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舊體詩是一種比較難學的文學形式。寫舊體詩,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還要學習詩句的特殊修辭方法,還要懂得格律。什麼是格律呢?格,指韻文的體制、格式。例如篇幅是有限制的還是無限制的;句法是整齊的還是參差的;字聲是規定的還是任意的;用韻是劃一的還是錯綜的等等。律,就是法則、規律。一種韻文體制的規則,就是它的格律。
詩歌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字的四聲和平仄,另一個是押韻。
漢字是單音字,每一字一音,漢字的讀音不論是今天或古代都有四種聲調,就是一般所說的"四聲"。這是漢語的特色之一。世界上其他幾種主要語言,像英語、法語、拉丁語、俄語等沒有聲調之分,這些語言不論讀高讀低,或升或降,它的意思是不變的。我們的漢語是有聲調之分的,每一字音一經改變高低升降,就成為不同意義的字。舉一個例子,漢語拼音的tan,我們讀一聲時讀"灘",讀二聲時讀"談",讀三聲「坦",讀四聲"炭」。
(1)第一聲(又叫陰平聲):如"天""聲」等等,這一類字,讀音高而長,不升不降。
(2)第二聲(又叫陽平聲)如"言"、"能",讀音低而長,也不升不降。
(3)第三聲(上聲,上字讀"賞」)如"有」、「吼",讀音上升而短。
(4)第四聲(又叫去聲)如"字"、"韻",讀音下降而短。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
(1)平聲:包括陰平聲和陽平聲。
(2)上聲: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3)去聲:漢語拼音的第四聲。
(4)入聲:入聲字讀音短促,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不存在,分別併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聲中。
字的四種聲調,又區分為平聲和仄聲兩類。其中第一聲和第二聲通稱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通稱仄聲。舊讀入聲字,過去也歸入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