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花橋榮記》,一碗桂林米粉串起兩岸故鄉情

2021-02-19 美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為祝賀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兩岸人文對話會議首次在廣西桂林隆重舉行,根據臺灣著名桂籍作家白先勇先生小說原著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於2016年10月26日在桂林大劇院為海峽兩岸出席會議的貴賓奉獻了首演。 

這部由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廣西天昌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話劇由一級編劇張仁勝擔任編劇、一級導演胡筱坪擔任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秦文寶擔任舞美及服裝設計,由廣西群眾藝術館製作演出。

小說《花橋榮記》是白先勇先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發表於臺灣《現代文學》雜誌的臺北人系列小說中的名篇,在海外及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為白先勇先生取材於桂林記憶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花橋榮記》是圍繞臺北長春路上的一家桂林米粉店展開的故事。老闆娘的爺爺從前在桂林花橋開的榮記米粉在桂林很有名氣,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她到了臺灣,為維持生計開了這家桂林老字號米粉店。常來光顧米粉店的大多是些外省來的小人物,其中盧先生、秦癲子、李半城均是老闆娘的廣西同鄉。在臺北的歲月,這些來自桂林、容縣、柳州幾個廣西人物儘管命運起伏多舛、卻一直深情地回望充滿鄉愁的桂林花橋和花橋邊的那碗桂林米粉。

編劇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將白先生小說中關於老桂林的回憶擴展為與臺北人物命運緊密相關的完整劇情。劇本創作完成後,為徵求白先勇先生的意見,擔任此劇文學策劃的廣西師範大學白先勇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評論家黃偉林教授將劇本寄給遠在臺灣的白先勇先生。白先勇先生親自閱讀劇本後鄭重地回覆:「我同意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排演張仁勝先生改編的花橋榮記話劇」。白先生的回覆給了《花橋榮記》劇組極大鼓舞,廣西群眾藝術館的青年演員在此次的排演工作中表現得極為努力,終於在舞臺上塑造出《花橋榮記》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些年輕人欣慰地表示,不能辜負桂林老鄉白先勇先生對廣西藝術創作團隊的信任。

為藝術地提煉話劇《花橋榮記》中的故鄉意象,創作團隊對桂林進行詩意的表達。花橋、灕江、桂戲、桂花、桂林風情等桂林文化符號,成為推動人物情感通向戲劇高潮強大的動力。創作團隊還將桂劇引入劇中,勾動了劇中人物的鄉情,成為推動人物情感爆發的戲中戲,讓桂劇傳統藝術成為劇中令人稱讚的亮點。劇中最多出現的則是充滿民國時期桂林風情的粉鋪,甚至將桂林米粉的老作坊搬上舞臺,觀眾不僅能看到傳統米粉製作中磨漿的老大磨、老蒸鍋、石臼木杵、老式榨粉機,還能看到米漿濾水、米粉蒸煮、米粉揉團等米粉製作傳統工藝。桂林米粉的熬湯秘方、馬肉醃製的獨門絕技,也隨著劇情的發展一一解密。為《花橋榮記》量身訂作的主題歌《回家》,將久久的留著人們的心中,歌中唱道:「那雙筷子還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還在老家碗中;那扇老門還在夢裡打開,那種味道還在老家等我重逢。」

話劇《花橋榮記》在完成10月26日為兩岸人文對話奉獻首演之後,將多方面聽取觀眾和各界專家的意見,進一步打磨此劇藝術品質,使這部鄉愁之作更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黃偉林|動人心弦的話劇詩——話劇《花橋榮記》解讀
    《花橋榮記》解讀文·黃偉林(《南方文壇》2017年第3期)2016年10月26日,在中華文化促進會和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兩岸人文對話」期間,由白先勇小說《花橋榮記》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在桂林大劇院首演,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出現多次掌聲,許多觀眾隨著劇情多次流淚。
  • 花橋榮記
    廣西話劇團演出花橋榮記周英能、施家琪  攝影    2016年10月27日,「第七次兩岸人文對話」活動在桂林市隆重舉行。當晚,根據臺灣著名桂籍作家白先勇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在桂林大劇院為海峽兩岸出席會議的貴賓奉獻了首場演出。
  • 《花橋榮記》首演圓滿落幕——精彩瞬間搶先看!
    ——《花橋榮記》話劇主題歌詞今晚,根據臺灣桂籍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在育才校區田家炳書院報告廳圓滿落幕。該劇將臺北桂林米粉鋪「花橋榮記」「搬」上了話劇舞臺,桂林米粉成為聯結桂臺兩地同胞共同記憶的紐帶。官微菌搶鮮奉上劇照,精彩視頻後續推出。
  • 廣西師大攜經典話劇《花橋榮記》為廣西大學90周年校慶獻禮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江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謝洋) 10月19日晚,為慶祝廣西大學成立90周年,廣西師範大學攜經典話劇《花橋榮記》至廣西大學大禮堂演出,這是「為校慶獻禮」——2018年廣西大學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
  • 《花橋榮記》專訪 | 燈光之下,舞臺背後
    那雙筷子還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還在老家碗中那扇木門還在夢裡打開那個味道還在老家等我重逢——《花橋榮記》話劇主題歌詞5月12日晚,廣西師範大學話劇《花橋榮記》玉林師範學院專場演出在我校東區演示廳圓滿落幕!一間小小米粉店,見證了多少傷感的人事變遷,話劇通過老闆娘春夢婆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關於鄉愁,關於回家的故事。
  • 《花橋榮記》:等15年,被騙10根金條,桂林痴情男人未獲命運眷顧
    他還自曝晚上說夢話,說的也是桂林話,足見桂林在他生命中留下的印記之深。短篇小說《花橋榮記》,就是他對桂林念念不忘的迴響。《花橋榮記》收錄在短篇小說集《臺北人》中,通過一個桂林米粉店老闆娘「我」的視角,講述「我」的經歷和 「我」見到的一個個「臺北人」的悲劇故事,其中重點書寫了盧先生的愛情悲劇。
  • 深耕話劇舞臺8年後轉戰影視,何志龍才是那個真正的演技派
    1990年出生的何志龍,是廣西話劇團演員出身,熟知開心麻花的觀眾應該都知道,話劇演員不僅要求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而且要有精湛的演技和表演功底,已經在話劇舞臺深耕8年的何志龍,在演技上不輸任何一位小鮮肉。
  • 桂林米粉
    我當時沒有吃過米粉,太太說桂林米粉很有名, 我特別不以為然。 桂林的山水有名, 不是很好嗎?米粉會有什麼特別, 會好吃到哪裡去?怎麼會因為米粉有名? 大學的同學裡有廣西來的同學, 他提到桂林, 也說桂林的米粉很有名, 我當時很有些好奇。 到底什麼是桂林米粉?
  • 廣西高校劇目展演丨遇見話劇 ,遇見新青年,遇見自己
    用作品傳遞話劇的魅力,與觀眾對話,反應當下,審視人生。來403禾集·紅椅劇場遇見話劇 ,遇見新青年,遇見自己🔺廣西師範大學丨花橋榮記"一個桂林米粉世家起前盛衰的詩篇"何泉穎執行導演:何泉穎執行副導演:潘善鵬 黎富彤編劇:白先勇 張仁勝舞臺監督:韋雲露助理舞臺監督:劉爽劇情簡介:《花橋榮記
  • 桂林米粉千家百味,不一而足,有的是米粉好,有的是配料好
    去年才知道真正的桂林米粉是沒湯的,去年在桂林理工大學(挨著七星公園那個)門口那家粉店吃了一碗,我還很奇怪米粉為啥是沒湯的,後來同行的桂林本地朋友才告訴我說,桂林米粉就是這樣的,不過確實蠻好吃的,在廣東吃的桂林米粉全是帶湯的,可是個人覺得,帶湯的,再加上辣酸筍,簡直好吃到哭,每隔幾天就想去嗦一碗
  • 桂林米粉與螺獅粉到底哪個更好吃?
    桂林米粉,這名字就顯而易見的表明了它源自於哪裡。一碗好的桂林米粉,口感軟膩,香而不刺鼻,油潤而帶醬色,微鹹帶肉香,酸及辣椒依據個人口味添加,但不宜多。桂林米粉與螺獅粉有一些相似,不過經常吃的的人很容易分的出來。那麼它們有哪些不同呢?
  • 桂林米粉中「滷水」的來歷及妙用
    【桂林米粉】是山水桂林的一張名片,素來以其獨特的風味享譽海內外。它的製作工藝講究,吃法多樣、種類多樣,歷史悠久。長期以來,關於【桂林米粉】的發明者,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據說,據說最先做出桂林米粉的是一個瑤族同胞。提到享譽海內外的【桂林米粉】,就不得不說說米粉裡的滷水了。滷水雖少,卻是整個桂林米粉的精華所在。只要放那麼一點點滷水在米粉裡,其味便妙不可言。那麼,滷水到底是怎麼做成的,其究竟妙在何處?
  • 桂林米粉……
    備好米粉適量。接著把酸筍倒入鍋內煸一下,斂水。然後放油,倒入配料與酸筍同炒,爆出香味。倒入醃好的肉爆炒至半熟,加入適量醬油和食醋。再加入適量水或骨頭湯,放入青菜絲,以大火煮開。然後放入米粉,煮開便起鍋。
  • 一碗衡陽米粉
    (2016年2月29日清晨我給母親做的一碗米粉)        這樣一大碗麵條,把它捧在手裡,就像冬天媽媽用她的手捂著我的手一樣,暖暖的很舒心。用筷子夾起麵條,一根根長長的絲線,細膩、均勻而剔透,豬油香伴著蔥香撲鼻而來。忍不住低頭大口吞咽,儘管嘴燙的生疼,但那味道妙不可言,那母愛的感覺直入內心,那香鮮醇厚的味道至今久久不散……
  • 桂林米粉太划算了,三兩不到五塊錢,一大碗,肉也不少
    桂林米粉太划算了,三兩不到五塊錢,一大碗 ,肉也不少,鍋燒是我的最愛,這價格讓我吃起來滿滿的居然是負罪感,三亞的桂林米粉13一碗,目測大概二兩左右,用泡發粉。我們當地的米粉大都是5-8元的,20多年前就是這個價,比較辣,油葷重,粉都是在開水裡燙一下,記住是一下,還沒熟,才剛熱乎呢,就撈出來給你吃了,吃完了以後,你得額外準備兩公升的茶水,留著上午口渴的時候吃,裡面不知道放了啥,可能是味精還是雞精吧。
  • 《廣西特色小吃桂林米粉》沒遮攔-協助拍攝
    桂林米粉可以說是桂林人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了,早中晚三餐都可以用桂林米粉代替,桂林米粉是屬於這個城市的味道。可能有些人會不習慣酸筍和酸豆角的味道,但是卻有很多人都他們愛的不能再愛了。廣西特色小吃桂林米粉【第1幅圖】此作品由安陽攝影愛好者裘先生在著名的石家莊地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