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傳統技藝,我們很容易想到有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首飾,衣服,工具,這些藝術品或屬於宮廷或傳承在民間。而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工藝,並沒有幾百年的歷史,在20世紀才出現在香港,現在也要沒落了,它就是——霓虹燈。雖然它只輝煌了一段時間,但卻為香港這個城市印上了獨一無二的時代風格。如今,對於這項技術,也只剩為數不多的技藝人,其中就有唐國祥。

霓虹燈,香港最亮的城市名片
提起舊時的香港,讓人印象深刻的事物有很多,像路邊攤小吃,香港早茶,除了這些還有不得不提的霓虹燈。那時香港有「東方明珠」的稱號,一到晚上,數不清的霓虹燈亮起,大大小小,密密麻麻,五顏六色。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正是霓虹燈最繁華的時代,在當時,還有人用一棟樓的價格買了一個「牛牌」霓虹燈,這個霓虹燈甚至被當成了辨別方向的路標。多少人把霓虹燈當做舊時香港的名片。

而現在,香港已不再沉浸在霓虹燈中
對於霓虹燈的想像只能在一些電影裡看到了。1995年,LED(發光二極體)現世,霓虹燈行業,從此直轉急下。現在香港的霓虹燈幾乎都被拆完了,連唐國祥自己都拆了幾十個,他現在一年做霓虹燈的時間也就十個小時。唐國祥製作的「招商局」牌子,是為數不多仍在服役的大型霓虹燈之一,而修理這塊霓虹燈成了唐師傅最大的單。
憶往昔,老匠人們感慨不已
八九十年代,在霓虹燈行情興旺的時候,做霓虹燈的師傅們還會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有時一個月訂單會達到兩百多,都是客人主動找師傅們做。師傅們有時會推了訂單去旅遊,因為生意紅火,不擔心生計。而如今,仍在全職製作的只有七人。這場英雄暮年的聚會,也只有唐師傅和幾位舊友參加了,大家感慨著當年的盛情,再與現在對比,惋惜,唏噓不已。
一輩子都是唐師傅再給別人做霓虹燈招牌,卻沒有自己的霓虹燈招牌,這次,唐師傅想和阿龍一起完成一塊自己店的招牌。霓虹燈這個行業無所謂什麼師傅徒弟的,唐國祥的徒弟曾經也有很多,現在只剩了一位徒弟還在做兼職。而唐國祥這次想和徒弟一起做招牌的願望也沒達成。最後,還是自己完成了招牌製作。

唐國祥是會親手用心教徒弟的老師傅之一,有句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唐國祥卻從不擔心這個,他會嘮叨很多,詳細地告訴徒弟該怎麼做。不僅教徒弟做事,也叫徒弟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中庸之道就可以了,要適當的。方向不同的時候就要多想想辦法,做人也是一樣的,要想辦法。
看完高樓起,又看高樓落
唐國祥十八歲入行,七十歲仍在堅持,經歷了霓虹燈極致繁華和逐漸沒落的過程。看著這些起起伏伏,也悟出了些道理:蓄力,中庸,有道,為人存世,勝敗不由事,隨心。
任何東西都不是不可替代的,LED可以取代霓虹燈,類似於人都會老,花開後就凋落。時代不同,需求不同,霓虹燈的這種由盛轉衰的情況是正常的。當初唐師傅會因為天氣太熱拒絕一些訂單,而如今上門主動找客人都沒有訂單做。有向上就有向下,不會永遠上山的,爬到山頂就會下山。即使曾經的繁華已經逝去,可來過,即是永恆。了不起的匠人唐國祥:隨心傳承,香港霓虹燈最後的守夜人。
大家認為霓虹燈被時代「拋棄」是一件遺憾的事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