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天天#硬核知識分享大賽#
引言
對聯作為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承至今,已是老幼皆知。春節要貼春聯,紅事要貼慶聯,白事要貼輓聯……生活中可謂處處皆對聯。
因其是集趣味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字,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崛起,網絡上更是呈現出一片「對聯熱」。
那麼,關於對聯有哪些知識體系?我們又該如何創作出一副好的對聯?下面我將會從「對聯的定義、起源和發展」,「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和常用創作手法」兩個方面帶大家認識和了解更多對聯知識。
一、 對聯的定義、起源和發展概述
① :定義和起源:
對聯俗稱對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來的。
古人認為桃木具有闢邪的作用,過年的時候就將桃木做成木板置於門兩旁,在上面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並寫上名字用以驅邪,這也是門神的最早來源。
具體見《山海經》等書記載。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有一顆彎曲伸展三千裡的大桃樹,它的枝丫一直伸向東北的鬼門,山洞裡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樹下有兩位神將把守,名叫神荼、鬱壘。他們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住送去餵虎,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
從一開始寫神荼、鬱壘的名字,發展到後來人們在桃板上寫上一些吉利話,兩句話往往採用對偶句,以造成對稱和諧的效果,於是桃板和對偶句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對聯。
② :發展概述
最早的一副對聯,據史料記載,出在五代時期。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中記載:公元964年,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副楹聯,至今為止被公認為是第一副春聯。至此,對偶的修辭手法,便「分娩」出春聯這種獨立的文體。
後至宋代,對聯創作已蔚然成風。象蘇軾、朱熹、黃庭堅這樣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對聯作品傳世。
如蘇東坡的「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好茶」、「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朱熹的「傍百萬樹 讀萬卷書」、「日月兩輪天地眼 詩書萬卷聖賢心」等。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在《元日》詩中描寫了人們張貼春聯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元、明時期,宮廷、宦門、寺廟、佛門已經出現了銘刻於木柱上的對聯,後人稱之為「楹聯」。同時,最早的壽聯、輓聯、題贈聯也開始產生了。
到了明代,據清人陳元澹《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生酷愛聯對,一三六八年建都南京後,在除夕傳下聖旨,命所有公卿士庶各家,都要在門上張貼對聯。
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宮廷豪門推廣到了千家萬戶。
由後蜀主孟昶「題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設春聯」,其間經過四百多年,對聯便由桃符的雛形逐步趨於成熟。並且,在此過程中,對聯也開始由唯一的春聯發展到其它更多的種類。
在內容上,也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發生了日益密切的聯繫。到清代康、乾盛世時,對聯藝術達到了鼎盛時期。
二、 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和常用創作手法
① :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
對聯的常用修辭手法一般有:對偶、頂真、回文、析字、復疊五種。
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對語句,表現相對或相關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比如:「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就是一則對偶句。上下兩句語義相關,音節數目相等,「浮雲」對「落日」、「遊子」對「故人」,是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意」對「情」是名詞對名詞。
頂真:頂真是將前一語言片段末尾的詞語作為後一語言片段開頭的詞語所形成的一種修辭手法,類似於我們現在玩的「成語接龍」遊戲。
如:「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水面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 空中騰霧,霧成雲,雲開見日」。
回文:回文是指調換詞的排列順序,正讀、倒讀都能成文的一種修辭手法。
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我愛鄰居鄰愛我 魚傍水活活水魚」。
析字:析字是利用漢字形體可拆分的特點而形成的一種機智巧妙的表達方式。
如:「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就是一副拆字聯。上聯的「天下口」合起來是個"吞"字,"天上口"合起來是個"吳"字,下聯的"人中王"合起來是"全"字,"人邊王"合起來是個"任"字。
復疊:復疊的運用比較廣泛,且很容易理解,比如:「年年難過年年過 處處無家處處家」,「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② :對聯的常用創作手法
對聯的常用創作手法有三種,即語義雙關法、諧音手法和拆字法。
語義雙關法:一個漢字往往有多重意思,俗稱「多義字」,恰當巧妙的運用「多義字」就可以構成語義雙關的對聯。
比如清末有一副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聯中的「宰相」、「司農」分別指李鴻章和翁同和,「合肥」、「常熟」是兩人的籍貫,同時又義含雙關。
清光緒十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災加蝗災,浙江宣平水災,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當時李鴻章主政,翁同和任戶部尚書,有人便編寫了這副對聯,巧妙地把兩人的官職、籍貫等編入聯內,藉以諷刺他們二人只顧自己「肥」和「熟」,卻不管世間百姓「瘦」與「荒」。
諧音手法:漢字除有「多義」的特徵外,還有「多音」的特徵,即「多音字」。同樣,恰當巧妙的運用「多音字」就可以構成諧音手法的對聯。
如清代著名文人金聖歎因抗糧哭廟案被判死刑,臨行前,他的兒子來給他送行訣別,金聖歎吟誦了一副對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裡酸。」
「蓮」諧音「憐」,「梨」諧音「離」。一副對聯可謂寫盡心中怨憤。
又比如溫州江心寺的一副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此聯巧妙運用多音多義字,通過雲聚雲散、潮漲潮落,描繪出了江心孤島的風雲莫測。
拆字法:拆字法就是利用漢字字形的離合來構成的對聯。巧妙地運用這種手法創作對聯,能增添聯語的機智和趣味。
話說杭州西湖的天竺頂上有一座茅草搭成的寺庵,取名「竺仙庵」,庵邊有個泉眼,泉水非常清澈,庵中有兩個人,經常用泉水煮茶。庵門上有一副對聯「品泉茶,三口白水 竺仙庵,二個山人。」
上聯是對「品泉」的拆分,下聯是對「竺仙」的拆分,把「竹」拆為「二個」,因為「竹」的形體像兩個「個」,整副對聯把庵人的心境和這個地方的特色描繪的恰到好處。
還有一種利用字形特點,通過對原對聯進行字形的少許「添」或者「改」,而徹底改變原有對聯意思的。
在這裡,給大家再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戶非常霸道惡毒的官宦人家,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有一個窮秀才十分痛恨這戶人家,就趁著月黑風高之時,在對聯上添改了幾筆,原聯被改為:「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可見,「添」和「改」確實趣味橫生,這個案例似乎也在警醒世人,文人可不是那麼好惹的。
結語:對對聯創作的一點建議
對聯因其趣味性和實用性,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飯桌上、酒桌上、個人微博上,隨時隨地可見聯對活動。
再加上許多報紙、刊物,也都重視刊載對聯研究的文章,有的文化部門和出版單位為了繁榮對聯的創作,還開展了徵聯求對活動等等。
這更加激發了文人的創作熱情,然而要創作一副好的對聯,實屬不易,還得掌握一定的創作技巧,個人認為對聯創作必須得遵循追求古典美的方向。
即對聯創作應該遵循這幾個原則:語言凝練之美、蘊藉之美、流暢之美、精緻之美、諧協之美。
對聯發展到今天,隨著網絡「對聯創作熱」,湧現出一批聯對高手,可謂百花齊放,高手輩出。
但也不乏有一些順口溜式的「俗對」,對於這些對聯的出現,我們也應該持包容態度,雅俗共賞。
因為對聯畢竟是集趣味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它始終無法進入文學史,只是供大家茶餘飯後娛樂而已。
既是娛樂,自不可過分較真,失了樂趣。
最後,我在文末娛樂一對,望廣大文友不吝賜教,謝謝!
【上聯:學著寫,寫著學,邊學邊寫還是邊寫邊學 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