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一生致力於為自己正名,還將奏摺印成書,性格深沉亦有趣

2020-12-24 文藏

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為康熙帝第四子,母烏雅氏。胤禛繼位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對其即位是否確實是先帝遺命至今是一宗謎案。不過,胤禛在位十三年治國勤勉,飽受讚譽。

清世宗朝服像

胤禛的理性與勤政歷來為人稱道,然而胤禛也有一些矯情之處。雍正四年(1726年),錢名世以諂媚年羹堯獲罪。胤禛赦免了他的死罪,將他革職回鄉,卻賜了一塊「名教罪人」的御筆匾額,命掛在錢家門上。查嗣庭案發,胤禛認為浙江士習敝壞,竟命令停止浙江的鄉試和會試。他還曾在湖南、浙江、廣東等地先後設置所謂的「觀風整俗使」,以加強精神層面的專制。

清人畫胤禛讀書圖像軸

在對文字的敏感方面,胤禛超過一般的君主。年羹堯的賀表中將「朝乾夕惕」寫作了「夕惕朝乾」。胤禛下詔切責說:「年羹堯非粗心者,是直不以朝乾夕惕許朕耳,則年羹堯青海之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未可知也。」胤禛向以「朝乾夕惕」自許,還曾以此四字刻過一方閒章。

雍正帝畫像 網絡圖片

年羹堯的「夕惕朝乾」,儘管意義上似無多大區別,然而有意無意中,卻授給了胤禛挑字眼的把柄。

胤禛非但要和活人計較,還要斥責死人。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湖南曾靜案爆發,胤禛「明詔斥責」已經死了的呂留良,「並令中外臣工議罪」。在這一點上,彙編了雍正帝相關上諭、官員審訊主張「夷夏之防」的曾靜的記錄以及曾靜《歸仁錄》的《大義覺迷錄》,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本書了。書中,一位皇帝竟然要跟一名叛逆的思想犯進行辯論。

清人畫胤禛半身像軸

雍正帝是雄辯的。「三代以上有苗、荊楚、獫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這是充滿歷史感的辯論。「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這多少體現了辯證法。

這本書還透露了當時人們對胤禛合法性的議論,比如說他奪嫡、弒兄、逼母、屠弟等等,而他也在書中反覆置辯。且不論後人信或不信,將宮廷隱秘拿出來供人目覽,畢竟有損於皇室體面。

這或許正是後來乾隆皇帝將之前「通行頒布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的《大義覺迷錄》嚴令收回的緣故。

雍正帝洋裝像 網絡圖片

馮爾康先生稱,《大義覺迷錄》一書的刊行是因為雍正皇帝「需要在思想輿論領域再打一仗,以鞏固和擴大他在政治上的勝利」。不過,這樣的仗一直延續到他的晚年,如《雍正硃批諭旨》的彙編刊行。如果說《上諭內閣》這樣的文字的彙編刊行可以理解的話,類似秘密書信的奏摺與硃批從雍正十年(1732年)起次第刊行就著實令人驚訝。

儘管公布前多有篡改,然《雍正硃批諭旨》的刊行多少有些自曝隱私之嫌。唯一的目的,大概只是希望臣民們能「理解」他這個皇帝的難處!

雍正帝 網絡圖片

今天,在已刊或未刊的奏摺中人們能看到一個喜笑怒罵皆出自然,有時甚至「滿嘴胡柴」的赤裸裸的帝王形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圓明主人」胤禛在圓明園逝世,或以為操勞過度而卒,或以為餌食丹藥而亡,而最無稽者則謂死於劍客俠士或呂留良孫女呂四娘之手。

胤禛留存下來的畫像,身著不同的服裝。畫中的雍正帝胤禛既是文人,又是道士、喇嘛、蒙古貴族、釣魚翁,甚至是身穿馬甲、馬褲的歐洲人。從政治內涵解讀,這是多元文化觀念獲得皇帝激賞的表徵;從個性角度解讀,精神層面極其自戀的胤禛,應該也樂意藉助宮廷畫家的筆使自己以多變之身亮相!

內容整編自:陳時英《朝乾夕惕 ——胤禛小傳》《紫禁城》2010年8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雍正帝的傳奇
    雍正帝死後為什麼不葬在清東陵而葬在清西陵?雍正帝生前大肆宣講的並親筆為自己辯解的《大義覺迷錄》,為什麼在其死後卻被乾隆帝作為禁書而銷毀?看門人認為康熙帝確實有傳位十四子胤禎的意圖,這在他加封胤禎為大將軍王就能看出。不過康熙在逝世的時候還命雍正帝去天壇祭祀,似乎也顯示出康熙有傳位於胤禛的可能,(嘉慶四年即1799年立的《大清裕陵聖德神功碑》,碑文記述了乾隆帝一生的豐功偉績的同時,也非常明確地表述了是康熙皇帝默定了乾隆帝為繼其皇位的意思。碑文中引用了周朝太王因看中其孫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而立姬昌之父為帝的故事。
  • 雍正帝為什麼在年羹堯的上諭中說「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
    當時康熙帝親徵噶爾丹,但在徵伐中生病,趕過來慰問的太子胤礽面無憂色,讓康熙帝大為惱火,也就跟太子的關係變得緊張。也就是這個時候,江南一帶有人傳播這個言論,所謂的「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的意思是說,真龍天子(非清朝皇帝)將在三江口出現,到時候嘉湖將變成與清軍作戰的主戰場。三江口,一般是指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差不多在浙江紹興一帶。
  • 雍正帝為何不繼位立即處置八爺黨,而是非要養癰為患,等到四年後
    這種儲君的爭奪,不僅是諸位皇子結成不同的朋黨,還將皇親、貴族、朝臣卷了進來,甚至令某些西洋傳教士、散在民間的士人、平民也給予關注。由於它的持久性,注入社會政治生活的深刻性,不可能因雍正帝的登基使它徹底地消失,不會像快刀斬亂麻一樣,把事情截然割斷,皇室內部的爭鬥就此銷聲匿跡。
  • 雍正帝給年羹堯的口諭說「帝出三江口」,是指哪裡?實情如何?
    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雍正王朝》 在二月河先生筆下,雍正帝將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後,年羹堯上折謝恩,雍正帝手諭裡提到了此言論,並且說了些劉備「白帝託孤」類似的話,意思就是年大將軍要是自立,也是天意難違,但要是為大清清剿江南反清勢力,那我也會很放心。
  • 雍正帝御書「樂善好施」賜建「樂善好施坊」的陳元椿家族
    雍正帝御書「樂善好施」賜建「樂善好施坊」——記侯卿清代大善人陳元椿家族
  • 真實的雍正帝菩薩心腸霹靂手段還穩準狠
    在廢太子後,眾多朝臣皆保舉八皇子為太子。內閣大學士佟國維,馬齊,李光地,裕親王福全(康熙二哥),恭親王常寧(康熙帝五弟)都曾認為皇八子才幹卓絕,人品貴重可為儲君。與皇八子不同的是雍正帝勤於任沉穩低調,從不張揚。雍正帝的菩薩心腸。
  • 相見時難別亦難—何佔豪的二胡協奏曲《別亦難》析
    這首《無題》詩是他創作類似四首中最為著名的一首:「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因詩中別有寄託不便明言或很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來表現,乾脆就標其無題,非真無題也。歷來注家對此詩也有不同見解,但不管怎樣,此詩熔鑄著詩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執著的追求之情。
  • 輔星不可忽視:旬空、截空、奏書、伏兵、官符
    陽宮空為「空」,陰宮空為「亡」;空的對宮為「孤」,亡的對宮為「虛」。陽年生人,陽空力大;陰年生人,陰空力大。  入身命,心性恬淡,喜悠閒自在;氣量大,不與人計較,有宗教五術緣;與吉星同宮,一生中有意外的福份;與兇星同度,一生中較有成敗,漂泊之象,小時遠離出生地;與華蓋同宮,對術數有相當的興趣;與劫煞同,比較奸詐;與亡神同,一生空亡的現象。
  • 朕就是這樣的一條漢子,清朝的承前啟後者——改革家雍正帝!
    我們讀雍正,不少人只看到了他殺伐決斷的殘忍,只看到了他屠戮兄弟的狠毒,只看到了他短暫匆忙的在任時間,卻很少去解讀雍正這一生的執政理念。雍正這種敢於改革的皇帝,歷史上真不多見。敢於改革,而且還辦成了這件事的皇帝,千古只有雍正皇帝這一位了。
  • 千古是非林靈素,為靈素先生正名
    靈素為他沐浴安葬,得到趙道士遺留下來的書三冊。書上細字如珠,還間著有天書篆字,人們都不識認。此書題曰《神霄天壇玉書》,內言神仙變化法訣,興雲致雨符咒,驅遣下鬼,役使萬靈。林靈素得到這天書後,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治病,解疾苦,往往立竿見影,驅瘟鎮邪,沒有不靈驗的。次年,林靈素經嶽陽酒肆時,卻看見已經死去的趙道人仍如常人,對林靈素說道:「予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
  • 黃軒曝王一博片場趣事,為王一博正名:性格與演戲無關
    談起王一博,很多人都說王一博什麼都好,但他性格內向,人很高冷近日黃軒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王一博的事情。因為兩人最近剛合作了一部戲《風起洛陽》,主持人問黃軒,他和王一博都是內向的人。一起拍攝會很困難嗎。黃軒則很是硬氣地為他跟王一博正名,黃軒表示演戲跟性格沒有太大的關係,潛臺詞就是說演員性格內向,但不影響演員去塑造外向的影視角色。最後黃軒又補充表示,王一博跟他在這一部作品當中表演的角色,話都不是很多,兩個人搭檔的也很默契,很快樂。
  • 雍正帝:朕幸運登基,卻因八個親兄弟寢食難安!
    雍正帝即位後,為避名諱將五弟胤祺改名為「允祺」,允祺從此閉門謝客,謹小慎微。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允祺在和碩恆親王府去世,雍正帝給他上諡號為「溫」,後來還稱允祺「秉性和平」,「頗具樂善之風」。雍正帝即位後,為避名諱將七弟胤祐改名為「允祐」,並命他繼續執掌原職。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允祐因功被雍正帝晉封為和碩淳親王,後來稱病辭去正藍旗職務。雍正八年(1730年),允祐在和碩淳親王府去世,雍正帝給他上諡號為「度」,後來還稱允祐「敬謹小心,安分守己」。
  • 《雍正王朝》裡的雍正帝,和真實歷史相比,被大大美化了?
    雍正年間嚴峻的文字獄,也被本劇輕輕帶過,在TVB電視劇裡那個風流倜儻無所不能的曾靜,被處理成了一個猥瑣的老頭子。這也正是很多人、還有不少專家學者反對的地方,認為把雍正帝過於美化了。但實際上,本劇固然對以前被汙名化嚴重的雍正帝來了一次亂反正,對其正面形象多作了些寫實刻畫,但關於雍正帝的陰暗面,也是有實打實描繪,並沒有諱言,只是沒有像傳統觀念一樣大書大書。關於雍正帝處事城府之深、心腸之狠、手腕之鐵,在電視劇的前半部描繪得淋漓盡致。
  • 雍正王朝:雍正帝為什麼看完老八胤禩臨終前寫的信後,暴斃而亡?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從即位那一刻起,就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可謂一路披荊斬棘。為了大清,為了江山,為了百姓,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甚至去世前的最後一刻,還在批改奏摺。但是在他去世之前,卻收到了老八胤禩的信,難道這封信成了壓倒雍正帝的最後一根稻草?
  • 我為什麼要為金蛇郎君正名
    一方面,讀過《碧血劍》的朋友都知道,金蛇郎君雖然從未在書中直接出場,卻反客為主,將主角袁承志反襯得黯淡無光。至少,相較袁承志,金蛇郎君的形象要鮮明得多。這是他身上的無可爭議之處。然而另一方面,讀者掩卷之下,難免褒貶人物。對於金蛇郎君的評價,讀者就各執說辭,難以一致了。
  • 雍正帝最寵愛的女人是誰?壟斷後宮生育,諡號千古一人
    年氏嫁給雍正帝,約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那時雍正帝還是雍親王。在此之前,雍正帝已生五子三女,出自不同妃嬪,另有耿氏懷有身孕,耿氏於當年十一月生下一子。年氏入王府後,成為眾妃嬪羨慕的對象,接連為雍正帝產下一女三子,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第四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生第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生第八子福惠,雍正元年(1723年)生第九子福沛。
  • 雍正帝的甄嬛:敦肅皇貴妃,為什麼一直能受寵不衰
    雍正帝在他的一生中只冊封了一位皇貴妃,這就是敦肅皇貴妃。敦肅皇貴妃在雍正帝即位之前就是他的側福晉,深受雍正帝的寵愛,先後為雍正帝生育了兩個皇子,一個皇女。雍正帝繼位之後,封年氏為貴妃。因為當時宮中沒有皇貴妃,所以年氏的地位在後宮中位居第二。說起這個年貴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 年羹堯被雍正帝處死,他的妻女後來下場是怎麼樣的?結局讓人顫慄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劇中的一個角色:年羹堯。年羹堯歷經康熙雍正兩大帝王,並且在雍正帝期間受其寵愛,年將軍的稱號在當時震懾天下。但豈知風雲驟變,年羹堯被雍正刺死,其妻兒的下場也十分的悽慘。年羹堯一生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他的妹妹在宮中十分受寵,諸多的因素使得年羹堯身上的傲氣越來越嚴重。
  • 最深沉的愛莫過於,父親離開後,他將自己活成了光芒萬丈的樣子
    發現的時候已經步入晚期,無力回天了,只是當時病情還沒有被更多人知道。當年伯牙不知所蹤,子期毅然斷琴,更何況這對亦兄亦友的父子?當黃子韜父親過世後,一位曾經和他有過交集的知情人惋惜道:「跟黃總一起吃過飯,很雷厲風行的一個人,說話還帶著山東口音,一提到自己兒子就兩眼放光彩,最自信的話題居然是做飯和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