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一篇想接著上面的《變形金剛》,講講擎天柱死後的「後g1時代」,通天曉通二哥的故事,但是這段時間另一個話題暫時把我的興趣引向了別處:那就是新海誠的《天氣之子》正版上線B站了。
《天氣之子》本身就有很多話題點,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這是又到了高呼「小破站牛逼」的時候,另一部分人搖搖頭,認為和《你的名字》相比《天氣之子》是一部有缺陷的作品,還有一部分人就「拯救一個少女換東京被雨水淹沒,這一切真的值得嗎.jpg」展開了無休止的討論……不過我對那些觀點也就看看,吃吃瓜。
評價一部作品沒必要絕對以別人的看法作為參考,私人的觀影體驗同樣有價值。
彼時正是十一月,北京的深秋和初冬,氣候乾燥,夜空清澈,風聲凜冽。我走進電影院裡,看了一部動畫片。故事發生在鄰國的夏季,那蔥蘢的、湛藍的、鉛灰色的、雨中的東京。雨水的潮氣仿佛要從電影銀幕裡冒出來,淅瀝的雨聲不絕於耳,屬於帆高與陽菜的那苦澀時而甘甜的青春也是雨水的味道。
劇中森島帆高有一句話,大致是說人類真是神奇,只是早上起來天氣晴朗,便能讓心情好起來。但我的感覺確實完全相反的——我是南方人,雖然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來北京了,但是雨季那種陰冷、潮溼又神秘的氣息似乎還殘留在我的精神世界裡。
小時候一點也不討厭下雨,而到了北京之後又是另一番氣象——眾所周知北京入了冬就不下雨,整個動靜都是乾冷乾冷的,直到第一場春雨帶著久違的春意降臨……華北大地之上,春雨貴如油,夏季又是屬於痛痛快快地暴雨的季節。電線上的、窗欞上的水珠聚集的水窪,騰空的積雨雲和透過薄霧的天光……《天氣之子》裡面大量充斥的,都是我所深深喜愛的。
整個片子對於不同程度雨景的刻畫,以及由雨水所帶來的心理刻畫堪稱一絕,構成了我對於《天氣之子》的第一個偏愛。
在某些人眼裡,帆高的離家出走、並險些流落街頭是一種莽撞幼稚,而陽菜瞞報年齡打工、打死不接受弟弟被兒童福利院帶走同樣是無謂的掙扎,以兩人之力對抗警察甚至持槍對抗警察也是毫不體諒大人的難處。更有甚者連帆高鐵了心要把陽菜帶回來也理解不了:不獻祭陽菜等於東京連年大雨,要有多少經濟、損害了多少人的好心情呢?
我對於這樣不成熟的淨犯錯誤的異想天開的青春倒是很包容。很多年前《兒童文學》上有篇文章叫《我與吵架王》,我至今還記得文章後面編輯對它的評價:文章缺少一個高潮的轉折,所以它看起來不夠圓滿。我當時不很理解,只是記下了這個評論——
但是很多年後我理解了,而且可以反駁了:因為青春就是不夠圓滿。青春是荒蕪,是無止境地發問,是暴躁,是無能狂怒,是冒頭的質疑和叛逆。恰好是不圓滿的青春才是最值得記住的。
年少的時候,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不滿意的時候,是我們最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但又恰恰是我們最為力量微薄、最不了解世界的時候,然而一代一代有的是義無反顧的少年,要撞南牆,要逆天改命,絕不允許為了東京的雨能停下而獻祭一個年輕的生命,讓她消逝在高空的積雨雲上。
《你的名字》中,瀧為了拯救三葉而避免了一場隕石災難,《天氣之子》中帆高帶回了陽菜,從此連綿的雨下了三年,淹沒了半個東京。
這不是他們的功績或罪名,只是他們絕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