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格律詩讀起來不押韻

2021-01-10 愛格律吧
(圖為清代語言學家江永所撰)

東臺去 [唐]元稹

陶君喜不過,予每為君言。

今日東臺去,澄心在陸渾。

旋抽隨日俸,並買近山園。

千萬崔兼白,殷勤奉主恩。

讀完後您的第一感是什麼?唐代大詩人寫的詩,讀起來竟然不押韻?如果有這個感覺,應該恭喜您,普通話還是挺不錯的,測試水平起碼過二甲了。這首詩從今天的語音角度讀,的確不怎麼合轍押韻。更要命的是,這一類的詩並不少見。

今天讀著不押韻,唐人讀就押韻嗎?其實也未必,但這並不影響它是一首中規中矩合乎格律的五言律詩。因為它的韻腳符合當時的用韻要求,比如合乎《切韻》或《唐韻》的用韻規則,甚至不太嚴謹地說,也完全符合後世的《平水韻》呢。

為什麼會出現用韻規範但讀起來卻不押韻的情況呢?

《平水韻》依據《切韻》和《唐韻》而編排,共收106個韻部,它反映了唐宋以後格律詩用韻規律和規範,所以我們以《平水韻》作為探討對象,由於近體詩只用平聲韻,我們只看上平聲和下平聲合計30個的平聲韻。

在這30個平生韻部裡, 我們發現,有許多韻部裡邊的字,讀起來幾乎全不押韻,好像一個家庭裡的子女們,偏有幾個長得另類,跟大多數兄弟姐妹完全不相似的小夥伴。這裡舉幾個小夥伴長相不靠譜的家庭:

上平聲四支,以韻母-i為主的支、枝等,和以ei、ui韻母為主的眉、悲有明顯區別;

上平聲五微,以韻母ei為主的微、暉等字,和以i為韻母的機、希等也不押韻;

上平聲十灰,以ui母為主的灰、梅等字,和以ai為韻母的開、臺等字不協調;

上平聲六魚、七虞,以韻母ü為主的魚、許,虞、娛等字,和以u韻母為主的書、疏,珠、湖等字有雲泥之別;

上平聲十三元,以韻母an為主的元、園等,和以en、un為韻母的魂、門等字簡直就是兩個韻部;

下平聲六麻,以主要元音a為主的麻、花韻裡,和與ie韻母的奢、遮等全不搭界。

以上是比較典型和突出的,還有一些或增加介音或介母不同但主要元音相同,讀起來韻腳差強人意的,這裡略而不論。

明代音韻學家陳第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這句話原則上回答了上述疑問。

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變化尤其在民族大融合時期表現最為明顯,有兩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值得注意,一是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最終北方少數民族統一中原地區,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這一時期,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北方語音互相影響、改變、融合,但江南、閩粵地區還保留著很多古音,也是較少受到外族幹擾的原因。第二個是蒙元入主,在語音、詞彙等方面對北方中原地區影響很大。其後滿清統一中國,形成特有的北京話語音系統,為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打下基礎。

由上可知,隋唐時期,口頭語音與書面語音已經拉開了距離,有了明顯差別,編撰《切韻》《唐韻》時,卻並未充分考慮這種區別,對已知不同韻的字,未單列出來另編一部,仍依習慣按照六朝時語音歸類。比如「元」韻,未與魂痕分列兩部,而只在下邊註明魂痕同用。這種置現實口語語音於不顧的做法,頑固地保留了「十三元」的內部的差別,就造成寫詩合律卻讀來不押韻的矛盾現象。

其後編排的《平水韻》,對以前韻書中明顯的差別沒有糾正,依然率由舊章,繼續沿用,對已經出現新的語音分化仍持前人的態度繼續熟視無睹。比如當時下平聲六麻韻已經分為a和e兩韻,南宋的毛晃在《增修互注禮部韻略》裡明確地說:「所謂一韻當析為二者,如麻韻自奢以下……皆當別為一韻」,而韻書卻對這種十二世紀已經完成的分化,卻未依據現實語音做出及時反應,明顯滯後。

綜上可知,作為文字語音類的工具書,都有著或多或少忽視當時活著的口語語音現象,沒有體現出鮮活的時代音韻特點。雖然少變化更穩定,有利於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人們作詩統一規範,但也出現了書面語音和口頭語音脫節的情況。《平水韻》成書後,明清兩代文人以此作為標準,嚴格用韻,成了約定俗成、沿襲不變的金科玉律。

其後一千多年,語音仍不斷發生演變,到了現代,我們讀《平水韻》感覺很多地方不押韻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雖覺有些韻部不怎麼押韻,但大體上還是表現了內在聲韻規律,兄弟姐妹長相有別,畢竟一母同胞,有著濃濃的血緣關係,這也是《平水韻》仍作為權威標準使用的原因吧。

既然語音有所發展變化,其中有無規律可循呢?

按當代語言學家的觀點,雖然原因較多,但主要是元音高化規律所致。音韻學上,漢語純元音單韻母主要有六個:a、o、e、i、u、ü,從發音舌位看,a舌位最低,ü舌位最高,呈現低—半低—中—半高—高的形態。像a,ia,ua,iwa一類韻母,由於它們沒有韻頭或是韻頭較緊的元音,發展是趨向於高化,到中古成為u,io,iu。在漢語語音發展過程中,元音高化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拿歌韻來說,上古是a,中古是ɑ,近代是o,現代北方話一般是o,北京話於舌齒音讀uo。吳方言區更進一步,有許多地區讀u,如蘇南把「蝦」讀作hu,「河」讀作fu,「多」讀作tu等。整體來看,由a到u,由o到ou再到u,從I到i,由la到le再到i是其發展趨勢,因此,元音高化可以說是漢語語音發展主要規律。

再舉個具體例子。上平聲九佳韻裡,佳發音落在a上,佳是個形聲字,「亻」是其形旁,表意,說明像「圭」(美玉)一樣的人;「圭」是其聲旁,表音,說明讀音應從圭聲。「圭」應該讀什麼音呢?看看與它組成形聲字的其它字吧:九佳韻裡其它與「圭」組成的字有「佳崖涯睚涯蛙娃哇」,當然也有「街、鞋」,除了這最後兩個字外,其它都讀a韻。按照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同聲必同部」原則,可知這些由「圭」組成的字,韻母都應該讀a韻,「街、鞋」也不例外。現在有些方言仍把「鞋子」讀成「hai子」,京劇裡把「大街」讀成「大gai」,正是古音的遺留。以後由於聲母g、k、h相應分化出j、q、x,於是韻母也相適應地由a向更高舌面的e變化了(受聲母影響,相應地出現了介母i,此不贅述),這就是「元音高化」現象。

再看十三元,考察以元為代表的一批音,發現它們多是零聲母或帶i、u、ü介母的音,而村、門一類音,由於其聲母z、c、s、m等屬於開口較緊的音,其主要元音也自然從a高化到e。

當然,語音變化並非只有元音高化一途,其它尚有元音低化、後元音化等,元音高化是最主要原因,這裡僅就此說明語言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不做更細緻探尋。

明清以來作詩嚴格按照《平水韻》要求,不得越雷池一步。科舉考試的試帖詩,更是不得出韻,否則即行淘汰。清代一位出身書香門第、學識淵博、善書工詩的名士曾兩受十三元之誤,留下一段趣話。

清代進士高心夔鹹豐九年(1859)己未科通過會試,複試環節五言八韻詩題為《柳暗花明又一村》得「村」字,限押「村」韻。「村」歸十三元韻,結果高誤用十四寒裡的韻字,因出韻而被置於四等,罰停殿試一科。

次年(庚申年)鹹豐皇帝三十歲,特舉行萬壽恩科,高心夔再次參加殿試,名列二甲第15名。發榜後,於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選拔優異者進入翰林院學習。這次殿試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出自唐人孫逖的《夜宿雲門寺閣》,限用「門」字韻,「門」也是十三元韻。一般人對影響自己人生前途的大事總該留下深刻印象,算起來高心夔對十三元韻應該淪肌浹髓以至於駕輕就熟了吧,誰知這位仁兄竟然不長記性重蹈覆轍。八個韻腳除了「門」字外,全押到十一真韻。結果可想而知,高又因出於而位列四等。同時落榜且為人狂狷諧謔的王闓運對兩次同一地點連跌兩次跟頭的高心夔不是兔死狐悲反而幸災樂禍,戲贈他一幅工整的對聯:「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這「該死十三元」就此廣為流傳。

回頭再看本文開頭元稹的五律,詩是否押韻,有何奧妙,自有一雙慧眼的您,也就心裡亮堂、一清二楚了吧。

相關焦點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我們中國人大多從小學習過詩詞,有這樣一首詩和《靜夜思》、《詠鵝》一樣家喻戶曉,但是這首詩為什麼讀起來好像有點彆扭呢?仔細分析,原來是因為前幾句讀起來不押韻,那麼這首詩為什麼前面讀起來不押韻呢?不押韻的還叫作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學不學格律?並不重要,當務之急是規範現代詩的韻律
    爭議的焦點是:古詩中的韻律(或者說格律),我們應不應該學。一、前提:是為了自己學呢?還是為了詩歌更好的發展?如果一個人閒的無聊,多學一點傳統知識,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您如果是為了自己多學一點知識,那麼您想學就學咯,這沒什麼應該不應該的。但是,如果是為了詩歌更好的發展,我認為,格律是沒有必要學的。
  • 平仄——格律詩基本的音調規範
    注意,「上」,讀第三聲shǎng,千萬別讀成第四聲shàng哦。在我看來,很簡單的事被聲調製定的前輩語言學家給搞複雜了,為什麼非要把平時讀shàng的「上」字定音為shǎng來表達聲調呢?為什麼不可以用其他平時讀shǎng的字,如「晌」「賞」或者用其他發音第三聲的漢字如「水」「柳」等來表達聲調呢?這似乎跟我國有些學者喜歡故弄玄虛,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別人弄不懂而顯得自己學問高深的心理狀態有關。
  •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簡單易懂,值得收藏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前面的章節,主要講了押韻與平仄,這是寫詩的基礎內容,非常簡單易學,沒有看到的同學,可以返回專欄查看。接下來的章節,我們講一些格律詩的提高篇內容,也非常簡單易學,學會了後面關于格律的這幾個章節,大家所寫的詩,就可以算作格律詩啦,雖然簡單,大家也要集中注意力喲。一、格律格律——近體詩(格律詩)的寫作規則。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產生,在初唐時期定型,成熟於中晚唐時期,格律對寫詩有著十分嚴謹的要求,對字句的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 近體詩的押韻
    詩就是典型的韻文。詩是最具有音樂性的文章,不僅要求句子間節拍分明,還需要有旋律感。它的節拍體現在我們上次講的字的平仄分配上了,也就是要求合律,它的旋律感,就要靠押韻來體現了。那什麼叫押韻呢?押韻就是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好記,易於流傳。
  • 一文搞懂「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參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詩詞從0入門③:押韻,一文讀懂詩詞押韻、步韻、出韻等知識點
    押韻是什麼押韻,是在詩詞、歌、曲中常用到的寫作手法,具體做法,是將韻部相同的字,放在詩詞或歌曲中的特定位置,一般是在句末,從而使文字讀起來順口、舒暢,並且有一種音樂感。這種手法,就叫做押韻,也叫壓韻,或諧韻。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一,古體詩通常來說,按時間的話,唐代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字數上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古體詩的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篇幅。押韻寬泛,平聲韻、仄聲韻皆可,可一韻到底,也可兩韻通用,雖然對於韻腳限制較小,但不可以隨便換韻,必須是鄰韻才行。
  • 詩詞格律術語
    近體詩押韻- 近體詩押韻要求嚴格。不論絕句、律詩、排律,都必須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許鄰韻通押。古體詩押韻- 古體詩押韻較寬。可轉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叶韻-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
  • 「詩詞格律」第一講:所謂平仄boom shakalaka……
    都不押韻。短暫的熱鬧後,你可能一點也不記得是怎麼唱的了。我們所說的詩詞格律,最主要的是聲律,而聲律有兩件事很重要:1,韻,2,平仄。這其中,平仄的規則最為重要,沒有平仄的規則就沒有詩詞格律。可能有人說,這都是文字遊戲,不知道學來是要幹啥。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這就更不對了,古體詩都押韻的,但是可以不講平仄、對仗的,押韻也相對比近體詩自由點。唐詩還有很多是半格律的詩的。你認為古體詩都是打油詩嗎?04為什麼詩都是講押韻?現代詩歌和文章還講押韻嗎?實際押韻有人說現代的沒必要講究這個了,是這麼個理,但是現代文學一樣講押韻的。而且漢語言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押韻,同樣寫文章有的人寫的:讀起來是抑揚頓挫,慷慨激昂,有的人寫得乾巴巴就跟白開水一樣無味,味同嚼蠟。這就是人家把握了押韻技巧。
  • 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古人的讀音的確與現代讀音有了不小的區別,但是,為什麼我們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一、有的押韻,有的不押韻 有的詩詞,用普通話讀,是不押韻的,有的用普通話讀,是押韻的。 如果時間過於久遠的詩歌,例如詩經中的詩,感覺不押韻的現象比較多。
  • 關於「押韻」,你應該知道的都在這裡了(收藏)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後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韻。
  • 初學者必看:關於詩詞「押韻」,你應該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後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韻。
  • 為什麼有些人不懂詩詞格律卻呼籲打破格律的束縛,這是什麼心態?
    有朋友提問:為什麼有些不懂詩詞格律的人還說得振振有詞?還要打破格律的束縛,這是什麼心態?這是什麼心態?這是被害者心態。我有個朋友,喜歡打麻將。手氣好的時候那肯定是自己的水平高,手氣差的時候就一定有客觀原因,有次實在找不到原因了,因為座位後面的文件櫃是鐵的,和「貼錢」的「貼」同音,發了好一陣脾氣。
  • 人間有詩是清歡:大唐的格律(一)唐之前·格律的前身
    大唐盛世  為什麼說一提到格律詩就離不開唐代的歷史背景,這就要從古體詩向近體詩的發展演進說起了,而這是一個漫長的話題。  對詩歌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會知道,隸屬於近體詩的格律,是在唐代才真正擁有自己的姓名的。詩歌一般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唐代以前的詩,大多屬於古體詩。所謂古體詩,也稱「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所以即便是在唐代以後的、帶這仨字的作品,也多屬於古體的範疇)  經典的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名作都屬於古體詩。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
  • 古詩詞學起來好難?有意境,還要平仄韻律,不妨從打油詩開始
    打油詩的特點是通俗易懂,詼諧幽默,要求不高,寫起來也相對容易些,易於被接受,也便於大家記憶。所以,大家覺得格律詩難學,平仄難懂,押韻難成的話,可以從打油詩開始練習。雖然說打油詩用詞隨便,但也不能太過輕視,它其實也是從舊體詩中分化而來的一種詩歌,只是富於了更多的趣味性而已。
  • 古詩詞中今讀不押韻的字,怎麼破丨強迫症請進
    我們知道,古詩詞是押韻的,但為啥很多詩詞現在讀就不押韻了呢?比如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拼音由cui改成shuai後不押韻,失去韻律美?拜託念完全詩再說!
    近日,那個關於「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讀xie不讀xia的文章又熱了起來,查了一下相關的信息,原來這個問題早就炒作多年了。慶幸自己一直是用粵語來念課文和詩詞,所以沒有發生過這個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