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公眾號:行走的影碟機】
「邊緣化」的韓劇觀劇歷程
對於有詩意的名字,總會心生好感。劇名《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雖不知具體指代什麼,但看到就想點進去。
簡單了解了故事,「開書店」和「大提琴」,文學和音樂,是兩個極具吸引力的元素,這還不夠,再加「鄉下生活」,每一個點都戳中我心,更不要說,打開劇之後,撲面而來的雪景,足矣讓我靜默、沉淪。
一開場就很喜歡,看起來簡單,卻又覺背後有很多內容,是日本文化中那種簡約與豐富的並存感。
恰逢剛讀完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劇中所呈現的「從大城市辭職回歸田園生活」相關劇情,更有了時代意義。
感覺好像很多年沒看過韓國偶像劇了。韓國偶像劇,有永恆的美好感,無論是優美的景色、景物、布置,還是細緻的妝容、髮型、衣著,亦或是唯美的構圖、溫暖的色調,以及工整的人設、深情的臺詞,還有恰如其分的配樂和主題曲,都是那般完美融合,像極了生產線上持續流動的、毫無挑剔的精緻商品。
我追溯了近些年自己的韓劇觀劇歷程,發現其實並沒有印象中那麼少。
從《來自星星的你》開始,韓劇在我心中的感受已然不同,它不再是兒時記憶中冗長的伴隨劇,而是用心籌謀的、精雕細刻的、足夠自信對外輸出的、並且能夠掀起巨大波瀾的優質影視作品。
第二次看,是《今生是第一次》。因為關注當代婚姻現象,而這是第一個被我了解到的韓國「不婚」題材作品。從那時開始意識到,韓劇已不再是遠離生活的童話故事,而是著眼於當下的創作思考。
第三次看,是《迷霧》。最初吸引我的點在於主人公的職業,而通過此劇對中年女性演員的選擇,可看出韓國社會對於年齡與性別的認識進步,此外,韓國對於懸疑類型劇的駕馭能力,也可進入世界劇集第一梯隊了。
第四次看,是《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原因類似於《今生是第一次》。韓國是東亞文化的典型代表,傳統禮儀尊卑在當今依然可見,不過由於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傳統認知隨之改變,而這部劇關注的問題可以說觸碰到了東亞文化中的一些傳統認知,姐弟戀是一方面,還有情感類型劃分以及背後的倫理觀念等。
第五次看,是《王國》,可稱之美式韓劇或韓式美劇,是韓國主創、美式風格的系列劇集,其實不屬於偶像劇的範疇了。當年《釜山行》已經讓人們看到韓國在美式類型片領域的努力與能力,如今同樣殭屍題材的《王國》,又在劇集領域標誌著正式步入「美劇時代」。
第六次看,就是這一部《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原因前文交代了。
劇集我看得本就少,韓劇更少,回顧近些年看過的韓劇,那些現象級的大熱劇如《繼承者們》《請回答1988》《信號》《太陽的後裔》《藍色大海的傳說》《梨泰院》都沒看,看的反而是一些小眾的劇,不知道該如何解析。
唯一確定的一點是,再次感嘆當代影視大爆炸,我實在看不過來。
一場「蓄謀已久」的戀愛
《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劇情並非我所預想,原本以為是完全不認識的兩個人偶然相遇,沒想到還是早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男主從小就跟女主是鄰居,一直喜歡她,略有失望,畢竟,這是一種「蓄謀已久」的戀愛。不過,這就是韓劇的特質,也是東亞文化的特質,那就是有關於扯不斷理還亂的「人情」。
從一開始就認識,比較容易推進劇情,也較為符合常理,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有初見就註定的相遇。
劇情從女主回鄉後開始,而最初二人的一切相遇,都是男主的故意,看起來很純情,像少年所為。
劇中很多設計也是韓劇經典,比如「騎自行車」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分住房間」與《今生是第一次》。
開始劇情淡淡的,沒什麼信息量,節奏很慢,演技一般,人物關係設計感太強,只是因為實在喜歡畫面中的雪景,而且念及最初的主題,就繼續看了下去。
到了同學聚會的「暗戀」環節,發現關鍵信息的出場有點太快了,這說明之後還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披露。
男三出場的第一個鏡頭就很驚豔,人果然是因為氣質而吸引。前幾集主要在敘述男女主部分,不太喜歡二人的相貌。日本「怦然心動」的法則適用於萬事萬物,看影視、看人物,都需要心動的感覺。男三終於出現,一下子在平淡的觀劇體驗中激起了一絲波瀾。
穿插學生時代記憶的畫面,想起了小時候的《那小子真帥》,那真是韓國中學時代給人的特有感受。才想起來,很久沒看過校園影視了。青春這種東西,真的很特別,只有那個時候才會有。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就像懂了之後,就再不能擁有「不懂的美好」。食堂、陽光、暈眩而模糊的視線,想起了高中的畫面,那個永久留存的感覺。
關於男二,是在同學聚會發言後,發現了他的可愛之處,性格活潑、幽默,是那種生活中很好的朋友,而公務員的身份,也讓他的著裝更得體,詼諧與正統之間有一種和諧的舒適。
至於男一,直到劇情中部,才終於發現他背後那層更深刻的東西。劇中涉及了家庭暴力、原生家庭、地方意識等社會現象,而通過男主又呈現出了「迴避型依戀」的概念,能把這樣的社會學、心理學話題融入偶像劇,讓更多人看到、也易於理解,韓劇真的是有了思考。
男主一直喜歡女主,但喜歡的人來了,卻沒辦法接受,會變得不喜歡,甚至討厭。從女主視角來看,自己告白後,男主卻像變了個人,不再溫柔、不再可愛。其實是因為男主有很隱秘的自我空間,現實中的投射就是那個後山小屋,而那個小屋,是不歡迎女主的,「這是我的地方,你再也不要來。」
男主一直對女主表現出的「猶豫」,其實源於內心的「疏離」,本質上還是喜歡一個人呆著,需要擁有獨立的空間。喜歡是喜歡,接觸是接觸,這是不一樣的概念。男主臺詞「不曾擁有,就不會失去」,令我感嘆,沒想到這部劇走這麼深,竟然關注到這樣相對小眾的心理與剛顯現出苗頭的社會現象。況且,把這樣心理的人設定為「開書店」、「喜歡讀書」,而讀書與這種心理確實有某種相關性。包括「失眠」與「在意睡眠」,真的是用心了。
在書店,男女老少不同類型的人常圍坐在一起讀書,分享自己讀到的故事和感受,劇中也常有配樂誦讀,往往是美好的詩句。
連臺詞都變得更為詩歌化,「冬天的好處,是樹葉凋零,可以看到你。」
「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冷,回家才知道其實我一直都很冷。」如果沒有就一直沒有,有了之後再沒有,就會很難受。
「原來你也像我一樣冷。」人其實不用去羨慕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
「每個人沒資格做很多事,不過都是在湊合做,為了賺錢。」無須過分推崇名人的偉大,更不可過分忽略普通人的豐富。
「我也沒隨便過自己的生活。」不要隨隨便便評判別人的人生。
「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說出自己的苦惱,在心中建個屬於自己的窩棚。是一輩子躲在裡面不出來的人,就算寂寞也不說出來、感覺還不如寂寞著的人,感覺一人待著比跟家人在一起更好的人。」
「幸福和不幸,就像是硬幣的兩個面,不變的幸福,就不會不幸,不曾擁有,就不會失去。」
「我曾對溫暖跟熱情感到不安,我怕我那岌岌可危的幸福一瞬間消失。」
「你知道人怕什麼嗎,怕一直以來照耀著自己的太陽會消失,怕太陽落下,再也沒辦法看到那璀璨的太陽了,若不曾看過反而更好。」
「就算我不出刊,這世上也有很多好看的書。」
內心太過敏感,又太過豐富,太過強大。心裡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宇宙,外物實難掌控,即便擁有,也不過是暫時,與其失去時悲傷,不如從不曾擁有。
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衍變的現實投射
劇中出現過數次角色凝望曠野的畫面,作物生長、人們勞作,無盡的土地、凸起的山巒,有一種難得的開闊與寧靜,無論是夜晚還是白天,無論是晴朗或是飄雪,都有心曠神怡之感。
農村、牛羊、農民、拖拉機、種地、石頭、樸素的衣著,這些元素,若在過去,或許代表著一種落後,但如今,卻看到了一種自在。
男主的書店符合我的預期,有書、咖啡、音樂、投影、美食,店名叫做「晚安書店」,是因為「吃好睡好這樣最基本的事,比想像中的要難。」
女主在首爾的工作並不愉快,教學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教學方式不符合自我認知、需要完成不喜歡的任務、毫無根據地被領導批評,如此種種使她的情緒達到頂點,突然厭倦了大城市的功利與虛偽,回到鄉下調整心理、感受生活。
鄉下的日子中,女主多次參加同學聚會,發現很多年輕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與感受,很多人也都回到了這個最初成長的地方。
這種特徵如同日本的「第四消費時代」,並非大城市就是好,並非物質富裕就是好,人們開始思考不同地域的不同特質,開始從生活細微處感知美好。這種經濟文化發展歷程,在如今的中日韓都可窺見。
男主問女主「這次呆多久」,瞬間想起日本的《小森林》,同類的情節設置,在鄉下家中自己動手幹活,修水管、修門窗、修樓梯,正如《小森林》中自給自足的耕田做飯。
女主讀《青鳥》,思考「幸福究竟在遠方、還是在家中」,涉及到尋找人生意義與價值。
雖然劇情最初呈現的是男主喜歡女主,但女主感情節奏變化飛快,而她對於男主的認知,也從曾經的忽略到如今的欣賞,這又跟《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如出一轍,體現了人的成長經歷與認知變化之間的關係。不管是對人、事、物,經過了時間,自己的經歷與思考方式都會發生變化,於是發現了曾經沒有發現的東西。當然,不否認男主也通過時間獲得了成長與變化。
冬天過去了,女主再次回到首爾。重新工作後,女主突然讀懂了工作。以前由於太過疲憊和寂寞,認為工作實在太不好了。如今才明白,其中也有不錯的地方。對於自己而言,那又是唯一的最寶貴的謀生手段。工作沒變,看工作的心境變了,就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只是這一次,在城市中,夢想還在嗎?在意的人,在嗎?
此劇最後借男二之口,表達了眾多選擇生活在鄉下或者回歸鄉下的年輕人的心聲。即便考上首爾大學,但因為喜歡故鄉,所以願意生活在那裡。不是沒有夢想,是那裡就是自己的夢想。或許對於其他人來講,那樣的生活令人窒息,但對於有的人來說,日常就是一種幸福。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真的不一樣。
劇末,男主又問女主,「這次還會走麼?」人心是可以自由調控的,比如是否冰凍,而外物不可控,比如女主的去留。當然,結局女主選擇了生活在這裡,就像是青鳥,終於找到了自己認為的幸福。
如今社會出現的鄉間生活傾向,不意味著大城市又顯得不好,而是哪裡都有哪裡的好。鄉下沒有那麼多的樓宇、規矩,卻也有複雜的人情、世故。韓國的農村,比起日本,又少了一些從容淡定,但也多了直率暢快,一切都還是要看個人選擇。
總的來說,這部劇依然是典型的偶像劇,但能夠融入一些社會現象,真的很好。況且,人的情感是永恆的,愛與感動,不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被接受。
如果站在看劇鄙視鏈角度,偶像劇應該是在比較低的水平。但對於國人來說,其實回憶看偶像劇的歲月裡,卻大部分是韓劇和臺劇。
日本的電視劇和他們的電影一樣,社會發展程度和思想文化水平,使得影視藝術走向更為平和與自在的狀態,生活劇大多潤物細無聲。
落後並不完全是壞事,太發達了、太完美了,反而沒有創作空間,有壓迫感才會有動力,有痛苦才更會創造出優質作品。
韓國就是典型代表,總是冒著一股勁,就是要拍好的作品。近些年的《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雖依然屬於偶像劇,但其製作品質已足夠自信走向世界,推出自己形象、展示自己的能力。電影更是持續發力,瞄準社會和政治領域,類型片全面開花,終於今年直接拿到奧斯卡,這不就是典型的通過努力獲得回報麼。包括綜藝,對我國的影響更是不用多說。韓國人是真努力,全影視領域都在努力。
我們現在網絡發展起來,內容豐富了,也有品質不錯的作品出現,但依然處於爬坡階段。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理想中的狀態。
好了,又看完一部劇。
太喜歡冬天了,最近總站在窗邊,眼前浮現冬日飄雪的畫面。
在夏天也能看冬天,真好。
【微博、公眾號:行走的影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