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關於河西走廊觀後感和對每一集的評價

2020-10-12 漢江陵

以下觀感純粹是個人評價,歡迎討論

第一集和第二集,內容為上乘,第一集的張騫出使西域,為其不知名的匈奴妻子著墨頗多,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第二集霍去病攻取河西,對戰爭的描述激情澎湃,為大眾所以聞樂見,同時還是穿插了張騫的後續經歷,有首尾呼應之感。

第三集內容也相當精彩,寫河西走廊驛站以及常惠和烏孫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寫常惠從中年到垂垂老矣的英雄滄桑感,與解憂公主的默契合作,驛站小人物見證歷史的奇妙,我覺得敘述故事方面第三集最佳。

第四集寫十六國時期河西的儒學風骨,從郭荷、郭瑀到劉昞的師徒三代傳承,為傳播儒學不辭勞苦,又秉持了文人追求學術自由的風骨不畏權貴。這裡面的文人們都不是為世人所熟知的,但文案寫得好,故事脈絡清晰,看下去令人動容。

第五集寫佛教傳入中原,我覺得在這個紀錄片中算是拍的比較差的。比如寫鳩摩羅什這位著名佛經翻譯大師的敘述就十分平淡,他的人生經歷在十六國時期也算是坎坷起伏,紀錄片中卻顯得白描化,其他佛教故事也平平無奇,也可能是人物缺少關聯的緣故。

第六集寫隋煬帝和裴矩的故事,這一集主要是為隋煬帝正名,拍的也是成功的,隋煬帝作為第一個前往河西走廊的皇帝,銳意進取,「弊在當代,利在千秋」,裴矩與其君臣呼應,是一面令人感動的畫面。

第七集集中寫敦煌220號窟,並且虛構了一個花匠李工的故事,見微知著,想法是好的。但李工本身的故事平平無奇,中間穿插了不少對敦煌石窟的講解,可能導演的目的是把李工當作穿針引線的工具而不是描述故事本身。

第八集寫元朝,重點寫以河西走廊為會盟地,以薩班和闊窩端的會晤完成了青藏地區的和平統一大業。蒙元時期首次將西藏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版圖,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本集的故事中規中矩,描述闊端對家國大業和西藏地區的操勞頗具感情色彩,一位憂國憂民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形象躍然於屏幕之上。

第九集寫明清量朝,明朝寫一位叫鄂本篤的傳教士力求重複絲綢之路尋求中國(契丹),前半集或正面或側面指出明王朝閉關鎖國的國策對西北經貿的消極影響,鄂本篤終老於河西的故事便是襯託明朝收縮內斂的主題。清朝所寫的則為大眾熟知,一是延續明朝鎖國政策,二是著名的左宗棠收復新疆,再穿插林左二人的「湘江夜話」,有穿越時空之感,因此時已是江河日下,像漢朝那樣拍的激情澎湃已無可能。

第十集不少網友要麼評價較低要麼乾脆不看,寫的是民國到新中國時期的眾多科學家和工人對河西石油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從帝王將相的故事一下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觀眾們難免會有觀感上的落差,即從大歷史的滄桑感一瞬間變成看類似於大國重器的紀錄片。但其實工人們辛苦開採礦石和漢朝將士的河西屯田別無二致,都是以人力改造自然以求安家樂業,只是悠悠的歷史更能給人一種朦朧美罷了。

相關焦點

  •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之蒼生
    戰爭與和平,是河西走廊永恆的主題;探索與建構,是河西走廊時斷時續的樂章。1874年春,阿古柏軍入侵新疆,沙俄趁勢奪取北部的伊犁地區。與此同時,日本出兵臺灣。西北與東南邊防罕見地同時告急。但清廷衰弱,沒有足夠的資金。於是,有了一場國防大爭論。
  •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夢開始的地方
    《河西走廊》 4.9/5(最後一集過於政治了,不過瑕不掩瑜-0.1)我一直自詡熱愛地理,以為對中華大地的山川形勝比較了解,結果自己還是太年輕了。印象中,甘肅(乾燥+肅殺)是戈壁和稀疏草原,不像「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水鄉,那裡怎麼適合人類居住呢?更別提有什麼燦爛的文化了。
  • 《河西走廊》筆記
    17.1萬 54"河西走廊央視紀錄片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展開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貢獻維護者 LLLLLL劉鎮宇 《河西走廊》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和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正片共10集,以時間為線索,梳理了從漢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河西走廊歷史,此外還包含兩集綜述《致敬河西走廊》。
  • 《河西走廊》從河西,輻射整個西部
    2015年,一帶一路付諸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始走向更高的臺階,河西走廊作為陸上絲路最重要的一環,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各大紀錄片排名都繞不開這部國產人文紀錄片的總統山,若不是最後一集寶藏,我還真不一定會推薦它。故事從博望侯張騫開始,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落幕的不算輝煌,但卻名垂萬古。導演極富想像力的加入了在漠北張騫的愛情故事,更讓人體會到最為開創者張騫的艱辛和堅定。
  • 豆瓣評分9.7,《河西走廊》一部美到哭的紀錄片
    因為它拍得太好了,看完後河西走廊,以及河西走廊所在的甘肅,都讓人感覺是閃著光的。看完紀錄片之後,只想背起行囊走一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橫跨兩千多年,從西漢到如今,每一集對應一個主題,通過電影還原真實場景的方式來講述河西走廊的歷史。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現的恰到好處。曾經歷史上冷冰冰的名字,開始有血有肉,有靈有魂。去大西北,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河西走廊。
  • 《河西走廊》在歷史裡理解自己,評價世界
    今年暑期不能外出,我給我的四年級學生們,推薦了這部紀錄片《河西走廊》。為了在群裡和他們深入的交流感受,我也跟著他們的進度,重新再看了一遍這部恢宏的紀錄片。當片頭由雅尼演奏的《河西走廊之夢》響起時,耳畔似乎又刮來了裹挾著時光歲月的風沙。
  • 紀錄片《河西走廊》(合10集)
    河西走廊,從張騫出使西域算起,承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是商業貿易往來的一條必經古道,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共十集,由敦煌研究院沙武田擔任學術統籌,二十多名相關學者為該片製作了43萬字的學術資料,製作團隊再根據這些資料確定每集展示的故事,以時間為線索
  • 《河西走廊》「此鳥也 安可籠哉?」
    自19世紀以來,中外考古學家在中國境內共發現漢簡 8萬枚,其中6萬枚出土於河西走廊。對照文獻記載解讀這些漢簡,兩千年前漢帝國河西走廊的歷史鏡像逐漸凸顯出來。漢帝國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勝利,河西走廊併入中原版圖後,漢武帝開始在河西走廊設置行政機構,四郡相繼設立,長城、烽燧等防禦工事以及郵驛系統也開始向西延展。
  • 《河西走廊》一條走廊,一望千年
    對於河西走廊,它所謂「自古」的起點,就是漢武帝時期。武帝雄才偉略,派出的兩個人物,之於河西走廊,已然彪炳史冊。一是張騫。有史記載的中華走西域之第一人。開天闢地之舉,其間又被匈奴扣押多年,九死一生得以回長安。我就在想,那些被押在匈奴大營裡的歲月,他都是怎麼想的怎麼度過的。這一路,前途未卜,這一程,十三年才得以歸來。古人壽短,一生能有幾個十三年。
  • 《河西走廊》「利之所在 無所不至。」
    這時候,一個關於尋找生命意義的答案,一種解脫痛苦的方法,一套令社會平穩安定的價值體系,自然就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嚮往。在後秦的都城長安,皇帝姚興在城北大興土木,為鳩摩羅什蓋起了說法的場地——「逍遙園」。廣闊的庭院裡,有數座高大的樓臺,中間布置有假山花草、奇珍異獸,每到鳩摩羅什說法的時候,就有數千人到來聽講。
  • 《河西走廊》一些歷史筆記罷了
    張掖 塞上江南河西走廊儒學之風盛行 郭瑀拜師於郭荷 河西大族大學士郭瑀 東晉馬蹄山 臨松xie谷前涼王張祚大學者宋纖絕食去世 教授三千多弟子父生之 君成之武威孔廟即曲阜和北京後第三大馬蹄山石窟群張天錫篡權即位 請郭瑀出山此鳥也 安可籠哉?
  • 河西走廊,憑什麼成為漢唐的「經濟特區」?
    天生的優質草場,讓河西走廊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家園——羌、氐、月氏、烏孫、匈奴……這些馬背上的民族在河西走廊上往來馳騁、策馬揚鞭。秦末漢初之際,發祥自今天內蒙古河套地區及陰山一帶的匈奴,在單于冒頓的率領下驅逐了月氏等鄰族,一統大漠,建立起龐大的匈奴帝國,成為了河西走廊的主人。
  • 《河西走廊》歷史縱橫,千年輪迴
    每一集觸動我的點都太多太多了,只能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來寫了。使者——勇敢與深情當張騫接下出使西域的任務時,他不會想到此一去便是十餘年,也不會想到他的故事開啟了河西走廊的歷史書卷。河西走廊的千裡路途中有常惠西出烏蘇的汗水,也有解憂公主魂歸故裡的淚水。根脈——「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河西走廊是包容的,這裡的河西文化深遠影響了儒家文化的發展。 當中原陷入三百多年的大分裂與大混亂中,臨松薤谷成為了人們心之嚮往的「聖地」。
  •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北接內蒙古高原,西連青藏高原,一直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當時漢武帝劉徹剛登上皇位,國土飽受匈奴人踐踏,只得每年給匈奴供奉大量貢品,在得知匈奴殺死月氏首領,並砍下其頭顱作為酒器,搶佔月氏人土地的時候,漢武帝決定派遣張騫,一路西行聯合月氏兩路夾擊匈奴。但張騫在半路卻被匈奴人擄走當了俘虜,匈奴王還讓他娶了匈奴女人。
  • 《河西走廊》經典總結摘錄
    在曾經的歷史通道上,河西走廊作為通往廣闊西部的咽喉,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更灑下過無數先輩的血汗,沉澱了太多的期待與渴望。而對於21世紀的中國人,這條橫跨東西,扼控咽喉的超級通道,戰略地位愈發凸顯,也必將肩負起更多使命。
  • 《河西走廊》大起底:從這裡讀懂西部!(海報、劇照+分集看點+首集正片)
    三年前,一支充滿夢想的紀錄片創作團隊踏上了這條古老而偉大的通道,擷取河西走廊上的絢爛瞬間,以編年體史詩的形式,跨越漢、三國、兩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系統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個中國西部的歷史,呈現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 河西走廊,一條穿越中國歷史的時光隧道|稻是來看看
    韓東君此次推薦紀錄片《河西走廊》,或許與他在西北遊行的感悟有關。《河西走廊》為人稱道的地方太多了: 來自希臘的傳奇作曲家雅尼創作的BGM盪氣迴腸,配合每集片頭西北美景的延時攝影看得人只想落淚; 曾擔任BBC紀錄片《美麗中國》攝影師並兩次獲得艾美獎的著名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擔任了《河西走廊》的攝影指導,畫面頗有大片水準;
  •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感想
    看這部沒想到看哭了,尤其是到後面河西走廊盛衰之際,亦中國之興衰。便想到從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的艱辛,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的輝煌,常惠、解憂公主,郭荷郭禹劉炳等儒學者,鳩摩羅什,沒有留下姓名的壁畫作者李工等藝術家,還有近現代的林則徐、左宗棠,和來自西域的使者。或許是為了建功立業,但他們內心無一不有著無比堅定的信仰和堅韌不拔的信念。我在想如果是我,面對重重困難,會怎麼做?
  • 西漢和匈奴為何拼命爭甘肅?揭秘:這裡有河西走廊,是雙方生命線
    直到今天,在河西走廊腹地,我們還能看到不同信仰與不同生活習慣的宗教與民族。 比如在祁連山附近生活著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蒙古族和裕固族,在河西走廊內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與哈薩克族。而在大的城市,我們還能看到各種佛教的寺廟。河西走廊為何如此豐富多彩?這一切還要從秦漢時,中原王朝與遊牧王朝對河西走廊的爭奪說起。
  • 《河西走廊》「紀錄片」× 「旅遊宣傳片」 √
    看完《河西走廊》後,我對甘肅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後有機會要去甘肅看看,不僅僅是敦煌,還想要去親眼目睹兩千年間由荒蕪到繁盛的河西走廊。我覺得這部《河西走廊》紀錄片其實給甘肅打了很好的旅遊廣告啊哈。2. 本著對歷史的興趣來看這部片,確實增長了很多的歷史知識,以前一些不曾理解的地方也有了答案。雖然劇裡由歷史而出發演繹的故事加入了一點想像和再創作,戲劇色彩濃厚,並非完全符合史實,不過並不妨礙整體的歷史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