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公眾號的第1566篇原創文章
本文約2500字,閱讀約需要5分鐘
對聯例話
(41)
對聯中的同音與繞口
朱英貴
(本文刊載於《晚霞》雜誌2020年第7期)
對聯創作中的同音手法與繞口手法,都是利用文字音同音近的特點來製作巧聯與趣聯,其實「同音」是手段,「繞口」是效果,「同音」必然「繞口」,「繞口」又往往要藉助「同音」,二者是很難嚴格區分的,各種講對聯修辭手法的著述往往對其難分伯仲。拙文將聯語中含有用字聲韻調全同或接近全同者視為「同音對」,用字聲韻調相近但是不全同者視為「繞口對」。
一、對聯中的「同音對」
所謂「同音對」,是指上下聯中有幾個讀音完全相同或者只差那麼一點點幾乎完全相同的字,而需要藉助同音字的不同形體來區別意思,此種方法讀出來難以分辨,寫出來便一目了然。對聯中同音這種修辭技巧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上下聯各含有一種同音字的同音對
(1)閒賢、盜道同音巧對:
閒人免進賢人進,
盜者莫來道者來。
作者有意將兩組同音異義的「閒人」和「賢人」、「盜者」和「道者」放在一起以混淆聽覺,藉以求得幽默詼諧的修辭效果。
(2)李鯉、風蜂同音巧對:
李打鯉,鯉沉底,李沉鯉浮;
風吹蜂,蜂撲地,風息蜂飛 。
此聯故意將「李」和「鯉」、「風」和「蜂」這樣兩組同音異義的字眼放在一起反覆糾纏,藉以求得幽默詼諧的修辭效果。
2、上下聯各含有兩種同音字的同音對
(1)叔嫂姑姨同音巧對:
嫂掃亂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這副同音對中的「嫂掃」、「叔束」、「姨移」、「姑箍」皆為同音字或幾乎同音的字,兩組同音字分別相間交錯出現於上下聯中,既刻畫了生活中的兩件煩事,又使得聯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2)童子打桐子同音巧對: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幼兒摘柚兒,柚兒完,幼兒玩。
上聯得「童、桐」與「落、樂」(方言同音字),下聯的「幼、柚」與「完、玩」都是同音字,這樣的巧對如果不藉助書面的字形識別,僅靠讀音是很難區分其意思的。
此聯又有人對為: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
下聯的「丫頭」與「鴨頭」、「鹹」與「嫌」,讀音完全相同,讀來同樣令人感到風趣盎然,1981年,《中國青年報》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為題徵下聯,應徵的下聯如「玉頭起芋頭,芋頭枯,玉頭哭」、「和尚遊河上,河上幽,和尚憂」等,與古對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3)遊西湖提錫壺同音巧對:
相傳宋代蘇東坡遊西湖,歌女不慎將錫酒壺掉入湖中,蘇軾當時靈機一動寫下上聯:
遊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
這一上聯出句,「西、錫、惜」與「湖、壺、乎」為兩組同音字,要求下聯也用兩組同音字與之相對,一時竟無人能對。據說後來,朱熹在福建時路過南平,買下景泰藍瓶子,寫了下聯,才巧合成對:
過南平,買藍瓶,藍瓶得南平,難逢藍瓶。
此下聯依照宋代古音「南、藍、難」與「平、瓶、逢」當為兩組同音字,還算對得工整。
當代有人在對聯網站(天涯社區·對聯雅座)上對為:
賞御碑,端玉杯,玉杯撞御碑,欲悲玉杯。
本人在教學對聯時亦有成都大學的學生對為:
彈琵琶,依枇杷,枇杷碰琵琶,噼啪枇杷。
以上兩種今人的應對也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佳作。
3、上下聯各含有多種同音字的同音對
有一副趣聯是這樣的:
飢雞盜稻童筒打,
暑鼠涼梁客咳驚。
這副對聯寫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傳說清代四川文人李調元一次正與農家大嫂談天說地,一群雞跑來啄食曬場上的稻子,兩個揮舞竹筒的小孩把雞趕走了。大嫂見狀,便出上聯請李調元答對。李正在感到難以應對之時,忽然發現屋梁上一隻納涼的老鼠被他的咳嗽驚跑了,於是便對出了下聯。這副對聯上下聯各含有「飢雞、盜稻、童筒」和「暑鼠、涼梁、客咳」三組字義各異的同音字,而且對仗工穩,是一副絕妙的諧趣聯。
後來又有人添加事例,將此聯擴充為含有更多種同音字的同音對:
暑鼠涼梁,請畫師筆壁描貓驚暑鼠;
飢雞盜稻,呼童子沿簷拾石打飢雞。
這樣一來,對聯的上下聯就各含有四組字義各異的同音字了,它們分別是「暑鼠、涼梁、筆壁、描貓」和「飢雞、盜稻、沿簷、拾石」。
二、對聯中的「繞口對」
所謂「繞口對」,把一些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聯內交錯反覆,造成難以順讀的特殊效果,讀起來就像讀「繞口令」似的。對聯中同音這種修辭技巧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用不同聲調的字連續排列造成繞口的效果,例如:
煙沿豔簷煙燕眼,(古)
霧捂烏屋霧物無。(今)
據說這是一副難讀的古今對:清末,有人作了上聯,說的是門前生火,煙沿著豔麗的屋簷進入燕窩,煙了燕子的眼睛,每個字的讀音差別都只在於它的聲調各自不同,據傳當時無人能對。下聯為今人所對,是說大霧捂住了烏黑的房屋被霧遮擋的景物幾近於無,對得也真是夠絕了,也是每個字的聲調各自不同,讀起來也實在是繞口。
2、用同聲同韻的字交錯排列造成繞口的效果,例如:
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這副對聯中的「閣」與「鴿」、「洲」與「舟」都是用同聲同韻的字交錯排列造成繞口的效果,使之產生迴環往復的誦讀妙趣。
3、用同韻字交錯排列造成繞口的效果,例如: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這是成都望江樓的一副古今絕對:此為上聯,相傳是清代一江南名士遊覽望江樓薛濤故居時所題,聯內「樓」(1óu)與「流」( liú)同韻,讀起來有繞口的效果,當時無人能對下聯。後來又傳說清代旌陽彭大俠對為: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薛濤井、薛濤冢,薛濤井畔薛濤冢,濤井至今,濤冢至今。
又傳上個世紀30年代有現代人什邡縣李吉玉先生,發現什邡縣城外珠市壩有井一口,旁有清嘉慶年間所立石碑一塊,上書「古印月井」四字,於是由景生情,得了這樣一個下聯: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又據傳今人(佚名)有以雲南玉溪映月潭成一下聯: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映月潭,映月圓,映月潭中映月圓,月潭萬年,月圓萬年。
綜合評定上面幾種對句,愚以為彭大俠以薛濤井對望江樓,其景致極其恰切,然而以名詞「冢」對動詞「流」,以「至今」對「千古」則欠工穩;什邡縣的李吉玉以「萬年」對「千古」極其工穩,然而用印月井對望江樓,其景致略嫌侷促了一些,且以名詞「影」對動詞「流」亦欠工穩;無名氏以映月潭相對,其意境頗為協調,且用形容詞「圓」來應對動詞「流」也是中規中矩,儘管映月潭遠在雲南,相較之下也算略勝一籌了。
相關連結:
對聯例話(39):對聯中的同旁與集句
對聯例話(40):對聯中的虛字與聯綿
可長按上圖右側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