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性別暴力的終結者?

2021-02-13 狐說
「 性別暴力這一概念最早出自於1993年,但男性對女性施加暴力的行為卻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之前。社交媒體的出現為反性別暴力人士提供了自由言論的平臺和虛擬的聚合場所,這能否成為剷除性別暴力的契機?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收視率、發行量等經濟目標的制約,大眾傳媒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迎合以男權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刻意製造出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侵犯女性的權益。如大眾媒體多關注女性的私人和家庭領域,將女性刻畫為洗衣、做飯、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或者是將女性工具化、對象化,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是一種商品符號或「凝視」的對象。

在這種由男性話語霸權構築的「場域」中,女性的思想受到」主流思想「的壓迫,不由自主地把男性的需要和標準內化為自我的需要。從而放棄獨立的自我人格,甚至對男性施加的性別暴力忍氣吐聲,滿足「他」的需要。男性則在「男權至上」的「場域」中,越發自我膨脹,輕視女性,甚至以對女性施暴為樂。雖然一些受到性別暴力的女性群體自發的聚集在一起,組成婦女組織,舉行反暴力運動,但是受地域和平臺的雙重限制,難以在全球掀起大風大浪。

雖然反對性別暴力運動不是數位技術時代特有的產物,但網際網路的介入,無疑翻開了婦女維權的新篇章。社交媒體作為網際網路時代最耀眼的明星,最大程度地發揚了網際網路所倡導的「自由、自主、自治」精神,在反對性別暴力、倡導女性權益以及組織女性平權運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阿根廷,一些女權主義者通過在Twitter上創立了 #NiUnaMenos的標籤,反對「對女性施暴後可以免責」的現象。如今,#NiUnaMenos已經成為了阿根廷反對家庭暴力的標誌。在巴基斯坦,維權婦女在Facebook上推出了#Bytes for All的標籤,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教授十幾歲的少女了解自己的權益,反對性別暴力。這一嘗試在當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剛果共和國現今正在試行一款名為Medicapt的APP。這款程序軟體允許用戶收集、分享和保存在遭受性侵害後的法醫證據。在印度,反性別暴力組織正在通過在視頻聚合類博客上推送視頻、在Twitter上製作主題標籤,開發視頻遊戲預防男性施加性別暴力。在全球,特別是在一些女權意識相對薄弱的國家,社交媒體在反對性別暴力的運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社交媒體的開放性為維護女性權益,反對性別暴力的活動分子提供了一個自由言論,展示自我觀點的平臺。被傳統媒體剝奪了話語權的反性別暴力的女權主義者,由於新媒體話語權的分散,獲得了在社交媒體抒發己見的機會,鼓勵更多的反性別暴力主義者了解、參加維權運動。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作為一個交流、通訊的工具,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有著共同信念和目標的維權者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打破國家與國家的邊界互相交流、互相援助,增強維權運動參與者的凝聚力,爆發出更為強勁的力量。在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雖然在婦女反抗性別暴力的運動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其無異於一把雙刃劍。2013年7月下旬,英國央行宣布自2017年起,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頭像將取代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頭像印在新版的10英鎊紙幣上,以期改變英國紙幣上女性形象缺失的局面。消息一出,這一改變的倡導者和推動者,英國女權主義者——卡羅琳·克裡亞多·佩雷斯就在Twitter上收到多條辱罵和威脅的信息。隨後,英國多名女性公眾人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此外,Facebook上有關性別暴力的內容也層出不窮。如一名Facebook用戶上傳了一位帶著面具的男性斬首一位女性的視頻。又如,在網站中張貼出歐美女歌星蕾哈娜被男友施暴後頭破血流的照片,並在照片下寫著「greatest hit」。Twitter、Facebook的開放性與自由性使得反對性別暴力人士具備了更強的表達意識和傳播能力,但社交媒體匿名性的縱容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讓那些在傳統媒體環境中不常出現的極端言論也會大行其道;而網絡的長尾效應不僅便於女權組織將零散的女權力量組織起來、傳播觀點,也能讓男權至上者與厭惡女性者建立組織、傳播仇恨。Twitter、Facebook一直是性別暴力人群的集中地,因為內容涉嫌侮辱女性、宣揚對女性的暴力而成為女權主義者聯合抗議的重要對象。2013年8月3日,Twitter就7月發生的因英國央行宣布於2017年推出印有簡·奧斯汀的頭像的新版10英鎊而受到威脅的民眾發表道歉聲明。此後不久,Twitter在蘋果手機上開始試行「舉報按鈕」。用戶可以跳過以往複雜繁瑣的舉報程序,直接通過按鈕,舉報在Twitter上發布不實、人身攻擊、揭秘他人隱私言論的信息的用戶。若舉報屬實,Twitter將對行為過分者採取暫時封號的措施。Facebook也在2013年5月還發表了題為《關於臉譜網站上的有爭議的、有害的和仇恨的言論的說明》,稱:「用戶在發表那些令人難受的或不夠體諒他人的幽默(cruel or insensitive humor)內容時,必須附帶其真實身份。」雖然這一聲明是Facebook為了控網絡暴力而實行的舉措,但是卻得到了大批女權主義者的擁護,這條聲明將為剷除性別暴力做出貢獻。雖然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體意識到網絡性別暴力的危害,並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但收穫甚微。一些用戶因為對女性言論過激遭到封號後,又開通了其它帳號進行更為強烈的反擊。社交媒體的管控畢竟有限,並且針對的是已經發生的性別暴力事件,要想真正的剷除性別暴力只能從思想上入手。一方面,不能僅僅只通過社交媒體要求遭受性別暴力的女性站起來維權,還要改變一些男權至上者與厭惡女性者的思想,讓他們認識到性別暴力的危害。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女權思想的方式具有局限性,數位技術降低了維權人士參與的門檻,但是媒介的使用仍需要一定的技術能力。一些飽受男權主義思想侵害的女性因為受教育程度低,無法運用社交軟體,而正是這些人受到的性別暴力的荼毒最深。傳統的觀念禁錮了她們的思想,讓她們不懂得如何去反抗。利用社交媒體只是剷除性別暴力的一個方式,並且這個方法同樣也帶了新的難題。解決性別暴力的問題不能單單只依靠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還需多種方法結合,多管齊下。[1]Open letter to Facebookhttp://www.womenactionmedia.org/facebookaction/open-letter-to-facebook/[2]Facebook 'rape' page to stay despite charitycriticism, http://www.bbc.co.uk/newsbeat/15130624[3]Controversial, Harmful and Hateful Speeches o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tes/facebook-safety/controversial-harmful-and-hateful-speech-on-facebook/574430655911054[4]Twitter bomb threats made against more women in public eye,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3/aug/05/twitter-bomb-threats-women[5]100 Women 2015: Social media 'fuels gender violence'http://www.bbc.com/news/world-34911605[6]《自由的困境:社交媒體與性別暴力》黃雅蘭 陳昌鳳[7]狐說:《網際網路的誤讀》網際網路婦女的進步:以「婦女傳媒監測網絡」案例為例

相關焦點

  • 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廣大Soul APP用戶呼籲關注性別暴力
    11月25日是第21個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其初衷是消除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作為基於心靈溝通的社交平臺,Soul APP近年正成為廣大女性傾訴性別暴力問題、疏解心理壓力的重要渠道,以紀念日為契機,Soul用戶也自發作出反對性別暴力的呼籲,鼓勵受害者站起來、說出來,對性別暴力零容忍。近年,性別暴力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反對一切有關於性別的暴力,我是探探上的公益短片導演
    之前我在一家反對性別暴力的公益媒體擔任紀錄片、短片導演。今年為了繼續上學,我離職了。雖然不再擔任全職崗位,我還是在繼續參與反對性別暴力、倡導性別平等的視頻項目,比如近期在做的一個呈現各行各業女性勞動者的短視頻系列。
  • 「禁言」川普,煽動暴力被美國社交媒體三巨頭集體警告
    川普隨即發表視頻講話以鼓勵他的支持者,美國三大社交媒體巨頭:推特、臉書和油管先後對川普的社交帳戶採取禁言封號或刪除視頻等行動。(圖說:川普支持者攻入國會大廈。圖/Reuters)下午四點,川普在推特上發表視頻講話,堅稱自己贏得了大選,同時表揚抗議者的目的是好的——要求改變大選結果。在他一分多鐘的講話中,句句都在煽動暴力。
  • 鳳凰衛視攜手聯合國婦女署|「消除性別暴力」 點亮溫暖橙色
    鳳凰衛視攜手聯合國婦女署「點亮橙色」 向性別暴力說「不」每年的11月25日是聯合國「消除暴力侵害婦女行為國際日」也是「消除性別暴力16日行動」的第一天。橙色是「消除性別暴力16日行動」全球統一的主題色,象徵著對性別暴力的警惕,以及性別暴力可能帶來的傷害和代價。更重要的是,溫暖明亮的橙色也象徵著希望、對受害者的鼓勵、以及對遠離暴力威脅的未來社會的嚮往。2020年聯合國「16日行動」以「點亮橙色:募資、響應、預防、收集!」
  • 家暴事件報導應關注暴力背後的性別不平等
    媒體對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進反家暴領域立法和相關制度的完善。為繼續推進我國防治家庭暴力工作,媒體應增強社會性別意識、超越就事論事的案件報導模式、特別注重平衡報導,努力營造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會輿論氛圍。
  • 喬丹拒絕使用社交應用真相:抗拒媒體加不需要宣傳,怕網絡暴力!
    喬丹女兒表示,「我父親是非常討厭社交媒體的,我沒法想像他用Twitter或者Instagram之類的軟體」。喬丹為什麼討厭社交媒體呢?這裡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時代背景或者個人習慣,上面提到的萊昂納德和鄧肯就是這個類型。不過喬丹還有自己抗拒社交媒體的理由,主要有三個:抗拒媒體、不需要宣傳,以及害怕網絡暴力。抗拒媒體很好理解。
  • 哈利梅根戲真多:剛宣布因網絡暴力告別社交媒體,又偷偷用小號現身
    據微軟網1月13日消息稱,哈裡與梅根夫婦二人因遭受網絡暴力,宣布永久退出社交媒體平臺。其實,哈裡夫婦雖然不用大號,可早年兩人的約會時期的小號早已曝光。近期,夫婦倆宣布因不堪忍受網暴退出社交平臺。
  • 寶萊塢一部跨性別電影,激怒了真正的跨性別者
    「我看到了電影中的一首歌舞,看到自己曾經試鏡過的角色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暴力方式舞蹈。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看起來太可怕了。」《吉祥天女》預告片截圖 圖:網絡在寶萊塢電影中,跨性別角色常常以一種極其暴力或嘲弄的方式被描述出來。《吉祥天女》中唯一的跨性別角色並不是一個人,只是一個邪惡的、復仇的鬼魂。
  • 性別暴力: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經過六年纏訟,最後學校三位員工以業務過失致死判刑,無論究竟有沒有人加害他,他的死因仍與「性別歧視與霸凌」脫不了關係。葉永志在他人眼中會是個「不正常」的男生。校園暴力近年總是層出不窮,而有一種精神暴力卻一直被忽視,那就是性別暴力。以前主要是針對女性的暴力,但如今,受害者男性比例也在上升。生在人世,一定要與他人無二嗎?
  • 寶萊塢拍了一部跨性別題材電影,卻激怒了一批真正的跨性別者
    後來,電影主角由一位廣受歡迎的順性別男演員阿克謝·庫馬爾(Akshay Kumar)扮演。「但我很高興自己沒有得到這個角色。」孟辛格說。她是一名跨性別女性。「我看到了電影中的一首歌舞,看到自己曾經試鏡過的角色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暴力方式舞蹈。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看起來太可怕了。」
  • 18個社交媒體營銷神級文案創意上
    五年前,全世界大概有67%的公司會專門組建負責社交媒體活動的團隊。到2020年,有多達78%的公司選擇這樣做。這說明各大品牌已經認識到社交媒體在營銷中的重要作用。社交媒體上的活動能以非常低的成本有效地覆蓋至數百萬人。
  • 英媒:哈裡和梅根夫婦宣布棄用社交媒體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網站1月9日報導,薩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哈裡和梅根夫婦)已放棄社交媒體
  • 哈裡梅根夫婦將棄用社交媒體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 由於在社交平臺上接收到太多惡意評論,英國哈裡王子(Prince Harry)和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計劃徹底放棄社交媒體,個人社交帳號更新的可能性「非常小」,也「沒有計劃」為他們新開的製作公司Archewell開社交帳號
  • 社交媒體時代,音樂流派被終結了
    他們認為性別和性取向都是流動的——儘管未被所有人接受——然而已經成為了公共領域的重要議題。正當我們開始對傳統性別界限的觀念鬆動之時,Z世代又進一步推翻了音樂的圍牆,促使我們接受流動而難以歸類的聲音。Z世代就是依賴於流媒體服務,在像是 Spotify 和更寬鬆的音樂流派中長大的,對情緒和環境的設定與對音樂的興趣不相上下,影響了我們欣賞音樂的方式。Z世代青年們是在從事一種嶄新的音樂創作,打破了傳統的流派,用社交媒體來傳遞音樂。
  • 我們該為了藝術赦免性別暴力嗎?
    而另一方面,中文媒體秉持死者為大的觀念,主要都是正面肯定了金基德的藝術價值,再用次要的篇幅提及他的性侵醜聞。肯定金基德的藝術價值沒有問題,但2020年了,我們仍要為金基德的暴行含糊其辭嗎?金基德死後,中文媒體秉持死者為大的觀念,對金基德禮讚有加。僅僅筆者看到的報導,主要都是正面肯定了金基德的藝術價值,再用次要的篇幅提及他的性侵醜聞。
  • 「綠茶婊」「黑木耳」背後的性別暴力
    2013年的中國,「女性」成為大眾焦點之一,性侵女童事件、女名人的婚戀八卦、「校長,開房找我」舉牌行動、北外「陰道獨白」等等,這些無一不宣示著在由男權主導的社會裡,覺醒的女性意識正試圖打破性別局限,讓這個世界給予她們正當的理解和自由。
  • 川普被美國15家社交媒體聯合「封口」
    不僅推特,美國其他的主要社交媒體平臺都對「川普本人及其關聯帳戶」採取「封號或其他限制措施」。  川普以「一己之力」帶起來的社交平臺把他給「封」了。    按照這家社交媒體公司的說法,這是推特有史以來對總統帳號採取的最強硬的行動,也是為了應對「進一步煽動暴力的風險」。
  • 潛藏在社交媒體中的反社會因子(2)
    編者註:本文承接於《潛藏在社交媒體中的反社會因子(1)》,詳細敘述了少年自殺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 Ask.fm 創始人精彩的自我辯護。關於匿名社交媒體的利弊討論就此開始。並沒有絕對的正義和邪惡,看你站在哪個立場看問題。「滾出我的生活」關閉 Ask.fm?那還會出現下一個同類網站!
  • 刪除香港警方反暴力熱線,打壓反暴力媒體,臉書你還要臉嗎?
    西方媒體和社交平臺的雙重標準,在近期香港的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滅掉正義之聲、煽動暴力破壞、製造流言與謠言,臉書在香港持續三個多月的暴亂中,用事實親自剝下了自己的「畫皮」。為止暴制亂,香港警方日前在WhatsApp上推出了10條反暴力熱線。但是在9月13日,有市民發現這10條熱線已經完全失效。稍晚時分,這一即時通訊軟體回復媒體問詢稱,該平臺只用於私人通訊,故而對熱線進行了批量刪除。
  • 《盜夢空間》女演員艾倫·佩吉宣布自己是跨性別者
    近日好萊塢女星艾倫·佩姬(Ellen Page)宣布自己成為跨性別者,並改名為艾利奧特·佩吉(Elliot Page),這是自2014年2月宣布出櫃後,他的又一次驚人之舉。艾倫·佩姬是通過社交媒體宣布這一消息的,他表示自己已改名為「艾利奧特」,以後的代稱將是「他」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