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
清光緒年間普洱貢茶
清光緒年間的普洱金瓜貢茶
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普洱貢茶奏摺
記載了普洱貢茶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清代普洱茶作為皇朝貢品,起始於何年有待進一步考證,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應已每年向朝廷進獻(歲貢)。北京茶葉專家王鬱風先生對普洱貢茶做過考證研究,他曾於1993年4月在思茅舉行的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研究成果。本文現從「貢茶品種」「貢茶受寵」「貢茶採辦」「貢茶國禮」「貢茶影響」等方面,據筆者所知分述之。
普洱府貢茶品種
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規定普洱府上貢茶4種:團茶、芽茶、茶膏和餅茶。其後,清政府又規定,貢茶由思茅廳置辦。清《普洱府志》卷十九載,每年貢茶為4種:團茶(5斤重團茶、3斤重團茶、1斤重團茶、4兩重團茶、1.5兩重團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另外,作為貢茶的還有景谷民樂秧塔白茶,即「白龍鬚貢茶」和墨江的「須立貢茶」。
思普區(今稱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唐南詔時稱銀生節度地)的茶葉,唐宋以來銷往西藏。清《普洱府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唐代以後歷代皇朝常用雲南普洱茶同吐蕃交換馬匹,即「茶馬貿易」,茶名可能當時稱「銀生茶」。茶馬貿易使雲南普洱茶有了穩定的銷路,需求增多,從而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普洱府六大茶山,聲譽遠播。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滇略》中,第一次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茶」,此後各種史料亦見有普洱茶名記載。
清雍正四年(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統治政策,廢土司,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加強行政統治。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普洱府」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設「思茅廳」,轄車裡、六順、倚邦、易武、勐臘、勐遮、勐阿、勐籠、橄欖壩9土司及攸樂土目共8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稱思茅同知,六大茶山均在思茅廳轄區內。於是普洱府的思茅廳成了六大茶山茶葉購銷集散中心,集市貿易十分繁榮。同年,奏經朝廷批准徵收茶捐,《大清會典事例》稱:「雍正十三年題準,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團為一筒,重四十九兩(折合現在的3.6市斤),徵收稅銀一分,每百筋(即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折合現在的105.2市斤),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執照)三千(折合現今3582擔)頒發各商,行銷辦課(稅收),作為定額造冊題銷。」
清政府為進一步控制普洱茶的購銷,鄂爾泰總督於雍正七年(1729年)即在思茅設立官辦的茶葉總店,指派「通判」官員親自掌管總茶店,推行變相的茶葉統購專賣政策,不許私自買賣,以獨壟其利,同時推行歲進上用茶芽制,選取最好的普洱茶進貢北京,以圖博得皇上歡心,歲歲如此。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按例恭進」的貢茶有:普洱小茶400圓,普洱女兒茶、蕊茶各100圓,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盒。故精製上好的普洱茶珍品即成了歲進皇宮的貢茶,普洱茶之名也因是貢茶而在海內外享有更高聲譽。
普洱府貢茶受寵緣由
普洱茶作為貢茶進入北京清宮,皇室成員都要品嘗,經過與各地送來的貢茶比較,發現普洱茶茶味與茶性都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小葉種茶,因而深得皇室青睞。究其原因,在於普洱茶是深山老林原始大森林中的雲南大葉種茶,具有茶味特別濃厚的特殊品質,幫助消化的功力最強,並有治療、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這些特性,明清時代的人士早有體驗,並有多種文字記載。明代崇禎進士、懂醫學的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寫道:「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乾隆年間學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洩……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該書卷六《木部》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思茅廳採訪》云:普洱茶「幫助消化,驅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茶的這些茶性,非常適合清宮貴族們的生活需要,因而使普洱茶成為皇室飲茶首選。
清代皇室飲用普洱茶的風尚
清皇朝祖先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飲食結構中肉食佔比較大,進入北京成為帝王貴族後,養尊處優,珍饈佳餚無所不及,因此需要一種消化功力大的茶葉飲料。而普洱茶正好具有這種特性,於是上貢的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及貴族們的特別賞識。宮中以飲普洱茶為時尚,有用於泡飲的,有用於熬奶茶的,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氣候乾燥,例須多飲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於是雲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聲大噪,社會鹹聞。經歷代地方官吏「認證」和民間品評,雲南普洱茶確為我國後發酵茶中的極品,從清雍正初年一直延續到清末,歷時近200年,成了皇室鍾愛的佳茗。
清代大文學家曹雪芹對普洱茶有所見聞,他在描寫貴族生活的巨著《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豔理親喪」中,描寫到喝普洱女兒茶助消化的事。那是賈寶玉生日之夜,八位姑娘為寶玉做生日,很晚沒睡,榮國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帶著幾位老婆子來怡紅院查夜,見大家沒睡,催促早睡。寶玉說:「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女兒茶亦為普洱名茶,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載:「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採,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由此可見,普洱茶在清代上層人士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清宮鍾愛普洱茶的風尚傳到貢茶產地雲南,故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普(洱)茶,名重於天下」之說,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的記載,反映出清代當時的實際情況和飲茶時尚。
清代宮廷皇族和社會上層人士之家愛飲普洱茶的風尚,代代相傳,直到晚清、民國以至20世紀60年代。對此,清亡後,一些出宮的太監、宮女們所述宮中見聞中也有反映。曾經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8年的宮女金易、沈義羚在《宮女談往錄》一書中說:「老太后(慈禧)進屋坐在條山炕的東邊。敬茶的先敬上一盞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裡,又剛吃完油膩,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能解油膩。」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也證實,雲南普洱茶是清朝皇室成員心目中的寵物,擁有普洱茶是衡量皇室成員顯貴的標誌。後來當了全國政協文史委員的溥儀先生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同是滿族人,兩人交往頗深。1966年在參加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中,兩人常在一起工作,任務完畢,老舍親自送溥儀回府,溥儀則留老舍小憩,品茶敘談。一次老舍問及溥儀,你當皇上時喝什麼茶?溥儀告知:清宮生活習慣,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皇帝每年都不放過品茗普洱頭貢茶的良機。由此可見,皇帝也愛品飲雲南細嫩芽葉製成的小而圓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壽。清宮能夠妙用普洱茶,這在養生之道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黃桂樞,作者單位:普洱市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