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臺上,有很多人還沒搞清楚什麼是對聯的情況下,把上聯當作下聯,把下聯當作上聯,甚至生拉硬湊,寫了很多不相干的字,組成很長的,幾乎像是某個詞牌的上下半闕,讓人來應對。出的人很開心,對的人也很開心,不管什麼平仄不平仄,也不管什麼意境不意境,只要有人敢出,肯定有人敢對,展現量與閱讀量都不會少,增粉也很快,可謂省事省心又省力,收益也可觀,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平臺上也有很多上佳的對聯,算是對對聯的很好詮釋,。對聯,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之一,根據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認定,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算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但具體是不是孟昶本人所寫,一直以來是個懸案。不管怎麼說,從這幅對聯開始,正式告別過去的那種「桃符」,開始向漢字與書法完美結合,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多姿多彩的藝術獨家創作。
對聯這種對偶文學,來源於駢文與律詩,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等,在其自身發展中,又結合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所用句式,採用了詩句式、駢文句式.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等不同句式,根據所採用的句式格律不用,對格律的寬嚴要求也不同,其中律詩句式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沒要求。
一幅標準的對聯,最基本的要求是「對仗」,無論是在口頭上,還是落實在文字上,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字數相等.平仄相拗尤其重要,不能有絲毫偏差。對聯又稱「二元結構」,一般由上下聯組成,書寫懸掛時,除了上下聯,還需要一個橫批,上聯又叫"出句"、"對頭";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
對聯在語言追求對仗與富有性,區別於韻文語言與散文語言,無論是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都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使得對聯在語言和結構都具有自己獨特鮮明的特點,同時對聯又具有寄生性與包容性,在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中,都能找到工整的對聯句式存在。對聯在吸收其他眾多文學表現手法上,不遺餘力,結合了詩的精煉,賦的誇張,詞的中長調,曲的意境,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的基本上,融合貫通後,加工創新,追求句式短少精煉,語言活潑生動有趣,意境優美。
對聯,除了家庭在春節時,紅白喜事時用到之外,在中國的一些宅第亭閣、寺廟觀庵、名山勝景等古蹟都能看到對聯的蹤跡,這就要求對聯在對待客觀事物上,內容就要有所區別。春節時用的叫「春聯」,辦喜事時用的叫「慶聯」,辦喪事時用的叫「輓聯」等,另外由於信仰不同,所用的語言也應該有所區別,否則會鬧出大麻煩的。
對聯無論是在格律上要求平仄,在意境上也有很多要求,除了要求具備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外,還要求文學性.藝術性.嚴肅性的同時,又不失趣味性,在通俗與高雅中尋得共存,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曾經概括為:「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要想出好一個對聯,其中的眾多禁忌必須有所了解,並在實際操作中能夠避開,具體歌訣為:「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對句詞義相同或相近,句中有不規則重字,無論是在結構,還是在詞義都沒能對應,平仄沒有合律,上聯或下聯最後一字平仄亂用,孤平或三平尾,上聯氣勢如虹,下聯氣若遊絲,造成上重下輕,失衡狀態,喜用一些僻門典故,故弄玄虛,讓人摸不著頭腦等,這些都是對聯的大忌,對於對聯愛好者來說,都應該盡力避免,犯了其中一忌,對聯不但不工整,反而成了一幅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