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康熙帝第四子,母烏雅氏。胤禛繼位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對其即位是否確實是先帝遺命至今是一宗謎案。不過,胤禛在位十三年治國勤勉,飽受讚譽。
胤禛的理性與勤政歷來為人稱道,然而胤禛也有一些矯情之處。雍正四年(1726年),錢名世以諂媚年羹堯獲罪。胤禛赦免了他的死罪,將他革職回鄉,卻賜了一塊「名教罪人」的御筆匾額,命掛在錢家門上。查嗣庭案發,胤禛認為浙江士習敝壞,竟命令停止浙江的鄉試和會試。他還曾在湖南、浙江、廣東等地先後設置所謂的「觀風整俗使」,以加強精神層面的專制。
在對文字的敏感方面,胤禛超過一般的君主。年羹堯的賀表中將「朝乾夕惕」寫作了「夕惕朝乾」。胤禛下詔切責說:「年羹堯非粗心者,是直不以朝乾夕惕許朕耳,則年羹堯青海之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未可知也。」胤禛向以「朝乾夕惕」自許,還曾以此四字刻過一方閒章。
年羹堯的「夕惕朝乾」,儘管意義上似無多大區別,然而有意無意中,卻授給了胤禛挑字眼的把柄。
胤禛非但要和活人計較,還要斥責死人。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湖南曾靜案爆發,胤禛「明詔斥責」已經死了的呂留良,「並令中外臣工議罪」。在這一點上,彙編了雍正帝相關上諭、官員審訊主張「夷夏之防」的曾靜的記錄以及曾靜《歸仁錄》的《大義覺迷錄》,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本書了。書中,一位皇帝竟然要跟一名叛逆的思想犯進行辯論。
雍正帝是雄辯的。「三代以上有苗、荊楚、獫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這是充滿歷史感的辯論。「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這多少體現了辯證法。
這本書還透露了當時人們對胤禛合法性的議論,比如說他奪嫡、弒兄、逼母、屠弟等等,而他也在書中反覆置辯。且不論後人信或不信,將宮廷隱秘拿出來供人目覽,畢竟有損於皇室體面。
這或許正是後來乾隆皇帝將之前「通行頒布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的《大義覺迷錄》嚴令收回的緣故。
馮爾康先生稱,《大義覺迷錄》一書的刊行是因為雍正皇帝「需要在思想輿論領域再打一仗,以鞏固和擴大他在政治上的勝利」。不過,這樣的仗一直延續到他的晚年,如《雍正硃批諭旨》的彙編刊行。如果說《上諭內閣》這樣的文字的彙編刊行可以理解的話,類似秘密書信的奏摺與硃批從雍正十年(1732年)起次第刊行就著實令人驚訝。
儘管公布前多有篡改,然《雍正硃批諭旨》的刊行多少有些自曝隱私之嫌。唯一的目的,大概只是希望臣民們能「理解」他這個皇帝的難處!
今天,在已刊或未刊的奏摺中人們能看到一個喜笑怒罵皆出自然,有時甚至「滿嘴胡柴」的赤裸裸的帝王形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圓明主人」胤禛在圓明園逝世,或以為操勞過度而卒,或以為餌食丹藥而亡,而最無稽者則謂死於劍客俠士或呂留良孫女呂四娘之手。
胤禛留存下來的畫像,身著不同的服裝。畫中的雍正帝胤禛既是文人,又是道士、喇嘛、蒙古貴族、釣魚翁,甚至是身穿馬甲、馬褲的歐洲人。從政治內涵解讀,這是多元文化觀念獲得皇帝激賞的表徵;從個性角度解讀,精神層面極其自戀的胤禛,應該也樂意藉助宮廷畫家的筆使自己以多變之身亮相!
內容整編自:陳時英《朝乾夕惕 ——胤禛小傳》《紫禁城》2010年8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