元,為他做一個棺材,希望死後可以盡孝
    01走完一生1985年,許世友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這位戎馬一生的將軍終究是因為愛喝酒患了肝癌。22日下午四點,許世友將軍終於走完了一生,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離世,一共活了80歲,曾經那位打退了敵人千軍萬馬的將軍,最終沒有死在敵人的刀槍,而是看不見的病魔,也是令人唏噓。很多人都非常疑惑,許世友將軍一生戎馬生涯,而且北京的醫療條件很好,為什麼不願意到北京來治療呢?
  • 上將許世友和他的七個兒女:長子許光一生貧苦,最讓人心疼
    長子許光許世友將軍一共有7個子女,三個是兒子,四個是女兒。除了長子許光是許世友的髮妻朱錫明所生外,其餘6個子女都是其夫人田普所生。許家長子許光,原名叫許大安,他出生於1929年4月,當時許世友剛加入紅四方面軍沒多久,他自然很少能見到自己的父親,32年四方面軍轉戰川陝,父子見面就更難了。一直到了全國解放後,許光才被接到父親身邊。
  • 將門布衣——許世友長子許光一生低調 「蝸居」縣城70平舊房
    泛黃的牆壁,斑駁的裂痕,上世紀60年代的軍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簡易木床,一根看不清顏色的繩子下吊著昏黃的燈泡……  驚嘆、感慨、質疑,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能想到這不到70平方米的「蝸居」,竟是開國上將許世友的長子、新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許光的「寓所」。  3月下旬的一天,許光之子許道侖領記者造訪了這間小屋。
  • 許世友將軍的兒子,《閃閃的紅星》潘冬子的原型,臨終前捐獻20萬
    《閃閃的紅星》是1974年上映的一部紅色電影 片中主人公潘冬子的少年英雄形象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說潘冬子的原型是麻城籍開國中將鮑先志將軍的兒子鮑聲蘇 也有人說是許世友將軍的長子許光又名許大安
  • 許世友的七個兒女,因私心讓大兒子回地方,最小的女兒姓田不姓許
    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許世友是一員悍將,在為人父方面,自然也是嚴父的角色。許世友的子女不少,共計九個子女,五兒四女,但由於前兩個兒子早早的夭折了,實際上活下來的只有三兒四女。許世友的二兒子叫許建軍,出生的地方沒什麼特別的,但因為在軍隊裡,周圍全是軍隊,許世友在給他與田普的第一個兒子取名字時說:「軍隊是扳不倒的,就叫許建軍吧!」至於二女兒許桑園和三女兒許華山,起名字的緣由與大姐相同,都是在哪生的,正好又在那裡打了勝仗,就以地名為名字。
  • 許世友的原配妻子改嫁,他沒有埋怨,但第二任妻子卻讓他記恨終身
    引言1955年,許世友被授予開國上將,他的一生共有三任妻子7個孩子,大兒子許光是和朱錫明所生,其餘6子都是和田普所生。第一任妻子改嫁許世友1905年出生於湖北麻城縣(今河南新縣)一個偏僻農村,因為家庭貧苦,8歲的時候就出家當了和尚,據許世友晚年回憶,在少林寺時吃盡了苦頭,無時無刻不在想家。
  • 《閃閃的紅星》潘冬子的原型是誰,許世友之子許光嗎?還另有其人
    三個穿灰色樣板服的人坐在臺前,開始時並無意外,後來扯到了《閃閃的紅星》上了,讓李心田談創作的依據,對許世友的印象如何,一字未提樣板戲之事,氣氛非常沉悶。一直到中午送李心田回家的路上,其中的一人說《閃閃的紅星》出事了,要李心田如實談創作的依據,不能對軍區裡任何人講,並帶走李心田的創作手記。半個月後,創作手記還給了李心田,並告知事情過去了。
  • 上將許世友:一生經歷三次婚姻,為何經過延安時,至死不原諒妻子
    許世友上將個性獨特,情感世界豐富,深沉,對待老母親忠孝兩全。這樣的人戎馬一生,自然是珍惜家庭,他一生經歷三次婚姻,在三任妻子中,唯獨對雷明珍至死不相往來,無論如何也不肯原諒,這是為何,僅僅是因為雷明珍的一封離婚書信嗎?許世友與雷明珍的故事,還要從他的第一次婚姻說起。
  • 許世友的兒子入伍30年,卻只做到「副團級」,許世友如何評價?
    前言許世友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有權時,也從不會為子女撈取任何好處;無權時,更不願求別人為子女謀取私利。許世友對待子女許世友一共有7個子女:3個兒子,4個女兒。他當時的權利有多大也無需多贅述了,完全可以決定一名軍職幹部的去留,甚至會因為他的幾句話,影響到一位大軍區副職幹部的升遷調動。
  • 叱詫風雲開國虎威將軍――許世友
    精忠盡孝揚天下,青史留芳萬古存。     心情激動豪邁,寥寥數語足已不夠對上將許世友將軍一生的讚美,崇敬加緬懷。遙先敬拜,斟清酒一杯,豪情盛滿,對革命前輩開國大將,猛將――許世友將軍的悼念。菊花數朵,包裹著對逝去將軍的牽掛與追思。淚水千行,寄託著昔日的追憶,尋找曾經的傳奇。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盡孝盡忠與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結合
    原著的故事算是一個圓滿的故事,女兒替父從軍十二年無人知道是女人,最後一家人團聚,家國平安。而影片依然是採用線性敘事推進劇情,從花家收到徵召令開始,花木蘭就在謀劃如何替父從軍。只不過她是瞞著父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取父親的甲冑、劍,騎著駿馬投奔軍營。
  • 女兒向人透露自己父親是上將許世友,許世友知道後提著槍上街找人
    長子許光  熟悉許世友性格的朋友應該知道,許世友一定不會是一位慈祥的父親。  許世友共有3個兒子,4個女兒,許世友對他們的要求都非常嚴厲,尤其是對長子許光。  許光早在50年代初就當了兵,因為學習勤奮,成績突出,他被選為我國海軍的第一批船艦指揮員,1956年時他已經開始擔任北海艦隊宜川號的副艦長了。
  • 許世友兒女今何在?兒女個個大有成就,三子是將軍,長子行為感人
    為了說明許世友將軍武功如何,據說一次軍分區宴會上,有人提議讓將軍表演一番絕技,大家也都想一睹將軍的風採,將軍不好推辭,便叫人把燈關了,等兩秒鐘再打開,燈亮的時候,卻不見了將軍的身影,這時許世友的聲音從頭頂傳來,大家一看,原來將軍趁著關燈的瞬間已「飛到了房梁上」。
  • 許世友為何終生不願原諒妻子?收到前妻來信,回復8字表明真實想法
    他的一生共擁有過三個女人:第一個為他吃盡苦頭;第二個一封絕交信棄他而去;第三個為他生下二子三女,廝守40年。 她對許世友是有感情的,改嫁後也常常跟身邊人講述她與許世友共同生活時的點點滴滴…… 許母在得知兒子還活著時,也十分激動,還特地寫了一封信,讓許世友的兒子許光到濟南城尋找父親,將信親手遞到父親手中。 只是,令許光沒有想到的是,當他來到父親家時,發現家中有一位自己並不認識的「母親」以及幾個「弟弟妹妹」。
  • 許世友珍貴老照片,與妻兒合影,懷抱孫兒,少見的和藹可親
    上附照片為許世友與妻子田普的合影。田普是許世友的第三任妻子,也是陪伴許世友最長時間,一直陪許世友走完一輩子的妻子。田普曾長時間擔任許世友的生活秘書,與許世友轉戰各地,從結婚到許世友逝世,兩人一起相伴了四十多個年頭。上附照片為許世友全家福。許世友一共有七個子女,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 田普:15歲參軍,19歲嫁許世友,養育7個子女,享年93歲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田明蘭何曾想到,自己還會在八路軍裡會遇見一生相隨的情緣。開國元勳許世友出生於湖北麻城縣乘馬崗區(現屬河南新縣)一個農民家庭,和田明蘭一樣,也是貧苦農民出身,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8歲那年進入嵩山少林寺學武,後參加農民革命運動,並加入了紅軍。
  • 許華山:許世友的三女兒,一直獨身,據傳,曾經「愛」上過林立果
    許世友將軍一生共有三任妻子:朱錫明、雷明珍、田明蘭(田普)。長子許光,為原配朱錫明所生。和雷明珍沒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