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那個關於「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讀xie不讀xia的文章又熱了起來,查了一下相關的信息,原來這個問題早就炒作多年了。慶幸自己一直是用粵語來念課文和詩詞,所以沒有發生過這個困擾。
據說粵語保留了非常多的古漢語發音,所以用粵語來念古詩詞更接近當時的語感和語調,會特別有韻味。但是在粵語裡,「斜」字發音是qie。所以我非常好奇,拼音裡為什麼會有xia的讀音而不是xie?是粵語和普通話同時變音了,還是說這個「斜」字在古代就是多音字?在句子末尾的時候念xia,在句子中間或者句首念xie?這有待專家考究哈。
這個字的讀音更改被很多人吐槽,是因為很多人覺得,更改了發音後,這首詩就沒有韻律美,念著就沒有味道了。本來那首詩「斜」、「家」和「花」3個字都押韻的,現在只有2個了,念起來就沒那麼朗朗上口了。甚至會讓學生們覺得那些詩詞也不咋滴,會認為都是被吹捧出來的吧,像那個四大美人一樣。
但是我想說,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發音是一直在調整優化的,已經有很多字的發音發生了改變。舉個例子吧,我們最熟悉的駱賓王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個「鵝」、「歌」和「波」3個字已經不押韻了。為什麼呢?就是發音已經改變了。如果想押韻,只能用粵語來念了。或者把「波」字改成念be音吧,哈哈。
關於漢字拼音改變,導致詩詞押韻改變的,我覺得《回鄉偶書》這首詩更有代表性。「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舊版本的「衰」念cuī,新版本裡念shuāi。有人說更改讀音後,詩詞的韻律美也沒有了,不押韻了。我們來看看其它字的讀音,「回」字讀音是hui,「來」字讀音是lai。以前的cuī跟hui押韻了,卻跟lai不押韻!更改後的shuāi,雖然跟hui不押韻,但是卻跟lai押韻了。如果說更改之後不好,那更改之前,不是更加不好麼?
有人吐槽,本來大家都念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更改呢?更改之後,老師和家長習慣性用舊版本,學生和試卷用的是新版本,不是很容易造成人為的障礙和混亂麼?你說專家是怎麼說的?聽說是為了小孩子們更容易學習、分辨和記憶。也是,如果所有字都發一個音,小孩子學得更快呢,不是嗎?
說起《山行》,我再說一個知識點,那就是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裡的「坐」字了。這個「坐」字怎麼解釋?是「坐下來」的意思嗎?全句翻譯成「停下車子,坐下來,因為喜歡傍晚的楓樹林」,也勉強通順,不過「坐」字的真正意思是「因為」,意思是「因為喜歡傍晚的楓樹林,所以把車停了下來」,並沒有說下車,也沒有說坐下來。如果說想讓孩子容易學,容易懂,是不是應該把這句詩句改成「停車因愛楓林晚」呢?
正如我們的粵語,也有茂名發音、香港發音和廣州發音一樣,同一個字有幾種發音是很正常的。語言的作用,主要是溝通交流和文化傳承,不是咬文嚼字。所以無論是更改或者不更改,大家都可以一笑而過。難的只是學生考試,以及類似於「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了。
喜歡漢語文化的人,可能會對每一個字的發展過程感興趣,想知,想學;不喜歡的人,可能只是因為考試而學,所以不必強求。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