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得最早的人
除了忙碌的打工人
就是健身的老年人
每個晴朗的清晨或者傍晚
我們總可以在小區、公園中
見到很多老年人在健走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成年人每周應至少完成
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身體活動
健走可提高運動功能
平衡能力與心肺功能
對老人肥胖、心臟病、高血壓
糖尿病、動脈硬化、脂肪肝等病症
有很好的預防與輔助治療作用
也有助於降低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風險
但簡單易行不代表絕對安全
小新提醒老人身體狀態與年輕人不同
健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
Ⅴ
步幅別太大
健走時要抬頭挺胸,肩部與手臂都要放鬆,擺動幅度不宜過大,避免頸肩僵硬、受損。
同時,小腹應隨著運動的頻率進行舒展與收緊,可以很好地鍛鍊腹部肌肉。
為了減少膝蓋周圍的肌腱負擔,步幅不宜過大,以身高的45%~50%為佳;兩足之間的距離,即步寬,也不宜過寬,走路時想像自己走在比肩膀略窄的兩條線上,可以增加行走時的穩定性。
速度不宜快
老年人常伴有多種基礎病,身體狀態也隨增齡變化。所以,老人健走時不要與他人攀比。
選擇適合自己的步速,以走路時氣息微喘但不影響說話為宜,以免引起血壓升高、膝關節損傷。
及時補水
健走時身體缺水會感覺疲勞,且血液濃度升高,可能導致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後果。
所以,老人在健走前可先喝1~2杯水,約為50~100毫升。
健走過程中或者剛走完時,若有口渴的感覺可以補充1~2口水,注意小口慢咽,防止因喘息出現嗆咳。
老人還可以根據身體與疾病情況,選擇補充飲用水或者運動飲料。
至少20分鐘
健走20分鐘以上才能在消耗熱量、燃燒脂肪、降低膽固醇等方面帶來較好效果。
健走注意事項
每次運動時長、強度都要根據當時的身體狀況決定,以主觀「稍感費力」為宜:
鍛鍊後的狀態應是微微有汗、輕鬆愉快、食慾與睡眠良好,身體稍感疲勞、肌肉酸痛,但休息後可以消失,次日感覺體力充沛,有運動欲望。
一定要避免健走後出現大汗淋漓、氣喘胸悶、頭暈眼花等情況,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若脈搏在運動後15分鐘尚未恢復,需要及時請醫師判斷、更改運動方案。
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
健康塑型才會事半功倍
趕緊分享給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