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有人通過自媒體平臺提問:「有人主張嚴格遵守古詩詞格律,但現在音律與古代差別很大,您怎麼看?」
對於這個問題說的「音律」,應不會是樂律、樂曲,而是指文字聲韻的規律,也就是「聲律」,那麼,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今人創作古詩詞該依據哪本韻書?
有人說古今聲律沒有變化,這當然是不對的。聲,就是聲調和音韻,聲調一般指四聲,四聲中又分平聲和仄聲,律,則指格式、規律,也就是平仄聲調安排的原則,以及押韻的要求。就此而言,古今聲律的聲是有所變化的,主要體現在漢字官話古今語音的變化。
一般認為,古代漢語有三個階段,南北朝以前是為上古漢語,南北朝至兩宋為中古漢語,元明清則為近代漢語,上古漢語且不提,我們當今所參考遵守的古詩詞格律一般都是依據中古漢語發音而定的。
現在普通話與中古漢語的發音是有變化的,最大的差異在於入聲的消失,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字被劃入現在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也就是說,按普通話發音,入聲字可能是平聲,比如「黑白竹屋」,也可能是仄聲,這一點也就造成當代人依據普通話發音無法識別入聲字的平仄聲調。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當代漢語並不只是普通話,還包括各大方言,而南方各方言基本都保留了入聲發音,因此,南方人在經過簡單學習之後,識別入聲並不困難。
也有人認為,既然古今聲律發生變化,那麼就不應該再遵從古詩詞格律,這當然也是不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清朝的納蘭容若,講的是清朝官話,也就是北方官話,已經很接近現在的北京方言了,其發音已經產生了韻尾消失、入聲消失、尖團合流等重大的變化,簡單說,納蘭容若是無法依據他熟悉的官話來判斷入聲,但他依舊遵從詞的格律來填詞,他所遇到的困難,與今人創作格律詩詞又有什麼不同呢?
實際上,從元朝開始,詩人們就依照《平水韻》來創作格律詩,清末開始,又依照《詞林正韻》來填詞,至今,這兩本韻書仍是古詩詞創作的主要工具書,2010年以後雖有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作為參考,但並不被普遍接受,所用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