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黃金時代——評電影《黃金時代》

2021-02-21 現當代文學

微信ID:xiandangdaiwenxue

『願與更多志同道合者  一起堅守文學的純正!』


寂寞的黃金時代

——評電影《黃金時代》

文丨蒲貝貝

懷著質疑又期待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意料之中的有些話想說說,不管是好與不好,都先感激它帶給我的種種思考與觸動。之所以看,最大的初衷還是因為蕭紅。

故事是從蕭紅小時候在她家後花園裡獨自玩耍的場景開始講述的,陽光灑滿整個綠色的園子,她扎著兩個黑黝黝的麻花辮站在樹上掏鳥窩,胖墩墩的臉蛋上沾滿了灰土,一雙水靈的大眼睛直直望向鏡頭,眸子裡略帶點兒與年齡不符的空洞。與大多數電影的開頭一樣,充滿了詩意且留下些許懸念。先是第一人稱的口吻述說著她童年的成長背景,母親早逝,父親冷漠的沒有多少人情味,她是從祖父那裡知道,人生除掉憎惡和冰冷以外,還有愛和溫暖的。從蕭紅本人的作家身份來看,選擇從這個角度展開故事也是合情合理的,藝術家成人後所呈現出的個人性格特點及作品本身就與其過往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的。


1.關於影片的敘事手法

全片以回憶敘事為主線,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口吻貫穿全片,且第三人稱佔多數。與以往影片不同的是,導演在此片中做出了一次大膽的嘗試,邁出了改變和另闢新路的一步。不過這個嘗試,個人覺得有點弄巧成拙。想起那一個個按時間順序出場,直盯著鏡頭自言自語回憶蕭紅的朋友們,就覺得好像是在看一部人物訪談節目一樣乾癟,對電影以往的印象全被毀了。影片所呈現的蕭紅的故事大都從她朋友的大段旁白中得來,再者就是從她本人生前所留的文學作品中找尋她的故事。

從朋友的角度去了解一個人的話,其好處在於你了解到的有關她的事跡和為人處世都是真實且比較客觀的,也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的去認識她。而要說欠缺就在於,朋友口中的故事大都是斷斷續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突破和更進一步完成對人物的塑造。所以你可能即使看完了整部影片,對蕭紅的記憶還是停在那些朋友口中斷斷續續的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未見的有多豐滿。我想我們所期待的,除了對那個年代生活場景的還原和她朋友們個個聲淚俱下的講述外,應該更想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蕭紅吧!

不看電影我們也都知道她短短的一生幾度漂泊,生活窮困潦倒,看完後還是這樣的整體印象充斥著我的腦海,沒有多少改變。其實我覺得,不妨把鏡頭對準她柔弱的一面去解讀。作為呼蘭河城裡逃出來的一個聲名狼藉的年輕女子,我們可以把她放在世俗的眼光中去狠狠羞辱一番,看看她面對世人的唾罵與指責時無助的背影和憤怒的眼神;我們可以把鏡頭對準在她被陸振舜和汪恩甲相繼拋棄後激烈的思想鬥爭中,看看一個花一樣的女兒在如此美好的年紀卻連連遭遇命運的打擊時,看她如何在夜深人靜時抱著楠楠大肚放聲哀嚎,在後悔和自責中隱隱失去對幸福的種種希望。


從作品中去了解一個人的話,顯得更具說服力一些。我們知道,作家的文學作品大都來源於對生活的提煉和感悟,想要表達和控訴的欲望也大都來自生活的順與不順,只不過有直接或含蓄之分。這樣說來,導演從蕭紅的文學作品中去窺探她的內心世界的方式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比如那首曾深深打動過蕭軍的隨筆小詩,「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時節,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幾句含蓄的獨白娓娓道來,連訴苦也可以這麼內斂又矜持。

另外說說影片當中粗略帶過的她坐在床上寫下「棄兒」二字的那一幕,可惜的是影片並沒有對這篇文章有過多的提及。根據《棄兒》中的自述,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就被放在冰冷的床板上哭了好幾天,她連看都沒多看幾眼就把孩子送人了。而且在原著小說《棄兒》中,蕭紅有意把小說的主人公芹塑造成一個為了投身時代洪流而捨棄了做母親的新時代女性形象。不管是為自己的狠心進行本能的辯解還是想委婉表達一下對她孩子的愧疚,我們都能從一定程度上感受得到她的內心世界。影片對這一重要情節並沒有進行著重的演繹,也隱約看出導演及編劇本人對蕭紅的褒貶態度。事實上包括後來第二個孩子的離奇死亡在內,蕭紅作為一個母親對孩子表現出的無情無義也使她本人留給世人的形象上留下了爭議,這裡就不多說了。


2.關於影片的內容

電影中的蕭紅從一開始就是那麼的冷漠,冷漠到從頭到尾都沒有一絲對生活的抱怨和過多的奢望。當一個人頻頻被生活的磨難所折磨,被身邊的人冷落對待甚至對其尊嚴施以踐踏時,他可能會因為心灰意冷和長久的麻木而變得毫無所求,破罐子破摔,但他絕不是一開始就會對這個世界冷漠以對的。

電影中的她,仿佛一開始就已做好了迎接所有苦難的準備,而且讓人覺得那些苦難都是她意料之中並且心甘情願承受的。在我看來,從二十歲叛逆的離家出走到31歲病死在香港這段期間,顯然她的人生經歷了從少女到成年女性的過渡成長階段。這一階段對她性格的變化和日後創作的影響都是相當重要的,但我並沒有從影片中看到她成長的足跡與明顯的變化,在這一點上對該劇的編劇及導演表示相當失望。


一部好的影片最大的成就不在於它的票房和獲獎情況,甚至所謂的口碑。而在於看完它之後,它所帶給人的啟發和思考有多深。蕭紅作為一個五四運動之後崛起的新時代女性的代表人物,能在今天還惹得不少人去重訪她的寧靜,其身上典型的美好品質是毋庸置疑的。她的覺醒與叛逆,她的反抗與鬥爭,她對文學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純粹情感,還有她對愛情的奮不顧身,都是可與當代女性的價值觀念形成對比的。

在我們現在這個功利化的拜金時代,太多女性因看中物質的享受而迷失了自我的精神追求。我們活在一個思想觀念空前開放的時代,精神的追求層次卻與蕭紅那個年代相差甚遠。與蕭紅相比,我們應該慚愧。當然說這些並不是否定影片本身的影響力,而是對拍這部片子的初衷做出一個質疑,難道影片要做的就僅僅是還原歷史和偉人的故事那麼簡單嗎?


3.關於影片中的其他人物

先說蕭軍,從導演選擇的演員來看,不論是演員對蕭軍性格的整體把握,還是演員本身具有的氣質對蕭軍這個人物的塑造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雖然蕭軍本人後來回顧他和蕭紅的這段感情時,極力說明是蕭紅的才情打動了他,而且不用看影片也可以想像當時的蕭紅有多落魄,大著個肚子,面黃肌瘦,實在難以用美色打動蕭軍。但在我看來影片中演繹出的這一幕給我的感覺就是,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乾柴遇上烈火的衝動在作祟。該片中的蕭軍對蕭紅,由第一眼看上去些許的輕蔑,到落座後的寒暄與急著了事要走的不耐煩,緊接著隨手翻到了她的詩字和畫,直至讀詩完後對她的肅然起敬,將短時間內蕭軍對蕭紅感情的變化演繹的恰到好處。當蕭軍問她在自殺條件如此充足的情況下為什麼還眷戀這個世界時,蕭紅回答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點能讓我死不瞑目的東西存在,就因為這一點還能維繫著我。」對於這話的言外之意,我想更多的應該是蕭紅的當時的無奈之情吧。想想她當時的處境,蕭軍的言辭毫不過分。


讓我不能接受一點的是,在第一天的見面情景中,不管是從二蕭的語言交流上,還是在兩人眼神的互動與探尋中,都絲毫未見男女之情的相互表露,更多的只是兩人在文學和思想上產生的共鳴,但在第二天兩人再見面時便毫無顧忌的相愛了。看著他們在那間陰暗潮溼的小屋裡纏綿親暱時,我只覺得是乾柴遇上烈火的欲望在瘋狂燃燒,不禁為蕭紅肚子裡的孩子擔心。影片當中的這一幕,我只能理解為藝術家之間感情的隨意泛濫罷了,或許在導演和編劇的眼裡,搞藝術的人無論是感情的隨意泛濫還是私生活的混亂都可以來的這麼理所當然。

拋開影片來講,正是因為蕭軍的出現,才使得蕭紅的生命再次鮮活了起來。沒有什麼能比得上愛情對一個女人在情感和身心上的雙重滋潤來有效了,如果說對之前的兩個男人的感情都是蕭紅少女時期一時的衝動釀成大錯的話,那麼蕭軍的出現則是她作為成熟女性之後感情的一個裡程碑。雖然二蕭最終沒有修成正果,但蕭軍之於蕭紅始終是心口的一顆硃砂痣。影片當中年老的蕭軍說他無意當中保存了蕭紅在日本期間寫給他的所有信件,但我們可以試想,難道真的是無意之中嗎?我想更應該是他老來對往事的輕描淡寫吧。韶光易逝,年少時的一念執著,多年後的一句風輕雲淡。


除了蕭軍,不得不說的就是魯迅了。不知道你看了這個魯迅後是什麼感覺,但我覺得王志文扮演的這個魯迅太過於穩重和平靜了。與二蕭在咖啡館初次見面時的平和與談論當時某些左翼作家的作風問題時的大氣,都還與我想像中的魯迅嚴肅的一面基本吻合。但在後面二蕭在他家吃飯時的交談上,以及他與許廣平之間的夫妻情義都顯得靜如止水一般的平和,毫無語言上富有生機的互動,就連唯一能指望他接地氣一點的與愛子海嬰之間的家庭生活片段,影片中也沒有展示,不知道他「憐子如何不丈夫」的感嘆是如何發出的,真是不辜負魯迅在文學史上「橫眉冷對千夫」的形象。看來魯迅連在自己家時都要謹慎謹慎再謹慎,淡定淡定再淡定。我不禁要問了,是不是只有魯迅自己一個人蹲在洗手間裡抽悶煙時,才會對著自己問一句:「你裝夠了沒有?累不累啊你?」

再說說丁玲,她的出場無疑與蕭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劇中赫蕾飾演的丁玲幹練成熟,又灑脫,是一個標準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光榮形象。與蕭紅相比,丁玲的形象顯得陽光,積極向上,毫無戰爭年代女性多少該有的滄桑和柔弱。但如果是讀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人的話,對該劇中丁玲的形象肯定是不認同的。


丁玲筆下莎菲所呈現出的複雜多變的性格特點,以及莎菲的陰柔之美絕對可以映射到丁玲本人的性格特點的。但如果我們回來看看該劇中的丁玲,則太過陽光灑脫了。在此順便提一下蕭紅生命中最後的歸宿——端木蕻良,朱亞文飾演的該角色拿捏的還算到位,但我覺得影片還應該在他對蕭紅產生愛慕的情節上著重演繹。依我來看,作為一個傳統書香門第的富家子弟,他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特點就是文弱書生的膽小與懦弱。同樣也正是因為這點,他便也有渴望改變和突破自己的孱弱心理,所以叛逆的蕭紅在他眼裡便有了一層神秘動人的色彩,而且能在思想和情感上給予他被動的引導。所以他與蕭軍相比,更多的是善良又可愛。


思想所能及有限,只能談到這裡。正如蕭紅所描述的她的黃金時代一樣,作家的黃金時代大都是寂寞的。電影也罷,真實人生也罷,唯有寂寞和痛苦,是作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丨蒲貝貝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浮躁的世間找到一處精神的棲所,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放緩心靈的腳步。現當代文學,與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者一同堅守文學的純正!

新浪微博:現當代文學網

現當代文學網讀書群:469077691

現當代文學網考研群:532479167


近期話題:『春天』

歡迎來稿,郵箱:xddwxw@126.com


猜你喜歡:

『呼蘭河傳』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留言區互動,一起聊蕭紅——這位「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相關焦點

  • 新黃金時代 我的黃金時代
    ▲《新黃金時代》紀錄片(製作:浙師大電視臺)適逢校慶,校電視臺採訪了兩位新黃金的前輩——《黃金時代》原指導老師俞明祥與《新黃金時代》原編輯任文林,做了一套紀錄片。作為96年生人,小編也從未見過這樣的新黃金,紅牆綠漆房,老式印刷,來自上個世紀的泛黃紙張。幾十年的歷史都靜靜地躺在身邊的綠皮鐵櫃裡,未曾有人注意過,只有在此時,才鋪展開來。
  • 《黃金時代》來了,導演許鞍華眼裡也來了電影「黃金時代」
    導演許鞍華日前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也談起了華語電影自己的「黃金時代」到來:「現在電影行業形勢大好,導演不要再有抱怨,趕緊把自己的戲拍好。以前香港電影界是沒有錢的,沒有人願意投資電影。現在既有資金又有觀眾。」《黃金時代》受到追捧,背後推動的影視基金也開始浮出水面。
  • 羽戈:從來就沒有黃金時代
    還有八、九元的也好。但滑冰場一點鐘的門票五角。還離得很遠,車錢不算,我合計一下,這幹不得。我又打算隨時買一點舊畫,中國是沒處買的,一方面留著帶回國去,一方面圍著火爐看一看,消消寂寞。均:你是還沒過過這樣的生活,和蛹一樣,自己也被卷在繭裡去了。希望固然有,目的也固然有,但是都那麼遠和那麼大。人盡靠著遠的和大的來生活是不行的,雖然生活是為著將來而不是為著現在。
  • 那些年的《黃金時代》
    那些年的《黃金時代》那是個黃金時代,以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為代表的傳奇人物生活在那個時代。一起看看再現那個時代的演員們~湯唯飾演蕭紅湯唯,中國影視女演員。200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14年湯唯主演反映民國女作家蕭紅一生的傳記電影《黃金時代》,提名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馮紹峰飾演蕭軍馮紹峰,中國大陸男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1月因在清裝穿越劇《宮鎖心玉》中飾演八阿哥一角獲得關注。2012年憑藉古裝動作片《鴻門宴》獲得第24屆哈爾濱冰雪電影節2011年度華語電影產業最具商業價值男新人獎 。
  • 黃金時代:敦倫偉大友誼
    今天分享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王小波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推崇他的人眼裡可以說是天縱奇才!生於北京,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等,正是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開中國一代黑色幽默文風,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沉默的大多數》等,令人神往。
  • 電影《黃金時代》:一部充滿悖論的片子
    如果不是中文系的學生、不是蕭紅的讀者、不是許鞍華的粉絲、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三個小時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煎熬。如果再加上據說影院為了效益,排片子的時候故意去中心化,那麼慘澹的票房可想而知。創作者藉由劇中人緩緩說出一句:「寂寞身後事,千秋萬歲名。」這句話給出的暗示就是,拍這部電影他們的目標受眾並非現在的觀眾,他們是為了一個更長時間範圍內的觀眾拍的。
  • 奇蹟超人:黃金時代
    這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一章。這是無邪的時代、魔法的時代、真理的時代。這是和解的時代,凡塵之屬與奇蹟之人彼此分享、共同受益。這是在我們歷史上首個不因難以理解的感傷深淵而致靈肉兩分的黃金時代。就在此地。就在此時。屬於我們。神居於天堂…………萬物自安。」
  • 張薇作品∣《黃金時代》:許鞍華的歷史重現
    這也是《黃金時代》註定的命運。可以肯定的是,所有《黃金時代》的參與者,都為一部電影的歷史貢獻,付出了令人尊敬的勇氣和努力。《黃金時代》是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的作品。在華人導演世界,男性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尤其是知名導演中女性更是寥若晨星,而獨立擔當並贏得普遍尊重的一位就是許鞍華。
  • 刮刮樂「黃金時代」來了!
    刮刮樂「黃金時代」馬上要和彩友們見面了。該款彩票名稱十分大氣。票面為上下結構,上半部分將金條塔放置在浩瀚的星海裡,附和著黃金時代金色的標題,刺激、充滿誘惑力。採用燙金工藝打造,畫面更加炫目耀眼。說起燙金工藝打造的刮刮樂彩票,廣大「刮獎控」們一定還記得「閃耀鑽石」吧!沒錯,這是繼「閃耀鑽石」之後,刮刮樂推出的一款全新的燙金工藝彩票。「冷燙」工藝更璀璨,更奪目,更幸運!快把大獎刮回家!
  • 【小眾·藝術】跋涉於自由中——關於電影《黃金時代》
    》香港·廖偉棠 黃金時代是怎樣的時代,中國有過這樣的一個時代嗎?或者說,蕭紅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何謂?蕭紅在自我放逐的日本寫信給蕭軍,說:「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看了電影去查找蕭紅書信集,才看到後面還有一句:「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著翅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中過的。」這難道不完美地闡釋了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嗎?
  • 【電影】老女孩許鞍華,拍的是誰的《黃金時代》
    近日電影《黃金時代》陸續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亮相,為公映前夕繼續宣傳造勢。值得一提的是,該部電影的宣發模式頗具突破性,海報難得地做到了地域特色與設計美學的結合,片方還攜手法國知名品牌馬爹利名士,打造了一組《當代名士•黃金時代》系列微電影,通過演員們談論拍攝《黃金時代》的難忘經歷以及對於角色和時代的理解宣傳電影。
  • 《黃金時代》電影定製字體
    造字工房黃金時代體,由造字工房為《黃金時代》電影定製字體,結合影片時代特徵,以及主人公蕭紅所處的年代環境而設計。其結構嚴謹,整體風格厚重典雅,筆畫飽滿舒展,耐人回味。
  • 別問,戀曲1990,黃金時代
    1993年也是大陸搖滾樂的黃金時代,只是黃金很快褪色,曾經的執迷敗給了無奈的現實。一句「就讓搖滾自生自滅吧」宣告了大陸搖滾的終結。 也是在1993年,黃家駒從舞臺墜落身亡。在當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Beyang成員和在場的所有人合唱《光輝歲月》。
  • [分享]亞特蘭蒂斯黃金時代資料下載
    亞特蘭蒂斯黃金時代專題為您提供亞特蘭蒂斯黃金時代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亞特蘭蒂斯黃金時代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亞特蘭蒂斯•黃金時代是國內首例1:1頂級配套島居莊園,英式、法式、義大利式、喬治亞四種風格的貴族血統莊園,搭配多種戶型,以「王宮、樂土、城邦」的「三圈層」理念,將千年山水資源打造到極致。會所主入口採用架橋配噴泉水景的形式,細節處精緻雕琢,給客戶以強烈的儀式感。
  • 我們如何面對這個魅惑的《黃金時代》?
    也就在今天晚上,臺灣第51屆金馬獎提名揭曉,《黃金時代》一攬最佳劇情片提名、最佳導演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四項大獎提名。導演許鞍華日前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也談起了華語電影自己的「黃金時代」到來:「現在電影行業形勢大好,導演不要再有抱怨,趕緊把自己的戲拍好。以前香港電影界是沒有錢的,沒有人願意投資電影。現在既有資金又有觀眾。」《黃金時代》受到追捧,背後推動的影視基金也開始浮出水面。
  • 《黃金時代》:讀著讀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在章風山灰濛濛的水霧中,王二得了重感冒差點死去,陳清揚騎在他身上一上一下,極目四野,覺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獨,「感到悲從中來,不可斷絕」。那時的陳清揚很想死去,她不能忍耐,想叫出來,又不能叫出來,「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男人能叫她肯當著他的面叫出來。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
  • 王小波《黃金時代》:性描寫太多被當「小黃書」出版,那是他們沒看懂?
    《黃金時代》剛開始被妻子李銀河認為是天才之作,但在24年前的大陸文壇卻被編輯當成」禁書「拒絕出版,1992年時《黃金時代》才獲臺灣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這次獲獎堅定了王小波成為職業作家的決心。
  • 《黃金時代》:用一個荒誕的情愛故事,講述了一個關於孤獨的內核
    《黃金時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黃金時代》講述下鄉知青王二與陳清揚之間圍繞「破鞋」展開的故事。小說一反以往傷感文學中的「傷感」和「反思」的意味,而是用了一種帶有調侃的幽默語言,用一個頗具荒誕性的故事展示了在那個特殊年代,男女主人公產生了特殊的愛情,心靈上的一種人性釋放,展示了一場孤獨的「個人狂歡」。
  • 刮刮樂「黃金時代」有禮啦
    為祝賀刮刮樂新票「黃金時代」上市,為了讓廣大支持福利彩票公益事業的彩友得到實惠,濟南市福彩中心推出了給力活動:2017年11月1日-11月30日,凡在濟南市所屬轄區銷售點購買「黃金時代」即開票,並在活動時間內完成兌獎的彩友,單張彩票中得40元獎級,另獎勵80元「刮刮樂」即開票;單張彩票中得60元獎級,另獎勵300元「刮刮樂」即開票。
  • 許鞍華,一個老女孩的黃金時代
    點擊上方Feekr旅行,關注最具小眾特色的旅行今日,備受關注的《黃金時代》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