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格律詩基本的音調規範

2021-02-19 格律芳野
近日來,有些讀者看了我的幾篇文章,留言希望我講講平仄,說這是他們很困惑的概念。由此想起了一件小事:3月22日晚,我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首為當日傍晚在小區散步隨拍題寫的七絕:

日暮聞鶯啼

2020年3月22日 作

一個喜愛文學特別是詩詞的好朋友看到後立即將第三句改為「忽聞枝頭鶯啼脆」,也就是說用「枝頭」替換了「樹上」。顯然,「枝頭」比「樹上」更有詩情畫意。但是,本七絕的格律規範決定了此處不能用「枝頭」替代「樹上」。這首小詩是按照仄起仄收的七絕格律規範寫的,如下所示:

 

格律詩的聲調

現在,有必要跟大家談談人們俗稱的「平仄」,即格律詩的每一個字的聲調知識了。其實在現代漢語語音裡,所謂平仄非常簡單,只要學過漢語拼音就可以了。按現代漢語拼音的規定,漢字發音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輕聲除外),平聲,包括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仄聲,包括上聲(第三聲)和去聲(第四聲)。注意,「上」,讀第三聲shǎng,千萬別讀成第四聲shàng哦。在我看來,很簡單的事被聲調製定的前輩語言學家給搞複雜了,為什麼非要把平時讀shàng的「上」字定音為shǎng來表達聲調呢?為什麼不可以用其他平時讀shǎng的字,如「晌」「賞」或者用其他發音第三聲的漢字如「水」「柳」等來表達聲調呢?這似乎跟我國有些學者喜歡故弄玄虛,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別人弄不懂而顯得自己學問高深的心理狀態有關。這種事情還真不少,比方說在南美洲有個國家叫秘魯,如果你沒聽說過這個國家,你見到「秘魯」大概會讀成mìlǔ,於是乎有學問的人就會輕蔑且賣弄地教你,「那叫bìlǔ」!其實這能怪你學問不深嗎?明明是掌握著正音「權力」正音專家玩的把戲。我還認為,把漢語聲調的四聲歸納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是故意讓老百姓看著有雲裡霧裡的感覺。既然說「上聲」「去聲」,為什麼要說「陰平」「陽平」而不說「陰聲」「陽聲」,難道是「陰」「陽」要強調是平聲,那為什麼不說「上仄」「去仄」?再進一步說,用「陰陽上去」也是有點兒故弄玄虛,其實更能讓人一目了然的是用一句讀音是「陰陽上去」的成語,如「花紅柳綠」「山清水秀」來表述四聲,豈不是更接地氣?

話題扯遠了,還是回到平仄問題上來。人家老祖宗就是這樣給定下的聲調表達規矩,咱還只好先這麼用著。現代漢語的平仄,只要記住平,即陰平和陽平;仄,即上聲和去聲。這樣你寫格律詩是對照相應的譜式,遵守平仄規矩就不會犯平仄混亂的錯誤了。

現代漢語分辨平仄十分簡單,但古代漢語就有點兒麻煩了。古漢語聲調也分四聲,跟今天的「陰陽上去」不盡相同,而是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古漢語的平聲,也是現代漢語的平聲(陰平、陽平);而古漢語的仄聲,除了上聲和去聲外,還有入聲。但古漢語的入聲,現代漢語裡已經消失了。入聲,發音短促,有點像爆破音,讀起來很像短促的去聲。我國的普通話裡沒有這個發音了,北方人更不會發這個音,估計南方的地方發音,如吳語、粵語、湘語,還可以發入聲。比方說「白」,讀音bái,這是陽平音,是平聲,但在古漢語,白髮入聲字,有點像bò。現代漢語沒有入聲了,那古漢語裡的入聲字去了哪裡呢?原來,它們分別被分流到今天的平聲和仄聲兩大家族裡了,有的轉為平聲,有的轉入仄聲,轉入平聲的就「入轉平」了,轉入仄聲的就「仄仍仄」了。所以,當你閱讀欣賞古人格律詩作時,經常會發現有些字怎麼與其譜式不同,該用仄聲的地方怎麼用了平聲呢?這時你應該查一查這個字在古漢語裡是不是入聲字。到哪裡去查呢?有一些關于格律知識的書籍裡一般都會列出常用的入聲字,可以從中查得到。但以前各種書籍給出的入聲字,對於今天辨認平仄有些繁瑣,其實只需要把轉入平聲的入聲字列出即可,而轉入仄聲的入聲字在古漢語裡本來就屬於仄聲,大可不必多此一舉地列出來。我去年出版的《詩詞曲格律入門》(遼寧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就作為一個附錄,給出了經我個人整理出來的《轉入平聲的入聲字》,有需要的讀者可以翻閱該書第527⁓528頁查詢。

今人寫格律詩,到底應該怎樣定平仄,也應根據個人的喜好。我屬於「現代派」,主張按現代漢語的發音定平仄,以《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為準,陰平、陽平即為平,上聲、去聲即為仄。為什麼我這樣決定聲調取向呢?這就涉及到我們寫的格律詩是給誰看。格律,是古代格律詩大家為我們定下來的聲調和韻律的規矩(今天只談聲調),讀格律詩首先感覺到的是其抑揚頓挫之美,這種美感就是由其固有的聲調決定的。如果我們今天仍然用古韻,如《詞林正韻》,把轉入平聲的入聲字仍用作仄聲,那寫出來的詩篇讀起來就失去了應有的聲調起伏感了。我們寫格律詩不是要念給老祖宗聽的,是給自己聽的,給現代人聽的。當然,老祖宗們寫的格律詩是出於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用慣了入聲字,在他們那個時代讀起來完全符合聲調的,我們今天聽起來可能不那麼順耳了,但我們無法要求老祖宗們按照我們現代的發音重寫一遍。

至於今天堅持用古韻寫格律詩的,一點兒也沒有錯,如果你覺得堅持古韻更能顯得文化底蘊深厚,學問更大,那就堅持用古韻。但有一點,古韻和今韻,只能二選一,決不能混用。

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平仄,以後再聊韻律。

相關焦點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格律是近體詩的基本規則,類似於人要穿衣,才能遮醜。基本生活規則,當然是「陳規」,但這是不能被打破的。當然這裡說的是「古典詩詞」,其實在定義裡並非特指近體詩,但不是近體詩,就不談平仄格律。所以這個「古典詩詞」在這個題目中必然是指近體詩,否則的話沒有必要討論。
  • 詩詞寫作常識:格律詩的基本格式及平仄要領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巷,這是我們《格律詩詞創作精講,玩轉格律詩詞》課程的第一章內容。基於大家對格律詩詞的熱愛,詩巷特開設了本專欄課程,我們將全面、系統地講解格律詩詞,從律詩、絕句到詞逐一展開;希望能夠幫助欲學寫格律詩的朋友正確入門,力爭做到不但要學會、還要寫好格律詩詞。歡迎加入詩巷,帶你玩轉格律詩。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但是,爭論也始終都是橫亙著的:「詩」,不管古詩今詩,還是中國詩外國詩,它的核心都是言說心志、抒發情感的,不過比一般文體更需「押韻」,便於吟詠而已,而中國舊體詩它的平仄格律,是最為繁複的,條條框框太多,是否會因律害意禁錮了詩人的表達自由?進而推論,時移世易,凡事都講求個「與時俱進」,平仄格律有沒取消的必要,或者適度鬆綁、改革,以降低難度換來復興與繁榮?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這些詩上承詩騷,下啟唐宋,詩體形成以五言為主(《詩經》以四言為主,《楚辭》以六言為主)。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平仄是創作工具,是保證詩詞作品音律清朗最低水平線的一套規則的制定基礎(有平仄,才有平仄關係,才構成格律),與不參與詩詞創作的人毫無關係。因為平仄只是近體詩、詞牌等格律體的創作工具,所以與寫古體詩、近代詩、現代詩也關係不大(有發音規範作用,但只要是個人就知道流利吟誦,只是缺乏理論),所以也不重要。
  • 對聯創作必須遵守格律平仄嗎
    出的人很開心,對的人也很開心,不管什麼平仄不平仄,也不管什麼意境不意境,只要有人敢出,肯定有人敢對,展現量與閱讀量都不會少,增粉也很快,可謂省事省心又省力,收益也可觀,何樂而不為呢?不過,平臺上也有很多上佳的對聯,算是對對聯的很好詮釋,。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 平仄是古代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古代漢字發音五個調,其中有形態的為四個,即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同時還有個爆破音調,類似於今天的輕聲部,稱作「入聲」。「陰平、陽平」合稱「平」,所以又稱四聲「平上去入」。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韻律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根據詞調不同,有平韻、仄韻、轉韻、疊韻等不同形式。各個詞調句式的長短、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
  • 人間有詩是清歡:大唐的格律(一)唐之前·格律的前身
    試看樂府詩中的《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再直白簡單不過的古體詩了。你看它,對仗不講究、句數沒限制、押韻也隨意。清新明快,朗朗上口,最顯然不過的古風特徵。  但是近體的格律就不能這樣。格律對於詩詞的字句數、平仄等等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
  • 「詩詞格律」第一講:所謂平仄boom shakalaka……
    我們所說的詩詞格律,最主要的是聲律,而聲律有兩件事很重要:1,韻,2,平仄。這其中,平仄的規則最為重要,沒有平仄的規則就沒有詩詞格律。可能有人說,這都是文字遊戲,不知道學來是要幹啥。但是你是否有想過《Fantastic Baby》的boom shakalaka和《我最紅》的neigachailaga.是怎樣在甚至不知道意思的情況下印刻在你的腦中的呢?
  •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簡單易懂,值得收藏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前面的章節,主要講了押韻與平仄,這是寫詩的基礎內容,非常簡單易學,沒有看到的同學,可以返回專欄查看。接下來的章節,我們講一些格律詩的提高篇內容,也非常簡單易學,學會了後面關于格律的這幾個章節,大家所寫的詩,就可以算作格律詩啦,雖然簡單,大家也要集中注意力喲。一、格律格律——近體詩(格律詩)的寫作規則。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產生,在初唐時期定型,成熟於中晚唐時期,格律對寫詩有著十分嚴謹的要求,對字句的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
  • 對對聯是平仄重要還是內容重要?
    你是不是對平仄格律已經吃通吃透了呢?有了高於古人對平仄的理解?是不是能夠自行制定對聯規則,並且讓大家都承認?如果你是對聯名家,格律詩大家,對平仄格律的進步能提出了所有內行人都認可的創見,那你當然可以隨著你自己的格律走。
  • 對聯應以格律為先,還是追求內容立意?
    在百家號等自媒體上,很多朋友喜歡對聯,有人出上聯,有人對下聯,在出對接對之間,若是產生共鳴,自然會各自歡欣愉悅,若是牛頭不對馬嘴,甚至產生誤會,那便從此陌路了,那麼,對聯有什麼基本要求呢?接對聯是否能實現兼顧聯律聯意?
  • 詩詞格律術語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於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近體詩- 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
  • 學不學格律?並不重要,當務之急是規範現代詩的韻律
    看到這句話,馬上就有人跳起來:你的意思是,學習格律會阻礙詩歌的發展咯。哎,心真的累。因為學習格律不能讓詩歌更好的發展,所以它會阻礙詩歌的發展,這種「非此即彼」的觀點真的要趕緊拋棄了。學習格律,對詩歌的發展沒有幫助,當然也沒有阻礙,我們要正確認識它。二、學習格律,為什麼對詩歌的發展沒有幫助?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一,古體詩通常來說,按時間的話,唐代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字數上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古體詩的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篇幅。押韻寬泛,平聲韻、仄聲韻皆可,可一韻到底,也可兩韻通用,雖然對於韻腳限制較小,但不可以隨便換韻,必須是鄰韻才行。
  • 平水仄韻丨原創五言詩《再說格律》
    《再說格律》風輕金芽嫩,霾罩月深沉。平水走韻者,多是格律人。注釋 :1. 再說說關於平仄格律這個爭論了近千年,李白和杜甫轉世也難以解決的話題。李白的很多詩不符合格律,毛主席的詩詞寫的很好,也不完全符合格律,而且認真守格律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
  • 寫對聯可以不管平仄嗎?到底對聯該怎麼寫
    對聯不同於詩,寫詩如果不遵守平仄,只要你不說是格律詩就問題不大。因為詩有遵守格律的近體詩,也有不遵守格律的古風。但是對聯則不同,對聯必須遵守平仄、格律,如果不遵守,就可以說你寫的不是對聯。為什麼這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