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祝賀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兩岸人文對話會議首次在廣西桂林隆重舉行,根據臺灣著名桂籍作家白先勇先生小說原著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於2016年10月26日在桂林大劇院為海峽兩岸出席會議的貴賓奉獻了首演。
這部由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廣西天昌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話劇由一級編劇張仁勝擔任編劇、一級導演胡筱坪擔任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秦文寶擔任舞美及服裝設計,由廣西群眾藝術館製作演出。
小說《花橋榮記》是白先勇先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發表於臺灣《現代文學》雜誌的臺北人系列小說中的名篇,在海外及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為白先勇先生取材於桂林記憶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花橋榮記》是圍繞臺北長春路上的一家桂林米粉店展開的故事。老闆娘的爺爺從前在桂林花橋開的榮記米粉在桂林很有名氣,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她到了臺灣,為維持生計開了這家桂林老字號米粉店。常來光顧米粉店的大多是些外省來的小人物,其中盧先生、秦癲子、李半城均是老闆娘的廣西同鄉。在臺北的歲月,這些來自桂林、容縣、柳州幾個廣西人物儘管命運起伏多舛、卻一直深情地回望充滿鄉愁的桂林花橋和花橋邊的那碗桂林米粉。
編劇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將白先生小說中關於老桂林的回憶擴展為與臺北人物命運緊密相關的完整劇情。劇本創作完成後,為徵求白先勇先生的意見,擔任此劇文學策劃的廣西師範大學白先勇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評論家黃偉林教授將劇本寄給遠在臺灣的白先勇先生。白先勇先生親自閱讀劇本後鄭重地回覆:「我同意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排演張仁勝先生改編的花橋榮記話劇」。白先生的回覆給了《花橋榮記》劇組極大鼓舞,廣西群眾藝術館的青年演員在此次的排演工作中表現得極為努力,終於在舞臺上塑造出《花橋榮記》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些年輕人欣慰地表示,不能辜負桂林老鄉白先勇先生對廣西藝術創作團隊的信任。
為藝術地提煉話劇《花橋榮記》中的故鄉意象,創作團隊對桂林進行詩意的表達。花橋、灕江、桂戲、桂花、桂林風情等桂林文化符號,成為推動人物情感通向戲劇高潮強大的動力。創作團隊還將桂劇引入劇中,勾動了劇中人物的鄉情,成為推動人物情感爆發的戲中戲,讓桂劇傳統藝術成為劇中令人稱讚的亮點。劇中最多出現的則是充滿民國時期桂林風情的粉鋪,甚至將桂林米粉的老作坊搬上舞臺,觀眾不僅能看到傳統米粉製作中磨漿的老大磨、老蒸鍋、石臼木杵、老式榨粉機,還能看到米漿濾水、米粉蒸煮、米粉揉團等米粉製作傳統工藝。桂林米粉的熬湯秘方、馬肉醃製的獨門絕技,也隨著劇情的發展一一解密。為《花橋榮記》量身訂作的主題歌《回家》,將久久的留著人們的心中,歌中唱道:「那雙筷子還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還在老家碗中;那扇老門還在夢裡打開,那種味道還在老家等我重逢。」
話劇《花橋榮記》在完成10月26日為兩岸人文對話奉獻首演之後,將多方面聽取觀眾和各界專家的意見,進一步打磨此劇藝術品質,使這部鄉愁之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