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篇文章《今人要從古詩中學什麼?》,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爭議的焦點是:古詩中的韻律(或者說格律),我們應不應該學。
一、前提:是為了自己學呢?還是為了詩歌更好的發展?如果一個人閒的無聊,多學一點傳統知識,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您如果是為了自己多學一點知識,那麼您想學就學咯,這沒什麼應該不應該的。
但是,如果是為了詩歌更好的發展,我認為,格律是沒有必要學的。
看到這句話,馬上就有人跳起來:你的意思是,學習格律會阻礙詩歌的發展咯。
哎,心真的累。
因為學習格律不能讓詩歌更好的發展,所以它會阻礙詩歌的發展,這種「非此即彼」的觀點真的要趕緊拋棄了。
學習格律,對詩歌的發展沒有幫助,當然也沒有阻礙,我們要正確認識它。
二、學習格律,為什麼對詩歌的發展沒有幫助?
原因很簡單,格律只是詩歌的形式。
站在詩歌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語言習慣和文字的變化,韻律也會隨之變化。
比如古音中的平上去入和現在的一二三四聲,變化已經非常大了。
如果我們寫詩還要按照古音,可想而知,這個門檻把多少人排除在了詩歌大門之外?
而詩歌要蓬勃發展,唐詩就告訴我們了,需要社會更多人的參與。
據統計,2018年,我國的詩詞創作者和愛好者大約有300萬人。
但是如果排除現代詩的創作者,按格律創作才算數,您想想還有多少人?
你以為讓全社會的人都來感受格律詩的美,格律詩就會重獲春天?
這是在想當然。
不突破語言習慣的障礙,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利益驅使,比如把寫格律詩納入考試。
就像學英語一樣,本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習慣,但是有利益引導,大家自然都踴躍地參與進來。
只有這樣,格律詩才能重獲春天。
但是,這可能麼?
韻律,會隨著語言習慣和文字的變化而變化。
詩歌的發展,自然也要跟緊時代的發展。
否則,如果總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參與,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任何一門藝術都會消亡。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習格律對詩歌的發展並沒有幫助。
而推動現代詩歌,是詩歌發展的必然。
三、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詩?這個問題也很簡單,我們要學習古詩的內在美,而不是形式美。
古詩的內在美是什麼?
是感情麼?
不是,因為感情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古人離別,真的有可能是生離死別,但是現代人呢,因為交通方便,信息方便,就不會那麼痛苦。你如果還寫得像古人離別一樣痛苦,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就會顯得很矯情,這不是真情實感。
但這不是說現代人缺少真情,反而感情更多了,比如敬仰抗洪子弟兵,崇拜抗疫英雄,與外國朋友的友情等等,這些感情都是古代很少見到的。
這些真情實感,都可以通過現代詩歌來表達。
既然不是感情,那麼古詩的內在美,是什麼呢?
就是詩人的寫作思維和思想感情的表達技巧。(也可以理解為章法和句法)
詩歌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思維也在不斷完善,但是它的根本理念來源於「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比興思維」。
我昨天已經講的比較詳細了,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回頭翻看。
四、因為沒有韻律,所以當代詩歌就一定沒有詩意嗎?很多人說,按照詩歌的定義,詩歌是一種韻文,有韻律才能成為詩歌。
那麼沒有韻律的當代詩歌,能稱為詩嗎?
今天和一位朋友爭執,然後他舉了一個很不錯的例子,我做了一些補充,分享給大家。
詩歌,是貨物運輸。
感情,是貨物。
語言,是運輸工具。
詩人,是司機。
讀者,是顧客。
我們把有韻律的語言,稱為汽車。
按照詩歌的定義,我們可以形象地理解為:貨物運輸是指,司機通過汽車把貨物運送給顧客。
那麼詩意是什麼?
詩意是用藝術的方式對思想感情的表達,我們可以理解為,司機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把貨物送給顧客。
但是問題在於:是不是只有通過汽車來運輸,才能更快更準確地送貨?
用火車和飛機運貨,即使再快再準確,因為不符合詩歌的定義,所以就一定沒有詩意?
從結果看,這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還可以舉個例子。
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充滿了詩意的散文。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可見,詩意來源於藝術的表達方式,它並不只是詩歌才有的。
所以當代詩歌,即使不是韻文,它仍然可以充滿詩意。
五、那麼詩歌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學習古詩的內在美,其實就是要學習如何表達才能更有詩意。
但寫詩,不同於讀詩。
詩歌的組成,離不開語言,更離不開感情。
用現代人習慣的語言,通過我們學習到的詩歌表達技巧和寫作思維,表達出現代更豐富的感情,這才是詩歌的發展方向。
也就是說,表達技巧和寫作思維我們要從古詩中來學,而韻律需要我們自己來規範,感情也需要我們自己來感悟。
感悟真情,需要個人的修養。
我認為,學習古詩的內在美,規範當代詩歌的韻律,是當務之急。
如果沒有規範韻律,就會出現散文和詩歌無法區分的問題,隨意性太大,垃圾詩太多,也並不適合詩歌的發展。
如何才能立竿見影呢
個人建議:在高考作文中取消「詩歌除外」的規定,並增加押韻和字數要求。
以上只是個人建議,人微言輕,還需要更多人集中力量往一塊使。
但如果現在還在討論,有沒有必要學格律詩的問題,這就是分散力量的典型表現。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