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2020-12-23 澎湃新聞

同治帝載淳死於何病?歷來說法不一。官書說死於天花,稗史筆記則稱死於梅毒。其實《翁同龢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對同治帝得病到死亡,逐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茲按《日記》結合有關說法,就同治帝病情及死因略做論析於下。

同治帝

據《日記》所記,同治帝於1874年11月29日(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在西苑怡遊時著涼,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10天後即12月8日(十月三十日),開始「發疹」。次日經御醫李德立、莊守和診斷後,確定是天花。12月10日(十一月初二日),翁同龢與其他漢文師傅,清早到內務府大臣坐處,即按皇帝出天花時大臣都得換穿花衣,懸紅絹於胸的規矩易服,「託案上人請安,送天喜」,上午約9時,會見請脈後回來的御醫李德立、莊守和,得皇帝自患天花3天來「脈沉細,口渴腰疼,懊惱,四日不得大便,項頸稠密,色紫滯幹豔,證屬重險云云。不思食咽痛作嘔」。他察看了昨、今兩日的處方,都用蘆根、元參、蟬衣、金銀花等,吉更〔桔梗〕、牛蒡、紫草、葛根、酒軍等藥,皆「涼潤之品」。

從12月9日到10日,同治帝病症確診以來,翁同龢自太醫處得到的信息、看到的藥方,確實是天花。而且傳出自確診天花後12天中,「奏摺用黃面紅裡,穿花衣補褂,供娘娘,遞如意」。翁同龢為此還特地到市肆購買如意二柄,加上已有一柄,「預備如意三柄,明日呈遞」。

12月11日(十一月初三),《日記》稱:「天明後同人始集,先至案上請安,知昨日申初(作者註:約下午三時)大便已通,進鴨粥二次,得眠,咽痛亦減。見昨晚方,有漸見光潤之語,不勝喜躍。」下午4時請脈。翁同龢抄得藥方:「脈案言大便已通,胃口漸開,諸症皆減,惟頂陷板實(翁小註:又有攢簇字),色帶紫滯,毒尚未清,陰分不足,故皮根未能松綻云云。方大致如昨(翁小註:蘆根、牛蒡、酒軍二錢,吉更〔桔梗〕、元參,餘不記,引用蚯蚓)。遂出。」

此後,翁同龢每天進宮問安,回寓後必在日記中詳述脈案和藥方。皇帝病情似有起色,天花漸見放白行漿。到12月15日(十一月初七日),脈案言:「陰分尚能布液,毒化漿行,化險為平。現在天花八朝,漿未蒼老,咽痛音啞,嗆頦胸堵,腰酸等尚未驟減,若得腎精不動,胸次寬通,即為順象云云。又言陰分未足,當滋陰化毒,大致如此,凡二百許字。」《日記》當天記皇帝起居:「昨天大外行一次,進稀飯多半盂,元寶湯(翁小註:即餛飩)多半盂(小註:似兩次)而已。」看來天花已在逐漸發出,但皇帝體質仍然虛弱。

12月16日(十一月初八日)傳下聖旨令翁同龢與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同起進見。這是自同治帝得病以來,翁同龢第一次被召見,也是軍機、御前大臣第一次被召見。他和諸臣先至養心殿東暖閣,見兩宮太后正坐於御榻,手持蠟燭在察看皇帝天花病況。太后命諸臣上前瞻仰,同治帝舒臂令觀,「微語曰:誰來此伏見?天顏溫蒣,偃臥向外,花極稠密,目光微露。瞻仰畢,略奏數語皆退」。

如果說,在此之前,翁同龢只是從御醫的脈案和處方中了解皇帝的病情,那麼,這次是他親眼所見病中的皇帝。他看到了「花極稠密」的真相,看到了皇帝「天顏溫蒣」「目光微露」的虛弱憔悴樣子,看到了兩宮太后秉燭觀察的焦慮神態。這一切在他心頭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以致當天「徹夜不得寐」。

翁同龢與諸大臣退出東暖閣後,又被傳入覲。這次是兩宮太后召見,討論皇帝天花期間政事如何運作。因為慈安向來不大過問朝政,召見臣工向例由慈禧主持料斷。她說:「數日來聖心焦慮,論及奏章等事,裁決披覽,上既未能恭親,爾等當思辦法,當有公論。」顯然,慈禧要借臣工之口說出自己想要的辦法。大家心領神會,提出「一切奏章及必應請旨之事,擬請兩宮太后權時訓諭,俾有遵循」。慈禧命諸臣「具摺奏請」,即作為「公論」,向皇帝建議。召見中,慈禧又提出:「上體向安,必尋娛樂,若偶以絲竹陶寫,諸臣諒無議論?」這是個君臣之間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朝野早已私議紛紛,哄傳皇帝在內監和寵臣導引下常微服私行,尋花問柳,只是礙於君臣名分,不敢公然直說而已。估計太后也有所風聞,想用絲竹音樂取代,轉移皇帝興趣。既然太后已婉轉提到此事,要求臣工體諒,於是「諸王跪向前,有語宮闈瑣事」。其中惇親王奕誴因「奏對失體,頗蒙詰責」。大概是他如實反映了皇帝私生活的放浪,遭到太后詰問訓斥。問題實在太敏感,直白會使雙方難堪,最後便不了了之。翁同龢在《日記》中描述慈禧當時的狀態說:「皇太后調護過勤,焦憂過甚,不免流涕。」

召對結束後,翁同龢與諸臣退至樞廷擬稿,恭請兩宮在皇帝天花期間「權時訓諭」,代行攝政,俟來年天花期滿皇帝病好後「再照常辦理」。奏摺擬完正要散時,又傳再見。大家便齊至西暖閣叩見太后。慈禧說:「此事體大,爾等當先奏明皇帝,不可徑請。」估計是她怕皇帝對此有看法,決定再召見廷臣,叮囑他們見機行事,不可瀆請。

翁同龢

第二天17日(初九日),皇帝與太后又在東暖閣召見翁同龢與軍機、御前大臣。《日記》寫道:「上起坐,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飽滿,聲音有力。皇太后亦同在御榻。上首諭恭親王:』吾語無多,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擬求太后代閱折報一切折件,挨百日之喜餘即照常好生辦事。』並諭恭親王當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習,語簡而厲。太后諭略如昨,並言西暖閣一起乃出臣工之請,本恐煩皇帝心慮,故未告知,今當諸王大臣即告皇帝勿煩急,已允諸臣所請矣。上舉臂以示,顆料極足,不勝喜悅而退。」

這段文字,值得注意之處有三點:一是同治帝的天花,灌漿飽滿,「顆料極足」,正在全面出痘,而且精神也較前為好,說話「聲音有力」;二是慈禧順利獲得皇帝認可,代閱一切折件,但她還是再次強調系出自「臣工之請」。本來是件正常的事,何必一再隱瞞己意非要託信臣工請求?聯繫到皇帝在太后垂簾聽政時已對傀儡地位有所反感,看來母子之間已在權力歸屬問題上存在芥蒂;三是對恭親王奕訢,同治帝仍無好感,說話時聲色俱厲。自從奕訢不同意同治帝修葺圓明園,並揭出皇帝微服私行之後,同治帝對他一直心懷怨恨。正因為如此,他不願意恭親王在自己患天花時代理朝政。按清代習慣,皇帝有事出京如御駕親徵、巡察民情等,都有指定首揆代理政務的先例。奕訢當時是首席軍機,同治不願他代理政務,說明對奕訢成見已深。而慈禧儘管說過:「十年以來,無恭王何以有今日?」但她也不願勸導兒子讓恭王暫攝政務,表明她和兒子識見相同,對奕訢只可用其長而不可託付大政。皇帝、太后、恭王之間在當時的錯綜複雜關係,通過對《日記》的解讀,可以悟出其中的微妙。

其實,這天的皇帝病情並不昭示真在好轉,天花未能順利發出,而是因皇帝身體虛弱逐漸向著毒熱內擾方向轉化。到28日(二十日)皇帝的脈案已是:「頭眩發熱,均惟餘毒乘虛襲入筋絡,腰間腫痛作痛流膿,頂脖臂膝皆有潰症爛處。」三天後,據御醫李德立、莊守和稱,「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脊。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病症十分兇險。

1875年1月6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翁同龢與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及內務府大臣同時被傳召見,入養心殿東暖閣,見皇帝倚於病榻,面容憔悴,痂一半未落,自訴「胸中覺熱」。視畢,諸臣與兩宮太后同至東暖閣明間。慈禧說皇帝現在流汁過多,精神委頓,問大家有何良法?邊說邊哭,涕泗交下。大家認為「擇醫為上」。榮祿推薦一位89歲專治外症的名醫祁仲,太后同意傳來診治。稍頃傳諸人皆入。翁同龢見皇帝側臥於榻,御醫揭藥膏擠膿,「膿已半盅,色白,稠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視之可駭」。想必病情嚴重,致使這位素以筆墨謹慎的帝師不自覺地寫出「視之可駭」的真切感受。退至明間,慈禧悲傷得涕淚直流,泣不成聲,「群臣皆莫能仰視」。約在11時,祁仲到達,與御醫李德立等入內診治,半小時視畢,命雲西暖閣問狀,兩太后與恭王、醇王入,其他人不得與聞而退。事後,翁向榮祿打聽,據告祁仲言:「此痘痛發處尚非腎俞穴,冀可治,藥用十全大補湯。」但結果祁仲的處方未用,「存案而已」。

捱至1月12日(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載淳終於無藥可救,下午6時,一命嗚呼,年僅19歲。

同治帝之死,《清史稿》及其他官書都說死於天花。當代研究清史的學者,更具體地說他由於痘毒內陷,導致「走馬牙疳」而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將檔案中發現的《萬歲爺進藥用底簿》送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鑑定,「專家們一致認為同治帝系天花而死」。

但是,當時私議盛傳同治帝死於梅毒。「太后不知惡疾,強以天花治之,愈治癒重」,結果誤了時間,送掉性命。產生這類私議的原因,可能與同治帝生活放浪、微服縱淫有關。有一則野史記此事的因果關係稱:

孝哲後,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又不敢至外城著名之妓寮,恐為臣所見,遂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從行者,亦惟一二小內監而已。人初不知為帝,後亦知之,佯作不知耳。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傳太醫院治之。太醫院一見大驚,知為淫毒而不敢言,反請命慈禧是何病症,慈禧傳旨曰:恐天花耳!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帝躁怒罵曰:我非患天花,何得以天花治?太醫奏曰:太后命也。帝乃不言,恨恨而已。將死之前數日,下部潰爛,臭不可聞,至洞見腰腎而死。

說同治帝無家庭之樂,出而縱淫,驗之慈禧對同治帝不喜歡由她看中的鳳秀之女而選了崇綺之女為皇后的事實,參照有關慈禧經常幹涉帝、後親熱乃至夫妻生活的傳聞,此說並不過分。傳說慈禧經常告誡兒子「毋輒至宮中,致妨政務,且陰使內監時時監視之」,搞得皇帝極為反感,「於是終歲獨宿乾清宮」。

說同治帝微服私行,縱淫取樂,既符事實,也合情理。試想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精力旺盛又無處發洩,於是別尋他途,逍遙取樂,事在情理之中,他不敢去著名的青樓妓院,怕撞著狎妓取樂的臣工,有損天顏,只得找暗娼或下三濫的去處尋歡作樂,因為這些地方是有身份的大臣們不屑一顧之處,可以不被發覺而得保密。事實上,同治帝的放浪早為人知,參與其事的,也不止一、二小太監,還有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贗。所以當奕訢勸阻修圓明園,君臣發生爭執,皇帝堅持要他說出指責自己微服私行有何證據時,奕訢以「臣子載贗」對,並指出了時間、地點,皇帝為之語塞。這就是為什麼他一怒之下革去奕訢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時,會一併把載贗也革去貝勒郡王銜了;為什麼他在病中召見軍機、御前大臣時,仍對奕訢聲色俱厲,沒有絲毫好感了。

其實,知道皇帝微服縱慾的,何止奕訢?前面所說太后召見諸臣徵詢能否讓皇帝「偶以絲竹陶寫」尋求娛樂時,惇親王奕誴被斥為「奏對失體」受到詰斥,奕誴奏對的就是這類不堪入耳之事。即便翁同龢,也曾看到過這位天子門生帶小太監騎馬、乘轎飛速奔回皇宮的事實,只是他在日記中寫的比較隱晦而已。由此,也就可以解讀《日記》中經常提到皇帝傳旨「無書房」的事了。有時四五天「無書房」,有時竟半個多月「無書房」。為什麼皇帝懶於讀書?說白了就是經常夜間外出,弄得筋疲力盡,第二天哪有精神讀書。學生放老師的假,老師無可奈何,只能幹著急。

凡此,都可證明同治帝確實行為不軌,放浪縱淫。朝野乃至慈禧都心知肚明,只是礙著君臣名分,誰都不敢捅破這層窗戶紙。既然如此,那麼說他得了淫瘡,也就不足為怪,否定這種可能性,反倒使人不可理解。

問題在於可能患了淫瘡的同治帝,是不是死於淫瘡?

從《日記》看,皇帝自發疹起到12月28日的20天內,翁同龢從太醫李德立、莊守和處看到的脈案與處方,以及他被召見時親眼所見皇帝的症狀,確實都是患了天花和治療天花的用藥。說慈禧一開始就命太醫以天花治淫瘡,顯然不符合事實。除非翁同龢事後重新改寫了日記,按天花而不是淫瘡逐日造假。驗之於《日記》原稿影印件,不存在這種可能;質之於翁同龢秉性人品,也不存在這種可能。他的《日記》只有寫得隱晦或故意不記某事的習慣,至今尚未有人指出造假的記錄。

但是,《日記》自12月28日以後所記,更多的是腰、臀間的潰瘍流膿日漸嚴重,發展到腎水不濟,牙斷黑腫糜爛,這種症狀確實使人有淫瘡毒發的懷疑。不過,翁同龢在皇帝死前3天即1875年1月9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被召見時曾詢問過御醫有關皇帝的病情,得到的回答是:「所下(筆者註:同治帝昨夜大便一晝夜8次)儘是餘毒,口糜又慮成走馬疳。」同治帝臨死時「兩腮紅腫,硬處揭破傷皮,不能成膿,僅流血水,勢將穿腮,牙齒糜黑,口氣作臭,毒熱內攻」,最後,牙關緊閉,連湯藥都灌不進,確實是毒熱內陷,導致走馬疳而死。說他死於淫瘡,既無文獻依據,又與實際不合,純屬是一種猜測、懷疑。

不過,同治帝之死與他放浪縱淫不無關係。若不是他在夜間常微服私行,尋花問柳,把身子掏空了,那麼一個19歲的青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加上良好的醫療條件,是決不會被天花擊倒的。從《日記》看,他患天花後之所以行漿不足,毒熱內陷導致腰、臀潰爛,根本上是因為「陰分不足」,氣虛腎虧所致。因此,縱情淫樂送了同治帝的性命。

再做深一層的分析,若不是慈禧太后經常幹預兒子與兒媳的私生活,同治帝大婚後也不至於時時得宿乾清宮,欲愛而無所可愛者。那麼,說她害了兒子,當不屬過苛。尤其是當她明知兒子行為不端,有失帝德而不加勸阻,甚至不準臣工議論此事,那麼,說她過分溺愛兒子,不是一個好母親,也屬公允平實之論。這個堪稱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政治女強人,在家庭問題上如此地專橫和失落理性,難怪會受到時人和後人的譴責了。

(本文摘自沈渭濱著《士與大變動時代》,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原文注釋從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同治帝死因揭秘:翁同龢日記,揭露真相,竟和她有關?
    據《翁同龢日記》中記載,同治帝在同治十三年駕崩於北京紫禁城中,享年19歲,但是有眾多疑點,以至世人還在相互猜疑,眾說紛紜。風流皇帝死於花柳病?翁同龢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他寫的《日記》乃是親身經歷之事,具有歷史考證價值。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同治帝患病之事,在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三日患病臥床。「連日聖體違和,預備召見者皆撤,廿一日西苑受涼,今日發疹。今日於養心殿見樞臣也。」
  • 翁同龢是不是奸臣?
    其中有喜來樂給李鴻章看病的情節,喜來樂把臺灣比作燒餅,把滄州比作燒餅上的芝麻,這麼大一塊燒餅說丟就丟了,你的病我看不了。李鴻章當時怒了,說了一句:「議和是太后讓去的,條約是聖上批准的,所以滿朝文武都說條約籤得好。我也知道,等我百年之後,我一準不是個人啊。可我以為總得等我死了才會有人罵我,沒想到我活著的時候,你也敢說這番話。」
  • 「燒紅鐵絲刺乳,錫龍滾水澆背」,翁同龢為何揪著小白菜案不放?
    李鴻章的事我們先放一放,現在來講一講翁同龢,翁同龢,鹹豐朝的狀元,先後擔任同治帝和光緒帝的老師,死時已經被罷官,宣統朝才被追諡文恭。 翁同龢小系列文章我們分三部分來講,他的聞名天下之舉,他的如日中天之舉(這個前面有一期已經寫過了),他的黯然退場之舉…… 說到翁同龢的聞名天下之舉,就不得不講一下晚清轟動中外的那個冤案,正是這個案子,成全了翁同龢!
  • 當可憐的孩子遇上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皇帝父愛
    慈禧跟自己親兒子同治之間的劍拔弩張他是看在眼裡,他很擔心這樣的命運將來會出現在自己兒子身上。在載湉剛剛出生時,醇親王曾經為他算過命,算命先生說這孩子將來有當皇帝的命,可惜一生充滿坎坷啊!當時,醇親王不信,心想我不過是一個王爺,兒子怎麼可能當上皇帝。現在兒子真當上了皇帝,他才知道算命先生所說不虛啊,現在最讓他提心弔膽的是「一生坎坷」。
  • 同治帝為何19歲駕崩?死因撲朔迷離,與其不加節制的生活有關?
    而這場中興的主角同治帝卻也只活了19歲,不過他的死因卻成為清朝的一大疑案。在《清實錄》中記載,同治帝載淳是在1874年死於天花,年僅19歲,在位不到13年。而我們也知道天花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傳染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之下,得了天花之人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 旅美知名書畫鑑藏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離世,享年102歲
    美國東部時間12月9日2時,旅美知名書畫鑑藏家、社會活動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Wan-go H. C. Weng)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2歲。翁萬戈是清代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狀元宰相翁同龢的五世孫,同時也是一位華人社會活動家和紀錄片導演。
  • 同治帝與皇后感情如何呢?皇后是否真的懷有同治帝的遺腹子?
    同治帝。與皇后。阿魯特氏。夫妻恩愛,奈何慈禧太后從中作梗,上演了一出《孔雀東南飛》。至於說皇后阿魯特氏是否懷有同治帝的遺腹子,正史沒有記載,連同治帝的死因也是清宮迷案,因為正史記載同治帝死於天花,而野史大多載同治帝死於梅毒,按同治帝臨死前的症狀來看,臉上有痘是天花跡象,身上有膿瘡又是梅毒跡象,所以同治帝是這兩種病兼有而亡。
  • 兩朝帝師翁同龢,顏體大楷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體和顏真卿無二
    翁同龢畫像翁同龢的書法以顏體楷書著稱,而且他的寫的顏體大楷在當時無人能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翁同龢的書法。翁同龢喜好用較古字體,如遺、朙的寫法,但其己受俗書衝擊,其本人也寫過幹祿碑,這種問題往往是書手個人習慣問題,還受底本影響,不能當成當時主導地位問題。「人以書貴,書以人貴」,藝術流傳千古的背後,是藝術家的精神。翁同龢的書法,書寫的不僅是「顏體」字,更是其既正且直,貧賤不屈,如巍巍古松,屹立不倒的精神呈現。藝術家當然可以爭取名利,但不要拜倒在名利和權貴之下。徵服人心的,永遠都是人格。
  • 古籍新書·2020年春季 | 翁同龢日記
    《翁同龢日記(附索引)》(全9冊)[清]翁同龢 著,翁萬戈 編,翁以鈞 校訂,上海辭書出版社本書起自鹹豐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於光緒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記敘了這一時期的許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動,內容相當豐富,被譽為晚清三大日記之一。
  • 禍己、禍君、禍國,兩代帝師翁同龢,緣何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罪人?
    我們前面講過了多期李鴻章,也講完了翁同龢的輝煌時刻,下面就要講講翁同龢的黯然落幕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2期:「禍己、禍君、禍國」,晚清清流領袖翁同龢,究竟是不是奸臣?一、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就是人活著的時候,不好多說,但人死了後,就可以系統客觀地去評價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視劇,叫《神醫喜來樂》,俺們是老鄉,滄州人。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帝師翁同龢含恨離去:光緒如果是半個乾隆爺,不是要天翻地覆嗎
    《晚清侍衛追憶錄》 網絡圖片帝師翁同龢常從景運門這兒出出進進,那老頭常是對新來侍衛不滿意,誰向他索要門籍牌兒,他都會因此大喊大叫,總說耽誤他「正事兒」,特別在「戊戌」變法之前那些日子翁同龢聽索稚諾說,翁同龢走之前,還因為與光緒爺嘔氣,將御案上的文房四寶摔爛,險些將萬歲爺傷著。
  • 慈禧唯一的兒子,清朝第九個皇帝同治帝載淳,到底是怎麼死的?
    關於同治帝的死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死於天花,有人說他死於梅毒,甚至還有人懷疑就是慈禧害死的。天花說天花是一種烈性感染病,但現在卻銷聲匿跡,為何?因為天花早已被現代醫學戰勝,成為唯一被治癒的傳染病(來源: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
  • 日記中的潘祖蔭:晚清高官如何獎掖後進
    潘祖蔭記錄日記比較簡略,一條完整的日記主要內容大致上包括:上朝議政、職務變遷、政務工作、交遊書信、金石圖書、花銷帳目以及身體狀況等。從內容來看,潘祖蔭寫日記只是留給自己核對和備忘之用,與他的好友翁同龢、友生葉昌熾、李慈銘的日記大不相同。尤為觸目的是,日記止於十月二十九日的絕筆:「乙丑,鳳石來診,周姓診。」根據日記可知,潘祖蔭因救災過勞受寒發病至逝世僅僅七天,令人浩嘆。