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

2020-12-23 雲南網

  原標題: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

清光緒年間普洱貢茶

清光緒年間的普洱金瓜貢茶

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普洱貢茶奏摺

記載了普洱貢茶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清代普洱茶作為皇朝貢品,起始於何年有待進一步考證,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應已每年向朝廷進獻(歲貢)。北京茶葉專家王鬱風先生對普洱貢茶做過考證研究,他曾於1993年4月在思茅舉行的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研究成果。本文現從「貢茶品種」「貢茶受寵」「貢茶採辦」「貢茶國禮」「貢茶影響」等方面,據筆者所知分述之。

  普洱府貢茶品種

  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規定普洱府上貢茶4種:團茶、芽茶、茶膏和餅茶。其後,清政府又規定,貢茶由思茅廳置辦。清《普洱府志》卷十九載,每年貢茶為4種:團茶(5斤重團茶、3斤重團茶、1斤重團茶、4兩重團茶、1.5兩重團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另外,作為貢茶的還有景谷民樂秧塔白茶,即「白龍鬚貢茶」和墨江的「須立貢茶」。

  思普區(今稱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唐南詔時稱銀生節度地)的茶葉,唐宋以來銷往西藏。清《普洱府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唐代以後歷代皇朝常用雲南普洱茶同吐蕃交換馬匹,即「茶馬貿易」,茶名可能當時稱「銀生茶」。茶馬貿易使雲南普洱茶有了穩定的銷路,需求增多,從而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普洱府六大茶山,聲譽遠播。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滇略》中,第一次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茶」,此後各種史料亦見有普洱茶名記載。

  清雍正四年(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統治政策,廢土司,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加強行政統治。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普洱府」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設「思茅廳」,轄車裡、六順、倚邦、易武、勐臘、勐遮、勐阿、勐籠、橄欖壩9土司及攸樂土目共8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稱思茅同知,六大茶山均在思茅廳轄區內。於是普洱府的思茅廳成了六大茶山茶葉購銷集散中心,集市貿易十分繁榮。同年,奏經朝廷批准徵收茶捐,《大清會典事例》稱:「雍正十三年題準,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團為一筒,重四十九兩(折合現在的3.6市斤),徵收稅銀一分,每百筋(即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折合現在的105.2市斤),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執照)三千(折合現今3582擔)頒發各商,行銷辦課(稅收),作為定額造冊題銷。」

  清政府為進一步控制普洱茶的購銷,鄂爾泰總督於雍正七年(1729年)即在思茅設立官辦的茶葉總店,指派「通判」官員親自掌管總茶店,推行變相的茶葉統購專賣政策,不許私自買賣,以獨壟其利,同時推行歲進上用茶芽制,選取最好的普洱茶進貢北京,以圖博得皇上歡心,歲歲如此。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按例恭進」的貢茶有:普洱小茶400圓,普洱女兒茶、蕊茶各100圓,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盒。故精製上好的普洱茶珍品即成了歲進皇宮的貢茶,普洱茶之名也因是貢茶而在海內外享有更高聲譽。

  普洱府貢茶受寵緣由

  普洱茶作為貢茶進入北京清宮,皇室成員都要品嘗,經過與各地送來的貢茶比較,發現普洱茶茶味與茶性都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小葉種茶,因而深得皇室青睞。究其原因,在於普洱茶是深山老林原始大森林中的雲南大葉種茶,具有茶味特別濃厚的特殊品質,幫助消化的功力最強,並有治療、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這些特性,明清時代的人士早有體驗,並有多種文字記載。明代崇禎進士、懂醫學的學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寫道:「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乾隆年間學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洩……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該書卷六《木部》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思茅廳採訪》云:普洱茶「幫助消化,驅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茶的這些茶性,非常適合清宮貴族們的生活需要,因而使普洱茶成為皇室飲茶首選。

  清代皇室飲用普洱茶的風尚

  清皇朝祖先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飲食結構中肉食佔比較大,進入北京成為帝王貴族後,養尊處優,珍饈佳餚無所不及,因此需要一種消化功力大的茶葉飲料。而普洱茶正好具有這種特性,於是上貢的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及貴族們的特別賞識。宮中以飲普洱茶為時尚,有用於泡飲的,有用於熬奶茶的,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氣候乾燥,例須多飲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於是雲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聲大噪,社會鹹聞。經歷代地方官吏「認證」和民間品評,雲南普洱茶確為我國後發酵茶中的極品,從清雍正初年一直延續到清末,歷時近200年,成了皇室鍾愛的佳茗。

  清代大文學家曹雪芹對普洱茶有所見聞,他在描寫貴族生活的巨著《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豔理親喪」中,描寫到喝普洱女兒茶助消化的事。那是賈寶玉生日之夜,八位姑娘為寶玉做生日,很晚沒睡,榮國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帶著幾位老婆子來怡紅院查夜,見大家沒睡,催促早睡。寶玉說:「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燜些普洱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燜了一茶缸女兒茶,已經喝過兩碗了……」女兒茶亦為普洱名茶,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載:「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採,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由此可見,普洱茶在清代上層人士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清宮鍾愛普洱茶的風尚傳到貢茶產地雲南,故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普(洱)茶,名重於天下」之說,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的記載,反映出清代當時的實際情況和飲茶時尚。

  清代宮廷皇族和社會上層人士之家愛飲普洱茶的風尚,代代相傳,直到晚清、民國以至20世紀60年代。對此,清亡後,一些出宮的太監、宮女們所述宮中見聞中也有反映。曾經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8年的宮女金易、沈義羚在《宮女談往錄》一書中說:「老太后(慈禧)進屋坐在條山炕的東邊。敬茶的先敬上一盞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裡,又剛吃完油膩,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能解油膩。」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也證實,雲南普洱茶是清朝皇室成員心目中的寵物,擁有普洱茶是衡量皇室成員顯貴的標誌。後來當了全國政協文史委員的溥儀先生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同是滿族人,兩人交往頗深。1966年在參加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中,兩人常在一起工作,任務完畢,老舍親自送溥儀回府,溥儀則留老舍小憩,品茶敘談。一次老舍問及溥儀,你當皇上時喝什麼茶?溥儀告知:清宮生活習慣,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皇帝每年都不放過品茗普洱頭貢茶的良機。由此可見,皇帝也愛品飲雲南細嫩芽葉製成的小而圓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壽。清宮能夠妙用普洱茶,這在養生之道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黃桂樞,作者單位: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相關焦點

  • 3800公裡茶馬古道的源頭,貢茶入京的起點,雲南這個小鎮你知道嗎?
    千年茶馬古道的記憶——那柯裡「這裡是3800公裡茶馬古道的源頭,是貢茶入京的起點;拂去歲月塵埃,這裡不再是繁華的商貿通道 ,而是人們感受茶馬古道文化的好地方。」在普洱市南部,距離市區24公裡的地方,有座叫那柯裡的小鎮,它曾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寧洱縣現存較為完好的古驛站之一。從唐代開始,古普洱府因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成為了商賈雲集、馬幫絡繹不絕的重鎮。當年人們使用馬匹在崎嶇的山路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運輸茶葉,於是這條民間的商貿通道也被稱為茶馬古道。
  • 清朝的貢茶制度有什麼特點?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貢茶制度是中國古代±貢制度的重要內容,是維繫中央與地方的紐帶,也是文化交流及傳承的載體,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意義。從廣義上說,貢茶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至唐代,貢茶制度才算正式形成。在宋元時期進一步發展,宋元貢茶W福建團茶為主。明代罷團茶,而令芽茶進貢,團茶、餅茶、抹茶因此衰微,而葉茶和芽茶成為茶葉生產和宮廷消費的主要類別。
  • 貢茶,是皇帝喝的茶嗎?它到底是什麼茶?帶你揭秘貢茶真面目
    有人問,貢茶是什麼茶?其實貢茶不是特殊的某種茶,歷史名茶基本都曾是貢茶,具體又分供神佛仙人的和給皇上進貢的。宋代曾有天台山,以茶供500羅漢,美歐有獻「萬」字的典故流傳,明代《明史》言: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說的是最好的茶應該供佛,差的自己飲用。現在說貢茶都是指和皇家有關,又分皇家指定要的和地方官員主動進獻的,隨便查一查就能找到各地貢茶的影子。
  • 宋代貢茶與宮廷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已有貢茶,故盧全詩云:「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陸羽也談到過王公貴族之家飲茶必二十四器皆備,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況。從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當豪華,貴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勝一籌。不過,總的來說,唐代的宮廷雖有飲茶習慣,從文化意義上並未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 了解貢茶始末,唐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貢茶發展
    經常會聽到別人說:「這個茶以前是貢茶,皇帝喝得,很棒的。」,所以貢茶真的等於皇帝喝得,等於好茶嗎?這個我們來細細理一理貢茶的始末,什麼是貢茶。
  • 古代皇家貢茶,現代國內外評比多次獲獎,中國十大名茶有哪些?
    中國茶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競相爭豔,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裡山河分外妖嬈。1915年萬國博覽會就曾評比過名茶。建國以後,國家曾多次進行評比。《解放日報》、美聯社、《紐約日報》、《香港文匯報》等媒體也進行過評比。綜合這些評比,看看哪10種茶入選吧。
  • 狗腦貢茶為什麼這麼好喝?
    經過專家科技論證,狗腦貢茶原材料品質優良原因有下面兩點:1、土壤內含物豐富:當地的黑色沙性土質滲水性透氣性強,所含的微量元素(如鋅、硒、錳、鐵等)豐富,對茶葉的品質有特殊的影響,同樣的茶樹品種,種在相隔十幾公裡的鄰鄉
  • 【茶百科】鄭宅茶 興化府歷史貢茶
    據清代徐昆《遁齋偶筆》:「鄭宅茶,閩中興化府城中鄭氏所制,有茶二株,香美甲天下,雖武夷巖茶不及也。所產無幾,鄰近有茶十餘株,味甘美,合二十株。有司先時使人謹伺之,烘焙如法,籍其數以競貢,間有烘焙不中選者,以餉大僚。然亦無幾。」相傳鄭宅茶就是南湖鄭氏三兄弟從建溪引種的在今園莊楓林種小茶。
  • 新洋豐與金沙貢茶賦能農業未來
    主辦方浙江露笑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暨貴州金沙貢茶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千及團隊成員,貴州金沙貢茶茶葉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潔琪、常務副總經理郭偉,浙江省東陽市供銷社副主任陳惠娟等眾多優秀經銷商也出席了本次活動。新洋豐與貴州金沙貢茶茶業有限公司在現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就未來合作做出展望。
  • 國際茶日,了解一下顧渚山的唐代貢茶
    太湖周邊宜興,長興所產之陽羨茶和紫筍茶,皆因陸羽之舉薦,而成為朝廷貢茶。說明此時的陸羽,在茶葉品鑑上已經具於一定的權威性。陸羽在顧渚山待的時間不短,對這裡的茶事進行過詳細的考察,《茶經》裡提及的烏瞻山、懸腳嶺、啄木嶺、青峴嶺、鳳亭山等茶葉產地,都在顧渚山周邊十多公裡範圍內。
  • 市集丨2018曼松貢茶上線!一泡難求的傳奇御貢茶現再有機會讓你品到
    好喝與否你們說了算也正因如此,在2018年曼松貢茶製作完成之後,我們第一時間聯繫到則道茶業,通過專業組的精挑細選,奉上4款無論是品質上還是滋味上都十分優質的曼松茶以饗茶友。同時,這樣的傳奇御貢茶的滋味是否是極致享受也需要你的認可!
  • 貢茶督造官「小杜」
    宴會廳裡,杜牧一個人坐在南邊的位子上,睜眼注視著廳裡的人們。他飲過三杯之後,問李願:「聽說你這裡有一位叫做紫雲的姑娘嗎?是哪一位啊?」李指著一位漂亮的藝妓給他看。杜牧凝視良久說:「真是名不虛傳,值得一見。」李願大笑,旁邊的藝妓也笑了。隨即,杜牧自飲三杯,起身吟詩曰:「華堂今日綺宴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二行紅粉一時  。」杜牧的氣意閒逸,旁若無人,使在座的人為之一嘆。
  • 「漾漾好」不許「御可」隨意賣「貢茶」
    據了解,2014年12月及2015年9月,樣樣好公司從其關聯企業貢茶(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貢茶餐飲公司)處,獲得兩件涉案商標,即第8529453號「漾漾好貢茶GONG CHA及溢香杯圖形」商標和第9896868號「溢香杯圖形」商標的獨佔使用權。
  • 中國貢茶第一寨——宣恩伍家臺
    「鄂西宣恩有貢茶,茶葉之寶甲天下;當年捧茶獻天子,『皇恩寵錫』傳佳話。如今茶香飄四海,色香味濃誰不誇;遠方的朋友親愛的客,請喝一杯宣恩茶。」這裡所說的貢茶產地就是伍家臺。「甲子翠綠留乙丑,貢茶一杯香滿堂。」這是宣恩民間對伍家臺貢茶最好、最高、最曼妙的讚譽。產業基礎良好,全村現有茶葉面積4545畝,其中有機認證茶園3600畝,並出口多國,先後獲得國家級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十大名茶」等榮譽。
  • 重慶特產傳說(330)|乾隆御封的城口雞鳴貢茶,還得其吟詩讚譽「白鶴...
    雞鳴茶是古代的貢茶,就是送給皇帝喝的茶,產自重慶城口縣的雞鳴鄉。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脈南麓,峰巒疊翠、雲霧繚繞、植被豐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萬畝茶山土壤均含富鋅富硒元素,是天然的名茶產地和宜茶種植區域,因此便有了這雞鳴茶。這茶名因何而來?且聽小編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