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畫畫
主題闡釋
縱觀100多年來的中國攝影史,人們之於有關風景的影像認知與實踐,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當中。
有關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的紀實性影像,在19世紀中葉即已出現,並成為早期進入中國的外國旅行家、商人、傳教士和部分中國攝影師常用的影像實踐。
繼之而起的,則是眾多中國攝影師沿襲中國傳統繪畫的圖式,藉助影像技術與媒介材料,營造出來的數量巨大的中國畫意式影像。這一影像形態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美學及文人趣味在攝影實踐當中的獨特表現,在很長一個時期裡被稱作沙龍攝影,影響深遠。
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一影像形態漸趨式微,代之而起的,是藉助風景的影像營造展開的「無限風光」式的宏大敘事,以服務於一種國家主義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需要。
這一奇特的影像形態,在改革開放初期又與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於西方藝術及美學的粗疏理解相混和,成為攝影業界「藝術攝影」的代名詞,並且作為一個影像類別長期襲用影響至今。有趣的是,這一時期,即使以抗辯和叛逆姿態出現的民間攝影團體,他們的主要影像實踐,也主要表現為通過風景影像的營造,來彰顯個人的不羈性情與浪漫情懷。
當這種唯美而空洞的影像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質疑時,當這種影像價值系統受到90年代初期大規模展開的紀實攝影實踐的不斷挑戰時,唯美化的有關風景的影像採集並沒有消失,而是轉而成為大批新興中產階級熱衷的影像實踐,並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成為廣大民眾攝影愛好者選擇的影像形態。
與此同時,一些職業攝影師和藝術家,在保持對自己當下生活狀態的敏銳觀察與深度體驗的同時,重新審視和接續晚清到民國時代有關風景影像的中國傳統,甚至從久遠的中國文化傳統當中尋求思想資源和方法資源,藉助風景的影像營造,表達出自己獨特的個人立場與當代觀念。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中國大規模展開的城市化運動,城市景觀的快速變化,成為國人最為直接而重要的視覺經驗,同時也成為銜接自然風景與國人現實經驗的獨特景觀。大批攝影師展開的針對這一景觀的大規模影像採集當中表達出來的立場和態度,他們在風景與社會現實這一結合部位找到的多樣化的視覺呈現方式,成為有關風景的影像實踐歷史當中一個重要的延伸和拓展。
更多的年輕一代攝影師,則藉助於網絡這樣通暢的資訊通道,從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與影像資源當中尋求靈感,從自己當前的生存經驗出發,自由地利用功能強大的多媒體數位技術和各種媒介材料,從而營造出極為豐富多樣的有關風景的影像。與此前那些攝影師相比,他們的作品展現出更為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在審視風景的過程當中更為獨特的視角,以及在運用影像這一媒介技術方面更為寬闊廣大的自由度。
基於這樣的觀察與認知,本次展覽和學術研討會,將邀請國內對這一領域持續關注的學者、批評家、藝術家和攝影師參與,展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有關風景的影像,並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深度探討,以期梳理有關風景影像的發展脈絡,廓清長期存在的對風景影像的混亂認識,尋求有關風景影像未來呈現的新的可能性。
論壇主持
■顧 錚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攝影家、批評家)
演講人及演講主題
■劉樹勇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批評家):風景與中國文人趣味
■張照堂 (臺灣攝影家):內心的風景
■洪 磊 (藝術家):日常風景的傳統美學
■曾 璜 (新華社高級編輯,影像收藏專家、攝影家):外國名家的中國風景
■杜曦雲 (藝術評論家):當代藝術的文明底色
■姜 緯 (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出版策劃人):景致是一個動詞
■曾 翰 (浮圖網藝術總監,攝影家、策展人):由景觀山水
■高世強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教授、空間多媒體工作室主任導師、空間影像研究所主任):風景作為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