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許光和父親許世友再一次相見。許光三歲不到,父親許世友就跟隨部隊轉戰川陝。這次相見,許世友是高興地、也是心痛的。
因為這麼大一個娃,卻大字不識一個,實在苦了孩子。由於敵軍侵擾,許光年少幾乎都在躲避戰亂中度過,沒有學過知識。所以許世友將許光先後送進了第五航空兵學校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學習,從1951年開始學習,到1958年畢業,許光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優秀的艦艇長。
看到孩子有所成就,許世友是高興的。可是此時家鄉需要建設、老母親需要照顧,許世友脫不開身,作為他的長子,許世友想讓許光回到家鄉替他行孝、照顧祖母,並積極投身家鄉建設。
這一時間讓許光難以接受,畢竟從小苦過來,好不容易得到更好的機會,有更廣闊的未來,誰願意回到家鄉?
其實許光挺苦的,當初許世友離開他們孤兒寡母。
年幼的許光被母親和姑母四處流浪、乞討,為了躲避敵人的大掃蕩,姑母帶著他在山洞裡待了三天三夜。
姑母后來討回來一些窩窩頭,許光狼吞虎咽吃了下去,但差點噎死。要不是姑母使勁錘他後背,他鐵定活不了。解放後,大別山僅僅活下來五萬人,許光就是其中一員。
許光不容易,許世友也不容易。而遠在家鄉的祖母,經常跋山涉水來看許世友一家,老人家又不願意住在這裡,這讓許世友十分犯難。
最終許世友找到許光談話,希望他放棄前程,回到家鄉照顧祖母。海軍13年、窮苦17年,好不容易脫離苦海,前程遠大,就讓他這麼放棄,他一時間接受不了。
這次談話,許光拒絕了許世友。
可他是許世友的兒子,是紅軍的後代,更是祖母的孫子,如今父親位居高位退不下來,他不回去,誰又能回去?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爭鬥後,許光做出了人生最艱難的決定——回家鄉新縣。
這一個決定,讓許世友眼中含著淚。
"大安,你是我的好兒子!"在臨別這天,許世友破天荒的叫上家裡的工作人員,擺上了一桌好菜,替許光送行。
這種無可奈何,是不少人體會不到的。作為國家領導人之一,許世友要全身心投入國防事業,但也得盡到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夫的責任。可自古"忠孝兩難全",最終還得許光來替父解決後顧之憂。
這種大義,後來被搬上銀幕,在《上將許世友》中一集,有這個橋段。許光對此只是平靜地說了句:"這有什麼可演的!"
在他眼裡,這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或許當時那瞬間接受不了,但之後只會做得更好。
回到新縣半年後,94歲的祖母離世。原本就是替父盡孝的許光,這一次是有機會重新回到海軍部隊。只是面對曾經服役的海軍部隊的邀請,他拒絕了。
從此他就在新縣武裝部,一幹就是二十年。參謀、科長、副部長,這都是他一步步走下來的。相較於父親許世友的鼎鼎大名,許光就顯得籍籍無名。可他依舊不怨不悔,堅持為家鄉做建設。
他沒有將許世友兒子的身份放在首位,而是將許光兩個字放在心頭。
自從回到新縣之後,他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後來他的子女是這麼說的:"我們從來沒有感覺自己是高幹子女、名人後代,父親還經常教育我們不要戴上高幹後代的帽子。"
1982年,許光再一次獲得一個"進步"的機會,省軍區擬提升許光為信陽軍分區領導。面對這隨手可得職位和榮譽,許光卻主動提出了專業。而這次拒絕的原因,是因為父親許世友的時刻關心。
每每家人團聚時,許世友總會問到家鄉建設、問到許光的家庭。許光時常說很好,許世友很高興,常和許光多喝幾杯。在這份關心中,許光能感受到許世友對家鄉的那份懷念、對自己的那份關心。
許光想讓許世友多知道一點家鄉的事情,所以他不想離開這個地方。畢竟這個地方承載了父子兩人最真摯的感情,和最深的厚望。
所在在新縣的四十年裡,許光和許世友來往書信說得最多的始終是家鄉。而這每一封信,都是父子倆感情最真摯的體現。
"許光,昨天晚上你爸爸讓我給你去封信,告訴你他11月份要去北京開會,今天是10月18日,在他沒有去北京前,如果你們有時間,到南京來玩幾天,如沒有時間,等他從北京回來也可."
這只是許世友給許光寫的其中一封信,信中那份關心,那份惦念,足以看出許世友對許光的愛。
正是因為這份愛,從不動用權利謀私的許世友,在許光妻子楊定春生大病之後,許世友立馬安排她到廣州治療,並親自囑託原廣州軍區總醫院盡力救治。楊定春脫離危險、康復之後,許世友用自己兩個月的工資補上了醫療費。
1985年,許世友將軍因病逝世。武漢的一位領導調許光到軍區機關工作,這一次許光依舊拒絕了。父親雖然不在了,但他對這片土地早就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1987年,新縣爆發特大洪水。接到報警的許光,急忙趕往出現緊急險情的幾個鄉鎮。路上遭遇車禍,許光身負重傷,昏迷三天三夜、頭部縫了三十多針,許光才被搶救回來。病情稍有好轉的他,甦醒後又急忙趕赴抗洪一線。
在許光家中,依舊用著70年代的大立櫃、80年代的沙發、90年代的老式電視。看似清貧的許光,曾資助了老紅軍十萬多元。而這些錢,都是平時和妻子省吃儉用出來的。
2013年1月6日,許老突發心梗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4歲。
臨終前,許老將20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家鄉,沒有給子女留下一分。
結語
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許光一生都在踐行艱苦樸素的本色。這是許世友的本色,也是許光的本色。正是這種優良傳統和作風,給他的子孫後代、給中國人民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