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學格律?並不重要,當務之急是規範現代詩的韻律

2021-01-18 沉於古詩

昨天的一篇文章《今人要從古詩中學什麼?》,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爭議的焦點是:古詩中的韻律(或者說格律),我們應不應該學。

一、前提:是為了自己學呢?還是為了詩歌更好的發展?如果一個人閒的無聊,多學一點傳統知識,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您如果是為了自己多學一點知識,那麼您想學就學咯,這沒什麼應該不應該的。

但是,如果是為了詩歌更好的發展,我認為,格律是沒有必要學的。

看到這句話,馬上就有人跳起來:你的意思是,學習格律會阻礙詩歌的發展咯。

哎,心真的累。

因為學習格律不能讓詩歌更好的發展,所以它會阻礙詩歌的發展,這種「非此即彼」的觀點真的要趕緊拋棄了。

學習格律,對詩歌的發展沒有幫助,當然也沒有阻礙,我們要正確認識它。

二、學習格律,為什麼對詩歌的發展沒有幫助?

原因很簡單,格律只是詩歌的形式。

站在詩歌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語言習慣和文字的變化,韻律也會隨之變化。

比如古音中的平上去入和現在的一二三四聲,變化已經非常大了。

如果我們寫詩還要按照古音,可想而知,這個門檻把多少人排除在了詩歌大門之外?

而詩歌要蓬勃發展,唐詩就告訴我們了,需要社會更多人的參與。

據統計,2018年,我國的詩詞創作者和愛好者大約有300萬人。

但是如果排除現代詩的創作者,按格律創作才算數,您想想還有多少人?

你以為讓全社會的人都來感受格律詩的美,格律詩就會重獲春天?

這是在想當然。

不突破語言習慣的障礙,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利益驅使,比如把寫格律詩納入考試。

就像學英語一樣,本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習慣,但是有利益引導,大家自然都踴躍地參與進來。

只有這樣,格律詩才能重獲春天。

但是,這可能麼?

韻律,會隨著語言習慣和文字的變化而變化。

詩歌的發展,自然也要跟緊時代的發展。

否則,如果總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參與,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任何一門藝術都會消亡。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習格律對詩歌的發展並沒有幫助。

而推動現代詩歌,是詩歌發展的必然。

三、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詩?這個問題也很簡單,我們要學習古詩的內在美,而不是形式美。

古詩的內在美是什麼?

是感情麼?

不是,因為感情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古人離別,真的有可能是生離死別,但是現代人呢,因為交通方便,信息方便,就不會那麼痛苦。你如果還寫得像古人離別一樣痛苦,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就會顯得很矯情,這不是真情實感。

但這不是說現代人缺少真情,反而感情更多了,比如敬仰抗洪子弟兵,崇拜抗疫英雄,與外國朋友的友情等等,這些感情都是古代很少見到的。

這些真情實感,都可以通過現代詩歌來表達。

既然不是感情,那麼古詩的內在美,是什麼呢?

就是詩人的寫作思維和思想感情的表達技巧。(也可以理解為章法和句法)

詩歌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思維也在不斷完善,但是它的根本理念來源於「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比興思維」。

我昨天已經講的比較詳細了,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回頭翻看。

四、因為沒有韻律,所以當代詩歌就一定沒有詩意嗎?很多人說,按照詩歌的定義,詩歌是一種韻文,有韻律才能成為詩歌。

那麼沒有韻律的當代詩歌,能稱為詩嗎?

今天和一位朋友爭執,然後他舉了一個很不錯的例子,我做了一些補充,分享給大家。

詩歌,是貨物運輸。

感情,是貨物。

語言,是運輸工具。

詩人,是司機。

讀者,是顧客。

我們把有韻律的語言,稱為汽車。

按照詩歌的定義,我們可以形象地理解為:貨物運輸是指,司機通過汽車把貨物運送給顧客。

那麼詩意是什麼?

詩意是用藝術的方式對思想感情的表達,我們可以理解為,司機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把貨物送給顧客。

但是問題在於:是不是只有通過汽車來運輸,才能更快更準確地送貨?

用火車和飛機運貨,即使再快再準確,因為不符合詩歌的定義,所以就一定沒有詩意?

從結果看,這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還可以舉個例子。

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充滿了詩意的散文。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可見,詩意來源於藝術的表達方式,它並不只是詩歌才有的。

所以當代詩歌,即使不是韻文,它仍然可以充滿詩意。

五、那麼詩歌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學習古詩的內在美,其實就是要學習如何表達才能更有詩意。

但寫詩,不同於讀詩。

詩歌的組成,離不開語言,更離不開感情。

用現代人習慣的語言,通過我們學習到的詩歌表達技巧和寫作思維,表達出現代更豐富的感情,這才是詩歌的發展方向。

也就是說,表達技巧和寫作思維我們要從古詩中來學,而韻律需要我們自己來規範,感情也需要我們自己來感悟。

感悟真情,需要個人的修養。

我認為,學習古詩的內在美,規範當代詩歌的韻律,是當務之急。

如果沒有規範韻律,就會出現散文和詩歌無法區分的問題,隨意性太大,垃圾詩太多,也並不適合詩歌的發展。

如何才能立竿見影呢

個人建議:在高考作文中取消「詩歌除外」的規定,並增加押韻和字數要求。

以上只是個人建議,人微言輕,還需要更多人集中力量往一塊使。

但如果現在還在討論,有沒有必要學格律詩的問題,這就是分散力量的典型表現。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平仄——格律詩基本的音調規範
    但是,本七絕的格律規範決定了此處不能用「枝頭」替代「樹上」。這首小詩是按照仄起仄收的七絕格律規範寫的,如下所示: 格律詩的聲調現在,有必要跟大家談談人們俗稱的「平仄」,即格律詩的每一個字的聲調知識了。其實在現代漢語語音裡,所謂平仄非常簡單,只要學過漢語拼音就可以了。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沒有正確的漢語韻律啟蒙,你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詩詞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一生與詩為伴,也希望每個家長都不要錯過陪孩子讀詩的溫暖時光。然後,要一定正確的選擇啟蒙讀物我們都知道詩詞的美即源於漢語的聲韻格律之美,正是有了聲韻格律的巧妙組合,短短幾十個字組成的詩詞才有了韻律結構之美,對仗排比之美,迴環往復之美和意境畫面之美。
  • 改革古韻字韻地方方言錯誤、統一中華詩詞精準韻律勢在必行文化
    《改革古典詩詞韻律中、字韻地方方言錯誤、統一中華詩詞精準韻律勢在必行文化》曉宇宙論文作品平仄格律是中華詩詞先祖們留給後人的經典文化。是根據中國文字的平聲仄聲而形成的文化底蘊。這可是先人們的經驗總結,一首詩歌的每一句都昂揚頓挫,生生不息,旋律不止。平仄的本質內涵,是根據字音節的不同,形成的一種規律性的格律。什麼叫格?什麼叫律?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韻律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根據詞調不同,有平韻、仄韻、轉韻、疊韻等不同形式。各個詞調句式的長短、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
  • 詩詞3個誤解,絕句一定是律詩,曹雪芹不學格律,孤篇壓全唐
    我這裡說說3種現象,您看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過:第一,絕句一定是近體詩( 格律詩);第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林黛玉教香菱學詩的一段話,被人用來作為學詩不需要學格律的證據;第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認為「孤篇壓全唐」。第一、絕句一定要遵守格律我自己就碰到過,寫一首絕句時,在題目前註明絕句,就會有人來指點,這不符合格律,不是絕句。
  • 平水仄韻丨原創五言詩《再說格律》
    《再說格律》風輕金芽嫩,霾罩月深沉。平水走韻者,多是格律人。注釋 :1. 再說說關於平仄格律這個爭論了近千年,李白和杜甫轉世也難以解決的話題。李白的很多詩不符合格律,毛主席的詩詞寫的很好,也不完全符合格律,而且認真守格律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
  • 怎樣看待詩歌意境與詩歌韻律的平衡關係?
    不過一般都是針對平仄格律而言,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出韻律和意境的平衡關係一說。 我們要首先搞清楚一點。 韻律感是詩歌這種文體的基本特色。沒有韻律感的東西不能被稱為詩。 那麼韻律和意境有什麼平衡不平衡的呢?
  • 三字腳與五言詩的韻律
    13馮勝利的觀點不明確, 早期在文章中稱不討論輕重音問題 (但在有些地方又使用輕重音概念) 。14後來又提出漢語是音節計時音步 (syllable timing) , 而英語是重音計時音步 (stress timing) 。15 (P2) 王洪君認為漢語的標準音步沒有音系學意義上的重音, 所謂「重音」是由韻律詞詞界推導出來的。
  • 古詩詞學起來好難?有意境,還要平仄韻律,不妨從打油詩開始
    打油詩的特點是通俗易懂,詼諧幽默,要求不高,寫起來也相對容易些,易於被接受,也便於大家記憶。所以,大家覺得格律詩難學,平仄難懂,押韻難成的話,可以從打油詩開始練習。雖然說打油詩用詞隨便,但也不能太過輕視,它其實也是從舊體詩中分化而來的一種詩歌,只是富於了更多的趣味性而已。
  • 為什麼有些人不懂詩詞格律卻呼籲打破格律的束縛,這是什麼心態?
    不用格律寫詩並不是問題,甚至我們學習平仄格律的最終目的就是超越格律。其實學習、了解平仄格律才是真正「打破格律的鐐銬」,而不是不學而乾嚎。就好像我們說減肥吧,你總得吃飽了才有資格減肥。你一天到晚胃裡空空的,卻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為了健康減肥,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麼?好像很多人開口就是「輕名利,淡得失」,你得有名利,你得有得才好意思談失吧?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這種提問所表達的態度是錯的,表達的觀點並不正確。遵守規則並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與時俱進也不意味著放棄傳統。因為他已經在問題補充中給出了答案,我們就順著這個答案的思路來思考。我們創作的古詩,如果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符合了近體詩的定義,被稱作近體詩,或者格律詩。如果不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稱作古體詩,或者古風。古風和格律詩一直都是兩種齊頭並進的詩體,是中國古詩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古詩都可以依照平仄格律這個規則進行定義區分——這是定義,定義就必須是精準的,不變的。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圖:胡適,現代中國文學改良的主帥可以說,中國傳統詩詞該不該去平仄格律,實際上呶呶不休爭吵上百年了,至今也沒個定論——中心原因當在於,這不只是某種文學形式變革的問題。中國古典詩詞成為「舊詩」,它形式上最重要的依託即平仄格律受到質疑,甚至出現其本身是否還有存在意義的討論,都是20世紀西學東漸的語境下才出現的。
  • 「詩詞格律」第一講:所謂平仄boom shakalaka……
    其實不只是《Fantastic Baby》,很多韓國流行歌曲讓我們能夠記住和唱出來的都是它的節奏和有韻律的音節。比如一開始分享的這首《我最紅》,反覆重複的一句是是:neigachailaga.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和boom shakalaka一樣,這兩首歌曲讓我記住的是ch、sh、la、ka、ga的音節。
  • 「名家平臺佳作賞析」趙青山:略談倉央嘉措詩歌創作與傳播中的格律...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此時的「年阿體」詩歌,在修辭方面比宗喀巴時期更為華麗和複雜;在詩體方面,恰如漢語詩歌的九言絕句。也就是說,「年阿體」越來越具有了「格律詩」的意味。到了十八世紀之初的倉央嘉措社會活動時代,《詩鏡》已成為文人寫作詩歌的經典教材,詩歌在創作理論和技法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年阿體」的詩體更加規範,格律更加嚴謹、辭藻雕琢也愈加匠心,追求格律也成為藏族詩歌創作的重要特色。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平仄是創作工具,是保證詩詞作品音律清朗最低水平線的一套規則的制定基礎(有平仄,才有平仄關係,才構成格律),與不參與詩詞創作的人毫無關係。因為平仄只是近體詩、詞牌等格律體的創作工具,所以與寫古體詩、近代詩、現代詩也關係不大(有發音規範作用,但只要是個人就知道流利吟誦,只是缺乏理論),所以也不重要。
  • 為什麼有些格律詩讀起來不押韻
    唐代大詩人寫的詩,讀起來竟然不押韻?如果有這個感覺,應該恭喜您,普通話還是挺不錯的,測試水平起碼過二甲了。這首詩從今天的語音角度讀,的確不怎麼合轍押韻。更要命的是,這一類的詩並不少見。今天讀著不押韻,唐人讀就押韻嗎?其實也未必,但這並不影響它是一首中規中矩合乎格律的五言律詩。
  • 凱風寒泉:格律詩一輯
    請點擊左上方「鴻漸風」關注我們格律詩一輯凱風寒泉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這些詩上承詩騷,下啟唐宋,詩體形成以五言為主(《詩經》以四言為主,《楚辭》以六言為主)。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
  • 詩與歌的淵源及重逢
    ◎ 小 海 歌詩同源,詩和歌本來就像是同體共生的一對連體嬰兒,有一張類似雙胞胎的共同出生證,這是詩歌與音樂兩種藝術形態最早的發生學。這種親密的關聯曾讓詩與歌彼此生發、共同成就。 詩經是思無邪的大雅正聲,也是詩與歌的共同源頭之一。詩與歌相合,風雅頌賦比興,詩之六義,表意與表聲相統一,這是儒家文化本原正統(道統)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