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滿族人,出生於北京城一個貧民家庭,在北京的大雜院裡度過了艱難困苦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一直到1924年,老舍始終生活在北京市民社會中間,他非常熟悉北京市民生活,喜歡市井中流傳的戲曲和說唱藝術。這種生活經歷成為老舍日後小說創作的重要生活資源和情感資源。1924年老舍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並開始小說創作。192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隨後又創作了《趙子曰》(1926)、《二馬》(1926),初步顯示了老舍幽默才華。當時有人把老舍稱為「笑王」。
1930年老舍回國,到齊魯大學任教。30年代是老舍創作的高峰。他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1936年完成《駱駝祥子》,還有短篇小說《斷魂槍》《月牙》《微神》《柳家大院》等。1937年,抗戰爆發,1938年老舍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務部主任。四十年代完成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四士同堂》。新中國成立後,老舍從美國回國,把全部的熱情獻給新中國。他創作的重心轉向戲劇,由於《龍鬚溝》對新中國的熱情歌頌,老舍被北京市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創作了大量的戲劇,但是成功的作品只有《龍鬚溝》和《茶館》。
老舍小說幾乎可以稱得上「北京市井風俗的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北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他構築了一個龐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觀。閱讀他的小說,就相當於回到老北京旅遊。老北京的風俗人情,盡收眼底。這裡有大雜院、小茶館、小胡同、廟會、學校。還有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市民。車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誣賴,藝人,教師、職員、剃頭匠,八旗子弟、拳師,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老舍觀察市民生活的視角是文化,在風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尋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離婚》中的張大哥,他因循守舊、善良懦弱,與宗法封建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貫穿他性格始終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閉自足的心態。凡事保持一種適度的平衡,永遠不做出格的事情,不為天下先,陶醉在自以為穩定的世俗秩序中。實際上是一種消極保守的人生哲學,缺乏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他的生活理想是非常保守中庸的。面對生活,他絕對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同時也不落在最後。他不是去爭取什麼,而是小心謹慎地守住眼前的那點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雄心膽量,沒有激情,也沒有力量,有的就是那種卑微的精明和算計。他對兒子的期望,寄託著他中庸式的「生活理想」:「張大哥對於兒子的希望不大——北平人對兒子的希望都不大——只盼他們成為下得去的,有摸有樣的,有一官半職的,有家有室的,一個中等人科長就稍嫌過了點勁,中學的教職員又低了一點;局子裡的科員,稅關上的辦事員,縣衙門的收發主任——最遠的是通縣——恰好不高不低的正合適。大學——不管什麼樣的大學——畢業,而後鬧個科員,名利雙收,理想的兒子。作事不要太認真,交際可得廣一些,家中有個賢內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認識些字,胖胖的,會生白胖小子。」
老張的服裝也體現著他的中庸人生態度:「他的衣裳、帽子、手套、菸斗、手杖,全是摩登的人用過半年多,而頑固老要再思索三個多月才敢用的時候的樣式與風格。」
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是中庸調和的風格。他有一種令人感到親切和藹的大哥風度,有很濃的大哥味。
「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這麼足。」
他的大哥味,有熱心助人,與人為善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更有一種圓滑世故,會做人的特點。同時還包含著善於調和矛盾、衝突中庸性格。
「凡事經小篩子一篩,永遠不會走到極端上去;走極端是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頭的。」
在婚姻愛情上,他也具有十足的大哥味道。他的理想是「以婚治國」,只要家庭婚姻美滿,就會天下太平。作品說:「張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聖使命:作媒人和反對離婚。」
他喜歡為別人做媒,善於分辨雙方的各種條件,準確地把門當戶對的人介紹到一起。比如,帶眼鏡的男士,他就可以把有麻子的姑娘介紹給他,因為近視,看不到麻子,麻子就等於沒長。他反對離婚,因為離婚就意味著既定秩序的危機,作品就是以他千方百計地阻止老李離婚為線索的。他先是勸老李,然後把老李妻子接到城裡,給租房子、家具,一定要把這個家維持住。
張大哥的守舊中庸性格反映了在傳統與現代衝突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危機,和巨大困境,也意味著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機和困境。老舍對老派市民性格的反省和批判,也是在尋求民族文化的新的出路。但是,總的來說,老舍只是以文化風俗取勝,而不是思想深度和人性深度取勝。
浯溪摩崖石刻區
《中興頌》又稱《大唐中興頌》。唐元結撰,顏真卿正書。唐大曆六年(771)六月刻,為摩崖石刻,在湖南省祁陽縣浯(wú)溪東山。碑文21行,行20字。
浯溪銘石刻局部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著名詩文家元結撰此頌文,敘述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史思明攻入東、西兩京,唐玄宗逃至蜀地,唐肅宗李亨即位,收復陝西長安、河南洛陽兩都,此即所謂「中興」。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元結特請大書法家顏真卿用楷字書寫,並請石工刻於浯溪石壁。因撰文、書寫、摩崖刻字三者十分獨特,故世人稱之為「三絕」。浯溪是著名摩崖石刻區之一,臨江壁立的崖壁保存著《中興頌》等唐至民國歷代名人的詩詞書畫摩崖石刻505塊。
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是指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太子李顯聯合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唐復闢的事件。
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沉湎享樂、不理朝政。同時,張氏兄弟卻狐假虎威、插手朝政。武周政權逐漸陷入動蕩,人心不穩。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生病,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此時,李唐子孫仿佛看到了一線陽光。於是,太子李顯聯合宰相張柬之等五人密謀,準備奪權。
公元705年2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合起來發布聲明,說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打算謀反。於是,他們率禁軍包圍了皇宮,名義上除奸,實則逼迫武則天退位。
同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次日,武則天便將帝位傳給了太子李顯。李顯正式即位,是為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武周終結。
神龍政變之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一年後,武則天逝世。武則天在遺制中要求去掉自己的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終結。
一不小心上火了,咽喉腫痛,吃不下睡不香,該怎麼辦?
1000g雪花梨、20g紅棗、25g冰糖、15g薑片、150g蜂蜜、10g川貝、2g甘草。
將梨依次洗淨後去皮,用磨蓉器將梨肉磨成細膩的梨肉蓉;取一隻碗,在上面放一塊籠布(或細紗布),將梨肉蓉放在籠布上;將四角提起,使勁擠出全部的梨汁;將冰糖敲成碎塊、姜切片備用;紅棗去核後切片;倒入鍋中,加入切片的棗肉、姜、冰糖、川貝粉和甘草;中火煮開後,轉小火慢慢熬煮至變得十分粘稠即可關火;待其自然晾至和手溫一致時,用濾網過濾出熬煮後的梨汁,加入蜂蜜調勻;裝入用熱水消過毒的瓶中放入冷藏室儲存,飲用時用溫開水調和即可。
雪梨1個、冰糖適量。
雪梨一個,洗淨,去皮,切去頂部當做蓋子,再藉助小刀和勺子挖除中間的核;把冰糖放入中間,蓋上蓋子,把處理好的雪梨放入深盤或深碗,蒸好的梨會流出很多甜湯,最好選深一點的容器來蒸;最後放入蒸鍋隔水蒸1個半小時至2個小時,讓梨完全軟化就可以了;覺得挖空梨核麻煩,可以把梨洗淨後去皮去子,切成大塊,放入碗中,加入冰糖,再入蒸鍋蒸軟就可以了。可以用蒸盅或是砂鍋盛梨塊,也可以用電飯煲來蒸。
銀耳50g、桂圓50g、蓮子15顆、冰糖適量。
將蓮子泡發半天后,加入銀耳一起繼續泡發1小時;桂圓肉用溫水浸泡5分鐘後,衝去雜質,倒入少許清水,備用;銀耳泡發開後(舒展開),衝洗掉雜質,撕成小片;將處理好的銀耳,蓮子,桂圓肉一起倒入煲內,加適量水(水稍多一些沒問題),煮開後加入冰糖,轉中小火繼續燉煮90分鐘左右(燉軟了就行)即可。
1根黃瓜、1個獼猴桃、適量蜂蜜。
獼猴桃去皮,切塊;黃瓜洗淨,切塊;把切好的獼猴桃和黃瓜塊放入攪拌機中,榨成汁,調入蜂蜜即可。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0690」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