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照片」大家見得很多了,包括清亡之後革命黨祭孝陵,用的都是鞋拔子臉最醜的那張。
朱元璋到底長什麼樣,已經難以考證了,太多畫像完全是互相衝突,有的天使,有的天使臉撲地上了。
但我們知道的是,朱元璋的天子容貌第一次出現在史籍,是在《明太祖實錄》裡。
並非特意描繪他的長相,而是經人之口說出來的。
小朱帶領眾將攻太平之前,即已派李善長「為戒戢軍士榜,比入城即張之」。
(朱元璋劇照)
這邊正打仗,那邊已在貼文宣,乃是告誡眾將士,有敢劫掠者斬。
太平被攻下之後,「士卒欲剽掠,見榜揭通衢,皆愕然不敢動。有一卒違令即斬以徇。城中肅然,富民陳迪獻金帛,即以分給諸將士」。
秋毫無犯之下,老百姓帶著吃的喝的出來迎接,當中有兩個名士,叫陶安李習,亦來拜見。
實錄記載:
耆儒李習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上,安見上狀貌,謂習等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我輩今有主矣。
龍姿鳳質四字,其實十分模糊。
到底是長得帥呢?還是有氣質呢?還是氣場強大主角光環閃瞎眼睛呢?
不管它給了你多大的想像空間,反正一句話,這人是有皇帝相。
這並非朱元璋的容貌第一次被描述,他投軍見到郭子興時,老郭即見其「狀貌奇偉異常人」。
只不過,這個與眾不同,還看不出是要做個小校還是做個大將,直到陶安說出這句話,才知道,他是要做皇帝的。
可以說,編撰實錄的這些人啊,都是落筆生花的大文學家,慢慢揭開,層層遞進,寫文章,真得向他們多學學。
(朱元璋劇照)
初次會面之後,朱元璋又經常召陶安來談話,向他問計。
陶安確實有才,早就在觀察著這亂世,怎樣的人方能統一天下。
他對朱元璋說:
方今四海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一時,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也就是告訴小朱,一定要做長遠打算,別看著一城一池之得失,擔金擔銀之收穫,最重要的是收服民心,順應民意。
他的一番話,很中朱元璋的意,從此,陶安一直跟隨朱元璋,替他出了很多主意,辦了很多大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洪武元年卒於江西參政任上。
在他到江西之前,朱元璋說,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
什麼讜論呢?
就是直話,真話。
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諂媚,最缺的就是讜言。
在此之前,朱元璋還曾親自撰寫對聯,送給陶安:
御製門帖子賜之曰:
國朝謀略無雙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時人榮之。
在朱元璋的時代,功臣死得早是他前世修來的福,陶安就是這樣。
雖為病故,卻也自然。比起抄家滅族,又好到哪裡去了呢?
(朱元璋劇照)
只是,他的後代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明史》裡說:
子晟,洪武中為浙江按察使,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復至晟家勾補,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他兒子陶晟因貪汙被殺,連累哥哥也沒了性命,家屬都沒好命。甚至在這四十多人死完之後,還跑到陶晟家找替補……
若非陶安繼妻拼死一搏,說不定這家子,就要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