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有趣的文字叫對聯,從對聯趣事中探尋對聯創作方法

2021-01-16 夢天天

文/夢天天#硬核知識分享大賽#

引言

對聯作為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承至今,已是老幼皆知。春節要貼春聯,紅事要貼慶聯,白事要貼輓聯……生活中可謂處處皆對聯。

因其是集趣味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字,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崛起,網絡上更是呈現出一片「對聯熱」。

那麼,關於對聯有哪些知識體系?我們又該如何創作出一副好的對聯?下面我將會從「對聯的定義、起源和發展」,「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和常用創作手法」兩個方面帶大家認識和了解更多對聯知識。

一、 對聯的定義、起源和發展概述

① :定義和起源:

對聯俗稱對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來的。

古人認為桃木具有闢邪的作用,過年的時候就將桃木做成木板置於門兩旁,在上面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並寫上名字用以驅邪,這也是門神的最早來源。

具體見《山海經》等書記載。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有一顆彎曲伸展三千裡的大桃樹,它的枝丫一直伸向東北的鬼門,山洞裡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樹下有兩位神將把守,名叫神荼、鬱壘。他們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住送去餵虎,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

從一開始寫神荼、鬱壘的名字,發展到後來人們在桃板上寫上一些吉利話,兩句話往往採用對偶句,以造成對稱和諧的效果,於是桃板和對偶句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對聯。

② :發展概述

最早的一副對聯,據史料記載,出在五代時期。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中記載:公元964年,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副楹聯,至今為止被公認為是第一副春聯。至此,對偶的修辭手法,便「分娩」出春聯這種獨立的文體。

後至宋代,對聯創作已蔚然成風。象蘇軾、朱熹、黃庭堅這樣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對聯作品傳世。

如蘇東坡的「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好茶」、「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朱熹的「傍百萬樹 讀萬卷書」、「日月兩輪天地眼 詩書萬卷聖賢心」等。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在《元日》詩中描寫了人們張貼春聯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元、明時期,宮廷、宦門、寺廟、佛門已經出現了銘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之為「楹聯」。同時,最早的壽聯、輓聯、題贈聯也開始產生了。

到了明代,據清人陳元澹《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酷愛聯對,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後,在除夕傳下聖旨,命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都要在門上張貼對聯。

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宮廷豪門推廣到了千家萬戶。

由後蜀主孟昶「題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設春聯」,其間經過四百多年,對聯便由桃符的雛形逐步趨於成熟。並且,在此過程中,對聯也開始由唯一的春聯發展到其它更多的種類。

在內容上,也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繫。到清代康、乾盛世時,對聯藝術達到了鼎盛時期。

二、 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和常用創作手法

① :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

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一般有:對偶、頂真、回文、析字、復疊五種。

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對語句,表現相對或相關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比如:「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就是一則對偶句。上下兩句語義相關,音節數目相等,「浮雲」對「落日」、「遊子」對「故人」,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意」對「情」是名詞對名詞。

頂真:頂真是將前一語言片段末尾的詞語作為後一語言片段開頭的詞語所形成的一種修辭手法,類似於我們現在玩的「成語接龍」遊戲。

如:「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水面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 空中騰霧,霧成雲,雲開見日」。

回文:回文是指調換詞的排列順序,正讀、倒讀都能成文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我愛鄰居鄰愛我 魚傍水活活水魚」。

析字:析字是利用漢字形體可拆分的特點而形成的一種機智巧妙的表達方式。

如:「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就是一副拆字聯。上聯的「天下口」合起來是個"吞"字,"天上口"合起來是個"吳"字,下聯的"人中王"合起來是"全"字,"人邊王"合起來是個"任"字。

復疊:復疊的運用比較廣泛,且很容易理解,比如:「年年難過年年過 處處無家處處家」,「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② :對聯的常用創作手法

對聯的常用創作手法有三種,即語義雙關法、諧音手法和拆字法。

語義雙關法:一個漢字往往有多重意思,俗稱「多義字」,恰當巧妙的運用「多義字」就可以構成語義雙關的對聯。

比如清末有一副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聯中的「宰相」、「司農」分別指李鴻章和翁同和,「合肥」、「常熟」是兩人的籍貫,同時又義含雙關。

清光緒十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災加蝗災,浙江宣平水災,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當時李鴻章主政,翁同和任戶部尚書,有人便編寫了這副對聯,巧妙地把兩人的官職、籍貫等編入聯內,藉以諷刺他們二人只顧自己「肥」和「熟」,卻不管世間百姓「瘦」與「荒」。

諧音手法:漢字除有「多義」的特徵外,還有「多音」的特徵,即「多音字」。同樣,恰當巧妙的運用「多音字」就可以構成諧音手法的對聯。

如清代著名文人金聖歎因抗糧哭廟案被判死刑,臨行前,他的兒子來給他送行訣別,金聖歎吟誦了一副對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裡酸。」

「蓮」諧音「憐」,「梨」諧音「離」。一副對聯可謂寫盡心中怨憤。

又比如溫州江心寺的一副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此聯巧妙運用多音多義字,通過雲聚雲散、潮漲潮落,描繪出了江心孤島的風雲莫測。

拆字法:拆字法就是利用漢字字形的離合來構成的對聯。巧妙地運用這種手法創作對聯,能增添聯語的機智和趣味。

話說杭州西湖的天竺頂上有一座茅草搭成的寺庵,取名「竺仙庵」,庵邊有個泉眼,泉水非常清澈,庵中有兩個人,經常用泉水煮茶。庵門上有一副對聯「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個山人。」

上聯是對「品泉」的拆分,下聯是對「竺仙」的拆分,把「竹」拆為「二個」,因為「竹」的形體像兩個「個」,整副對聯把庵人的心境和這個地方的特色描繪的恰到好處。

還有一種利用字形特點,通過對原對聯進行字形的少許「添」或者「改」,而徹底改變原有對聯意思的。

在這裡,給大家再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戶非常霸道惡毒的官宦人家,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有一個窮秀才十分痛恨這戶人家,就趁著月黑風高之時,在對聯上添改了幾筆,原聯被改為:「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可見,「添」和「改」確實趣味橫生,這個案例似乎也在警醒世人,文人可不是那麼好惹的。

結語:對對聯創作的一點建議

對聯因其趣味性和實用性,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飯桌上、酒桌上、個人微博上,隨時隨地可見聯對活動。

再加上許多報紙、刊物,也都重視刊載對聯研究的文章,有的文化部門和出版單位為了繁榮對聯的創作,還開展了徵聯求對活動等等。

這更加激發了文人的創作熱情,然而要創作一副好的對聯,實屬不易,還得掌握一定的創作技巧,個人認為對聯創作必須得遵循追求古典美的方向。

即對聯創作應該遵循這幾個原則:語言凝練之美、蘊藉之美、流暢之美、精緻之美、諧協之美。

對聯發展到今天,隨著網絡「對聯創作熱」,湧現出一批聯對高手,可謂百花齊放,高手輩出。

但也不乏有一些順口溜式的「俗對」,對於這些對聯的出現,我們也應該持包容態度,雅俗共賞。

因為對聯畢竟是集趣味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它始終無法進入文學史,只是供大家茶餘飯後娛樂而已。

既是娛樂,自不可過分較真,失了樂趣。

最後,我在文末娛樂一對,望廣大文友不吝賜教,謝謝!

【上聯:學著寫,寫著學,邊學邊寫還是邊寫邊學 下聯:?】

相關焦點

  • 對聯理論與創作中的若干「誤區」
    根據周會長的要求,今天在這裡談一下在對聯理論和創作中的一些「誤區」,關於這些問題,我從前有過零零碎碎的感性認識,但沒系統去探究過,藉此機會也正好去深入思考了一下,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三、聲律的細與粗老杜有一個名句叫「晚節漸於詩律細」,說明在我們眼中律法森嚴的近體詩以及持律嚴謹的詩聖杜甫,在其具體作品中也存在著聲律上精細和粗疏的差別,而在我們的對聯文體中,這種差別就更為顯著。
  • 對聯例話(41):對聯中的同音與繞口
    (41)對聯中的同音與繞口朱英貴(本文刊載於《晚霞》雜誌2020年第7期)  對聯創作中的同音手法與繞口手法,都是利用文字音同音近的特點來製作巧聯與趣聯,其實「同音」是手段,「繞口」是效果拙文將聯語中含有用字聲韻調全同或接近全同者視為「同音對」,用字聲韻調相近但是不全同者視為「繞口對」。 一、對聯中的「同音對」所謂「同音對」,是指上下聯中有幾個讀音完全相同或者只差那麼一點點幾乎完全相同的字,而需要藉助同音字的不同形體來區別意思,此種方法讀出來難以分辨,寫出來便一目了然。
  • 10種趣味對聯:讀點有趣的對聯,做個有趣之人
    01析字聯:柳剝皮掛燈謎自取其辱對聯創作中有一種析字法,將某些漢字的形體拆分或合併,藉以巧妙地表達作者意圖。好的析字聯,語言曲折有致,耐人咀嚼,如同謎語一般,富於趣味性。清朝同治年間,四川有個縣官姓柳名儒卿,為官不正,慣於搜刮民脂,大伙兒背地裡都叫他柳剝皮。有一年元宵節,縣裡要掛花燈制燈謎,柳剝皮自己不會,便請人代制一副。
  • 對聯創作必須遵守格律平仄嗎
    不過,平臺上也有很多上佳的對聯,算是對對聯的很好詮釋,。對聯,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之一,根據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認定,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算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但具體是不是孟昶本人所寫,一直以來是個懸案。不管怎麼說,從這幅對聯開始,正式告別過去的那種「桃符」,開始向漢字與書法完美結合,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多姿多彩的藝術獨家創作。
  • 對聯創作的九大禁忌
    下聯最末三個字,不可以都是平聲,也叫三平調。所以,在應用「一三五不論」時,要注意,有這種情況產生時,就不能「一三五不論了」,而是要論了。【例三】一年春作首;萬事公為先。下句現在是三平尾。三仄尾,三平尾都是對聯的大忌,屬於硬傷。儘管律詩中沒有三仄尾的禁忌,所以聯律也要求儘量避免上聯末三仄尾,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創作對聯時,也要儘量避免。
  • 寫對聯可以不管平仄嗎?到底對聯該怎麼寫
    什麼是對聯對聯,又叫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等。對聯起源於桃符。真正叫「聯」,是來自於駢文與律詩。因為我們的漢字,具有單音節、方塊字的特點。形聲具備,組合方便,解析度佳,具有鮮明的音律節奏,語句和文章表達容易產生對稱之美。這是世界上其他字體,都不具備的。
  • 對聯的起源與趣談:讓你知道原來漢字是這麼有趣!
    對聯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唯漢語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與漢詩一樣,都是漢字的魅力體現。自明清以來,對聯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甚至在漢語文化圈中,韓國、日本,越南的文人也浸淫其中,無不推崇其中的文字樂趣。
  • 對聯例話(42):對聯中的婉曲與制謎
    (42)對聯中的婉曲與制謎朱英貴(本文刊載於《晚霞》雜誌2020年第9期)  對聯創作中的婉曲與制謎這兩種手法,都是出於故意隱諱真意的動機來製作巧聯與趣聯。為了使對聯能表達某種特定的創作意圖,有時故意不直說,而是將真實意思隱寓於上下聯語之中。這種對聯往往具有雙重含義:一重是字面上的比較明確的表層之意,一重是聯語背後所隱寓的深層之意。這樣的對聯,如要捕捉其隱寓的聯意,就需要費一番思索,從而獲得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兼而有之的欣賞樂趣,因此廣為民眾喜聞樂見。
  • 對聯的貼法:怎樣貼對聯 !
    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裡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所以,對聯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 也有一種說法,春聯是大年三十早上貼的,春聯內容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願望,貼完春聯還要放炮,據說是為了趕走年獸,帶來新一年的好運。 現如今大多數人不是很講究,貼對聯的時間越來越隨意了。
  • 微軟對聯生成器
    (如圖2)此外,您也可以讓系統來自動更新你不滿意的字詞,方法是:首先在下聯候選中選擇該下聯,然後在下聯框內手動刪除不滿意的字詞,再點擊「刷新侯選」按鈕,系統會根據您的選擇生成新的下聯整句。(如圖3和圖4)
  • 究竟什麼是對聯,我是這麼總結的
    人們常說對聯是「動人兩行字,精悍一首詩」。對聯又叫楹聯,也叫對子。從古到今深受不少人士喜愛。 古往今來,上至皇帝宰相,下至村野庶民都有很多人喜歡觀賞和創作。 尤其是到了現在網絡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文學創作者和自媒體的寫作者遍地皆是。
  • 從《唐伯虎點秋香》開始,說說有趣的對聯故事
    其中又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我們不如就借這部電影,和大家聊聊對聯趣事。我們先看看第一聯:對穿腸:一鄉二裡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唐伯虎: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首先,唐伯虎的下聯,不說對仗和平仄,光字數就少了一個,對聯講究的是什麼?
  • 寫對聯與貼對聯有何講究?
    關於對聯的平仄相對,應該說有兩種可行的模式。一是按照現代漢語的音調(一二三四聲)要求相對。其中規定一二聲為對聯所要求的平聲,三四聲為對聯所要求的仄聲。比如,「東風化雨山山翠,政策歸心處處春」。此聯就是嚴格按照現代漢語的四聲要求擬對,使得上聯以「平平仄仄平平仄」與下聯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對。二是可以按照古漢語的音調(平上去入四聲)要求相對。
  • 廣東對聯文化研究院化州對聯教育學院、廣東楹聯書畫院化州創作...
    新 聞 提 要7月26日上午,廣東對聯文化研究院化州對聯教育學院、廣東楹聯書畫院化州創作基地授牌儀式在市政協會議室舉行,這標誌著我市楹聯書畫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儀式上,鄒繼海代表廣東楹聯學會向我市詩詞楹聯學會進行授牌,標誌著廣東對聯文化研究院化州對聯教育學院、廣東楹聯書畫院化州創作基地正式成立,我市楹聯書畫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據介紹,一直以來,我市楹聯書畫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對聯進鄉村、進社會、進校園活動時常舉行。
  • 閒情偶寄作者李漁,竟也是一名對聯大師,一生創作眾多精品對聯
    《閒情偶寄》乃是一部集合美食、戲曲創作、歌舞、養生、園林、建築、花卉的著作,體現了作者李漁對待人生的態度,展示了從生活中找到快樂的妙訣。《閒情偶寄》問世之後,獲得了很高聲譽,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諸如林語堂、梁實秋等現代作家都對《閒情偶寄》有諸多美譽。
  • 大明最有名的對聯高手,從小就是鬼才,才華橫溢千古無雙!
    最早的對聯,被寫在竹片上、木頭上、布上,那時候的對聯還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對偶句。後經過秦、漢、唐、宋、元的發展,對聯從普通的對偶句,有了格律平仄的要求,也更有趣味性。  到了明清兩朝,對對子已經成為了才子們必備的技能之一。這時候的民間才子,寫出的對聯往往很接地氣。一個個工於對聯的才子,也就湧現出來,比如解縉、紀曉嵐等。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正是明代最有名的對聯高手倫文敘。
  • 對聯例話(48):對聯中的飛白聯與無情對
    一、對聯中的「飛白聯」「飛白」本是一種書法技巧,即在書法創作中筆畫裡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好似枯筆所寫,而能給人以飛動之感。在對聯創作中,「飛白」也被借用做一種修辭手段時有運用。對聯創作中的「飛白」,就是明知聯語中某一字詞有錯,卻將錯就錯,而故意仿效和運用,藉以達到戲謔、滑稽、增趣的目的。
  • 六甲番人原創對聯|馬蹄韻對聯應當如何創作?
    對聯並未要求一定要符合馬蹄韻,但馬蹄韻卻是大家喜歡遵守的格律,其基本規則是平平仄仄兩兩交替,因狀如馬蹄的節奏,是以得名「馬蹄韻」。通過馬蹄韻對聯的創作和練習,將對律詩的寫作會有很大的幫助,以下是六甲番人近期創作的符合馬蹄韻規則的三副對聯:一、七言馬蹄韻之一:上聯:刀光劍影迎王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聯:笛韻簫聲送故人。仄仄平平仄仄平解釋:一場大戰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王者自當慶祝一番,而為寇的,可能就著一抔黃土埋了,送行的,只有笛韻悠悠簫聲若泣吧。
  • 妙不可言的諧趣對聯,文字體現才情,令人津津樂道
    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百姓的喜愛。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妙不可言的諧趣對聯,文字體現才情,令人津津樂道。第1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熟悉晚清歷史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對聯很有感觸。
  • 對聯創作技巧以及意境、格律對仗示例
    頭條對聯玩法頭條對聯最火的玩法是「出句求對」,有人掛出上聯,求高手對出下句。有點擺擂臺的意思,接對者根據上句意境,結合平仄韻律給出恰當的下句即可。初玩者可以先從意境著手對出下句,平仄韻律不恰當的地方向出聯者討教,出句人有義務幫你校正學習,這樣一來二往就能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