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今人創作該依據韻書?

2020-12-25 騰訊網

今日看到有人通過自媒體平臺提問:「有人主張嚴格遵守古詩詞格律,但現在音律與古代差別很大,您怎麼看?」

對於這個問題說的「音律」,應不會是樂律、樂曲,而是指文字聲韻的規律,也就是「聲律」,那麼,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今人創作古詩詞該依據哪本韻書?

有人說古今聲律沒有變化,這當然是不對的。聲,就是聲調和音韻,聲調一般指四聲,四聲中又分平聲和仄聲,律,則指格式、規律,也就是平仄聲調安排的原則,以及押韻的要求。就此而言,古今聲律的聲是有所變化的,主要體現在漢字官話古今語音的變化。

一般認為,古代漢語有三個階段,南北朝以前是為上古漢語,南北朝至兩宋為中古漢語,元明清則為近代漢語,上古漢語且不提,我們當今所參考遵守的古詩詞格律一般都是依據中古漢語發音而定的。

現在普通話與中古漢語的發音是有變化的,最大的差異在於入聲的消失,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字被劃入現在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也就是說,按普通話發音,入聲字可能是平聲,比如「黑白竹屋」,也可能是仄聲,這一點也就造成當代人依據普通話發音無法識別入聲字的平仄聲調。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當代漢語並不只是普通話,還包括各大方言,而南方各方言基本都保留了入聲發音,因此,南方人在經過簡單學習之後,識別入聲並不困難。

也有人認為,既然古今聲律發生變化,那麼就不應該再遵從古詩詞格律,這當然也是不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清朝的納蘭容若,講的是清朝官話,也就是北方官話,已經很接近現在的北京方言了,其發音已經產生了韻尾消失、入聲消失、尖團合流等重大的變化,簡單說,納蘭容若是無法依據他熟悉的官話來判斷入聲,但他依舊遵從詞的格律來填詞,他所遇到的困難,與今人創作格律詩詞又有什麼不同呢?

實際上,從元朝開始,詩人們就依照《平水韻》來創作格律詩,清末開始,又依照《詞林正韻》來填詞,至今,這兩本韻書仍是古詩詞創作的主要工具書,2010年以後雖有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作為參考,但並不被普遍接受,所用者寥寥。

相關焦點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圖:《二十世紀詩詞名家別集叢書》—我以為功德無量的一套書在如此時代背景下,白話體「新詩」開始在中國出現並紮根,蔚為主流,而古典詩詞被排斥為「舊詩」,墮為「盲流」,在「文學改良」的風潮中,平仄格律的存續當否自然也不斷引發爭論。我自身的觀點,其實很直接:我們所要討論的舊詩格律續廢問題,委實是一個假命題。它是不該存在,也「莫須有」的問題。
  • 「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該讀「 qí 」還是「 jì 」?終於有答案了……
    但另一些詩詞的朗讀就受到了古今語音變化的影響。基於上述原因,孫玉文認為,誦讀古詩詞還是應提倡使用普通話讀音。 「唐詩宋詞中所有讀音都嚴格按照古音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沈文凡表示,重要的是讓今人在閱讀古詩文的時候能夠體會到聲律之美,領悟作詩在語音方面的規律。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打賭,這首詩全國人民都會背,記憶深刻啊)國學啟蒙應該百花齊放,只學古詩詞怎麼能夠呢,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都得了解啊,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笠翁對韻》,《增廣賢文》……都得安排上呀。但是買回來之後,我自己翻了翻,發現了一些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適合國學啟蒙。
  • 新韻舊韻之辯:好詩不拘如何用韻
    中華詩詞學會曾公布數據,全國每天新創作的傳統詩詞有5萬首。這些作品雖然都被冠以「詩詞」或「傳統詩詞」「舊體詩詞」之名,但它們所依據的規則並不相同。主要的差異在於用韻:一部分人用新韻,一部分人用舊韻。現代人寫傳統詩詞,該用新韻還是舊韻?爭論不少。  「舊詩,如同古琴、京劇,是一種傳統,一種遺產,只能原封不動地保持下來。
  • 《聲律啟蒙》:不只是好聽這麼簡單......
    《聲律啟蒙》是一本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由康熙進士車萬育撰寫,按韻分編,包羅萬象。其文字中隱含著的規則:詞性相同,平仄相異,仄起平落,內容契合,是古代教小孩吟詩作對的啟蒙讀物。如果說中國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瑰寶,那麼聲律知識就是登堂入室的敲門磚。
  • 給孩子們的美學啟蒙課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新書是《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聲律啟蒙》到底是個啥?百度上說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 詞唱春秋新舊韻,詩吟歲月古今聲;淺談填詞作詩,該用哪種韻書
    關於寫詩填詞究竟依據何種韻書,這原本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卻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其焦點就是新韻和舊韻問題。古韻乎?今韻乎?習慣於使用舊韻的人,以為舊韻已經定型,再來新韻,多此一舉。且作古詩填古詞,就得使用舊韻,也就是古韻。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其實在詩歌的演化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楚辭、漢賦慢慢演化為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在進步。
  • 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詩詞選韻知多少?
    寫詩填詞,除了立意和格律之外,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就是選韻。有人可能會說,選個韻能有多難,就像挑白菜,一次到底就成了! 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花間詩囊開篇提到格律詩的兩個關鍵點,意和趣。組合起來就是:詩要有妙趣橫生的深意。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落到實處,需要有字句來承載。
  • 「詩詞格律」第一講:所謂平仄boom shakalaka……
    這些詩歌寫出來是像報紙一樣給大家看的嗎?並不是,最初也是為了「(吟)唱」。別看「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這首在綜藝節目歌曲被在網上被發的很多,就仿佛很流行似的,但其中更多的是一種滑稽和戲謔的分享,仿佛是這也是唱的歌嗎?都不押韻。短暫的熱鬧後,你可能一點也不記得是怎麼唱的了。
  • 「滑鼠一點到月宮」——如何將一首時事七言修改成為新韻七律?
    只有發現問題才有意義,但是超越了格式的問題因為理解角度不同,完全有可能我認為是問題,你卻毫不在乎,也有可能別人看到的,我沒注意到。所以這實際上是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又沒有經濟效益,如果沒有互相尊重作為前提,就不要出現了,沒有誰該誰的。
  • 「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筆者通過數據研究發現,「衰」的問題出在韻書上,「鬢毛衰」中的「衰」讀作shuāi。兩種觀點不能自圓其說關於「衰」字的音義,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讀作shuāi,義為「衰白」。今音亦作此讀,義也作此解。灰韻中有「縗」,此字可以通「衰」。「衰(縗)」若讀作cuī,或直接換成「摧」或「催」,與首句的「回(今音讀作huí)」押韻。但問題在於,「縗」專指喪服,不能用來形容「鬢毛」,「摧」或「催」又難以解釋得通。而且絕句的格律是第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而「cuī」這個音與「來(lái)」不押韻。再者,「回」的中古音讀作huái,與「衰(cuī)」也不押韻。
  • 小時候,你讀過《聲律啟蒙》嗎?
    ——《詩意的原子》最近讀了一本書——《聲律啟蒙》。說來慚愧,雖說是啟蒙,卻是20多年來第一次拿來讀。[清] 車萬育 等 著吳冠中 繪中信出版集團順著熟悉的「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往下讀,讀著讀著感覺身體有點輕飄飄的,竟有看到愛豆時的小興奮,遇見男神時的小悸動,和與久別重逢的朋友聊天時的小幸福。
  • 「鬢毛衰」詩案:「衰」的論爭源於韻書刪改
    筆者通過數據研究發現,「衰」的問題出在韻書上,「鬢毛衰」中的「衰」讀作shuāi。  兩種觀點不能自圓其說  關於「衰」字的音義,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讀作shuāi,義為「衰白」。今音亦作此讀,義也作此解。
  • 什麼叫古典詩詞,你了解過詩詞知識嗎,可以看看!
    古典詩歌:1.古體詩(古風)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樂府詩2.近體詩(格律詩): 律詩:a.五言律詩,b.七言律詩;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絕句:a.五言絕句,b.七言絕句3.詞 平韻格詞,仄韻格詞,平仄韻轉換格詞,平仄韻通葉格詞,平仄韻錯葉格詞中國古典詩詞基本知識(二)格律詩1.什麼叫格律格
  • 最好聽的兒歌《聲律啟蒙》,你讀過嗎?
    這便是被稱為最美音韻的《聲律啟蒙》,一部媲美《三字經》的國學經典誦讀佳作。《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