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基本釋義: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典故: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敝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陳成子披著雨篷,拄著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伯,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佔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佔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計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相關成語:一無所知 無所不知 有問必答
2.四海皆兄弟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
基本釋義:世界各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樣。 同「四海之內皆兄弟」。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典故: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後,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子夏聽了安慰他說:「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相關成語: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皆兄弟
3.疾風掃秋葉 [jí fēng sǎo qiū yè]
基本釋義:疾:猛烈。 比喻力量強大、行動迅速,象暴風掃除落葉一樣。
出處:《資治通鑑·晉記·孝武帝太元七年》:「以吾出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
相關成語:疾風掃落葉
4.功到自然成 [gōng dào zì rán chéng]
基本釋義:下了足夠功夫,事情自然就會取得成效。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六回:「師父不必掛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相關成語:磨杵成針
5.夾板醫駝子 [jiá bǎn yī tuó zǐ]
基本釋義:比喻只顧這一方面,不顧那一方面。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藝術》:「譬如有人卒患脊僂,諸醫療治。醫以酥塗,上下著板,用力痛壓,不覺雙目一時並出。脊雖得直,命不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