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新書·2020年春季 | 翁同龢日記

2020-12-25 澎湃新聞
《歐陽修詞校箋》

[宋]歐陽修 撰,歐陽明亮 校箋,中華書局

《歐陽修詞校箋》,宋歐陽修撰,歐陽明亮校注,其中《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三卷、《醉翁琴趣外編》六卷。《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三卷本系從《歐陽修全集》中析出,是為《全集》本,成於南宋慶元間,收詞凡179首,經過南宋學者的刪汰纂輯。《醉翁琴趣外編》成書略晚於《全集》本,乃當時系列詞選「琴趣外編」之一種,收詞凡203首。剔其重複者130首,《琴趣外編》本尚溢出73首,這些溢出之作,除一些誤收者外,多系《全集》本纂輯者認為太過豔俗而刊落者。今歐陽明亮將歐陽修兩種詞集合而校注之,包括匯校、考證、注釋與資料彙編等。其匯校部分,選取由宋至清各種歐詞版本詳加校勘,訂正訛誤,辨明源流;考證則涉及歐詞真偽、作年及相關本事;注釋部分於歐詞用典、語源、詞義均有揭櫫,以助讀者探求歐詞內蘊;資料彙編則輯存歷代文獻中涉及歐詞的相關資料,以便學者參稽。

《中國歷史編纂學史(全五冊)》

陳其泰 主編,陳其泰 張峰 屈寧 劉永祥 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書分《導論》《先秦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時期》《近現代時期中外比較背景下的考察》五卷,是第一部中國歷史編纂學通史著作。縱向上,上起先秦時期,下迄20世紀末,系統論述中國歷史編纂學的發展道路和內在規律;橫向上,把握住各個時期史學名著的著述宗旨、成書過程、編纂技巧、史學價值及對後世的影響等。全書縱向考察和橫向聯繫相結合,構成中國歷史編纂學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周密的知識體系。史料豐富,論據堅實,論證深刻,彰顯了當代中國史學的民族特色,對於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和推進中國學術走向世界具有重要價值。本書又是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將提供一部「中華文化何以長期連續」的讀本,從當前來看,正高度契合中共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精神,更凸顯出本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楚辭全注》

方銘 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西漢劉向所編的《楚辭》,收錄屈原、宋玉等「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的作品,是繼《詩經》之後,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本書注者方銘先生,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及文獻的研究,現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主編有《中國楚辭學》等。他結合自己數十年的研究,吸收古往今來《楚辭》文字校勘、注釋、解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楚辭》做了全面的疏解和注釋,文字簡明準確。該書是以古籍文獻整理為基礎,面向大眾的普及性讀物,其前言對屈原及《楚辭》做了高屋建瓴的講解;書中各篇前有題解,為讀者做了深入淺出的導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集釋》(全10冊)

俞紹宏 張青松 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集釋匯集學界有關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字詞考釋及殘簡綴合、簡序編聯、篇章重組、文獻源流探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輯錄已刊的九冊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文獻,依冊按篇逐句對其字、詞做出集釋。集釋時徵引諸家之說簡明扼要;盡力做到擇善而從,按斷公允。本成果將為傳統文史哲諸學科學者更加方便、快捷、正確、有效地使用滬簡材料進行相關研究提供極大的幫助,從而推動、促進相關學科研究工作的發展。

《中國道教版畫全集》(全100冊)

翁連溪 李洪波 主編,中國書店出版社

《中國道教版畫全集》輯錄道教版畫逾三萬幅,近七百種文獻。時間範圍上起宋元,下至民國。就其文獻性質包含道教經、懺、律、註疏、史傳、地誌、圖譜、術 數、年畫、醫藥、文藝作品等;按版畫形制和在文獻中的位置分為扉畫、插畫、尾畫、畫冊、獨幅等;按圖像內容分為人神肖像、神鬼圖像、山水、地理、建築、故事、道術、符籙、藥物、壇場、器物、服飾、植物等。總目錄一卷,正文九十九卷。

中國書畫藝術的塔基之作——《孫其峰講書畫叢書》(5種)

孫曉 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孫其峰講書畫叢書》這套叢書包括《孫其峰講書畫 畫理篇》《孫其峰講書畫 課徒稿》《孫其峰講書畫 山水篇》《孫其峰講書畫 速寫默寫小構圖》《孫其峰講書畫 書法篆刻篇》五個部分,整理者為孫其峰先生的家人和學生。這套叢書比較系統、全面地為讀者講解了中國書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融理論與技法、教與學於一爐,傳遞著孫其峰先生多年從事書畫創作、教學的經驗和心得體會。

《兩宋辭賦史》(增訂版)

劉培 著,齊魯書社

《兩宋辭賦史》是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宋賦的專著,分北宋辭賦和南宋辭賦上下兩冊,主要研究宋代辭賦在各種文化思潮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下的嬗變軌跡、宋賦的特色以及在各個時期的演變;宋賦與當時其他文體的互動以及在整個辭賦史上的特色、意義、價值和對辭賦發展的影響。此次增訂,對北宋部分各章節均增入了學術思想與辭賦關係的內容,南宋部分修訂的重點是使各章節論述口徑保持一致,尤其是對理學與文學關係的論述,儘量做到客觀深入。此次修訂,彌補了作者兩宋辭賦研究路數貫徹不均衡的缺憾,文史哲融通的研究路數更為明晰。

《關學經典集成》(全12冊)

陳俊民 校編,三秦出版社

《關學經典集成》叢書是關學研究第一人陳俊民教授畢生整理和研究關學典籍的重要成果。本叢書是按照真正意義上的「關學」這一原則和標準,對宋元明清700年間,關學從初創、發展到終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10餘位代表性人物留存的18種關學精典作品的輯錄整理和點校。《關學經典集成》叢書共分共9卷12冊,包括《關學經典導讀》《張載卷》《藍田呂氏卷》《李顒卷》《馮從吾卷》《正蒙詮釋卷》《呂柟卷 》《關學人物卷》《韓邦奇卷》。該叢書是關學研究第一人陳俊民先生幾十年關學研究成果的匯集,也是對陝西地域除周秦漢唐文物遺存以外的思想文化成果的集中整合,是搶救保存中國傳統思想學術重要流派「關學」的經典論著,弘揚關學精神、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精品力作。所有作品,均由陳俊民教授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館藏的權威關學底本校本一手輯錄點校,是迄今為止收集最全、版本最善、校點精審的關學經典作品的整理本。該叢書是為梳理關學發展脈絡,傳承和弘揚關學精神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史料。

《景德傳燈錄》(全2冊)

[北宋]釋道原 撰,馮國棟 點校,中州古籍出版社

《景德傳燈錄》(全2冊)為《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禪宗典籍叢刊》的子項目,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馮國棟教授點校。其為北宋真宗朝吳僧道原所作之禪宗燈史。此書集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傳燈法系。《景德傳燈錄》(全2冊)位居「五燈」之首,為宋元明影響甚大、流行極廣的禪宗燈錄,是研究禪宗史的重要資料、必讀史書,其為後世禪宗燈史的撰寫提供了標準。後世續作、抄集、閱讀、刊刻者代不乏人。

《解讀虞弘墓——北朝定居中國的粟特人》

張慶捷 著,三晉出版社

虞弘墓——1999年「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20世紀百大考古重要發現」——發現於山西太原,墓的主人虞弘是旅居中土的外國人。墓中出土的漢白玉石槨,既有浮雕,又有繪畫,精美絕倫,各種人物、建築、器物、動物和植物等構成的生活場景,充滿著西域風情——宴飲樂舞、火壇祭祀、騎射搏鬥……虞弘墓的發現,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它讓我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曾有一個叫「魚國」的神秘王國,首次以實物確認了薩寶和祆教(拜火教)聖火的關係,再一次證明了古代社會之豐富多彩,遠遠超出我們貧乏、狹隘的想像。《解讀虞弘墓——北朝定居中國的粟特人》收錄於「山西與絲綢之路」叢書,由全程參與虞弘墓挖掘的張慶捷教授執筆,採用通俗輕巧的寫作形式,輔以大量圖片,為我們解讀虞弘墓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披露墓裡墓外的故事。

《小品雅集》第一輯(全6冊)

[清]沈復 等著,張鵬 等註譯,嶽麓書社

明清小品文,文字簡煉明雋,讓人含咀無窮。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採雅俗。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堪為當代中國人修身齊家處世的必備之書。「小品雅集」叢書,由名家精心挑選,集眾多專家之力,以全注全譯的形式,充分展現中國人的傳統生活美學與文化品格。本叢書旨在以清新的面貌,將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那種可愛的、好看的、好玩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精神世界,展現給當代讀者。希望能給我們不安分的靈魂帶來一劑清涼的慰藉。祝願大家可以像古人一樣,能用各種方式把生活過得有趣,活得任性,活得精彩。第一輯包含書目:《浮生六記》《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了凡四訓》《菜根譚》《影梅庵憶語》。

《江蘇藝文志(增訂本)》(全28冊)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纂,江慶柏 主編,鳳凰出版社

《江蘇藝文志(增訂本)》由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纂,南京師範大學江慶柏教授主編。本書全面著錄上古至清末及部分生於晚清而於1949年9月30日之前去世的江蘇籍作者的著作,酌收外省流寓並定居於江蘇的作家著作。增訂本將原《江蘇藝文志》的15冊擴增到28冊,並根據2016年江蘇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各卷,將原《江蘇藝文志》的11卷增擴為13卷,全書分為《南京卷》《鎮江卷》《常州卷》《無錫卷》《蘇州卷》《揚州卷》《泰州卷》《南通卷》《淮安卷》《宿遷卷》《鹽城卷》《徐州卷》《連雲港卷》,《索引》單獨1冊。這個改動,相對於原《江蘇藝文志》來說,體量增加了近一倍。增訂本在保持原書基本體例不變的前提下,增訂內容包括「增」和「訂」兩部分。「增」即增加內容,主要包括增加作家、小傳、著作、版本。原來存世的著作只有版本、沒有館藏的,現在補上館藏。一些重要的著作增補一些簡明扼要的提要。「訂」即改正以前的錯誤,包括人名、小傳、書名、版本、出處等,並調整排序錯亂、年份顛倒的內容。依託本書所提供的文獻基礎,學者可以更好地開展江蘇文化史、學術史、文獻學史的研究。由於江蘇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增訂本對我國文化史、學術史、文獻學史的研究等有重要價值。本書的完成,還可為進一步編纂大型文獻集成提供文獻依據。

《貝瓊集》(全2冊)

[明]貝瓊 著,楊葉 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

貝瓊(一三一五—一三七九),字廷琚,初名闕,字廷臣,別號清江、檇李海鶴生、兩山老樵,元明間文學家。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晚年隱居縣境東鄙之殳山(今屬浙江省海寧市)。貝瓊自幼讀書,轉益多師,約在至正元年(一三四一)拜入楊維楨門下。貝瓊早歲以教授生徒為業,直至四十八歲鄉試中舉。明洪武三年(一三七〇),應召至南京參與編修《元史》,四年(一三七一)擔任浙江鄉試考官,六年(一三七三)召入為國子助教,八年(一三七五)改官中都國子助教,十一年(一三七八)九月辭疾歸,十二年(一三七九)卒於殳山。觀其一生,貝瓊始終以讀書作文為依歸,即使出仕,也是擔任國子助教一類的儒官,不改儒士本色。其詩文作品,在當時即負盛名,廣為傳布,後世評價甚高。貝瓊卒後,其子貝翱編輯遺集,於明洪武年間刊刻出版,分為《清江貝先生文集》三十卷和《清江貝先生詩集》十卷。目前存世貝瓊詩文集版本較多,此次整理以「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影印洪武本為底本,參校眾本。末附詩文輯佚、序跋題記等數據五種,以便讀者參閱。

《劉秉璋遺稿》(全10冊)

[清]劉秉璋 著,劉耋齡 藏,廣陵書社

劉秉璋(1826—1905),字仲良,安徽廬江人。晚清重臣,淮軍名將。青年中舉成名,由於國家動亂,由翰林院編修而入軍幕。中法戰爭期間,力抗外侮,指揮了著名的「鎮海之役」,深受李鴻章、曾國藩青睞器重。好學尚文,一生著詩文、公函等,留下筆墨無數,但多未刻印。本次影印其學術著作二種,為劉秉璋曾孫劉耋齡所藏清稿本。《澹園瑣錄》21卷,採用類書體例,細分為天部(天文曆法、陰陽五行等)、地部(行政區劃、地理沿革等)、人部(人倫儒典、武備政令等)、物部(奇珍異物、吃穿日用等)四類,下再分若干門。《靜軒筆記》48卷,劉氏晚年讀書筆記,記錄他閱讀古代經典著作的筆記和考證文章。按經史子集次序,下再按文獻書名列目。言之有物,有益學術。附錄部分有《劉文莊公佚稿》(附釋文),為劉秉璋詩作、家書、楹聯等。

《中國珍稀家譜叢刊·狀元家譜》(共兩輯 全91冊)

馬建強 趙廉蓮 主編,巴蜀書社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需應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狀元及第,不僅是個人的榮光,更是一個家族、一地鄉裡的榮耀。本書以狀元視角為切入點,收集整理了中國歷史上28位狀元的家譜文獻資料,並在譜前配以狀元生平簡介及圖像,以使資料更加完善。所收狀元家譜中一種為明修本,十五種為清代所修,餘皆為民國時期編纂,涉及浙江、江蘇、安徽、廣東、江西、福建等地,而以江浙地區為最多。家譜中的狀元,有著於文者,有勇於武者,有達於官者,有長於藝者,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狀元家譜的歷史面貌,可以為科舉社會史及地方家族史研究提供積極的助益。

《齊物論釋疏證》

孟琢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先生是中國近代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他在劇烈的古今之變、中西之爭的文化衝突中,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命運進行了深刻反思,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體系。《齊物論釋》是章太炎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在太炎先生浩瀚博大的思想世界中,具有綱領性意義;章太炎曾自詡為「一字千金」,可見其重視。在此書之中,章太炎借用唯識學對《莊子•齊物論》進行貫通性闡釋,建立起融佛、道於一爐的「齊物哲學」,同時對西方康德、黑格爾哲學也有所回應,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在近代的創新性發展。雖然《齊物論釋》在太炎先生的著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的地位,但由於其文字艱深,又借用了唯識學名相術語與思維體系,理解起來十分困難,所以在章太炎研究中,並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本書是對《齊物論釋》的詳細注釋,或於篇前,闡明章旨;或於句下,說解文義;於《齊物論釋》所涉文獻典故,探源考索,力求無遺。本書以「小學」通義理,深刻揭示了《齊物論釋》中的「小學」世界、經典世界和思想世界。本書對《齊物論釋》的文本解讀,可以重新「激活」這一哲學經典,不僅為我們今天閱讀、理解《齊物論釋》和章太炎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助力,推進太炎先生的思想研究,進而在對近代思想高峰的吸收與碰撞中,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提供思想資源。

《國家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集成》(全8冊)

國家圖書館 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本書收錄國家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共計800餘件,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用器等六大類,並附錄偽器、仿器、全形拓拓工信息小傳、遞藏人物小傳、題跋人物小傳。著錄內容依次為器物名稱、館藏號、拓片尺寸、形制、銘文、鈐印、題籤、器物類別、時期、收藏地、著錄信息。本書是首次大規模以金石全形拓為內容的集成性彙編,既有利這些珍稀文獻的流播,更為現今學者查檢金石資料、認識捶拓技藝提供重要的依據,在研究近現代金石學、文物收藏以及金石文化等領域都有填補空白的作用。

《上海史》(全2卷)

[英]蘭寧 庫壽齡 著 朱華 譯,上海書店出版社

《上海史》是用英文寫成的第一部翔實記載19世紀上海租界歷史的著作,其最大特點是資料紮實。書中資料來源於工部局檔案、《北華捷報》等報紙,還有當時人的記載。蘭寧、庫壽齡兩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對上海有比較廣泛的了解。書分兩卷,上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歷史大背景資料,第二部分從上海開埠前的時代背景寫起,寫到上海本地,如何開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況,敘事截至1857年;下卷敘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歷史,既有按時間先後排列的,也有按事件類別劃分的。

《黃帝內經運氣篇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大論集注》

杜武勳 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五運六氣理論」是傳統中醫理論中極具華彩的一部分,主要載於《黃帝內經》「運氣九篇」。本書對「運氣九篇」中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三篇原文進行校勘與合併,並就古今醫家注釋進行集萃。以期為讀者呈現出貫穿古今、各家兼顧、全面詳實的五運六氣理論注釋解讀,為學習五運六氣理論提供參考書籍,促進傳統中醫理論的推廣與發展。

《朱熹文集編年評註》(全13冊)

[宋]朱熹 著,郭齊 尹波 編校,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熹文集是研究朱熹思想及其學術的主要材料。《朱熹文集編年評註》在校勘輯佚的基礎上,對文集中的每篇詩文,考訂撰作年月,添加解題、注釋,整理歷代評論,並附有版本考略、傳記資料、文集序跋、篇名索引、人名索引等參考資料,是為文集的首個深度整理本。《朱熹文集編年評註》以其全面、深入的解析,對於推動朱熹研究,乃至於宋代思想史、學術史研究的深入與拓展,擴大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翁同龢日記(附索引)》(全9冊)

[清]翁同龢 著,翁萬戈 編,翁以鈞 校訂,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書起自鹹豐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於光緒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記敘了這一時期的許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動,內容相當豐富,被譽為晚清三大日記之一。《翁同龢日記》最早的版本是1925年商務印書館由張元濟先生親自主持影印出版的,隨後刊出的排印本還有1970—1979年的臺北中文研究資料中心(趙中孚先生)六冊繁體豎排版本、1989年中華書局(陳義傑小組)六冊簡體橫排版本、2012年上海中西書局八冊簡體橫排版本。此次上海辭書出版社的2019年版全本,翁同龢後人翁以鈞先生又進行了全本校訂,勘誤內容有七八百處,包括一些字詞錯排印的地方,還補充了相關內容,日記中配圖更為清晰,使版本更為精良,為讀者提供最原始的日記樣貌。

《歷代古琴文獻彙編·斫琴制度卷》

古琴文獻研究室 編,西泠印社出版社

《歷代古琴文獻彙編·斫琴制度卷》匯集58部古代琴譜中有關斫琴的資料,是目前為止收錄古人斫琴資料最全的圖書。本書的內容涉及古琴制度圖樣、琴材的選擇、琴徽的定位、琴弦的製作、歷代所流傳的古琴樣式等等。除此之外,本書還涉及擇琴及辨琴方面的內容,並收錄了琴室、琴案、琴匣、琴囊等古琴周邊的資料。對於古琴斫制者和古琴愛好者來說,本書是一部全面了解古法斫琴必備的參考資料,對全面了解古琴文化有所脾益。

《高郵二王合集》(全6冊)

[清]王念孫 王引之 著,舒懷 李旭東 魯一帆 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念孫、王引之在古文獻學上以精通小學、校勘見長,與段玉裁齊名,而比段玉裁更加嚴謹,被學界譽為「訓詁之祖」。王氏父子在五部專著(《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康熙字典考證》)以外,尚有近百種著述存世,然均為單篇,有的已成文,有的還是草稿或抄稿,有的散見於清中後期以來的叢書和諸儒著述中,有的業經王氏後嗣、羅振玉、劉盼遂等輯入專書,有的則零落地塵封在圖書館。這些資料反映了二王為人、為官、為學的人生歷程,除語言文字學外,還廣涉政治、教育、倫理、吏治、曆法、水利、文學等諸多方面,是對王氏父子五種專著的豐富和補充,兩者相結合,可以再現二王及其學術全貌。惜均未廣流傳,查閱不便;又未加整理,利用不便。整理者在前人輯錄的基礎上,又廣加蒐羅,並進行類聚、校點、注釋,勒成此集。全書主體內容分成甲、乙、丙三編。甲、乙兩編分別為王念孫、王引之的文集,主要收錄兩人的詩文、與友人書札、序跋、古韻譜、考證文字、散見於及門弟子和後學著述中的文字等五類作品。丙編是二王師友及後學涉及二王的文字,有的直接反映了清代學人與二王的交往,有的是對二王行誼的認定和著述的評判,有的則是對二王學術的研究,既是對二王生平、行誼等資料的匯集,亦是對甲、乙兩編的有益補充,本部分所收錄的後世學者對王氏專著的研究,更是對先前所出版的王氏《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四部專著整理本有機補充。書末另附《近百年高郵二王學術研究論著目錄》,為有志從事二王研究的學者提供了資料線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其實《翁同龢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對同治帝得病到死亡,逐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茲按《日記》結合有關說法,就同治帝病情及死因略做論析於下。
  • 翁同龢是不是奸臣?
    如果從陰謀論或者是黨派鬥爭上談的話,則是因為翁同龢是帝黨,李鴻章是後黨:1886年的時候,慈禧太后良心發現,要還政給光緒帝,不再垂簾聽政了。翁同龢這個迂腐的文人就體現作用了,這一點他還寫到了自己的日記裡,在他的觀念裡,最高權力(皇位)的禪讓,是要三辭三讓的。「三辭三讓」是源自於周泰伯讓位於季歷事,後人稱之為盛德,後來就變味了,成了一種潛規則的禮制了。
  • 同治帝死因揭秘:翁同龢日記,揭露真相,竟和她有關?
    據《翁同龢日記》中記載,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駕崩於北京紫禁城中,享年19歲,但是有眾多疑點,以至世人還在相互猜疑,眾說紛紜。風流皇帝死於花柳病?翁同龢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他寫的《日記》乃是親身經歷之事,具有歷史考證價值。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同治帝患病之事,在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三日患病臥床。「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涼,今日發疹。今日於養心殿見樞臣也。」
  • 旅美知名書畫鑑藏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離世,享年102歲
    此外,作為導演,翁萬戈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參與拍攝和獨立製作了數十部教育片和紀錄片,其中,《中國佛教》(1972)一片曾在1973年亞特蘭大國際電影節獲金獎。翁萬戈(1918—2020),原名翁興慶,美籍華人,系翁同龢五世孫。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當可憐的孩子遇上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皇帝父愛
    但是後來可憐的光緒帝遇上了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父愛。慈禧還不讓光緒叫自己母后,而是稱呼自己為「親爸爸」。為什麼要叫「親爸爸」呢?這跟慈禧身上的權欲和男性氣質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女人,她很希望像男人一樣君臨天下。太后這個身份總讓她覺得有所缺憾,光緒雖然是過繼來的,但她很希望這孩子把自己當成是父皇,而不是母后。兒子當上皇帝後,醇親王是非常擔心的。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古籍新書·2020年秋季|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鈔本日記叢刊
    國學經典典藏版系列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傳承創新,從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精心篩選最具代表性的典籍,鑄就百部「國學經典」。七十年來,陸續入藏的文稿、書信、電稿、日記、年譜、奏摺、契約等原始文件文獻,數量達十九萬件,是目前學界公認的收藏近代珍貴史料較為集中的學術機構。在其所藏中,晚清民國時期的人物日記格外引人注目。據初步統計,館藏稿本、鈔本日記約110種,其中大部分是稿本。每種日記篇幅、數量差異很大,有前後延續一、二十年到四、五十年者,也有殘篇斷簡,敘事僅有一年半載乃至數月者。
  • 禍己、禍君、禍國,兩代帝師翁同龢,緣何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罪人?
    我們前面講過了多期李鴻章,也講完了翁同龢的輝煌時刻,下面就要講講翁同龢的黯然落幕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2期:「禍己、禍君、禍國」,晚清清流領袖翁同龢,究竟是不是奸臣?一、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就是人活著的時候,不好多說,但人死了後,就可以系統客觀地去評價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視劇,叫《神醫喜來樂》,俺們是老鄉,滄州人。
  • 「燒紅鐵絲刺乳,錫龍滾水澆背」,翁同龢為何揪著小白菜案不放?
    李鴻章的事我們先放一放,現在來講一講翁同龢,翁同龢,鹹豐朝的狀元,先後擔任同治帝和光緒帝的老師,死時已經被罷官,宣統朝才被追諡文恭。 翁同龢小系列文章我們分三部分來講,他的聞名天下之舉,他的如日中天之舉(這個前面有一期已經寫過了),他的黯然退場之舉…… 說到翁同龢的聞名天下之舉,就不得不講一下晚清轟動中外的那個冤案,正是這個案子,成全了翁同龢!
  • 日記中的潘祖蔭:晚清高官如何獎掖後進
    蘇州博物館藏稿本《潘祖蔭日記》,《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著錄,2008年1月21日,文化部辦公廳公示了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3月1日由國務院正式批准頒布。《潘祖蔭日記》和其他六部蘇州博物館的藏品入選,並被評定為一級一等。全書現存十二冊,記載的年份為同治二年、光緒七年至十三年、光緒十五至十六年。
  • 帝師翁同龢含恨離去:光緒如果是半個乾隆爺,不是要天翻地覆嗎
    《晚清侍衛追憶錄》 網絡圖片帝師翁同龢常從景運門這兒出出進進,那老頭常是對新來侍衛不滿意,誰向他索要門籍牌兒,他都會因此大喊大叫,總說耽誤他「正事兒」,特別在「戊戌」變法之前那些日子翁同龢聽索稚諾說,翁同龢走之前,還因為與光緒爺嘔氣,將御案上的文房四寶摔爛,險些將萬歲爺傷著。
  • 古籍新書·2020年冬季|五禮通考
    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因年老授中書舍人歸籍。鄧漢儀為清初著名詩人,阮元稱他「與太倉吳梅村主盟風雅者數十年」。錢仲聯先生則將其比作「掌管專一把捧帥字旗」的「地健星險道神鬱保四」。鄧漢儀詩文集《慎墨堂集》已失傳。
  • 新書《珠穆朗瑪日記》首發
    本報訊(記者 仇宇浩)珠穆朗瑪峰最新高度公布之際,作為中國首登珠峰60周年獻禮,真實記錄2020珠峰高度測量全過程的新書《珠穆朗瑪日記》首發,致敬所有勇攀高峰的英雄。2020年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度45周年。2020珠峰高度測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七次大規模測繪與科考任務,中國測繪登山隊員再戰珠峰之巔,三次衝頂,險象環生,2020珠峰測量隨隊記者王少勇以日記形式全程記錄,讓讀者身臨其境。
  • 古籍新書·2020年夏季 | 俞樾書信集
    中華書局點校本《金史》,最初由傅樂煥先生承擔,但到1966年傅先生去世時,僅做出少部分工作。其後大部分點校工作在1971年後由張政烺先生完成,崔文印先生負責編輯整理,於1975年出版。點校本採用百衲本為底本,與北監本、殿本參校,擇善而從,又參考有關史料進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訂成果,成為當代《金史》的一個通行本,面世後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 清末書法家朱益藩,楷書比肩「帝師」翁同龢,曾為北大第三任校長
    比如僅僅只是為了把字寫得端莊平正,不再歪歪倒倒,那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或許三五月就可以見成效;如果是作為專業研究,那就又是另一番情況了,往往一個筆畫都可以困擾書法家數年。據傳顏魯公學歐體的豎鉤用時十年不成,最後好不容易才琢磨出了斷金鉤。由此可見,不管哪種書體,想要達到某一高度,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