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為什麼還要讀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

2020-11-17 澎湃新聞

《孫子兵法》對於絕大多數國人而言,可以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書中不少格言警句,我們都能脫口而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儼然已經成了象徵東方智慧的一個超級符號。

然而,大部分人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基本就止步於此了。短短六千字,少有人通讀,更不要說讀懂讀透了。相隔2500多年,管理者為什麼還要讀一本關於《孫子兵法》的書?宮玉振老師的《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給出了充足的理由。

《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宮玉振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8月出版

孫子作為古往今來對全人類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直都深深地影響著人類智慧的發展進步。戰略管理學大師明茨伯格曾說:「《孫子兵法》在今天來講也是一部傑出的著作,幾乎沒有什麼新的觀點能超越它。」

了解《孫子兵法》,是我們理解中國謀略智慧和競爭戰略的捷徑。從血與火、生與死中總結出來的戰爭法則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能夠啟發和指導我們在商業領域的競爭和實踐。

舉個例子,孫子用道、天、地、將、法五個維度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七個問題——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來構建取勝之道的模型,對於企業的成敗興衰,可說是極為全面而精準的概括。如何奉行長期主義?如何基業長青?孫子的「五事七計」指出了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基本要素。

《孫子兵法》是一部關於戰略理論的書,是一個綱領,因極其凝練,讀來難免晦澀難懂。而《善戰者說》,不但從中提煉了十二條原則,而且匯集了從戰場到商場的大大小小的實戰戰例,通過案例進行講解,從而幫助讀者能夠比較容易地去理解掌握這些原則。

書中的案例包羅萬象:從戰略到組織,從計劃到變化,從執行計劃到應對突發事件,從前線到後勤,從內政到外交,從戰前動員到戰後總結,從己方視角到對方視角,等等。這些案例深入淺出,讀者總能在其中找到引起共鳴的內容和思考的入口。如果《孫子兵法》原本是灰色的理論,那麼《善戰者說》憑藉著旁徵博引以及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案例,讓這片理論的田野長出了常青的生命之樹。

我們身處在一個劇變的時代,不確定的迷霧籠罩大地。我們如何看清未來?如何把握現在?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理解環境?這是深深困擾著每個人的問題,管理者體會尤深。今天人們所經歷的那些考驗——在野心和能力之間權衡,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在榮耀與責任之間徘徊——也是成大事者所經歷過的,無論是東徵的亞歷山大還是西徵的成吉思汗,無論是滑鐵盧的拿破崙還是垓下的項羽。從前人的故事中照見自己,從戰略的歷史中看懂未來。軍事戰爭的勝負與商業競爭的輸贏,大國的興衰和公司的興衰背後有著共通的邏輯。對《孫子兵法》的精妙詮釋,引領著讀者觸類旁通、由此及彼,追本溯源,洞透層出不窮的表象,去探究戰略的本質。

閱讀此書,能開闊你的戰略視野,訓練你的戰略思維,讓你更加「善戰」。我們對戰略的摸索,往往如盲人摸象,受限於我們所在的位置,看不清全貌。孫子高屋建瓴,既給予我們宏大的視野,看清全局,超越競爭,又給予我們放大鏡,見微知著,幫助我們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本書更對大量案例進行剖析,從阿里巴巴、美團、滴滴到微軟、谷歌、亞馬遜、網飛,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街亭之戰到紅軍長徵四渡赤水、解放戰爭的孟良崮戰役等等,讓我們在不同的時代、地域、人物之間縱橫馳騁,自由收放視野、變換視角,幫助我們融會貫通,從而建立起全局觀和長遠觀,提升戰略思維。

莊子說過一段話,「井蛙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在廣袤的天地之間,我們就像井底之蛙;在歷史長河面前,我們就如夏日之蟲。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但藉助理論的視角和歷史的經驗,我們能拓寬認知的邊界,讓戰略視野更加開闊,從而摸索出在不同情境之下「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取勝之道。

《孫子兵法》從戰略的高度,揭示了戰爭取勝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也確定了中國人戰略思維和戰略偏好的基本特質,是世界公認的一部戰略學經典著作。戰爭是一種最強的競爭形態,《孫子兵法》所揭示的就是競爭中基本的取勝法則,基本的競爭方法論。所以,你可以把《孫子兵法》看成是一部競爭理論的專著。用從這種殘酷的「強競爭」的環境中所總結出來的競爭方法,來審視我們所面臨的競爭,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競爭的本質,以及競爭中的取勝之道。

更重要的是,《孫子兵法》戰略理論的核心,強調的是最好的戰略,不是通過戰爭的手段去取勝,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是東方戰略智慧的典型代表,更是引領人們擺脫戰略困境的根本方針,其實這也是中國人的戰略思維與西方人的戰略思維最大的不同。宮老師總結說:「中國人的戰略思維,如果概括地說,就是四個字——以智克力。」

《孫子兵法》到底講了什麼?宮老師作了一個高度的概括,「其實很簡單,兩句話就夠了:一句話是,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贏。另一句話是,如果非要打的話怎麼辦? 要用智慧去打。要敢打,更要會打。要巧妙地打,要動腦子去打。要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勝利」。孫子非常喜歡用一個詞——善戰者,也就是用兵高手的意思,這也是本書書名《善戰者說》的由來。所以,認真閱讀這本書,一定能夠理解透《孫子兵法》。

《善戰者說》是凝聚宮老師畢生所學所思的一部傾心傾力之作,縱貫千年,馳騁萬裡,帶領讀者追尋劇變之下的不變,表象背後的本質。宮老師以自己對《孫子兵法》的獨到見解,站在讀者的視角,採用了非常易讀的結構,打破了《孫子兵法》的篇章結構,從中提煉出孫子最核心的十二個理念,或者叫十二條原則,作為這本書的十二講。同時又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去理解《孫子兵法》與企業管理的關係,把十二講的內容再構建成三個模塊,分別是組織管理、競爭戰略、領導力,這也是管理學中最基本的問題,因此,帶給讀者的感受,是更貼近自己的現實管理與生活,從而獲得更多的共鳴與啟發。

本書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讓戰略的思維、方法和原則可以銜接到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之下,並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閱讀此書,能夠在理解孫子智慧的基礎上,搭建起你自己的戰略思維系統。

(本文為《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一書推薦序言,作者陳春花為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文化界推崇孫子文化大有人在
    中新網蘇州2月10日電(記者 韓勝寶)美國文化界中對孫子推崇備至者大有人在。美國著名的亞洲家世小說家詹姆斯·克拉維爾在為美國出版的一本《孫子兵法》英譯本所寫的前言中,就有這樣一段熱情洋溢而又充滿風趣的話:「所有的現役官兵,所有的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員,所有的高中和大學學生都要把《孫子兵法》作為必讀材料。」
  • 孫子兵法全球行:大量華人助推美國《孫子》研究傳播
    我們要繼承先父的遺志,傳承中國兵家思想,回饋海內外孫子兵法研究機構及孫子崇拜者和愛好者,使《孫子兵法》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象李浴日兒女這樣熱衷傳播孫子文化,幫助美國研究《孫子兵法》的美籍華人和華僑,在美國有許許多多。中國遠徵軍54軍原副軍長葉佩高將軍之子葉祖堯,是美國電腦科技大師,在美國的20年間開了3家軟體公司,成為聯合國、美、日、新加坡等國的科技顧問。
  • 大浩浩的筆記課堂——精讀《孫子兵法》001
    其實筆者從沒有想過會開個微信公眾號來天天寫文章,一是因為自己的語文水平實在不高,寫作文這件事情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上課的噩夢和考試的硬傷,本人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實在沒有太多信心;二是大學畢業之後大量的閒暇時間被我投入到了CFA和FRM的學習備考之中,書讀得明顯沒有上學時候多了。不過現在情況有所變化:CFA考試三個級別全部通過,FRM二級考試昨天剛剛結束。
  • 讀《孫子兵法》?你第一個字就讀錯了! | 每周一本書
    本周我們一起跟 華杉 一起讀《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部書。作者華杉,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同時援引2000多年來,解讀《孫子兵法》的傳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註解,從不同角度還原兵法原意。孫子兵法開篇篇是「計篇」,但很多人第一個字就讀偏了,在書中這樣寫道:
  • 凱豐:就兩本書,《孫子兵法》算一本
    毛主席在1935年遵義會議前,到底有沒有讀過孫子兵法?到底有沒有運用過《孫子兵法》?這一直就是一個歷史謎題,今天歷史知事就和您好好聊一聊。毛主席到底什麼時候開始讀的《孫子兵法》?目前的主流觀點是,毛主席早在湖南第一師範期間,就從老師的口中間接了解到了《孫子兵法》的部分內容。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華杉(右)與弟弟華楠(左)關於本書《孫子兵法》全篇只有6111個字,但真的看不懂,直接翻譯也沒什麼意思在本書中,作者通過155個經典戰例,將《孫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詳盡透徹。同時援引兩千多年來,解讀《孫子兵法》的傳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註解,從不同角度還原兵法原意。全書通俗易懂,案例教學生動形象。雖說沒有完全按照翻譯來解釋,但最後都能夠讓人理解含義和背後的緣由,不失為一本了解孫子兵法的優良讀物。
  • 中國古代故事:《孫子兵法》
    孫子,名武,字長卿,孫子是後人的尊稱。春秋後期,孫武出生於齊國的貴族家庭.其父孫書,官居大夫,在公元前503年討伐苔國的戰爭中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所以,家學淵源是孫武寫作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的一個重要條件春秋後期,齊國內部陳、鮑、架、高4個貴族爭權奪利,內部矛盾尖銳。
  • 孫子兵法全球行:香港十大名人演繹「多彩兵法」
    香港十大名人演繹「多彩兵法」  記者 韓勝寶  香港孫子研究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本港名人與《孫子兵法》來津津樂道。他曾在港臺推薦「十本好書」招待會上說,他已看過《孫子兵法》,因一直都想拍一套關於孫子的電影,想了解它是怎樣的一本書。看過之後,發覺它實在是一本很有趣味的書,也是一部值得經常翻看的書,古今中外的人都對這本書很感興趣。美國西點軍校必修《孫子兵法》,美國哈佛大學MBA課程亦必修《孫子兵法》。
  • 讀《孫子兵法》重在借鑑其思維方式
    本報記者 郭 星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樸民做客「遼圖講壇」,為遼瀋讀者作了「感受《孫子兵法》的永恆魅力」的講座。 黃樸民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孫子兵法》研究多年,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孫子兵法解讀》等。
  • 盤點關於西點軍校與中國的傳聞 《孫子兵法》只是普通參考書
    《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必讀的軍事聖經? 謠言: 20世紀80年代,美國西點軍校把《孫子兵法》定為必讀教科書的說法就傳入國內。2007年,隨著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的走馬上任,《孫子兵法》在國外的「神話」又熱鬧起來。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華裔《孫子》研究女大師朱津寧
    她還擔任美國學習頻道(Learning Channel)「偉大之書系列」《孫子兵法》單元的主要撰稿人。  陳富焙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出席朱津寧在吉隆坡的講座,和她面談過,得到她的指點獲得啟示。每隔幾年,朱津寧都要來馬來西亞講課,他幾乎每場都到場聆聽,向她詢問討教,寫學習心得,同時也閱讀她的所有著作,並經常寫電郵和她溝通。朱津寧到過印度修行,她一些書中的內涵很深, 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國最早「海歸」吳瑜章的中國兵學夢
    圖為美籍華人吳瑜章  中新網蘇州2月25日電(記者 韓勝寶)「大家都讀孫子兵法,每個將軍打仗最後的結果不一樣。如果大家都是讀一樣的兵書都打一樣的,那麼份額你可以取10%,我也10%,大家都差不多。這是北京大學研究生會舉辦的「市場戰爭學與《孫子兵法》吳瑜章專場演講會」上的一段經典演講。  吳瑜章最愛讀的一本書就是《孫子兵法》 ,曾將孫子謀略遊刃有餘地運用在沃爾沃卡車運營上。吳瑜章說。「市場就是戰場,不懂市場戰爭學的企業家,不可能帶領企業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終的勝利;不懂孫子兵法的企業家,不可能是真正的成功者」。他「孫子與市場實戰案例」的精彩演講,博得北大師生們的滿堂喝彩。
  • 為什麼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孫子兵法》早已給出答案
    從《孫子兵法》的這句話可以看出,作為東方兵學鼻祖的孫武,主張戰爭開始之前,就要早做準備、未雨綢繆;在兵力、物力、財力上進行精密的籌劃,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是千年之前的古代戰爭,還是近代戰爭,孫子的這一戰略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俗話說「商場如戰場。」
  •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對比
    下面就兩者之間的差異摘選了幾位看法,一窺其像:【usmc194】《戰爭論》與《孫子兵法》這兩部書表現了東西方人不同的軍事思想,把這兩部書做個比較是很有意思的,孫子的看法,兵勢象水,所以用兵要「巧取豪奪」比如「十則圍之」「五則分之」,整部兵法也寫的如水銀瀉地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有哪些不同?
    近期我用手機軟體聽孫子兵法,我的朋友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問了我幾個讓我苦笑不得的問題,比如:圍魏救趙是孫子兵法裡面第幾計,或者知彼知己百戰百勝是三十六計裡面那一計的內容。更有甚者認為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就是一本書。
  • 孫武是我的馬甲,《孫子兵法》是我家的著作!|文史宴
    但眾所周知,孫武不是齊國人嘛,怎麼和楚國人伍子胥扯上關係的?伍子胥向天大喊:「孫武其實是我馬甲!還我兵聖的稱號!」證據一:成書於戰國的史書《左傳》《國語》均無孫武其人,關於孫武的最早記載是在《史記》。其中《左傳》偏記事,《國語》偏記言,是公認關於春秋史最詳細而客觀的歷史散文,但兩本書均未提到孫武其人。
  • 我讀《孫子兵法》的43條感悟
    今年讀了三四遍《孫子兵法》,寫了一些摘抄和感悟(以下摘抄和感悟分別排序號),與大家分享。一、始計摘抄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兵者,詭道也。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2.《孫子兵法》是讓人知道自己能勝利,再去打仗,而不是先去打仗,再追求勝利。要做到先勝後戰,就要研究5件事,計算7件事(五經七計),計算明白了再決定打不打,怎麼打。3.《孫子兵法》大家都看過,為什麼交戰的雙方還是有勝有敗呢,因為「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理論固然重要,更要看你的實際運用。
  • 與西點軍校有關的謠言:《孫子兵法》只是參考讀物
    《孫子兵法》是西點軍校必讀的軍事聖經?謠言:20世紀80年代,美國西點軍校把《孫子兵法》定為必讀教科書的說法就傳入國內。2007年,隨著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的走馬上任,《孫子兵法》在國外的「神話」又熱鬧起來。
  •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它們是怎麼流傳的
    《孫臏兵法》的著錄和流傳比較簡單。孫臏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後,名播天下,其兵法也流傳於世。《韓非子●五蠹》所說「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的「孫」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先秦至秦漢,孫武與孫臏都被稱為「孫子」。成書於秦統一六國前的《呂氏春·秋·不二》篇說:「老聃貴柔,孔子責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陽生貴己,孫臏貴勢。」這些雖然不是對《孫臏兵法》的直接著錄,但至少可以說明孫臏確實「名顯天下」,並有兵法傳世。西漢曾經三次校訂兵書:高祖時,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定著三十五家;武帝時,楊僕紀奏《兵錄》;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 市面上講《孫子兵法》的書,全是胡說八道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為什麼:為什麼3萬吳軍能做到如此壯舉呢?但是如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10年之後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檇李與越王勾踐交戰,戰敗身亡。2年後,其子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伐越,打得越王勾踐一敗塗地,越國差點滅國。又12年後的公元前482年,吳國在黃池與晉國為首的中原諸國會盟,壓倒晉國成為盟主,國勢聲望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