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2021-01-13 劉宅宅哦

中國自近代以來,國情催逼,窮則思變,啥都是一味趨新的。舉凡政制、風俗、文化等等,能想到的老家什幾乎都想改革一番,行之千年的舊體詩自然無法倖免。

圖:當代詩人周夢蝶,1921-2014,河南南陽籍,後定居海外

舊體詩曾長期是我們的「國詩」。這什物雖在民國時代就節節敗退,被視為待清理的破銅爛鐵,可實際至今,還有龐大的作者群,在堅持寫作,在默默守護。對於一些文化素養較高的朋友來說,傳統舊詩短小精焊,信息量大,似乎還更合現代人碎片化的表達需求,更便於藉此抒情言志,接續古雅。

但是,爭論也始終都是橫亙著的:「詩」,不管古詩今詩,還是中國詩外國詩,它的核心都是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不過比一般文體更需「押韻」,便於吟詠而已,而中國舊體詩它的平仄格律,是最為繁複的,條條框框太多,是否會因律害意禁錮了詩人的表達自由?進而推論,時移世易,凡事都講求個「與時俱進」,平仄格律有沒取消的必要,或者適度鬆綁、改革,以降低難度換來復興與繁榮?

圖:胡適,現代中國文學改良的主帥

可以說,中國傳統詩詞該不該去平仄格律,實際上呶呶不休爭吵上百年了,至今也沒個定論——中心原因當在於,這不只是某種文學形式變革的問題。

中國古典詩詞成為「舊詩」,它形式上最重要的依託即平仄格律受到質疑,甚至出現其本身是否還有存在意義的討論,都是20世紀西學東漸的語境下才出現的。

圖:獲《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的「外賣小哥」雷海

在數千年時光中,尤其是隋唐以後,以絕、律為主體的古典詩詞就是中國人的「國詩」,所有人要作詩就必需亦步亦趨地遵循它的規則,這是鐵律,從來都是這個樣子,沒有人會有意見,更不會對平仄格律存廢有想法。假若歷史可以穿越,你拿著這個問題去請教袁枚,請教龔自珍,請教納蘭性德,他們只會莫名其妙,聽不懂你在扯什麼。

新與舊、中與西、傳統與現代、文言與白話,這些文化上的二元對立思維,均五四以後才普及的。民國初期始,陳仲甫、胡適諸傑從文化根源上追索國家落後的原因,舊體詩也在他們開刀重剖之列。他們堅信舊體詩是落後的,是不宜現代人的,遂紛紛然提出改革主張,希冀中國詩能與西洋詩同步,甚至完全「捐棄故技」,徹底搬運別人家的寶貝。說穿了,在他們的主張中,詩的「現代化」其實就是「西方化」。

圖:《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我以為功德無量的一套書

在如此時代背景下,白話體「新詩」開始在中國出現並紮根,蔚為主流,而古典詩詞被排斥為「舊詩」,墮為「盲流」,在「文學改良」的風潮中,平仄格律的存續當否自然也不斷引發爭論。

我自身的觀點,其實很直接:我們所要討論的舊詩格律續廢問題,委實是一個假命題。它是不該存在,也「莫須有」的問題。

紀錄片《蘇東坡》

理由倒也很簡單:「舊體」的中心語在「體」而非「舊」。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

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像這幾年流行的《中國詩詞大會》,表面上是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但是不少學員的「詩」根本就是破壞,就連康震等導師,那「口佔」出來的舊詩,連平仄格律都不對,又自鳴得意是「創新」,說的不客氣點,完全就是以盲導路,影響是惡劣的。

「中國詩詞大會」導師康震

所謂「平仄格律」,就是「聲律」。視野放開看,寫詩必講究聲律不是中國獨一特色,而是中外古代詩歌的通例,只是各自都與本民族語言文字特徵相契合罷了。比如,古希臘與羅馬,因古希臘語存在重讀跟非重讀音節組合的特殊性,所以把音步作為了其聲律的基礎,《荷馬史詩》這麼連篇累牘可以「不立文字」靠傳唱流轉千年,就是仰仗「揚抑格六音步」便於記誦;而如俄國詩歌,則隨其語音的強弱與語調的輕重,形成節奏感因以制宜;即便是現代中國詩人們所孜孜仿效的歐洲所謂「自由詩」,實際也是靠著「音質詩法」去發揮的。

圖:劉夢芙—為舊體詩詞的「新生」奔走最力的當代詩人之一

可以說,去規則無以成文,而無聲律規範則不足以稱為「詩」。詩的存在與發達,都是由適應本國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特徵而得以實現的。假若中國古典詩詞廢除掉聲律,所扳倒的,其實是「古典詩詞」本身,更是在丟棄「中國」氣質:既然「詩」不成「詩」,也就更不存在什麼「中國詩」了。

如此這般一味迎合當代俗人思維,刮肉剔骨而改造出來的「舊體詩詞」,不但無法在「光宗耀祖中衣錦還鄉」,實際早已魂飛魄散自取滅亡了。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平仄格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是支撐起詩歌形式美感的基本載體,也是傳達意象、內涵、美感等,更是便於吟詠,發揮情感經營功能的必要條件。

平仄格律表面上,只是牽涉到語音與語式倆方面的變化問題。但是,古典漢語的韻與調,漢字的形與態這些獨有的特徵因素,使得平仄格律在古典詩詞中所起的功用從沒那麼簡單。這不是一個可以買二還一,能等閒視之的問題。

圖:中大教授、書法家、詩人陳永正——中大近年來不遺餘力培育舊體詩人

形式上,平仄格律運用韻字的迴環相押,造就格律的多樣統一感,利用漢語語音的升降、高低、長短等差異分成平仄兩類,聞一多說是一種「人為的自然完美感」。由此,漢字零散叢書聚的碎金玉屑,一經韻腳與平仄音律串聯,猶如靈犀一點,整首詩詞全體都靈通活動起來,倘掌握定律是何其方便,何等奇妙?

這樣,平仄格律的嚴格性,不僅組建起了漢語詩詞的穩定結構,不止讓我們便於記憶,那種超越「順口」層面的抑揚頓挫的聲音美、爽利嫻雅的節奏性、規整活泛的變化感,也是我們在聽、誦中獲得愉悅、汲取美感的主要根源,且令人嘆為觀止。也就是說,平仄格律的規則,既讓詩詞「看」起來像詩詞,也使「詩」題中應有之義的「音樂性」得到展顯。

精神實質上,古典詩詞要完成那種搖曳生姿的聲情表象,以及言外之趣等內容層面,平仄格律在其中居功至偉。因為文字組合、聲調音律與詩詞意義的關係,密不可分。比如,漢語聲律中,鼻氣發音、雙唇遮口的詞,天然就有迷糊曖昧的意味,如「冥冥」、「淼淼」、「濛濛」、「莽莽」等,運用在詩詞中,必自覺流散出一股低回宛轉、迷離惝恍的聲情境界,是無言之美。

圖:錢鍾書《槐聚詩存》—我偏愛的一部當代舊體詩集

漢語漢字的形式是極其獨特的,其感受起伏、情緒基調、意像營造、內在傳效,本身是時刻藉助聲律輔助傳達,字、音、情是「三合一」不可須臾分離。所以,錢鍾書大佬過去反覆借「彈丸本是吟邊物,走泉流語字通」這話來指明韻律的重要價值,是極高明的論斷。平仄格律不僅只是修辭手段而言,它實是舊體詩感情的酵劑,沒有這種恰如其分語音與語式,詩詞的表面情趣與內在精神都無法傳達。

圖:南昌大學段曉華教授,知名舊體詩人

可以說,平仄格律是與古典詩詞中渾然一體的,也是跟漢語漢字和諧相生的寄託所在。 「罷免」掉它們,就是逼迫舊體詩在形式美感與精神內核兩大層面徹底自毀,是「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了出去」。「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引乎眾芳」,去平仄格律迎合「老幹部體」等俗眾,舊詩固然作者群會增加,可也無法成為一種藝術。

平仄格律,也是中國詩區別於中國文章最重要的文體特徵,凡舊體詩詞作者,必須在遵循古韻古律的基礎上創作,是理所當然的;而中國舊體詩詞所以能取得如此璀璨成就,在其中起著支撐作用的,也是因平仄格律所帶來的高度藝術美與音律美。

圖:徐晉如,76年生人,呼籲復古的年輕一代舊體詩人

總之,皮已不存毛將焉附,質理失散又如何形耀聲光?摻入水的酒無味、夾了沙子的米硌牙,骨架與精神氣都被拆毀的舊詩,還是中國舊體詩嗎?

是以,舊體詩不該廢棄平仄格律,是毋庸置疑之事,「打倒論」可以休矣。只是,另一個交鋒也隨之帶出:舊詩平仄格律的一些細則,是否允許討價還價呢?

作為依據的古代韻書

鄙意也是可以的。持保守理念的詩人們,不必一聽聞就動怒失態,動輒攻擊人是「西崽相」。其因主要在於:一方面,對於詩詞而說,韻律格調固然關鍵,可它終究只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思想感情、立意境界等才是詩詞成功的核心,偶爾在平仄格律上稍稍「出軌」,並不會徹底毀滅一首詩詞的質地。典型如過去杜甫、黃庭堅的詩,蘇軾、辛棄疾的詞,近人毛湘潭、聶紺弩的作品。

圖:名詩人聶紺弩,也有人說他為當代「老幹部體」泛濫開了壞頭

另一方面,漢字與漢語的讀音、聲調、語法等都是隨時遷移的,我們如今詩詞的用韻,還是順從隋《切韻》略為變通而來的「平水韻」, 其實早已與語言有出入。最典型的,如入聲早從北方話中消失,今人再作詩若存入聲字,實甚難體味其音,不得已依樣畫葫蘆,死記硬背而已。如此,以愛的名義死守嚴防,可能事與願違,倒讓舊體詩適成「假古董」,本質上也是與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抒志緣情宗旨相悖離的。

所以,今人作舊體詩,倘想徹徹底底地遵循以文言讀音與聲調為基礎的舊格律而毫無變通,不僅與現代語言有些扞格不適,也是難為許多舊體詩作者所接受的吧。因此,就聲律細節問題開展討論,鄙意當是樂見的。現在不說明白,懸而未決,日後也必是問題。

詩人鄭愁予在讀詩

只是,我們終須明白,詩是最具個人性的,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切人為新規則的強加,只怕都是枉費心力的吧。「美是會讓人上癮的」 ,我相信無論怎麼變革,中國舊體詩都必然永存,並且依然有著非凡的面目。

相關焦點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其實在詩歌的演化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楚辭、漢賦慢慢演化為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在進步。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詩詞格律」第一講:所謂平仄boom shakalaka……
    這些詩歌寫出來是像報紙一樣給大家看的嗎?並不是,最初也是為了「(吟)唱」。別看「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這首在綜藝節目歌曲被在網上被發的很多,就仿佛很流行似的,但其中更多的是一種滑稽和戲謔的分享,仿佛是這也是唱的歌嗎?都不押韻。短暫的熱鬧後,你可能一點也不記得是怎麼唱的了。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五言、七言古體詩分別叫五古、七古(三、五、七字兼用者,亦稱七古)。
  • 改革古韻字韻地方方言錯誤、統一中華詩詞精準韻律勢在必行文化
    《改革古典詩詞韻律中、字韻地方方言錯誤、統一中華詩詞精準韻律勢在必行文化》曉宇宙論文作品平仄格律是中華詩詞先祖們留給後人的經典文化。是根據中國文字的平聲仄聲而形成的文化底蘊。這可是先人們的經驗總結,一首詩歌的每一句都昂揚頓挫,生生不息,旋律不止。平仄的本質內涵,是根據字音節的不同,形成的一種規律性的格律。什麼叫格?什麼叫律?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作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陳小奇  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  什麼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
  • 什麼叫古典詩詞,你了解過詩詞知識嗎,可以看看!
    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其內容博大精深,相關書卷浩如煙海。1.什麼叫古典詩詞古典詩詞就是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也就是兩種分類。由於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有將詩詞歸為一類的。
  •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康震,即興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暴露真實水平
    《中國詩詞大會》秉著重振詩詞之風的目的,自開辦以來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與關注,受到了大量詩詞愛好者的熱烈追捧。然而,詩詞其會並非面面俱到,一位評委老師的水平就曾遭到過質疑。著名文化學者康震,連續多年任評《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裡他指點山水,意氣風發,腹中似有萬頃墨色源源不絕。可是在某一期節日中,他即興發揮寫下一首七絕,卻令人大跌眼鏡,不少網友直呼被騙了。
  • 詩詞寫作常識:格律詩的基本格式及平仄要領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巷,這是我們《格律詩詞創作精講,玩轉格律詩詞》課程的第一章內容。基於大家對格律詩詞的熱愛,詩巷特開設了本專欄課程,我們將全面、系統地講解格律詩詞,從律詩、絕句到詞逐一展開;希望能夠幫助欲學寫格律詩的朋友正確入門,力爭做到不但要學會、還要寫好格律詩詞。歡迎加入詩巷,帶你玩轉格律詩。
  •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簡單易懂,值得收藏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前面的章節,主要講了押韻與平仄,這是寫詩的基礎內容,非常簡單易學,沒有看到的同學,可以返回專欄查看。接下來的章節,我們講一些格律詩的提高篇內容,也非常簡單易學,學會了後面關于格律的這幾個章節,大家所寫的詩,就可以算作格律詩啦,雖然簡單,大家也要集中注意力喲。一、格律格律——近體詩(格律詩)的寫作規則。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產生,在初唐時期定型,成熟於中晚唐時期,格律對寫詩有著十分嚴謹的要求,對字句的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
  • 對聯創作必須遵守格律平仄嗎
    出的人很開心,對的人也很開心,不管什麼平仄不平仄,也不管什麼意境不意境,只要有人敢出,肯定有人敢對,展現量與閱讀量都不會少,增粉也很快,可謂省事省心又省力,收益也可觀,何樂而不為呢?不過,平臺上也有很多上佳的對聯,算是對對聯的很好詮釋,。
  • ——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綜述
    全國報名人數40萬人,是第一季的13倍;首重播吸引不重複觀眾3.95億人,電視節目和融媒體產品全網累計視頻播放、互動和閱讀量超7.48億次……一項項數據,曬出了2020年春節期間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驕人的成績單。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原創語言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得到社會大眾普遍肯定,實現了「五季聯播」「五季熱播」。
  • 專訪|「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彭敏:我不想留下遺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2020年2月9日,《詩刊》編輯部副主任、中國詩詞大會的「老將」選手彭敏,終於在第五季衝冠成功,成為一樁勵志事件,激動著很多人的心,給人們帶來了振奮的力量。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韻律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根據詞調不同,有平韻、仄韻、轉韻、疊韻等不同形式。各個詞調句式的長短、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梅開五福,新春亮相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是中華兒女的情感記錄、美學創造,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智慧結晶。《中國詩詞大會》一連播出四季,社會好評如潮,粉絲成千上萬,熱度持續高漲,已經成為繼央視春晚之後又一個全球華人的新年俗。每年春節,《中國詩詞大會》如期而至,讓濃濃的中國年味,多了幾分沁人心脾的詩詞韻味。
  • 詩詞格律術語
    用韻是詩詞的主要特點之一。平仄- 聲律專名。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平仄。四聲- 即古代漢語平、上、去、入四聲。
  • 《中國詩詞大會》:以古典詩詞滋養詩意人生
    看到節目中,那些出口成詩的選手,總能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詩詞改變人生。《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我最喜歡的選手,其實是這一屆的第三名,15歲的鄭坤健。這位正上初二的帥氣男孩,擁有陽光的笑容。不過最帥的,還是鄭坤健讀起詩的時候。節目中他風度翩翩,對起詩來從容自信,獲得了許多人的喜歡,連大魔王彭敏都形容他「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格律是詩詞格律的簡稱,是指詩詞的格式和規則,就是詩詞形式上的規矩、規範。一般包括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等。格律是詩詞的門面,但同時也應該是其靈魂所在,不合規矩的詩詞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詩詞。比如京劇講究京字京韻京白,其它地方戲也各有其講究一樣,否則就會被認為不倫不類。一首古體詩捧給讀者,其首先要看的就是格律(古風也有基本要求),然後才是其內容。格律不合會直接影響到讀者特別是專業人士的深入度,更難以登上大雅之堂。詩詞學會作為專業組織,格律是最基本的要求,應該嚴格遵循,進而繼承和弘揚。
  • 《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表現出人意料 詩詞為何只能沉穩?
    這一個春節檔沒有電影首映,這一個正月絕大多數人以葛優躺為常規動作,這一個新年依然有《中國詩詞大會》。這樣全新的龍洋,才代表了詩詞的未來呀。國人的文化自信,這樣的年紀,恰恰應該是中流砥柱。喜歡詩詞大會,已經四年了。中國是詩詞的國家,詩詞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可以直面任何艱難困苦的局面,這是我們骨子裡的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個理論名詞,而是一個切切實實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時間尤其是精神空間中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