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觀感純粹是個人評價,歡迎討論
第一集和第二集,內容為上乘,第一集的張騫出使西域,為其不知名的匈奴妻子著墨頗多,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第二集霍去病攻取河西,對戰爭的描述激情澎湃,為大眾所以聞樂見,同時還是穿插了張騫的後續經歷,有首尾呼應之感。
第三集內容也相當精彩,寫河西走廊驛站以及常惠和烏孫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寫常惠從中年到垂垂老矣的英雄滄桑感,與解憂公主的默契合作,驛站小人物見證歷史的奇妙,我覺得敘述故事方面第三集最佳。
第四集寫十六國時期河西的儒學風骨,從郭荷、郭瑀到劉昞的師徒三代傳承,為傳播儒學不辭勞苦,又秉持了文人追求學術自由的風骨不畏權貴。這裡面的文人們都不是為世人所熟知的,但文案寫得好,故事脈絡清晰,看下去令人動容。
第五集寫佛教傳入中原,我覺得在這個紀錄片中算是拍的比較差的。比如寫鳩摩羅什這位著名佛經翻譯大師的敘述就十分平淡,他的人生經歷在十六國時期也算是坎坷起伏,紀錄片中卻顯得白描化,其他佛教故事也平平無奇,也可能是人物缺少關聯的緣故。
第六集寫隋煬帝和裴矩的故事,這一集主要是為隋煬帝正名,拍的也是成功的,隋煬帝作為第一個前往河西走廊的皇帝,銳意進取,「弊在當代,利在千秋」,裴矩與其君臣呼應,是一面令人感動的畫面。
第七集集中寫敦煌220號窟,並且虛構了一個花匠李工的故事,見微知著,想法是好的。但李工本身的故事平平無奇,中間穿插了不少對敦煌石窟的講解,可能導演的目的是把李工當作穿針引線的工具而不是描述故事本身。
第八集寫元朝,重點寫以河西走廊為會盟地,以薩班和闊窩端的會晤完成了青藏地區的和平統一大業。蒙元時期首次將西藏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版圖,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本集的故事中規中矩,描述闊端對家國大業和西藏地區的操勞頗具感情色彩,一位憂國憂民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形象躍然於屏幕之上。
第九集寫明清量朝,明朝寫一位叫鄂本篤的傳教士力求重複絲綢之路尋求中國(契丹),前半集或正面或側面指出明王朝閉關鎖國的國策對西北經貿的消極影響,鄂本篤終老於河西的故事便是襯託明朝收縮內斂的主題。清朝所寫的則為大眾熟知,一是延續明朝鎖國政策,二是著名的左宗棠收復新疆,再穿插林左二人的「湘江夜話」,有穿越時空之感,因此時已是江河日下,像漢朝那樣拍的激情澎湃已無可能。
第十集不少網友要麼評價較低要麼乾脆不看,寫的是民國到新中國時期的眾多科學家和工人對河西石油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從帝王將相的故事一下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觀眾們難免會有觀感上的落差,即從大歷史的滄桑感一瞬間變成看類似於大國重器的紀錄片。但其實工人們辛苦開採礦石和漢朝將士的河西屯田別無二致,都是以人力改造自然以求安家樂業,只是悠悠的歷史更能給人一種朦朧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