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這個如月肯定是派去監視鄔思道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因為雍正覺得愧對鄔思道才給他安排如月去服侍他。
而且鄔思道不笑納如月也不行啊,不笑納的話他恐怕出不了京城。但是鄔思道是何等人物,連帝王心術都能看明白的人,還擺弄不了一個小女子了,所以鄔思道最後和如月當然是性福的在一起生活了。
雍正即位,功臣鄔思道為什麼要隱退?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雍正爭奪皇位能最後勝出的主要功臣,既然鄔思道是如此大的功臣,為什麼他要在雍正即位後就立刻隱退呢?
因為他知道雍正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雍正表面上看似不爭,實際上也為了皇位做出了很多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雍正即位後不久,那些秘密替他辦差的人都消失了,其實就是被雍正滅口了。
而鄔思道也是如此,他為了自保,所以向雍正要求隱退,就是怕被滅口。雍正即位當夜不顧皇宮亂套,卻第一時間先回王府找鄔思道,當時就已經有了對鄔思道的殺心。
鄔思道其實當夜就已經收拾好了行李準備離開,奈何被雍正堵了個正著,所以鄔思道就有了半隱的想法,這樣隱退到雍正心腹身邊,也能讓雍正能監視到自己,讓雍正放心。
這一夜雍正與鄔思道對話說得漂亮,捨不得先生等等之語,可是實際上呢,雍正是擔心鄔思道而已,當他最開始聽說鄔思道想隱退,看看雍正那眼神,那是殺機一閃啊。
但是鄔思道隨後又說了想半隱,話也說得很漂亮,省得皇上想我,其實他就是知道雍正放心不下他,所以故意說能讓雍正隨時能知道他的消息。
最後鄔思道跟李衛走了,好能時刻讓雍正通過心腹李衛了解到自己的動向和所作所為。
但是即便如此,雍正對鄔思道也是放心不下。因為鄔思道真的是即智謀超群,又熟知雍正老底,所以他怎麼可能真的對鄔思道完全放心。
於是就出現了老十三給鄔思道送來服侍他的如月。
如月是不是來監視鄔思道的人呢?
在鄔思道離開京城之前,老十三胤祥帶著酒和美人來為鄔思道送行。這壺酒也是有說法的,酒是當時老十三被軟禁,雍正為了進去與老十三商議決定武力奪位大計而喝的酒,現在皇位到手已經成功了,那自然也要跟在雍正即位上出力最大的鄔思道共享此酒。
鄔思道向來知道老十三是俠義心腸,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有所戒備,畢竟之前坎兒當初就是被高毋庸用毒酒所毒殺,所以鄔思道擔心這酒是不是送命酒。
老十三十分明白鄔思道的心思,所以他率先幹了一碗酒,鄔思道這才放心地喝了下去。
酒下肚後,老十三先是對鄔思道說「鄔先生,我們對不起你啊。」其實這句話最能體現老十三俠王本色的話。
為什麼會對不起鄔思道呢?而且還是我們,這個我們確切的說指的就是雍正,因為老十三覺得鄔思道為雍正即位立下大功,但是最後卻什麼都沒落下,反而默默地歸隱,而且還不能留名。
當然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鄔思道喜歡年秋月,而年秋月卻成了雍正的年妃,這也是他認為雍正對不起鄔思道的地方。
鄔思道為雍正即位出了大力,結果不止連個名利都沒落到,連心愛的人也不能常相伴,所以老十三才會如此說,也說明了老十三為人率直俠義。
鄔思道卻用心繫天下蒼生,扶持雍正即位,乃是得逞所願這麼偉大的藉口將此事一帶而過。
隨後鄔思道就問老十三是不是要被封鐵帽子王了,得到老十三的確認後,鄔思道就勸老十三一定要推掉鐵帽子王這個待遇。
鄔思道認為老十三個性率直,很有俠義心腸,所以他對老十三說了一番道理,鄔思道告訴老十三,與平常人可以共享樂,卻不能共患難,而皇帝恰恰是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享樂。
老十三就認為鄔思道對他四哥雍正太顧慮了,並告訴鄔思道,「先生放心,我不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的事。」
隨後鄔思道就告訴老十三,等一陣將來那些替雍正秘密辦差的人都會消失,後來也確實如此,比如高毋庸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後來老十三還是獲封了鐵帽子王,其實鄔思道的意思不是真的讓老十三推掉鐵帽子王的賞賜,他是希望讓老十三在雍正面前表現出這樣的態度,不居功自傲,謙遜恭謹,收斂鋒芒。他是希望老十三以後不要再拿雍正當四哥看待,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後來老十三果然聽了鄔思道的話,對雍正謹小慎微,不再像以前那般拿他當四哥親近,就連下棋老十三都不敢再贏雍正,就足以看出鄔思道臨別的這番話對老十三影響多深。
鄔思道與老十三臨別這一番肺腑之言說完之後,老十三就帶來了重頭戲,那就是隆重介紹如月登場。
如月亮相之時,鄔思道幾乎看呆了,因為如月長得太像年秋月了(電視劇中兩個演員其實一點都不像),所以鄔思道喊出了秋月,隨即想起秋月已經是年妃了。
老十三告訴鄔思道這就如月,名字都是老十三給起的,還是老十三和雍正的嫡福晉給鄔思道選的人。
如月可以說是雍正派來監視鄔思道,但雍正更多的是對鄔思道的愧疚,因為都知道鄔思道心裡想的是年秋月,而年秋月心裡也有鄔思道,從年秋月臨死前還惦念著鄔思道就可以看出來他倆心裡都有著對方。
但是偏偏年秋月成了雍正的年妃,雍正心裡對鄔思道多多少少是有些愧疚。所以雍正安排嫡福晉也就是皇后挑選了這位外貌破似年秋月的如月來伺候鄔思道,就是希望對鄔思道有所補償。
同時雍正也確實對鄔思道不放心,所以如月也有監視鄔思道的任務,但是這一面雍正卻不會讓老十三知道,因為老十三是俠義心腸,如果他知道這些,肯定不願意如月到鄔思道身邊。
所以這件事很可能是雍正叮囑皇后安排如月所為,然後表面上又對老十三覺得愧對鄔思道,想讓老十三做這趟人情。
而鄔思道除了笑納如月,也沒有別的選擇,否則他很可能活著出不了京城。
而且最後鄔思道臨走前說了一句「我這後半輩子恐怕又得有人管著了。」這就是一語雙關的話,即是認為後半生都得活在雍正監視之下,也說明後半生有人相依相伴了。
鄔思道和如月最後去了哪裡?
鄔思道離開京城後先是跟著李衛,但是李衛是雍正的鐵桿心腹,什麼事都不太方便,所以鄔思道就謀劃著得離開李衛,最終在山西時,鄔思道、李衛、如月、田文鏡四人有機會見面,鄔思道就趁機離開李衛,到了田文鏡那裡幫他去調查山西巡撫諾敏。
鄔思道通過李衛認識了田文鏡,然後順利跳到田文鏡的身邊,田文鏡相對李衛與雍正關係就要遠一些,而且他也不太清楚鄔思道之前與雍正的關係,所以來說田文鏡更好糊弄,因此鄔思道到了田文鏡這就離逍遙自在不遠了。
鄔思道到了田文鏡的幕府幫助田文鏡釐清了山西諾敏的內幕,又替田文鏡運送糧草去給年羹堯,然後終於鄔思道趁機和田文鏡獅子大開口,故意激怒了田文鏡,最終使得田文鏡生氣之餘將鄔思道趕走了。
鄔思道前腳走,雍正後腳就到了河南,緊接著就找田文鏡要鄔思道,田文鏡一看這種情況也就明白了一些,趕緊想派人去追回鄔思道,但是雍正卻說不必了。
這就更加證明了如月就是雍正派去監視鄔思道的人,否則雍正如何能讓鄔思道脫離自己的視線。
鄔思道是何等人物,還擺不平一個女人,如月很可能早就被鄔思道搞定了,而雍正也是在這麼多年以後覺得鄔思道不會做出賣自己的事情,所以也就放心讓他走了。
而鄔思道帶著如月離開田文鏡之後就過上了逍遙又快活的性福生活了。
歷史上的老十三真如鄔思道所說
上面說的是電視劇,接下來說一說電視劇中的情節在歷史如何。
電視劇中鄔思道勸老十三的話,其實主要意思是讓他別再拿雍正當四哥看待,要對其敬而遠之,收斂鋒芒。
歷史上當然不會有鄔思道對老十三胤祥說的這番話,但是歷史上的老十三確實是像鄔思道所說這麼做的。
胤祥深得雍正喜愛和信任,就在於胤祥低調謙遜,不居功,不自傲,和歷史上居功自傲的年羹堯以及隆科多形成鮮明對比。
因為和胤祥兄弟感情深厚,雍正在胤祥死後允許他不用改名為允字,還叫胤祥,可以說胤祥是有清一代唯一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人。
甚至連雍正在選擇皇陵時認為找到了吉地,雍正居然想把其中一塊地賜給胤祥,想在死後與兄弟同墓。
但是胤祥就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知進退,明得失,聽完雍正要和他同墓的消息後非但沒有高興,反而堅決推辭,最終雍正抵不過兄弟的推辭作罷,胤祥知道以後反而手舞足蹈。
歷史上的胤祥應該就是深知「與常人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帝王共患難易,共享樂難」的道理。
和電視劇上不同,胤祥是在死後,雍正悲痛萬分之下,特賜胤祥為鐵帽子王,允許胤祥的後人子嗣世襲罔替,而不是在胤祥活著的時候就賜予了他子孫後代鐵帽子王的待遇。胤祥也就成為滿清歷史上第九位鐵帽子王。
歷史上的鄔思道實際和雍正沒有太多交集
鄔思道可不是電視劇和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人物,而是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是歷史上的鄔思道可沒電視劇中這麼上這麼神機妙算,他也更沒有幫助雍正即位,歷史上的鄔思道和雍正交集比較少。
鄔思道是清代紹興師爺的代表人物,是清代最負盛名的「紹興師爺」,而且和電視劇中形象差不多,腿腳有些殘疾。
不過鄔思道可並沒有像電視劇中這麼大的本事,他也並未參與幫助雍正即位,他之所以能青史留名,在於鄔思道為河南巡撫田文鏡做幕僚期間文才斐然,寫的奏摺善於揣摩雍正的心思,迎合雍正的意圖,所以才引起了雍正的關注。
雍正後來在回復田文鏡的奏摺時,曾經關心的問過田文鏡,「朕安好,鄔先生安否?」這一句問候就使得鄔思道青史留名。
鄔思道自幼家貧,但是參加科舉考試還屢次不第,但是鄔思道還並不甘心回紹興老家務農,當時政府官員僱傭師爺幫辦政務蔚然成風,尤其以紹興師爺最為出名,於是鄔思道便入了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幕府為師爺。
如果說鄔思道僅憑著善於迎合雍正意圖,文案出色,那麼雍正還十分欣賞他豈不是成了昏君,雍正這個皇帝是一位比較務實的皇帝,他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就可看出他的行事風格。
所以歷史上的鄔思道雖沒有電視劇中這麼神機妙算,但也是能力十分卓越,鄔思道輔佐田文鏡在河南推行雍正新政,對田文鏡幫助巨大,對田文靜影響也很深,可以說是鄔思道幫助田文鏡在河南站穩了腳也不足誇張。
因此雍正當時雖然沒怎麼見過鄔思道,卻對他頗為欣賞,鄔思道幫助田文鏡在河南確保了新政的順利推行,這是雍正最為滿意和欣賞鄔思道的地方。
而田文鏡出任河南巡撫是在雍正登基之後,所以說在雍正登基前,雍正可能都不認識鄔思道,雍正和鄔思道在歷史上並沒有太多交集,更何談還派人監視他了。
歷史上的鄔思道確實曾經向田文鏡獅子大張口
鄔思道對田文鏡幫助是非常大,清末民國文人李嶽瑞所著《春冰室野乘》記載:當初田文鏡與雍正的舅舅隆科多不和,正是鄔思道幫助田文鏡揣摩雍正意圖鬥倒了權力盛極一時的隆科多。
即便鄔思道對田文鏡幫助如此之大,兩人後來也起了摩擦,逐漸不和,鄔思道於是憤而辭職。
電視劇中鄔思道故意向田文鏡獅子大張口要幕僚費用,就是想讓田文鏡把他攆走。其實歷史上還真有鄔思道向田文鏡獅子大張口要錢的事情,起因就是因為兩人失和。
在鄔思道離開之後,田文鏡處處不順,寫的奏摺也不能讓雍正滿意,所以雍正猜測鄔思道可能離開了田文鏡,雍正就故意問田文鏡鄔思道近況,田文鏡一看雍正如此關心和欣賞鄔思道,趕緊低眉彎腰的重新去聘請鄔思道。
結果鄔思道這回大擺譜,坐地漲價,張口找田文鏡要每天五十兩銀子的報酬。
看看鄔思道要的這數目,這可比電視劇裡鄔思道找田文鏡要的還要多,但即便是如此高價,為官比較清廉的田文鏡依然咬著牙將鄔思道重新聘請回來,田文鏡寧可不給家人錢花也要供養鄔思道,於是鄔思道聲名日盛。
田文鏡去世後,各地督撫紛紛尋找鄔思道,想聘請他來自府上入幕,但是大家都找不到鄔思道。
據後來民間傳聞鄔思道在田文鏡死後則被雍正重金聘請到北京皇宮中做了皇帝的幕僚。但是僅僅兩年之後雍正就去世了,鄔思道從此寓居北京,最後在乾隆初年才去世。
鄔思道代表著清代的師爺政治特色
歷史上的鄔思道清代之中唯一一位以師爺身份能獲得皇帝重視和欣賞的師爺,所以他也成為了清代紹興師爺中的代表人物。
在清代各地官員聘請師爺代為處理公務可以說是一大政治特點,清代1358個縣、124個州、245個府、18個省以及總督府、布政司、按察司甚至京都六部以及大理寺等等各個衙門,基本都會有聘請師爺的情況。
所以說清代一個朝代全國師爺總數都至少得有2萬人之多,可以說這個師爺團隊可並不亞於官僚團隊。
在清代浙江紹興不止盛產紹興老酒,「紹興師爺」也是紹興地區一大特色。
紹興因為經濟富庶,文風盛行,所以湧現出了很多讀書人,但是大量的讀書人也不是都能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同時又不甘心在老家窩一輩子,所以這些人便退而求其次,進入官員的幕府,施展抱負。
於是「紹興師爺」就成了清代一大政治特色。而歷史上的鄔思道就是「紹興師爺」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
寫在最後
所以說電視劇裡面的很多情節在歷史上都能找到真實的原型事件,因為《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本身就改編自二月河先生的小說《雍正皇帝》,這部小說是二月河先生以正史為主要脈絡,摻雜了野史和民間傳聞而成,所以其中很多內容都能在真實的歷史上找到原型事件。
但是鄔思道是被藝術加工放大的一位人物,歷史上他對雍正並沒有那麼大的作用,他只是一位非常優秀且有能力的事業而已,所以真正的歷史上雍正是不會擔心他的,也不會跟他玩這麼多心眼,還派人去監視他。
不過最後以電視劇來說,如月、李衛其實都算是監視鄔思道的人,鄔思道並不是不知道這些,而是他願意讓雍正掌握自己的情況,這樣才能像雍正證明自己從無二心。
而且最後鄔思道還找到了一位長相酷似年秋月的如月作為後半生的伴侶,他也是於願足矣,可以說電視劇中鄔思道的後半生是既逍遙自在又幸福美滿。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