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小鳥飛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幾歲孩童,相信每個人都會哼唱這麼幾句。《青春舞曲》已經傳唱了不知道多少年,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新疆民歌能夠被改編成漢語並傳唱至今,都仰賴於一位老人——王洛賓。
「西部歌王」王洛賓
王洛賓於1913年12月28日出生在北京,曾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和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系就讀。抗戰爆發後,王洛賓跋山涉水,遠赴西北,加入西北戰地服務團,終日奔波在祁連山下,穿梭於絲綢古道上的河西走廊。
1938年,王洛賓 ( 中 ) 與蕭軍等人合影
除了向群眾宣傳抗日,王洛賓幾乎將自己的所有時間用在了搜集西北民歌上。很多少數民族的民歌,以及瀕臨失傳和即將消亡的民間音樂,都通過他的筆記錄了下來。而他對這些民歌的翻譯和改編,更是使得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走出了偏僻的西北,走出了廣闊的中國,傳唱至今。
達坂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
西瓜大又甜呀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啊
兩個眼睛真漂亮
你要想嫁人
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嫁給我
一曲優美的旋律,一段質樸詼諧的歌詞,讓一座地處烏魯木齊和吐魯番之間的小城聞名海內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當時的蘭州,是蘇聯將抗戰物資運往內地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來自新疆的車隊,車隊裡有很多維吾爾族司機。一天,西戰團舉辦了一場慰問新疆車隊的聯歡會,聯歡會上,一個維吾爾族司機即興演唱了一首簡短的維吾爾語歌曲。這種來自西域的音律和節奏,讓王洛賓如獲至寶。會後,他找到那位司機,請求對方再唱一遍這支民歌。
王洛賓向民間藝人學習請教
經朋友翻譯,王洛賓得知歌詞的大意是,新疆有個達坂城,那裡住的一位姑娘叫康巴爾汗,她的辮子長得能夠拖到地上,我想要娶她做老婆,趕著馬車去娶親。但是,朋友翻譯的歌詞既不具美感,也不便於傳唱。王洛賓沒有灰心,他連夜編寫了歌詞,又重新改編了旋律。
《達坂城的姑娘》手稿
第二天,在歡送新疆車隊的聯歡會上,王洛賓登臺用漢語演唱了自己改編的《達坂城的姑娘》,明快活潑的曲調和幽默輕鬆的歌詞收穫了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一時間,《達坂城的姑娘》風靡蘭州的大街小巷,並很快唱響國內外,成為世界各地人民都喜愛的歌曲。
1994年11月,王洛賓在達坂城參加《達坂城的姑娘》塑像落成儀式
這是王洛賓改編的第一首維吾爾族民歌,那一年,王洛賓25歲。
掀起你的蓋頭來
掀起了你的蓋頭來
讓我看你的眉毛
你的眉毛細又長呀
像那樹上的彎月亮
掀起了你的蓋頭來
讓我看你的臉兒
你的臉兒紅又圓呀
好像那蘋果到秋天
1938年,王洛賓隨團在河西走廊宣傳演出時,從一位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商人那裡記下了一首在南疆喀什地區流傳的民歌《亞裡亞》。
這本是南疆的一種鄉土遊戲。秋收時節,在麥場上休息時,由一位老漢穿上婦女的服裝、戴上蓋頭,然後作出扭捏的動作。一個青年在他身旁邊唱邊跳,最後掀開蓋頭,卻看見蓋頭裡原來是一位白髮老漢,大家哄堂大笑,然後繼續勞動。
1939年,王洛賓在青海西寧崑崙回民中學任音樂老師時,利用這個本無多少藝術價值的音樂和舞蹈素材,為剛成立不久的青海兒童抗戰劇團編寫演出節目,於是便有了《掀起你的蓋頭來》。
1994年,王洛賓在聯合國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
後來,有人將《掀起你的蓋頭來》帶到了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這首來自大西北的民歌,立即受到重慶及國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帳房
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
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1939年7月,導演鄭君裡帶領電影隊前往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草原,準備拍攝反映各族人民生活的紀錄電影《民族萬歲》,王洛賓隨劇組一道,順便到草原上採風。
拍攝電影《民族萬歲》時留影
當時身在西寧的王洛賓被鄭君裡特邀參加演出,金銀灘千戶長同曲乎家十七歲的女兒薩耶卓瑪飾演牧羊女,王洛賓則穿上了藏袍,充當幫工,與卓瑪姑娘一起趕羊。
卓瑪姑娘在《民族萬歲》中的留影
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王洛賓與卓瑪姑娘並肩策馬疾行。許是沉浸在了這種美好的感覺中,趕羊的時候,王洛賓一不留神在卓瑪的馬屁股上抽了一鞭子,馬兒受驚狂奔起來,馬背上的卓瑪姑娘回頭看了他一眼,好像是很生氣又好像是很高興。不一會,卓瑪悄悄溜到王洛賓身後,用牧羊鞭輕輕在他背上抽了一下,像是在替她的馬兒報了剛才的一鞭之仇。
王洛賓在青海草原上欣然起舞
那之後的三天時間裡,每當王洛賓到草原上採風,卓瑪總是同他一起去,為他做翻譯,兩個年輕人的心也越走越近。
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手稿
電影拍攝完成後,王洛賓騎著駱駝跟隨電影隊返回西寧,卓瑪和父親送了他們一程又一程。卓瑪姑娘美麗的形象、純真的笑容以及分別時不舍的神情,勾起了王洛賓的萬千思緒,他融合自己在草原上搜集到的哈薩克族民歌《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創作了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也許是因為這段美麗的情緣,《在那遙遠的地方》成為王洛賓一生最珍視的歌曲。去世前,王洛賓叮囑兒女,將這首歌的歌詞,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
阿拉木汗
阿拉木汗什麼樣
身段不肥也不瘦
她的眉毛像彎月
她的腰身像綿柳
她的小嘴很多情
眼睛能使你發抖
阿拉木汗什麼樣
身段不肥也不瘦
阿拉木汗住在哪裡
吐魯番西三百六
這也是王洛賓為青海兒童抗戰劇團的孩子們改編的歌舞節目之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吐魯番及哈密一帶的傳說中,阿拉木汗是一個美麗善良、多才多藝的維吾爾族姑娘,舊時曾經被邀請到宮廷裡,專為郡王和達官貴人表演歌舞,很受歡迎。後來,阿拉木汗的故事被演繹成歌曲在民間傳唱。
趙萬順 《阿拉木汗你在哪裡》
當時,身在青海的王洛賓並未到過新疆,更沒有見過阿拉木汗,但他卻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健康、美麗、活潑的阿拉木汗。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敏銳和天賦,是王洛賓浪漫詩人情懷的體現。
新疆本土音樂劇《阿拉木汗傳說》
從改編第一首維吾爾族民歌《達坂城的姑娘》開始,王洛賓便與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王洛賓來說,新疆是他的夢想,音樂是他的生命。然而,直到1949年12月,王洛賓第一次才來到了讓他魂牽夢縈的新疆。
《青春舞曲》手稿
現在廣泛流傳的《哪裡來的駱駝隊》《我不願擦去鞋上的泥》《在銀色的月光下》《沙棗兒花香》《圓圓的》等一大批新疆民歌,都是王洛賓來到新疆後改編創作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王洛賓在南疆軍區文工團教演員唱新歌
由於歷史原因,這些歌曲曾作為「沒有作者的民歌」在社會上傳唱了幾十年。好在,歷史終究還是給予了這位歷經坎坷的老人最公正的評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王洛賓終於得以在這些作品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王洛賓與少兒歡唱《青春舞曲》
人們這時才知道,原來在遙遠的新疆,有一位「喜戴牛仔帽,眉尖上揚,下唇地包天,臉紋略帶倔強,山羊鬍子向前撅,對苦樂漫不經心」的老人,他的一生因歌而起,又因歌而落,先後三次入獄,飽受20年牢獄之災,但仍堅守在美麗的新疆,搜集、整理、創作歌曲一千餘首,「透過歌曲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
王洛賓晚年在創作
人們尊稱他為「西部歌王」「民歌之父」,面對突如其來的禮遇和讚美,王洛賓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只是西部民歌的傳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