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以工代賑
鄒藍/文,圖
經濟學理論上,羅斯福新政是凱恩斯主義的濫觴。嚴重危機中,大量失業以及企業倒閉。往常的國民收入轉化的需求消失,而企業對設備和原材料中間材料零部件的需求也沒了。總而言之,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國民需求與企業需求難以提振經濟時,國家強力幹預,通過擴大赤字對公共工程等加大投資進行反周期操作,以多啟用下崗失業人員,讓嗷嗷待哺的人口有飯吃而熬過最艱難的年頭。這就是凱恩斯主義。
最後一次去美國是2004年4月參加哈佛中國經濟評論年會,當時還沒有進入數碼攝影時代,以至今天都難找在美國的數碼照片,拿一張與哈佛傅高義Ezra Vogel教授合影的照片來充數
羅斯福新政在美國正是是凱恩斯主義的第一次大規模運用。記得1997年3月美國時任副總統戈爾訪華時提到中國當時的信息高速公路說法,他說美國的高速公路網,是他父親老戈爾提出《州際高速公路法案》並得到國會批准而由羅斯福總統實施的。一老一少,少的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說法。很有意思。
羅師傅(調侃羅斯福)新政覆蓋的面很廣,我主要談以工代賑解決失業的事。
說起以工代賑,古來今往中國災荒不斷,以工代賑辦法,至今政府還採用。
所謂賑,即賑災的之意。以工代賑,就是在民眾遭遇災荒時,通過公共工程的方式來僱傭失業者受災者,讓其用工作換取勞務報酬而替代直接撥付救濟款的方式。同樣開支,救濟款撥付下去只是維持了災民失業者的生活,而以工代賑則一箭雙鵰:維持災民失業者的生活,還獲得了公共工程以及對以後社會經濟發展的投入。或者說,救濟與就業兩個目標同時達到。
我國各級扶貧辦乃至於各級政府,對於以工代賑並不陌生,長期以來,在我國以工代賑是一項農村扶貧政策。國家安排以工代賑投入建設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工程,貧困農民參加以工代賑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直接增加收入。而新官肺炎導致的全國和世界經濟危機中,失業人數劇增。看來以工代賑不僅在農村需要,在城市也需要啦。
因而看看羅師傅新政中的以工代賑做法,不無參考價值。
1930年代,美國機械化程度還不算高,看當時的照片和文獻就知道,還需要用不少人力。而這正是羅斯福總統以工代賑的目的所在。失業而閒置的勞動力,不利用而閒著也得發救濟金。在普遍失業的情況下,比救濟金高一些的薪酬,足以滿足一家老小的溫飽,就能大量使用勞工來完成巨大的公共工程。而且當時民眾白吃救濟心理難接受,但是以自己的工作去換全家的溫飽,能滿足自尊心的需要。
看到資料,羅師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大致可分為兩大系統:
大型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撥額40多億美元),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
後者在美國興建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400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而華盛頓州哥倫比亞河上的大古力水電站,高速公路網以及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TVA,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TVA造福於後代免受田納西河春季大泛濫的災禍。初步形成的洲際高速公路網,不僅用了大量人力而幫他們度過艱難歲月,也給美國運輸物流降低了成本,更為汽車工業戰後加快生產提供了舞臺。植樹護林計劃,也用了不少的人,開闢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也增加了不少國家公園。
美國羅師傅新政的以工代賑,及1980年前後千萬知青回城就業壓力下各種促進就業的政策落地,對我國現在的就業與經濟提振不無參考價值。我國農村水利多年失修,農田治理,河流與土壤的汙染治理,鄉村公共環境治理,路網改善等,工程量巨大且治理後潛力發揮很大,值得考慮。中央財政資金提振經濟,如果有相當一部分用在以工代賑,則可能如羅師傅的TVA和植樹護林項目那樣,一箭雙鵰。
考慮到近年抓的老虎老鼠不少,潛伏著的老虎老鼠想必不會太少。工程項目資金最好由上級制定第三方審計人員加一個紀檢/監察人員,外加一個工程造價預決算人員,他們有權審核乙方的工程預算和財務,三人行使最終審批權並籤名以示負責。
哈佛中國評論那次年會後從波士頓返回紐約,華人公司長途汽車票10美金,而從紐約賓州車站Penn Stn到波士頓南站的Amtrak,車票記得好像70多美金。
本文只在於提供一個可能的思路,而不在於羅師傅新政的細節考證。因此細節若有訛誤,列位看官請高抬貴手。
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